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鼩鼱,补充一些题外话:
鼩鼱主要吃虫,并不糟蹋人类的食物,也不像老鼠那样磨牙祸害家具电器,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动物。由于城市化的蔓延、栖息地的破坏、农药的污染、老鼠的竞争、家猫等人类宠物的祸害、以及人类对老鼠的厌恶,鼩鼱这种最接近有胎盘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原始动物,在国内已经不多见了。如果看到这种乍一看像是老鼠,但是比老鼠小,比老鼠臭,又比老鼠笨,眼睛又小又瞎,鼻子又长又尖,不是老鼠那种大眼睛钝鼻子,还不怕人的小动物,请不要轻易伤害。
尤其是这种动物举家迁移的时候,母兽带头,幼崽跟在后面一个一个咬着尾巴排队,正是哺乳动物母爱的原始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年我们的祖先在恐龙的脚趾缝里求生存的艰难情景。所以诸位如果看到“老鼠”咬着尾巴排队过街,人靠近也不知道躲的场景的时候(其实是视觉严重退化不知道有人接近),千万要认清楚这不是老鼠,而是比老鼠古老且原始得多的益兽,不要伤害它们。
此外,由于鼩鼱是一种远比老鼠还要原始的生物,特化程度非常低,它们比老鼠保留了更多的牙齿类型,有比老鼠更小的体型,更柔韧的身躯,对食物更加锲而不舍,既从挑食也不浪费,很多种类仍保留了冬眠这项祖征。实际上它们也是所有哺乳动物里演化潜力最大的生物,正如当今世界所有其他有胎盘哺乳动物都是从鼩鼱这个形态演化出来的,无论是海中的鲸鱼还是天上的蝙蝠,乃至我们人类。
假如哪一天地球再遭大难,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大型动物注定无法逃过一劫的时候,鼩鼱可能会比老鼠更有资质作为哺乳动物的代表,在新的世界作为物种竞争的主要参与者,把合弓纲的血脉继续延续下去。
==================================
不知道最近刮的什么风,本来很冷门的古生物相关科普娱乐视频的突然有很多人出来做。
不过也是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推荐几个比较靠谱的UP主,可以一看:
============================
回复的人还蛮多的。对于有疑问或者理解不清的,我尽可能认真回复。
至于答非所问,自己文字理解能力有限的,那就悉听尊便了。
============================
根据最近的生物学研究,认为主龙类旗下的镶嵌踝类主龙是一个并系群,很多有类似股关节的主龙类,很可能亲缘关系相差甚远,故而这个概念被废除。
最新的分类,将主龙类划分为假鳄超目和鸟跖超目(新的分类概念太新了,百科上搜不到)。原划分在镶嵌踝类主龙内的植龙目,现在不再属于主龙类,而是作为主龙类的姐妹支独立出来。
特此说明,以免误人子弟
翼龙、恐龙当然也包括鸟类所属的鸟跖超目,不再以之前的鸟颈类主龙的灵活脖子为划分侧重点,而是以其特有的趾行式跖骨支撑结构作为划分侧重点。
虽然并不只有鸟跖超目的主龙类演化出了趾行式步态,但是具体到哪根跖骨作为主要支撑,不同的动物独自演化出不同的方式,各有各的门路,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以及恐龙-鸟类,在细节上都不相同。而鸟跖超目就以与鸟类相同的跖骨支撑结构作为分类依据,也就是说是不是恐龙、翼龙家族成员,以前看脖子,现在看小腿。
也希望大家由这个案例能够明白,现在的生物学知识更新换代有多快。
===========================
安利两个科普视频,看完之后你们就能明白根据亲缘关系分类法对羊膜动物两大主干的新区分法、对哺乳动物与恐龙的来龙去脉有粗略的了解,也能初步了解恐龙的分类。
这类硬伤不多,且知识紧跟时代的新发展,对陈旧落后的知识充分纠错的生物类科普视频实在是不多见。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多多点赞支持这类高水平的科普视频啊。
