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我侧重谈一谈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比较强硬,尤其是对四个方向上的重要博弈对象都很强硬。

第一是对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强硬,即冷战中著名的所谓苏攻美守阶段。当然缓和的事情也是有一些的,但这都是苏联基于实力的地位谈判得到的。

以当时的两国形势看,如果暂不考虑下文将要叙述的中国问题,我认为采取对美强硬措施并没有明显的不妥。 这也是对美国之前对苏联采取过度强硬措施的一种正常反作用吧。 而苏联的对美强硬也证明了美国还是吃硬的这一套的。即使要缓和,也要先确定美国人能够接受苏联搞硬事。尤其是要确定美国面对苏联在国际上比美国气势更盛的局面依然愿意搞明显的缓和,这是现在的中国都还未获得的谈判地位。

到七十年代后期,很多西方的人都对冷战能够结束或者苏联能够失败持颇为悲观的态度。

第二是对竞争中的硬骨头关键第三方中国也很强硬,强硬程度超过了对美。突出的表现有两个,一个是六十年代末搞得中国觉得苏联要入侵了,一个是在中美已经出现明显缓和的情况下依然没有积极改善对华关系。当然到了勃列日涅夫末期做了一些试图改善对华关系的工作,但那个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对苏联超强硬的中国领导人已经上场了。

在这个方向上的强硬,我认为根本上是错误的。在和主要对手强硬的时候,对关键第三方就要搞好统战工作。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既对主要对手强硬也对关键第三方强硬,那就是主要对手和关键第三方之间也处在强硬对抗状态。但即使是这样,也要随时做好立场大转圜的思想准备,以应对三边两两对峙的不稳定局面突然变化的可能。

第三是苏联对自己的较为叛逆的小弟相当强硬,提出了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想法。最突出的代表是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这个方向上的强硬我认为总体上是正确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和后来东欧对苏联反水有很大关系。但我想指出:第一,远在勃列日涅夫之前,东欧就是反意很强的,别忘了五十年代的波兰和匈牙利。本质上讲,东欧这一块的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反沙俄反苏的。第二,八十年代东欧的失控不是苏联太硬而是苏联领导人太软的结果。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对东欧的高压,后来会不会兵败如山倒都很难说。如果戈尔巴乔夫像勃列日涅夫那样凶狠,我认为冷战时间拖得长得多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拖的时间长的话中国这里恐怕又会出大变数。

第四是在阿富汗这个次要方向极为强硬,不仅入侵而且是长期消耗性地入侵。这个是战略错误,根本没有必要在次要点上消耗那么多战略资源。

总之,勃列日涅夫的四个强硬里面两个正确两个错误。

我们不妨把中美在类似方向上的政策做一个对比。

先看美国。 美国现在选定了和主要竞争对手中国来硬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对硬骨头关键第三方俄国来硬的。但他对俄国好像比对中国还硬,这就是大错。之前说过,唯一可以对俄国来硬的前提是中俄也在强硬对峙,但现在显然不是这个局面。美国在对自己的较为不忠的小弟盟友则太太软弱了,这比勃列日涅夫要差得多。我反复提到过,对于日本韩国德国这种硬力量很弱但是又和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走得很近的高价值国家, 在美国要和中国对抗的大前提下美国早就应该铁拳横扫了。在次要方向上,美国犯了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消耗过度的类似错误,先后在伊拉克阿富汗无谓消耗大量国力和战略时间。所以在四个方向上,美国至少有三个已经是做错了。情况比勃列日涅夫时期糟糕。

再看中国。中国在和主要竞争对手强烈对抗的时候,采取过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和关键第三方大力搞好关系。比如中苏蜜月期和美国激烈对峙但和苏联关系好。又如所谓中美蜜月期和苏联坚决对抗但和美国关系就比较好。中国也有过对两者关系都坏的情况(另一种策略),但这正好是我说的可以冒险操作的局面,即彼时美苏两国也是处在激烈对抗期。中国对叛逆小弟敢于下狠手,中越战争这件事情我已经大吹特吹过好几次了。中国在次要方向上敢于不投入重大资源。比如和印度博弈方面快打快撤避免了次要方向拖累主要目标。在一些次要方向上,中国甚至长期搁置问题,比如说南海等等。可见在对付四种主要博弈对象方面,中国平衡得远比美苏要好

