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纣王为什么要选择自焚? 第1页

  

user avatar   xu-cheng-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文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武王发起兵向殷商发起攻击之后,纣王面临的已经是一个死局了,但是他却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死,差一点让周人走向了毁灭。

一.牧野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早晨,经过两个多月的行军,周军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牧野,这是一片位于商王朝南部军事重镇南郊的广阔平原,是一片天赐的大战场地。

在周人抵达之前,商王朝的军队已经在牧野的另一边等待,商军数量庞大,以逸待劳: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1]

长途跋涉而来的周军根本没有修整的时间,不仅如此,他们的数量还远远不如纣王的军队: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2]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3]

武王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先是在阵前发布了誓词,让自己的军队明白今天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4]

又命令大将师尚父“致师”,以提振士气。所谓“致师”,是由己方大将驾车出阵,冲入敌方战阵中杀伤士兵,再回归本阵,意在展示武力、鼓舞士气。

相信你也能看出来,“致师”对这位将领的武艺、驾车技术和体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周军这位“致师”的主将师尚父(也就是姜子牙)很可能并不像后世记载的那样是一个慈祥智慧的老者,而是一个肌肉虬结、武艺高强的壮年将军。

师尚父率先出阵,高举着的大钺在朝阳照耀下发出夺目的光芒,在广阔的牧野上,他的战车像鹞鹰一样扑向大商的军阵。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5]

师尚父如同战神一般的身姿激励了周人,他们也相信自己已经获得了天命的庇护,义无反顾地扑向了商人的大军。

以大卒驰帝纣师[6]

尽管周人士气正旺,但是他们人数劣势,又以疲乏之身发起进攻,这样的进攻看起来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商军的军阵像豆腐一样被周军切开,甚至很多商人军队并没有进行抵抗,直接调转戈矛,向着后方发起了进攻: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7]

在目睹了军队的崩溃之后,纣王逃走,他并没有返回朝歌城,而是逃进了城外的鹿台。那是一座用于观景的高台,在鹿台顶,身着华服、全身覆盖着美玉的纣王登上了准备好的柴堆。

我们可以想象,在牧野上激战的军人们那一刻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一个身影突然出现在鹿台上,那高大的身影属于纣王,没有人会看错。他遍身覆盖的宝玉在阳光下发射出诡异的光芒,让纣王看起来好像天神下凡。一阵红光闪过,纣王脚下突然燃起了火苗,火苗转瞬间化为火龙,盘绕着纣王的身体,让他化作一支巨大的火炬。商人用于祭祀至高神昊天上帝的“帝祭”便是将用美玉装饰的牺牲投入柴堆中,此时纣王正是用自己作为祭品,献给了神明。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了。

很多人读历史读到这里,觉得纣王似乎是疯了,用这种近乎疯狂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观察后来的历史走向,我还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推测:

纣王如此壮烈的死法,是他那个时候的最优解。

二.微子启

纣王自焚当然是和牧野之败紧密相连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武王的军队如此顺利地击败强大的商纣王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时间线回拨到武王伐纣之前,战争的胜负总是在战场外决定的。

在《吕氏春秋》里,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记录: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8]

伯夷、叔齐入周,遇到了两场特殊的盟誓,第一场盟誓是在周公旦和胶鬲之间进行的,胶鬲是商王朝重臣,盟誓的内容为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就是许以厚赐,同时让胶鬲“在诸臣中站在第一排的位置”。

而第二场盟誓则更为惊悚,微子启的身份十分特殊:

微子开(启)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9]

召公奭与微子启共誓: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

“世为长侯”就是世世代代为诸侯之长,“守殷常祀,相奉桑林”是指主持殷商的祭祀典礼,同时守护商王朝的宗教圣地“桑林”,“宜私孟诸”则是指将孟诸之地赐给微子启。

相信智慧的读者们也看出来了,这些盟誓的内容非常劲爆,虽然并没有留下胶鬲、微子启向周人承诺用于交换的记录,但是这些承诺无疑都与后来的武王伐纣有关,因为无论是“就官一列”还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都必须要在周人完成伐纣大业后才可能达成。

按照《史记》的记载,微子启在数次劝谏纣王无效后,征询了王朝太师、少师的意见,决定逃出殷都。在他逃出之后,《史记》对他的行踪语焉不详,看来,应当是来到周地,与武王结盟,准备攻击共同的敌人——商纣王。

为什么微子启要与纣王为敌呢?我们可以看看《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的记载:

 箕子者,纣亲戚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箕子和比干都是王族,均遭到了纣王残酷的打压,微子启之所以逃出殷都,恐怕也是担心重蹈箕子、比干的覆辙。可见在微子启出逃时,纣王和殷商旧贵族们的政治斗争已经白热化,并且纣王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正因为如此,微子启代表了商王朝旧贵族们的利益,与周武王结盟,要他作为外援消灭残暴的纣王就情有可原了。

有趣的是,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并没有“守殷常祀,相奉桑林”的资格,虽然商王朝曾经有“兄终弟及”的继承之例,但是在商王武乙之后,商王朝基本确立了“父死子继”的继承规则,“兄终弟及”再未出现,身为纣王的庶兄想要“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就必须做到这两点:

  1. 杀死纣王;
  2. 杀死纣王的儿子。

所以我推测在微子启于召公奭原本的誓约里一定包含了这两项内容,否则召公的承诺无异于空头支票。

假若《吕氏春秋》这则记载无误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在武王伐纣之前,周武王已经与商王朝中遭到纣王残酷镇压的旧贵族们订立了盟约,由武王出兵伐纣,商贵族们则作为内应瓦解纣王的抵抗,而微子启则是这一切的联络人。

在厘清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牧野之战中的一些细节,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

三.伐纣

周武王在牧野那段著名的誓词中是这么说的: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我们稍稍拆解一下,发现《牧誓》中关于纣王罪行的内容有这样的特点,首先,他强调纣王“唯妇言是用”,强调纣王不任用自己的同宗亲戚,强调纣王任用“四方之多罪逋逃”,这些罪名都指向了纣王的决策过程和人事任免;第二,他强调“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也就是说,商王朝的贵族百姓们都是纣王恶行的受害者

换句话说,在武王的《牧誓》之中,不断强调敌人是纣王和他的宠臣们,而非商王朝本身,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伐纣”而不是“翦商”。

后来在伐纣之后,武王发布的政令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其有言,胥告商之百无罪。其维一夫。[10]

武王的战略很清楚,周虽然经过数代励精图治,但是与“大邑商”相比仍然是“小邦周”。与商王朝为敌是非常轻佻的,他只有团结商王朝中的一部分打击另一部分,才能够以弱小之姿战胜强敌。所以他不断强调,自己的敌人只是纣王,他和广大的旧贵族们有着共同的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商王朝的军队才会:

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而后来的事态发展更是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潜逃出殷的微子启竟然在战争尾声突然出现,并且将商王朝宗庙的祭祀礼器全部打包好,在军门前等待向周武王投降。这表明微子启早就已经回到了商都,并且早就已经搞定了商王朝的其他贵族,可以代表商王朝投降,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

四.纣王

在周武王战后的政治安排之中,除了“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这些怀柔商王朝旧贵族和百姓们的手段之外,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 [11]

也就是说在武王的安排之中,纣王之子禄父继承了殷商的社稷。

是武王食言了吗?微子启并没有得到约定中的好处啊?

实际上我们认真地看,会发现禄父之所以能够在牧野之战继承殷商社稷,应当和纣王的自焚不无关系。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推测,在武王和微子启曾经的盟约之中,王子禄父在战争中应当是无法活下来的,那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因为武王的战略出现了一个漏洞。

既然“伐纣”是武王对外不断强调的战略目的,那么只要唯一的敌人——纣王死去,那么这场战争自然就结束了

如果纣王死去,那么周人和商王朝贵族们的共同敌人也就不存在了,而商贵族们显然也不会让周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停留太久。

纣王在军中恐怕已经看到了隶属于旧贵族们的军队倒戈相向,早就明白了自己失败的缘由。失败已经不可挽回,他需要做的抉择是下一步怎么办?

纣王不死,战争不会结束,周人和商贵族们也不会手下留情,而纣王在内外夹击之中也没有胜算,继续抵抗下去也是死亡,到时候还会拖自己的继承人下水;假如他死掉了,周人和贵族们反而极有可能保留下王子禄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武王方面,他已经不断强调敌人为纣王本身,假如他在纣王死后不停手、杀死禄父,那么他真正的战略目的——翦商就会彻底暴露,他们将商王朝旧贵族的疯狂反扑。

而对于商贵族们来说,他们与周人结盟的目的只在于杀死迫害他们的纣王。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禄父在牧野之战后两年就能发动震动东国的“武庚之乱”,显然在这两年之中已经整合了分裂的商王朝,可见禄父虽然是纣王之子,但是并没有被商人所厌弃,反而有相当高的威望。说句不好听的,和微子启相比,商人贵族们也许更能接受王子禄父,因为微子启可能与周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禄父则更有资格和立场代表王朝贵族们的利益。