==============================
最高票的几个回答就没有靠谱的。
首先,恐龙不是冷血动物,恐龙不是冷血动物,恐龙不是冷血动物。重要的事说三遍。
其次,既然有前一条,那么假设恐龙的战斗力,就不要用蜥蜴、鳄鱼这些冷血动物来类比,要比也是跟鸟类对比。但是鸟类为了飞行高度特化,牺牲非常大,其中包括且不限于:
牙齿退化。蜥形纲自始至终没有演化出类似于合弓纲的因功能分化的异型齿(比如我们人类牙齿就因功能而分化出形态各异的犬齿,前臼齿,臼齿),到现在幸存的蜥形纲有牙齿的仍然是同型齿,效率不如合弓纲,所以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用牙齿咀嚼食物帮助消化,或者演化出特殊的犬齿来增强杀伤力。不过有牙齿的话仍然能大大提高狩猎效率以及搏斗能力,鸟类为了飞行导致牙齿退化,在地面搏斗中竞争不过尖牙利爪的对手。
尾巴退化。尾巴是极其重要的平衡器官,有尾巴的恐龙,头部相比鸟类可以更加方便地上下抬举,搏斗时候也能通过调整重心来避免摔倒,这是恐龙两足行走不可或缺的器官。而且恐龙的尾巴还连接着大腿肌肉,对行走模式都有影响。鸟类尾巴退化,首先就丧失了一大块连接大腿的行走肌肉,同时由于前肢特化成翅膀重量增加重心前移,导致大腿向前固定,丧失了运动能力,只能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来运动,相比恐龙丧失了一个活动关节,腿部运动范围降低,地面上的敏捷性下降,再加上没有尾巴,身体粗短,重心更加难以调整,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容易摔倒。
关于尾巴退化,对鸟类的地面奔跑能力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在这里详细地比喻说明一下:
人类在行走、奔跑时候,不仅两条腿在行动,同时一双手也在配合双腿摆动,就是一边的腿向前迈步,同侧的手就会向后摆动,以此来配平,防止重心失稳而摔倒。如果把人的手捆住让他跑,则失稳摔倒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
而恐龙没有人类那样灵活的前肢,无法像人类那样通过前肢来协助后腿奔跑姿势来配平,恐龙通过改造整体结构,将躯干和后腿的整体结构演化成类似于跷跷板的身体结构,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两足站立、行走的平衡。整个躯干作为平衡木,两条大腿作为支撑,大腿连结身体的股关节作为支点。但是如果一旦没了尾巴,就等于跷跷板失去了一整边动力臂,原有的平衡模式就无法奏效。不得已之下,鸟类将股骨和大腿向固定,牺牲股关节的运动能力换取固定支点前移,实现新的平衡(并非鸟类的大腿不能运动,而是如果大腿也运动的话,就会因为前半身太重,后半身缺乏配平,导致重心前移,失稳摔倒)。但是新的平衡状态下,跷跷板平衡木的两端都比原有结构更短,配平更加不稳定,运动时候可以变化的躯体姿势也减少了很多,不能做太复杂的动作。相比恐龙,鸟类奔跑时候,就相当于人类捆住手来跑那么尴尬。
前肢特化。演化为翅膀,虽然还有虚张声势吓退敌人的作用,硬碰硬的战斗则没什么用了。
综合起来,鸟类相比兽脚类恐龙,在地面上运动灵敏性大幅度降低,可用战斗姿态大幅度减少,没有牙齿导致头部攻击力下降,没有前爪,只剩下后腿的爪子这一优势,虽然鸟类后抓握力惊人杀伤力十足,但是因为关节减少,运动范围下降,使用起来受限很大,战斗力相比兽脚类恐龙下降了很多。
但是,即使如此,很多凶猛鸟类与同级别的哺乳动物单打独斗也不落下风。
===================================
解释一下何为“特化”:生物形态偏离此类生物基础形态的程度,就叫特化程度
比如说,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基础形态,是这样的:
所有真兽类哺乳动物,都是从类似鼩鼱这个基础形态演化出来的。与这个形态区别越大,就是特化程度越深。比如人类的特化程度就非常深,老鼠则更加接近基础形态,虽然人类和老鼠同属灵掌总目,关系其实并不远,比人类跟猫狗的关系近多了.........