总之,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比起(比如说)现在的美国还是要好一些,但比中国又要明显差。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勃列日涅夫啊,俄国历史上有几个人,从来没想过掌握国家大权,但是突然这权力就掉在头上了,勃列日涅夫是其中之一。

1960年代后,赫秃子搞的天怒人怨,不但蠢事干了一箩筐,还公开对着高级领导人骂脏话了。当然最要命的是,他给自己挑了个继承人却突然得急病死了,导致成了跛脚鸭。

这时大家集体串联拉他下台,几个挑头的如谢列平等人,做事又不大气把勃列日涅夫推出来当名义头目。这时干的有点像辛亥革命时候没人出头所以把黎元洪推出来当头目,万一失败了可以抄他的家满门问斩,其他人最多死自己,结果最后革命大义被黎元洪篡夺,真正的举事人下场悲凉。苏联这事也差不多,谢列平废了好大力气把各路诸侯们串联好了,把赫鲁晓夫拉下来了,美滋滋的等过几个月就自己上任了,结果被掌握了大义名份的勃列日涅夫一纸调令给解职流放了,他的整个派系也都被打击清洗了。

所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情况很特殊,有“两个没有”,没有心腹班底,没有治国规划,而这两个经常又是一回事。没有治国规划,就不知道方向对错,只能随波逐流;没有心腹班底,就不敢得罪人,只能从众。

如果是放在慢节奏的19世纪中期以前,不失为一个守成君王的好品质。但是放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中业,掌握的又是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实验性国家,这种品质,也跟犯罪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排提示:本答案的慈父、勋章、玉米、地图均为代称,不要较真,实在看不惯的可以自行替换关键词。

勋章其实是苏联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一个老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玉米和地图才是苏联最大的两个坑比,但这两货却是某些人的白月光,反倒有很多人帮他们大力洗地和甩锅。慈父功劳太大实在黑不动,某些人黑了他六十年,俄罗斯还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正面评价慈父。大特务和病秧子在位的时间太短,没几个人好意思把锅甩到他们头上。只有勋章帝根本没有几个粉丝给他说话,当政时间也不短,功劳也没那么大,正好是人见人欺的角色,所以就成了最佳的背锅担当。

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像某些人洗玉米和地图那样给勋章帝洗地,只需要分析一下整个勋章时代的真实状况,就可以明白虽然勋章帝的毛病也不少,但被黑成现在这个情况则完全过分了。

前言

勋章帝能上位,确实也是靠了慈父培养。当年慈父见到勋章以后,就对他印象深刻。但有的人认为勋章帝是因为长得帅才被慈父看中,这就太扯了。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那慈父首先就应该把玉米从身边撵出去。毕竟玉米这个人容貌粗陋、气质猥琐,实在是有碍观瞻。慈父要真的以貌取人,估计1942年苏联就没了。

勋章帝被慈父看中主要还是他有才能,虽然某些人恨不得把他说成是靠脸吃饭的大饭桶,但勋章早期从政,战时从军。技术、经济、政治、军事都搞过,正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勋章帝早年是作为技术人才被培养的,1935年1月获得热动力工程师职称,并成为苏联第二大钢铁厂捷尔任斯基钢铁厂的领班,后来从政并接受军训。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在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并作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参加了红场胜利阅兵。战争结束后继续从政并升为摩尔达维亚第一书记。可以说勋章帝早年各项工作都干得不错,对于重视实绩的慈父来说,注意不到勋章这种后浪反而不正常了。1952年,早就简在父心的勋章进入苏共主席团和书记处,在其政治生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当然,慈父把勋章帝提拔起来,不代表慈父就认为勋章已经可以胜任苏联的最高职务了。慈父随后就不断以传帮带的方式给勋章等年青一代干部上课,以提高他们的姿势水平。

勃列日涅夫还数次去过领袖的办公室。1952年11月17日,斯大林于晚间11点召集众书记,直至12点还在向他们说明应当如何工作。勃列日涅夫用心聆听并深入领会
12月11日,在斯大林办公室一举讨论了几个问题。勃列日涅夫注意观察领袖如何做出决定。他成功地学完了“斯大林管理学校”的简短教程,尽管斯大林一次也不曾召他去进行个别谈话。年已老迈的领袖没有精力与每一个新人打交道。[1]

