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田通过公证,向泊士联销售中心购买了一辆哈弗H6升级版车型。
买回来后立马开箱拆车,在对技术细节进行细致对比后,本田于2017年10月到法院起诉长城汽车,指长城的哈弗H6侵犯了本田的两项发明专利。
2019年6月2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本田起诉长城「哈弗」H6型汽车两起专利侵权案。
一个是日本乃至世界汽车工业的翘楚,一个是中国自主品牌,国产SUV的销量担当。
■■■■■
长城汽车的哈弗H6并不是一款名不经传的车,在汽车界也算是名声在外了,曾经连续72个月获得销量冠军,被称为「国民神车」。
数据显示,2018年长城汽车共销售汽车105.36万辆,其中哈弗H6就迈出了45万辆,占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对长城汽车来说,哈弗H6几乎是以一车之力撑起了一个企业。
一部打上「国民」二字的车,被一家日本车企在中国告了,不得不为这个案子的走向增添了许多夺人眼球的看点。
2015年11月29日,本田委托代理人买了一辆黑色升级版哈弗H6,当时的售价人民币106100元。
新车开回家后,本田就把它拆成了零零散散的零件,经过仔细比对后,发现了这款哈弗H6的后部车门结构落入了自家专利的保护范围。
本田专利附图
拿到证据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把造车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卖车的北京泊士联汽车销售中心一起告上了法庭。
本田要求长城厂商和销售中心停止制造并销售哈弗H6,并销毁制作模具和图纸等生产资料,还提出了共计人民币2214万元的赔偿金,此金额据称为长城汽车侵权获利的10%。
长城汽车在一审首先做出两项应对:
一是向法院提交管辖权异议申请,也就是说要求换一个法院审理,换到长城汽车的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二是提出销售中心作为涉案产品的合法销售者,不应该让它承担承担赔偿责任。(销售中心估计得感动得不行)
但是长城汽车请求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2018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长城的上诉,并于6月20日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开庭审理。
在法庭上,本田展示了在2007年取得专利权的两项发明专利,分别名为「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和「车辆的装饰物安装结构」。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CN101008307A
车辆的装饰物安装结构CN101153622A
这是一个发明专利侵权案,与我们印象中的国产车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的案例不同,所以很多网友去扒本田的哪一款车比较像哈弗H6是没有意义的。
哈弗H6是否侵权,不是将哈弗H6汽车跟本田汽车的外形进行比对,而是要将哈弗H6汽车的相关技术部件与本田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进行技术上的比对。
如果哈弗H6的技术完全包括了本田的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那么就构成侵权,这就是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全面覆盖」原则。
在比对的过程中,对于哈弗H6的一些技术细节,即使没有完全与本田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一致,但只要差别不是太大,实现了同样的技术效果,那么也很有可能会被认定为侵权,这是我们所说的「等同侵权」原则。
基本上经过以上两个专利侵权原则的考验,如果哈弗H6并不符合,那基本上就可以逃过一劫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企业在面对类似的专利侵权控告的时候,主要都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防守。
一是指出自己的技术并未落入对方的专利要求保护范围;
二是直接证明对方的专利无效。专利一无效,自然也无法提起诉讼了。
所以其实在本案中,长城汽车也可以研究一下本田的两份涉案专利,一旦发现有漏洞,就可以提出本田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
而专利侵权案这边,法院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中止侵权诉讼,以等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结果。
回到本案的庭审中,庭上长城汽车对本田的指控全部予以否认,其理由是哈弗H6的相关部分与本田专利所述的结构不同,且使用效果有明显区别。
此外,长城汽车的律师指出,本田仅拆解了哈弗H6升级版,无法证明所有H6车型均侵权,所以将所有哈弗H6车型的销量作为计算依据是不合理的。
目前该案件并未当庭宣判,但是本田与长城汽车均表示接受调解,所以小贝看本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以调解告终。
国产车的研发不足问题由来已久,很多国产车的厂商都被诟病已久。如今的哈弗H6,就不禁让人想起帮长城汽车打开局面的长城塞弗。
这款逆向开发的车,当时在国内刮起了「塞弗风」。甚至在北京产生了「喝二锅头、抽中南海、吃炸酱面、玩赛弗车」的美誉。
但是我们看看当年的塞弗,再看看丰田的4Runner……
■■■■■