题外话:鼩鼱主要吃虫,并不糟蹋人类的食物,也不像老鼠那样磨牙祸害家具电器,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动物。由于城市化的蔓延、栖息地的破坏、农药的污染、老鼠的竞争、家猫等人类宠物的祸害、以及人类对老鼠的厌恶,鼩鼱这种最接近有胎盘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原始动物,在国内已经不多见了。如果看到这种乍一看像是老鼠,但是比老鼠小,比老鼠臭,又比老鼠笨,眼睛又小又瞎,鼻子又长又尖,不是老鼠那种大眼睛钝鼻子,还不怕人的小动物,请不要轻易伤害。
尤其是这种动物举家迁移的时候,母兽带头,幼崽跟在后面一个一个咬着尾巴排队,正是哺乳动物母爱的原始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年我们的祖先在恐龙的脚趾缝里求生存的艰难情景。所以诸位如果看到“老鼠”咬着尾巴排队过街,人靠近也不知道躲的场景的时候(其实是视觉严重退化不知道有人接近),千万要认清楚这不是老鼠,而是比老鼠古老且原始得多的益兽,不要伤害它们。
那么恐龙的基础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始盗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恐龙之一,当然可能还有更加原始的尚未发现。不过从始盗龙的形态上可以看出恐龙的标准基础形态了,就算有更古老的,也不会有太大区别,总之,就是只靠后肢两足直立行走,长后腿,四个后趾着地,悬空的前肢,早期种类有五个手指,越后期越进步的种类手指越少,有毛,长尾巴,灵活的长脖子。所有不是这个形态的恐龙,都属于特化,比如,失去了尾巴且前肢手指头愈合演化成羽翼的鸟类就是特化程度很高的恐龙。
基础形态通常都是环境适应性最全面的。但是地球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个体或者族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更适应其所生存的特定环境,总是会发生特定的演化,与基础形态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特化程度越高,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也就越强,但是整体环境适应性也就越差,应变能力越低。一旦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发生改变,特化程度高的物种,会更难适应改变后的新环境,也就更容易灭绝。
===================================
除此以外,从鸟类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恐龙相比哺乳动物的诸多优势:
1,呼吸系统强大。主龙类(含恐龙、鸟类、鳄鱼、翼龙)的气囊呼吸效率极高,无论吸气还是呼气时候都能吸收氧气,相比哺乳动物通过横膈膜肌肉挤压肺部换气的呼吸模式,效率起码是哺乳动物的2.5倍。因为这个优势,即便是现在也特别显著,只要鸟类不因其他因素灭绝,哺乳动物永远也无法撼动鸟类在空中的优势。蝙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无法在空气稀薄的高空高效呼吸,而鸟类甚至能飞上8000米高空。翼龙还要更强。
2,成长速率高。恐龙破卵而出后以极快的速度成长发育,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霸王龙化石鉴定也只有20岁,已经处于晚年了。恐龙成长速率高,寿命也短,但是更快成熟发育,极快地长大,幼年期被压缩,存活下来的概率也就更高,更可能留下后代,保证种群延续。幼体时期越长则越危险。肯定有人要说胎生的优势,胎生的优势,只对处于食物链低端、一生繁殖次数有限的生物来说才是优势,而对于食物链顶端,一生要繁殖很多次的生物来说,胎生不是优势,而是劣势。因为虽然幼体在母体体内发育,能维持更长时间,保证幼体出生时更加成熟,提高了存活率,但是幼体长时间在母体体内发育成长会严重拖累母体,导致母体的存活概率下降。食物链高端的生物本来数量就有限,在面临危险时候“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抉择中,保大人才是正确选择。最早能够胎生的后兽出现在三叠纪,而合弓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从食物链顶端衰落,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明显。