由此可见,勋章后来的治国本领几乎都是慈父晚年手把手教给他的,如果再和慈父多学习几年,勋章或许能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大。结果慈父去世后,玉米把干部当猪养,把勋章给搞废了。

勋章帝上位的时候,他接手的是玉米而不是慈父留下来的苏联,这一点至关重要,却常常被人忽略。勋章虽然确实才能严重不足,但如果不了解他接手时的苏联的真实状况,就难以对他进行客观评价。

一、政治

勋章帝上位不久,苏共最杰出的人才之一谢列平就给他提出了一份讲话稿,这其实是一份施政纲领,旨在全面纠正玉米的错误:

谢列平之所以要把给慈父恢复名誉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其实也不奇怪,毕竟谢列平知道玉米只是图一乐,真治国还得看慈父

实际上,玉米“去慈父化”的措施不但在苏联闹得鸡犬不宁,也严重影响了他本人乃至苏共的形象,以至成为苏共当时最大的战略负资产。玉米“去慈父化”的措施在苏联极不得人心,七十年代一个公知就发现他的工人阶级亲属还在为慈父干杯,当时他就蚌埠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真实性无可置疑。虽然作者有偏见,比如他把群众对慈父时期正确领导的怀念曲解为俄国人“崇尚强权”,但他总算没有歪曲事实说苏联人不喜欢慈父,还是值得肯定。同时一些老布尔什维克也坚决抵制“去慈父化”。

玉米倒台后,电影院开始重新放映慈父的形象,观看影片的老百姓更是热烈鼓掌。

即使到了地图时期,还是有大量群众坚决捍卫慈父

而XJBG的玉米则在苏联声名狼藉,根本找不到几个铁粉:

所以有人说勋章帝取消了玉米“去慈父化”的措施,这就是错误的。“去慈父化”不是被勋章帝取消了,而是遭到了苏联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抵制和斗争,已经难以为继了。事实上勋章在大特务的极力主张下,就否定了谢列平彻底纠正玉米错误的正确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谢列平在玉米时期就是“去慈父化”的一员干将,而他后来则主张纠正“去慈父化”的错误。这说明谢列平同志知错能改,勇于担当,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勋章帝最后采取了大特务的主张,“搁置”了慈父的评价问题,实际上这是阻止了对玉米的错误进行纠正。谢列平之所以要恢复慈父的名誉,主要是他发现了玉米已经严重削弱了苏共,必须进行全面整顿。首先就应该恢复慈父的名誉,这样才能以父之名进行整顿,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勋章和大特务计不出此,阻挠了谢列平的正确主张,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也就留下了严重隐患,这一点我们后面细说。这也再次证明有关勋章“静悄悄地慈父化”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当时最激进的谢列平方案实际上也不是要回到慈父时期,只是要求彻底纠正玉米的错误。而谢列平方案就是被勋章否定了的。

尽管如此,勋章帝还是没有继续推动“去慈父化”,导致其很快就在苏联人民的反对下无声消灭了。勋章帝的这个措施当时来说也还算过得去,毕竟玉米搞“去慈父化”已经在苏联和苏共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分裂。他这种不支持不反对的做法,实际上以最小代价暂时结束了这种不正常局面,让各项工作能平稳开展。后来玉米的精神传人地图头上台后继续大搞“去慈父化”,彻底造成了苏联和苏共的混乱与分裂,苏联也就亡不旋踵了。这个根子就在玉米身上,勋章没有能彻底纠正玉米的XJBG,给地图头留了“后门”,自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经济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说勋章后期“不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困难,我们可以看看80年代一些资料是怎么说的: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勋章后期不是“不改革”,而是“经济改革从未停止过”、“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改革)至今仍在继续进行”。这足可以证明至少在80年代前期,相当多的人还是认同勋章帝晚年仍然在改革,等到地图头在80年代中期上位后,才开始画风突变,异口同声地指责勋章帝“不改革”。实际上地图头这种说法就根本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为了甩锅。

最能证明地图头在胡扯的证据就是1979年勋章帝又搞了一次改革,这个时候离勋章去世只有三年了,不知道这个时候算不算是勋章时代的晚期。

就连当时地图时期一些经济家都认可1979年改革很不错

然而地图头上台后,1979年改革被提及的次数就越来越少,到了2010年代,被借苏联史扯淡的某人推崇为圣经的某本著作干脆对此事只字不提。

这种态度倒不足为奇:既然已经事先按地图头的调子认定勋章帝晚年“不改革”了,那再提1979年改革合适吗?当然也可以继续认定1979年改革并不是“改革”(之前有人就这么做的),但这样做也会有其他的麻烦,所以干脆就当没这回事得了。(最大的麻烦恐怕是1979年改革不算改革的话,之前玉米的XJBG又算不算改革?)