后面长城出品的酷熊,和丰田DB/赛因XB(美版)的对比,也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
有数据显示,长城汽车的营业收入连年上涨,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没有水涨船高,近三年的研发费水平只有本田的一半。
今年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汽车厂商竞争已是一片红海的环境下,也许国产汽车厂商也需要好好审视一下技术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了。
2003年,本田起诉石家庄双环汽车公司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专利,结果官司打了13年,作为原告却还要给被告贴钱。
最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不单驳回了本田汽车的诉讼请求,还以不正当竞争为名,判决本田赔偿双环1600万元……
但是十几年前的败仗却并没有让本田在维权的路上却步,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两年国内的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2019年4月,捷豹路虎公司起诉江铃控股有限公司「陆风X7」侵权案,最终北京市朝阳人民法院判决捷豹路虎胜诉。
路虎在前,无疑是给了本田更大的底气和信心。
知识产权之争越来越普遍,专利正在成为企业之间进行商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这场官司可以为国内的汽车厂商带来更多的启发。
唯有重视自有技术,保护自有产权,才能做大做强,让国产车开向更远的世界。
© 本文系赛贝知识产权原创内容,转载须获得许可并注明来源,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发于赛贝知识产权(ID:saibei-info):
8本人从事汽车零部件及整车检测的实验室工作,经历过比较多的汽车零部件的测试验证工作,所以我说说一些关于车设计研发阶段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区别。汽车研发生产都有一个叫体系平台的东西,大家看汽车新闻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车型是用某某平台打造,实际是汽车研发工程师根据体系去设计零部件,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的零件符合体系标准的要求。欧美日系经典车型都有成熟的体系标准,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验证过设计效果。国内车厂这些年也跟合资当合作了这么多年,都知道标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标准要这样设计,改变某个设计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这样说是指国产车厂了解部分国内市场已经成熟的合资车型的体系设计标准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了解标准,体系包含的内容太大。
回归我的本职工作,目前合资厂商一般都有自有品牌,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国产车。合资厂的合资车基本还是遵循标准在设计,没1个零件基本都对应相应的实验去验证,通不过实验验证的话就算不合格件,需要重新找原料供应商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件,好吧,以上是理想状态,国外品牌到了国内变味了,由于缩减成本或者国内合资方强势,有些产品验证有时候会因为成本压力等等妥协条件,比如说验证一种塑料件的耐光性能,原标准要求在实验状态1000小时.结果在800小时就样件就失效了,要改进的话改样品的制造成本要增加两倍甚至几倍,在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可能800小时主机厂认为可以接受,这件就不了了之了,只是打个比方,因为追求利润合资车用料降低标准减配估计大家都听了很多次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总结下,相对而言,合资车设计研发还是基本遵循原标准一些。
国产车是今天重点,症结在哪?钱,钱,钱
国产车基本没有自己完全自主独立的标准体系,东抄抄西抄抄,抄来的体系标准都是东拼西凑,一个主机厂抄几个主机厂的标准,而国外厂家的体系标准都是经几十年上百年验证的成熟体系,国产车这么抄缺乏科学的设计依据。有人问,不是都知道合资车的标准吗,按原标准来,嘿嘿,算过成本吗?十万的车,四万的税,厂商,供应商,四儿子店,车型设计公司,广告商,哪个不要赚钱,去想想实际造车成本多少?我听过别的岗位的同事说某主机厂十几万合资车光座椅设计费用就过亿,看清楚,设计费用。合资车销售基数摆在那,神车随便出个车型都是月按万辆算,国产车呢,可怜的销售基数注定不敢投入太大。
最重要的体系差别,验证级别不断下调,甚至根本不做验证,样子对了原料过得去直接装车用,同一个塑料部件合资车按标准要通过1000小时高温照射,国产车直接300小时就可以了,合格,装车。这是打个比方,各位别认真。听市场上跑的同事讲过某汽车品牌的自有车型,除了国家强检实验外,其他测试能不做就不做,要不供应商自己做,自己生产自己去验证,这不开玩笑吗,还会判自己不合格?自己做不了的找我所在类型的公司,哪家便宜哪家做,而第三方检测机构鱼龙混杂,实验配合供应商作假的事经常有,我所在的公司在国内属于比较大点的公司,竞争对手的实验室流程管理也清楚一点,这点不在这深究了。说这么多都是说为了降低成本小的主机厂基本在想尽办法,大家用国产车最直观的印象是车主要部件很少坏(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都外资品牌),但是小问题多,今天那个塑料裂了,明天车门锁坏了,十万的价空间大配置高,开着也没啥事,就是需要点耐心,但是这事要深究就内容多了,下次有机会写吧。