由于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现在并不能得知恐龙从受精到幼崽孵化成熟全过程的周期究竟要多久,但是可以从现存鸟类中管中窥豹。以非洲鸵鸟蛋为例,非洲鸵鸟在交配后仅一周就会产出已受精的卵,孵育40天左右即孵化出幼鸟。作为早成性鸟类,鸵鸟幼鸟在孵化出壳时即有行动能力,出壳13周即拥有完善生存能力,3岁达到性成熟。而重量差不多的美洲豹,仅孕期即达110天以上,刚产下幼崽成熟度不如鸵鸟,成长周期长,出生后需要母兽抚养一年半才可自持,需要3-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即便是小得多的家猫,孕期也要超过两个月,从出生到自持仍需母兽孵育半年。由此可见鸟类的成长速率优势十分明显。
虽然恐龙已经灭绝,但是即便是暴龙这样的大型恐龙,从受精到孵化周期,也不可能超过一年。吨位与暴龙相当的非洲象的怀孕期长达21-23个月。
3,肌肉、骨骼密度低,重量轻,体积大。鸟类有中空的骨骼,内部充填气囊,既减重,也能辅助呼吸。而鸟类的中空骨骼是继承自恐龙,是兽脚类恐龙先有了中空骨骼,后演化出能飞行的鸟类,而非相反。除此之外,恐龙与鸟类的头骨也极尽减重之能事,随便搜一下其头骨标本或化石,就会发现留下大块大块的空洞区,与哺乳动物厚重的颅骨明显不同。但是这不代表恐龙骨骼强度就差,实际上更符合力学原理,减重不降强度。鸟类的骨骼因为飞行,减重到了极致影响到强度,但并非所有恐龙都是如此。密度低,就带来了同等吨位下体积更大的优势,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呼吸系统发达,导致恐龙能轻易突破哺乳动物的体积上限。长颈鹿的脖子长度已经是哺乳动物的极限了,再长下去就要影响呼吸与大脑供血。而比长颈鹿在各方面都大得多的恐龙多的是,就没有遇到这个问题。甚至于迄今为止发现过的最大的恐龙化石,也没有达到恐龙理论上能达到的体积上限。
4,两足行走带来的机动优势。鸵鸟的奔跑能力有目共睹,大小类似的驰龙科恐龙,因为尾巴没有退化、股关节可动,其奔跑能力,只会比鸵鸟更强。蜥形纲因为躯干脊椎骨不能上下弯曲,所以不能够像哺乳动物那样,前腿向后,后腿向前,脊椎骨弯曲奔跑,所以演化出了独特的两足行走步态(现在一些蜥蜴在危急时刻也会使用后腿两足迅速奔跑来甩掉敌人,两足步态是所有蜥形纲追求高速的必然选择)。两足步态奔跑比哺乳动物弯弓收腹奔跑能量消耗更低,对胸腔(肺部)的影响更小,再加上高效地气囊呼吸系统,恐龙的耐力比哺乳动物更强。恐龙已经灭绝,无从对比,但是候鸟每年都要成千上万公里的大迁徙,飞行是消耗极高的运动,一些鸟类连续飞行几个昼夜不下地,蝙蝠是做不到的,由此可见一斑。还有一个案例人类,人类的急速并不高,但是拜独特的双足姿态所赐,人类奔跑姿态对胸腔的影响很小,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弯腰收腹挤压肺部,在奔跑过程中仍然可以大量呼吸换气呼吸,这在哺乳动物里并不多见,所以人类虽然急速不高,但是耐力在陆生哺乳动物里却是名列前茅。此外,两足步态比四足步态转弯更方便,在搏斗中也是优势。两只老虎打架,正式交手前会相互转弯,其实就是在相互绕侧试探,看哪一方先暴露出脖子弱点再发动攻击。而两足步态可以不暴露侧面的情况下原地整体转向,不容易暴露侧面弱点。此外,恐龙比哺乳动物更早演化出趾行式步态。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这种演化程度很高,特化非常显著的智慧生物,竟然还完整保留了两栖螈类祖先的跖行式步态以及完整的五指这样的原始特征,也算得上是个奇迹。
典型的哺乳动物高速奔跑步态如下,弯背、收腹、前肢向后、后腿向前,利用哺乳动物独有的如弓身一般的脊椎骨,上下弯曲的弹性使得整个身体向前跨越:
纪录片中还原的典型的两足兽脚类恐龙的奔跑步态:
相比四足哺乳动物,恐龙的步态对躯干影响更小,更加平稳,消耗更少,转弯更加灵活。而且,体积越大、吨位越重,对比之下敏捷优势也越大。
所以,恐龙的灵敏度和鸟类看齐,不逊色于哺乳动物。与很多人的传统意识中慢吞吞的形象相反,恐龙在尖牙利爪与力量方面,并不比哺乳动物的祖先兽孔目有优势。速度、灵敏、耐力,才是恐龙在三叠纪战胜了哺乳动物,取得生物链霸权的核心竞争优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恐龙出现于三叠纪,其出现时间并不比哺乳动物早。
早在二叠纪,主龙类的共同祖先还和蜥蜴没什么两样,在树枝与岩石缝里捉虫苟且的时候,哺乳动物的祖先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掠食者近亲:
三叠纪,恐龙刚刚诞生的时候,它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这个样子:
牙尖嘴利、力量强大,称霸二叠纪,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已经拥有当今哺乳动物大部分优势特质的的兽孔目,却在三叠纪的竞争中,败给了后起之秀主龙类,恐龙则是这场竞争最终的胜利者。与恐龙同为鸟颈类主龙的翼龙,也是在这时候征服天空,成为最早学会完全飞行的脊椎动物。
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当今鸟类的绝大多数特征,在其他恐龙身上都能找到先例。换句话说,如果恐龙没有灭绝,那就不会有鸟纲,鸟类会被当做一种会飞的恐龙。
如果恐龙不灭绝,按照正常的路数继续下去,哺乳动物是不能撼动恐龙的统治地位的。但是哺乳动物有两样绝活,最终逆转了局势:
一,打洞穴居
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里,只有哺乳动物能完全打洞穴居,在地下打洞,在地下繁衍,甚至一些物种永生永世不出地面也没问题,比如裸鼹。正所谓,老鼠的后代会打洞。有人会说,一些鸟类,比如翠鸟,不是也会打洞筑巢吗?要注意,鸟类打洞是其一种筑巢模式,只是为其繁衍后代提供一个临时居所,翠鸟并不能生生世世在洞里生活不出来,而鼹鼠能。
二,冬眠
有人会说蛇也会冬眠,但是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而且是恒温动物里唯一会自主降低体温,减缓新陈代谢循环的物种。鸟类不行,恐龙肯定也不行。这是因为,哺乳动物的合弓纲兽孔目祖先,早在二叠纪就已经演化出完善的自主控温能力,比竞争对手早一步,更加完善。而恐龙与鸟类虽然并非冷血动物,但是并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主动地降低体温。鸟类的体温非常高自不必说,研究表明恐龙的体温虽然没有鸟类那么高,但是也不会低到哪里去。高体温、高效率新城代谢,带来了充沛的活力、高智商、敏捷性(这也是恐龙绝不是慢吞吞的笨蛋的证明),但是也意味着高消耗,对食物的需求非常旺盛,恒温动物对食物的需求量是冷血动物的十倍!一旦食物不足,就很容易饿死。哺乳动物掌握了冬眠,就能有效降低食物需求量,大大提高在灾后荒凉时期的存活率。
这两个绝活结合起来,产生了什么效果?那就是靠着穴居、冬眠这两项祖传绝活,哺乳动物的祖先成功扛过了一次又一次大灭绝!规模空前的二叠纪大灭绝来了,狼蜥兽大表哥灭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地下打洞挖虫,食物不足的时期用冬眠来降低消耗,幸存了过来。三叠纪地球含氧量降低,兽头兽小表哥在竞争中败给了恐龙鳄鱼,让出生态位顶端之后,祖先们在鳄鱼、恐龙的阴影之下,白天在地下打洞挖蚯蚓,晚上出来偷东西吃,苟延残喘了下来。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生态彻底崩溃,新陈代谢特别快的恐龙在地表上找不到食物,全都饿死了,而哺乳动物在地下打洞挖蚯蚓,恶劣时期就冬眠来降低消耗,坚持了过来。等大灭绝结束,生态开始恢复时,祖先们从洞里爬出来,发现地表上比我们的祖先更强的动物都已经死绝了。
合弓纲与蜥形纲自石炭纪出现以来,互有不同的内在优势,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竞争结果也不一样。这方面我就偷个懒,不去详细说明了,各位看官老爷只需要记住一个总结:
合弓纲不怕冷,蜥形纲不怕热;合弓纲不容易饿死,蜥形纲不容易渴死。
而新生代气候与中生代的不同,不断趋冷的地球平均气温更有利于合弓纲哺乳动物。
自身的努力加上历史的进程,成就了哺乳动物在新生代的胜利。
物种竞争的精髓,不在于你比我强,你比我快,而在于我的后代存活了下去,而你没有。
假如发生核大战把地球犁一遍,或者再掉几个小行星下来,所以复杂生物大灭绝,只有蟑螂继续存在下去,比蟑螂强的全都灭绝了,蟑螂当然就是顶食物链端生物。到那时候,自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说蟑螂才是物种竞争的赢家。哺乳动物在白垩纪末的翻盘,诸如此类。
生物类话题都是B乎之耻,诚不欺我。
如果真的把猫科动物送到白垩纪,而且开挂让它们能适应当时的气温、含氧量,并且也排除微生物、昆虫不同带来的困扰,那么猫科动物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家猫那么大的猫科动物,争取一席之地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毕竟白垩纪已经有食肉目哺乳动物捕食比较弱小的小型恐龙,家猫当个夜行的小型掠食者肯定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要想更进一步有大的作为,把恐龙干趴下,那就是不大可能了。
到狼那么大的时候,就要面对驰龙科的强力狙击,前景很难看好。老虎狮子应该混不出什么名堂:
驰龙科的战斗力到底几何?