可以推想,纣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迅速地找到了唯一的最优解:立即死去。既然不能选择发动战争的主动权,那么不如将结束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他之所以要在鹿台上自焚而死,是因为他必须要让自己的死亡被所有人看到,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死亡深入人心,让战争立即停止不再蔓延,保护自己的继承人禄父。

纣王就这样在鹿台上变成了一截烧焦的尸体,他死之后,周武王果然立禄父为殷商的继承人,在周人和商人之间,新的暗流开始涌动。两年之后,随着武王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禄父纠集起殷商旧贵族们和对周成王的继承心怀不满的管叔、蔡叔,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庚之乱”,几乎颠覆了周人在东方的控制,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参考

  1. ^ 《诗经·大明》
  2. ^ 《史记·周本纪》
  3. ^ 《逸周书·克殷解》
  4. ^ 《尚书·牧誓》
  5. ^ 《诗经·大明》
  6. ^ 《史记·周本纪》
  7. ^ 《史记·周本纪》
  8. ^ 《吕氏春秋·诚廉》
  9. ^ 《史记·宋微子世家》
  10. ^ 《逸周书·商誓解》
  11. ^ 《史记·周本纪》

user avatar   zhao-bo-song-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里面,“纣王自焚”这个说法并不是主流,相反大多数文献都认为纣王是被杀的,包括儒学经典《尚书》的《洪范》篇也明确记载:“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尚书》的这个记载也与《战国策》、《六韬》、《墨子》、《竹书纪年》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是《荀子》的记载,不光明确说了“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而且还引用了《尸子》的遗散记载“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亲斫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者也”,这个描写可以说非常生动了。


秦汉以前的文献里面,只有《逸周书》是认为纣王自焚的,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选择了属于孤证的《逸周书》作为来源,这才使“自焚”的说法流传于后世。这方面有个明确例子,就是同为汉朝人但年代早于司马迁的贾谊,他在《贾谊新书》的《连语》篇就记载“纣将与武王战,纣陈其卒,左臆右臆,鼓之不进,皆还其刃,顾以乡纣也。纣走还于寝庙之上,身斗而死,左右弗肯助也。纣之官卫,舆纣之躯,弃之玉门之外。民之观者,皆进蹴之,蹈其腹,蹶其肾,践其肺,履其肝,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民之观者,攐帷而入,提石之者,犹未肯止”,可见在《史记》写作前,汉朝人的基本观点就是纣王在作战中被杀而不是后世流传最广的“自焚而死”了。


user avatar   zha-wei-ye-xiao-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纣王自焚只是传说而已。

在汉朝以前的史书中,纣王的结局大多是“斩首”。舆论对他的印象也不像后世那样夸张到虚伪的程度。“酒池肉林”那是司马迁说的,“挖心观窍”也是司马迁说的。在此之前的评论虽然都同意纣王不是一个明君,可也没人认为他到了暴虐昏聩,神人共愤的地步。

其实这事儿想一想就很好理解:纣王统治了帝国三十年,最后身死国灭是因为大军出征在外,国内力量薄弱控制不住俘虏导致的。按常理推断:一个昏君能够波澜不惊地统治三十年吗?一个昏君有能力大举侵吞别国吗?显然,纣王的主流形象并不真实。要做类比的话,纣王的情况有点类似于襄樊之战时的关羽。二爷在水淹七军后有点飘,强行吃掉了大量俘虏,最后导致自己消化不良,进退维谷而败北。

关羽最后也败亡了,但我们能说关羽就是“昏君”吗?

当然咯,这不是为纣王洗地,只是说纣王被历史黑得有点惨。自古成败论英雄,赢了就是赢了,败了就是败了。胜者流芳千古,败者遗臭万年,此乃兴衰之理也,跟讲不讲武德无关。所以答主认为,纣王是不是明君不好说,但他一定不是傻子,完全没有必要自杀。近代史学界就纣王的结局展开过好几次讨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公认的结果。可见早就有聪明人怀疑纣王的结局了。他八成就是被周朝给社死了,社得一塌糊涂,社得千疮百孔,永世不得翻身。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纣王为什么选择自焚?