国产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正钱也好赚,只要车漂亮配置好就能买人钱,长期来看是自寻死路,好在还是有车厂有了积累后正在慢慢改进质量,希望十年二十年后能够看到真正叫好的国产车。
手机打字,很累,将就看吧
原装进口好于合资,合资车想对来说要稍好于大部分国产,这句话是我个人意见,大家可以选择性过滤。但是各位也别太推崇国内合资车,国内合资车跟纯进口车是两个概念,任何车型到了国内都是重新设计装车的,为了降低成本会有很多改动,像国外标配的esp在国内就没有,因为中国乘用车没有这项要求,任何车上市都得符合国家相应标准,但是假如国家没标准要求各位想追求利润的厂家会怎么做呢,说到这点,想到车内voc,指车厢内所有非金属件挥发有害气体,这个跟乘客和驾驶员密切相关,常年开车呆车里呼吸的空气会影响健康,每个车厂都有一个控制值,要达到合格值必须对车厢内所有部件原料及工艺用量有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只有推荐标准,没有强制标准,而且这个推荐标准基本低于国外车厂自有的标准,合资厂降低成本可以不用自家voc标准,符合国家推荐标准足够了,要控制好voc值牵涉到车厢所有非金属部件,稍微降低点可以节省大笔费用,所以大家别太迷信合资车,明年国家会有强制标准出来,但是基准估计还是低于合资车厂的,这个强制标准是规范国产车的,不符合上不了路。所以各位盆友,不管你多牛b的车,车辆启动不管多冷多热开窗先透气,那些买来的坐垫能不用就不用,还有很多车放什么除异味的香味剂,扔了吧。车内voc挥发周期长达15年,别暴晒多开窗。写得乱,将就看。总结下,有钱的盆友可以选全进口车,至于银子少点我个人先选合资车,其次是大型车厂国产车。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请过滤掉
见多了大家问这些问题,其实我自己买车也挺难选,银子少选车的范围就小。国产车如果能够忍受小问题多点话大家可以考虑,配置很实在,合资车可以看看路上跑的老车,照着这个选。我偶尔跟前线同事跑主机厂沟通实验设计问题等,发现现在主机厂年青人多,做事较真挺拼命,劳动强度大,有个从业经历五年以上经历两三个合资车型的设计研发,出来就是车厂的中坚力量,当然要真正学到东西,我看过国产车攻城狮的工作状态还是比合资车项目组的要清闲,等这批年青人成长起来,国产车水平估计要上台阶了,妹子们加油,这些攻城狮都是潜力股。
有空,手机打点字
上面的内容会让人理解为在黑国产车,实际上真没必要,作为半个技术员,我对认真专业的国产车工程师及车厂非常尊重的。
目前国产车确实是窘境,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各位也就是消费者倒逼的,国产车要生存必须要有吸引你买的理由,配置和价钱,为了保证这两点车厂需要在其他地放节省出成本,这很好理解。假如有车厂造出一辆扎实的车,但是配置少点,价格与合资车一样,你会买吗?很多人的选择是设置要比合资车要好价钱还要低,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所以说车厂不敢去做这种车。
大家总是骂国产车厂商仿这仿那,这也是没办法,研发一个车型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他得卖多少车才能换回研发费用,消费者会挺他吗?现在国内大型的零配件供应商根本不稀的跟小车厂玩,同一材质的零件,国产车去拿是合资神车几倍的价格。因为对国产车没信心,零部件供应商针对车型供货,前期都要研发费开模费等等,需要装车数量来收回成本盈利,比方说一个同样的件供货给国产车可能开价十块,神车他可能供4块,成本三块,神车一月卖10000台,赚10000,国产车一月1000台,赚7000,差距就出来了,更有可能出现有的车根本卖不动,那供应商投入打了水漂。假如说国产车厂你出价又不高,还想要满足某某标准的件,那只有作假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铁律。假如说国产车厂和合资车厂造同一辆车成本可能要翻倍,供应商系统是个生态链,需要车厂供养才能成熟。
合资车在国内简配什么的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各种问题不断,其实合资车也可以理解成为国产车,因为任何车型进来都是重新设计的,所以说某某车老吹问世卖了几千万辆您千万别当真,因为他跟你说的不是同一辆车,合资车优势在哪?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管理,有欧美原车厂的技术支持,有大批消费者对品牌的支持,还有上面说的它成本其实比国产车低。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钱面前都有你不知道的深水。
昨天可能是某位大神看到了我这回答,一下多了人点赞。
无意中的一次回答,很乱也写的比较肤浅,评论中以为哥们说的很对,这个回答有局限性,因为我从事得工作所处的位置的原因,看到的接触到的都很有限,我只是写些我看到听到的内容。造车这样的系统工程牵涉的行业学科太多,大神非常多,由我来回复这个问题实在不合适,考虑现在点赞的人多起来,为了不误导大家还是强调一次,此回答有局限性,大家可以将此回答当做以后关注的一个方向了解。
谢谢各位的关注。
工作比较忙,年底了更是。最近电动车特别火,什么人都敢做电动车,今年接触了几个车厂的新能源车的项目,18年即将要做新能源车的更是一大批,就我接触的来看,一半以上的车别说买送我都不想要,这里面真是服了这些所谓的工程师,也拜托各位,别惯着这些粗制滥造浑水摸鱼的车厂,除了几大车厂的及网红车外,你买的车三年五年后不悔断肠欢迎来骂,有机会我跟各位聊聊里面的奇葩事儿。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几年前某军区站岗哨兵被袭,枪弹被抢,人死没死不记得了。是不是要提个问题“为何全副武装哨兵面对袭击挂掉”?
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