肯定比现今最危险的鸟类—澳洲食火鸡还强一些
如果非要选一种哺乳动物穿越过去,与其选猫科犬科,不如选鼬科:
鼬科的灵敏是哺乳动物之最,体形虽小却凶猛残暴,手段狡猾,通常捕食比自己体系大2-6倍的猎物,同体积下没有哪种哺乳动物战斗力能与鼬科相提并论。家猫虽然体形比黄鼠狼大3倍,打起来也不过是有来有回。鼬科在自然界中真正的天敌,也就是一些大型猛禽。
然而对人类来说,鼬科体味本来就臭,很多种类,比如臭鼬,在肛门附近有特殊腺体,能释放奇臭的气体来驱赶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虽然这在自然界的竞争中是很大的优势,却不为人类喜欢,所以鼬科的名声普遍不好,自然不能跟猫奴们的主子猫大爷比人气。
但是如果非要说哪种现代非人哺乳动物穿越到生物竞争地狱难度的白垩纪去争个高下,大概没有哪种动物比鼬科更有前途了。除了凶猛、灵敏以外,鼬科动物真正的优势,在于既有最进步食肉目的几乎所有优势的同时,还保留着原始的基础形态,演化潜力充足,在各种环境下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旦有机会,能迅速展开辐射式演化抢占多种生态位。
而猫科动物不打洞,不穴居,更致命的是挑食,消化系统脆弱,很容易吃坏肚子,特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大灭绝一来就是扑街的命。
=========================
还有人看不起鳄鱼?姑且不提所谓体重要超猫3-4倍才能打的谬论成立不成立,现存的鳄鱼是为了半水栖而高度特化,就如同鸟类为了飞行丧失了尖牙利爪,鳄鱼为了水中伏击,四肢退化,尾巴巨大化且扁平化,头部特化,颈部活动能力退化,这都导致在地面上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然而中生代的鳄鱼可不是这样!
前面已经提到过,恐龙相比哺乳动物,在尖牙利爪,力量,咬合力方面并没有优势,优势在敏捷的身手方面。那么蜥形纲有没有和兽孔目硬碰硬地比力量、比咬合力、比尖牙利爪,堂堂正正刚正面的物种存在?
当然有,古代鳄鱼的远古近亲,恐龙的远亲,镶嵌踝类主龙就是。
合弓纲羊膜动物在石炭纪雨林崩溃之后,依靠尖牙利齿与强大咬合力,在二叠纪新的竞争环境下抢得先机,统治地球6500万年,牢牢坐稳了了生态链的顶端。在这个时期,合弓纲完成了从蜥蜴到野兽的转变,取得了全方位的优势。
但是在二叠纪大灭绝沉重打击下,合弓纲的生物多样性被一扫而空,仅剩下极少数兽孔目存活到三叠纪。不过在三叠纪前期,依托二叠纪时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兽孔目仍然占据着生态位的顶端。荒凉的三叠纪大地上,水龙兽的数量一度占据了大型动物的70%,这些哺乳动物的远古近亲似乎并没有被大灭绝影响地位,其化石在三叠纪前期的地层中随处可见。当今的哺乳动物,虽然盘踞在生态霸权的宝座上,却也没有占到如此大的比例。
但是好景不长,三叠纪前期,兽孔目的数量虽然达到历史巅峰(其所占复杂生物总数的比重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哺乳动物),却受限于各种内生性缺陷,在大气含氧量不断走低,气温持续升高的三叠纪,兽孔目陷入了进化的瓶颈。后兽虽然出现,但是还很不完善,迟迟得不到突破。
蛰伏的蜥形纲主龙类则在夹缝之下急速进化,在高温、低氧的境下,主龙类利用的高效的气囊呼吸系统、轻便的身手,抢占了大量生态位,鳄鱼、恐龙、翼龙纷纷出现。其他蜥形纲如鱼龙、上龙也在此时下海。
三叠纪中期蜥形纲的演化已经非常完善,开始向合弓纲抢班夺权,很快就把大型合弓纲斩尽杀绝。
三叠纪后期的镶嵌踝类主龙是抗兽先锋,把霸占生态顶端7000万年的合弓纲(已经具备了猫吹们的大猫该有的大部分特征)打下马。导致侏罗纪、白垩纪一亿多年,哺乳动物被迫在洞穴里躲躲藏藏,鳄鱼的亲戚们是头号罪魁祸首。只不过运气太差,霸主位子没坐热就遇到了三叠纪末大灭绝,让同为主龙类的恐龙抢班夺权。现今的鳄鱼,只不过是三叠纪后期鼎盛的巨鳄王朝的孑遗。
而且,鳄鱼的心脏并不同于其他冷血动物,而是和鸟类,哺乳动物一样的四心房。这表明其祖上很有可能是温血动物,只不过为了水栖而退化掉了这功能。考虑到同为主龙类的鸟类是温血动物,如果研究证明了三叠纪的劳氏鳄也是温血动物也不足为奇。
如下图这样,把蜥蜴的身躯、野兽的直立四肢、暴龙的脑袋缝在一起的温血鳄鱼面前,大猫的战斗力几何?