标准答案:没有证据表明他自焚了。此问题不成立。


最后再聊点题外话:纣王最可能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没有准确记载,这个只能脑补。

如果我是纣王,第一选择肯定是跑。毕竟军队还在,战力还是碾压的,只要能活着跑到军队,回头就是一波现场报恩,复国毫无悬念。

如果跑不到军队,那姬发也不会给他在鹿台上唱歌跳舞搞联谊,然后再从容自杀的机会。轻骑三百,追至即斩。拿头复命就完事儿了,没那么多花里胡哨。

结合真假难辨的史料,答主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高。

以上。


user avatar   wei-xiao-43-97-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emo不看书的典型,满清屠城不封刀的实际情况是按地位按破城功劳依次序分区域规定时间内入城屠掠,主要目的是抢夺财物和奸淫女人,至于杀不杀人可以自行决定。一般多尔衮或多铎等是一两个旗旗主带领旗兵配有一定的汉八旗或绿营协从军,蒙八旗也是一样。破城以后,一般是满八旗先占最富饶的区域,比如皇城东到朝阳门市坊就分给正黄旗,西直门市坊就分给镶黄旗,德胜门东直门之间就分给正白旗。剩下的穷地方分割清楚了就分给蒙八旗,汉八旗或绿营。部队太多,地位低功劳小的部队因为地方不够分就在城外等着,规定的某只部队劫掠时间到了,就换他们接替着抢,关于战利品的分配其实是作战前最重要的作战安排之一。

甚至在当时的作战动员下,你都能听到先破城门者可据朝阳门市坊之类的口号。正黄旗攻哪几个城门,正白旗攻哪几个城门,镶黄旗攻哪几个城门,蒙八旗攻哪几个城门,汉八旗攻哪几个城门。先破城门者据哪些市坊,都是预定作战方案。

部队入城,市民自然躲藏起来,金银早埋藏起来了,掘地找钱不容易,抓个大活人肯定容易,抓到白胖的男人就拷打要钱,一轮轮的让你把钱都找出来,一般会趁找钱的时候机会逃跑,跑掉了就再躲,跑不掉就被一刀剁了,你要是老实找到钱了,继续拷打问你还有没有,没有就继续拷打,直到你死,或者接上一个轮回。对年轻女性就是奸淫,老婆子就是伺候,洗衣做饭喂马,端茶倒水,不配合的就杀掉。当兵的兵头躺在窑卧里过几天神仙日子,当兵的也趁机奸淫掳掠。抓到的人拷掠奸淫完了,就去再抓一波再来一遍。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明朝降军不抢掠就能保全市民。古代官宦商贾地主多以不动产和贵金属为主,迁移不便,而且城破还在城中的市民几乎都是官宦商贾地主老财和他们的仆人丫鬟。贫民百姓孑然一身逃的早,不会待在战争区域的城市里,只有舍不得财产的这些人才愿意待在城中。所以说,明朝降军不抢不杀,自然便宜了后面的满八旗兵,蒙八旗兵。

简单总结穷人和女性就伺候当兵的,伺候舒服了,杀不杀看心情,被认定为富人了抓住了基本上会拷打至死。少部分躲的找不到,少部分可以躲逃几轮活下来。

在注定被劫掠的情况下,不应该问明朝降军为什么不放过他们,就算明朝降军放过他们那只是便宜之后进驻的满军蒙军。而要问既然注定被劫掠为什么不把钱财全部都献给明朝降军算了。

但他们要是有这种见识,这些欠饷缺粮的明朝降军根本轮不到投降满清。当然江南大城被屠的这些富户也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投降满清的江南大儒(肥大户)。当然之后满清彻底实行的农业税收,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化纳粮,文字狱,让这些习惯抗粮抗税的明朝既得利益者全部吃瘪,也确立了满清三百年江山的稳固。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遗憾」? 
  如何评价束星北的一生? 
  苏轼被神化了吗?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苏轼仍是「凡人」? 
  周恩来到底算绍兴人还是淮安人? 
  网络上为什么会有大量明粉? 
  如何评价罗莎·卢森堡? 
  有哪些念诗成名的历史人物? 
  谁是中国历史上路子最野的人? 
  假如在明末,有一个入侵的外族很强大但爱护百姓,制度先进尊重风俗,给百姓更多权力,明朝百姓应该抵抗吗? 
  如何评价陈独秀?《觉醒年代》给他正名了吗? 

前一个讨论
孩子抱怨读书苦被妈妈罚泔水桶捡面条,你认为吃苦教育有必要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苏丹黑人比班图黑人黑得多?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