探索频道纪录片里的劳氏鳄捕食水龙兽:
两条腿走路的也不是只有恐龙、鸟类、人类、穿山甲,鳄鱼也有哦:
至于蜥蜴?现存的蜥蜴基本都属于有鳞目,与蛇一个目。有鳞目在古代并不怎么显赫,但是也有一个代表,那就是沧龙
==================分割线==================
关于恐龙两足步态对哺乳动物四足步态的优势,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以现今的鸟类来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上面这三张图中,隐藏着鸟类扛过白垩纪大灭绝的秘密。
就以沼泽、湿地、浅滩这个生态位为例,因为独特的环境,大部分动物都很难在湿地生存。但是鸟类靠着强大的后肢,能轻而易举地在湿地中行走,捕食丰富的小型鱼虾、软体动物。
而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哪种哺乳动物能在湿地很好地觅食。遑论能飞的哺乳动物。
这就代表着,这些长腿鸟类将湿地、沼泽、浅滩这些优良的生态位牢牢地攒在手里,没有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对手!这些湿地,就成了鸟类完美的避难所,让它们能在里面躲避各种灾害与天敌,捕食非常丰富、且没有其它物种跟它争的食物,安全地繁殖后代!
这极有可能是鸟类扛过了第五次大灭绝幸存至今的原因,飞行能力比鸟类更强的翼龙在地上不如鸟类灵活,所以灭绝了。今鸟的祖先在中生代与反鸟争夺丛林霸权中败下阵来,被迫保留了足够强的陆栖能力,而随着大灭绝丛林消失,反鸟却因为行走能力退化,跟着丛林一起灭绝了,今鸟却靠两条灵便的腿,生存到了今天!今鸟继承自恐龙的强大后肢,有极强的适应性,基本上可以在地球任何生态位获取食物不受限制,这是其成功的秘诀。
虽然现存的鸟类都属于今鸟,总体上的生物多样性不如哺乳动物多,甚至还不如哺乳动物食肉目的基因多样性繁杂。但是今鸟仍然分化出9000多种形态各异的后代遍布地球,比各种纲目的哺乳动物加起来还多一倍,可见其强悍的环境适应性。
猫科的全速扑倒+剑齿咬喉,似乎完美克制双足+长颈的中小型食植物恐龙。猫科到了恐龙时代,小杀大能力可能比在哺乳类时代还夸张。我看以中小型食植恐龙为食的食肉恐龙很难竞争过猫科(骇鸟与剑齿虎的故事)。
现实中,猫科也是除了人类之外最克制鸟类的哺乳类。。。
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哺乳类的色盲问题,猫科的隐蔽色是针对同为色盲的哺乳类的,昼间捕猎时难以在色觉完整的恐龙面前隐蔽,可能会被夜行生态位限制。
犬科我看比较苦逼,因为恐龙呼吸效率高,耐力惊人(参见各种不飞鸟),比较克制捕猎策略偏耐力的犬科。估计犬科只能以中生代哺乳类为主食,怕是不容易竞争得过同时代以哺乳类为食的小型恐龙。。。。
排除掉环境突变,仅仅考虑平稳环境和完全适应力
如果将先存的猫科犬科平移回恐龙时代
怕是会团灭吧…………
如果带一点儿气候变化……
那不就跟现实发生的历史一样了么……
现有生物是没有能力通过竞争来淘汰恐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