当然有的人又认为勋章帝因为布拉格之春才“不改革”(这种论调应该最早是70年代西方和苏联公知的看法),光是上面1979年改革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这种观点十分荒唐,不值一驳。而且其他东欧国家的例子也说明这种论调站不住脚:布拉格之春后,匈牙利依旧在搞改革。既然说勋章害怕捷克改革,那他为什么不阻止匈牙利改革?事实上布拉格之春主要原因是捷克要和苏联分家,而匈牙利已经被玉米帝调教好了,所以勋章就没强硬对待匈牙利,后来80年代苏联反而向匈牙利“学习”。这也说明只要东欧外交上不和苏联分家,苏联对这些国家经济上的破事一般懒得管。

而且说勋章“不改革”导致苏联经济困难也是很荒唐的,前面说过,即便苏联一直改下去,也就是匈牙利的翻版,而匈牙利到了80年代也混不下去了。还有一个例子:南斯拉夫。如果你说南斯拉夫在搞“慈父模式”的话,估计铁托同志会从地底下爬出来找你拼命,这种论调同样解释不了南斯拉夫根本没有“慈父模式”的弊病,也在改革,为什么还是扑街了。

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勋章“不改革”并把苏联经济困难归咎于勋章“不改革”的论调,实际就是地图头一派甩锅的伎俩而已。但勋章时期苏联的经济确实有问题,以至于很多人说苏联经济改革“停滞不前”又确实显得很有道理。那么勋章帝改革不成功原因有哪些呢?

玉米搞错了思路,严重误导了勋章的改革

现在很多玉米粉都要吹玉米时期利别尔曼已经在探索改革思路,甚至还有认为勋章时期的经济成就就是“收获”了玉米的“改革果实”,那么这个利别尔曼何许人也呢?

不难看出这个利别尔曼就是个书斋式的学者,实际管理经验恐怕还比不上勋章。玉米之所以把他抬出来,其实就是因为之前他的XJBG搞出了一堆问题(包括而不限于过度开荒、大种玉米、农业党和工业党等等),这才搞清楚自己其实没多大本事,所以才选一个知识分子出来整活(后面地图头的做法也是一样)。

利别尔曼建议的内容比较长,我这里就不贴了。它的核心是引入“利润刺激”,就是让企业发挥“主动性”去赚钱,钱挣得多国家的奖励也就多,以此来刺激企业发展生产,当时的口号就叫“卢布就是火车头”,总之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思路。

其实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人思考一下,就不难知道这个思路的致命漏洞在哪里:怎样钱才来得快?是老老实实节约成本、技术创新、扩大生产、打开销路来钱快,还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逃税漏税来钱快?利别尔曼是个书呆子,他想不到这点也就算了,玉米这种老江湖居然也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不愧是当了领导就只会二言三拍的男人(二言:粗鄙之言、睿智之言。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口保证、拍桌子怼人)

然后玉米和勋章按利别尔曼的建议XJBG,结果就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下滑:

不难看出,现在很多苏黑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喋喋不休的“苏联产品质量问题”,其实很大程度就是这次改革留下来的后遗症。到了1973年,产品质量下滑的结果把勋章帝都给急坏了:

产品质量不行,苏联老百姓自然不愿买单,结果产品大量积压:

既然产品卖不出去,那企业怎么获得利润呢?苏联的“改革家”们想了一个很高明的主意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涨价:

既然有的产品卖不出去,那就把老百姓必须要买的产品涨价。于是苏联在1967年开始搞价格改革,除了产品以外,原材料也在涨,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

这样一来,苏联的“改革家”成功达成让企业盈利的目标,各个企业的厂长经理也顺利领到了奖励基金,只有苏联老百姓在MMP。

后来苏联的经济学家也很不好意思地承认1965年改革当中,企业主要就靠涨价盈利,而且到最后也玩不下去了:

而且由于追求利润,很多企业经理根本不愿意创新,因为创新会导致成本不可控,结果就是新技术根本得不到推广:

所以后来苏联有经济学家很不给这帮“改革家”面子,直接宣布1965年改革是失败的(起到了消极作用)。原因如前所述有两点:通货膨胀和阻碍创新。

然而,这次“改革”的参与者后来大多加入了地图头阵营,如前所述,他们为了甩锅,不但不承认失败,反而宣称1965年改革大成功,如果继续这么干苏联就可以升天了。为了解释为什么“改革”进行不下去了,他们只好又宣称是勋章帝“停止”了改革。为了解释勋章帝为什么在改革很成功的情况下停止改革(通俗点说就是勋章为什么有钱不赚)。只好又把“停止改革”和布拉格之春生拉硬扯地联系到一起,这就是为了圆一个谎要撒无数个谎。结果没想到后来他们居然真把地图头忽悠了,地图头按他们的思路搞了个加速战略,然后苏联真的升天了。

事实上勋章帝在70年代初期不怎么提改革的真正原因是当时“新体制”推行的差不多了,“利润刺激”也不起作用了,而且1965年“改革”的弊端显露无遗,当务之急是采取其他措施来擦屁股。他当时想到的措施是把小型企业合并成联合企业,以便更高效地调整经济,这才是真相。这个措施成功不成功暂且不提,那些说他“不改革”的显然过头了。

而且利别尔曼这次“改革”最初的效果其实也值得怀疑。很多人鼓吹苏联通过这次改革要“复兴”了,实际上他们主要是拿196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玉米晚期相比,这种比法根本就不合理。

由此可见,慈父晚期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而1965年改革后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仅为7.2,远远不如慈父晚期。而八五计划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比改革前还低。就连美国学者都明说1965年改革也没让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慈父时期的水平,这离“复兴”显然是十万八千里。实际上1965年以后苏联经济一度反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玉米最后几年XJBG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跌得太狠,后面随便换个人上来经济都能反弹一波。

如何看待勋章“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停滞”这种现象?实际上拿增长速度说事本来就不合理。苏联经济从20年代开始到50年代末,除去卫国战争那几年,基本上都处于打鸡血的高速增长阶段。很显然,这种高速度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迟早会有相对低速的阶段到来。部分苏联公知说苏联如果不彻底改革,日本经济就会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结果苏联解体后,日本也马上迎来“失去的三十年”,开始摆烂了。而日本人是没几个认为日本需要彻底改革的。可见拿增长速度说事实际上是苏联公知贩卖焦虑的手段。

实际上勋章也凭直觉意识到光看增长速度是不行的,因为过去苏联的高速增长是靠资金、人力和资源的高投入换来的。于是他提出了让苏联经济“集约化”的理念。“集约化”的概念最早是伊里奇提出来的。玉米XJBG栽了大跟头后也开始引用这个概念。不过玉米的“集约化”仅限于农业,为的也是省钱。而勋章则把集约化的概念推广到整个苏联经济,意为在节约资源、重视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增长,不再过度追求增长速度。用现在的话讲,“集约化”大概相当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玉米和利别尔曼认为苏联经济的毛病只在于“自主性”不够,而勋章则认识到了苏联经济的问题在于增长方式有问题,应该注意增长质量。虽然玉米和勋章水平都不咋的,但就战略眼光来讲,勋章已到大气层,玉米还在第一层。

当然,勋章虽然知道症结在哪里,却给不出药方,不要说他水平本来有待提高,就算他真的是慈父第二,也要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包办一切。而苏联的那帮“改革家”根本拿不出集约化的具体措施,他们只会吹比和甩锅。最后勋章无奈之下,还是只能用老办法搞1979年改革,而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已经倒计时了。

由此可见,勋章改革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执行的改革方案严重脱离实际,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闭门造车的产物,而这一幕后面还会重演一次。

玉米削弱了苏共,严重干扰了勋章的改革

前面说过很多苏联群众在六七十年代十分怀念慈父,原因之一就是比起玉米和勋章,慈父时期的干部要更好些。

冯玉祥曾到过慈父时代(1926年)的苏联,亲眼见过慈父是怎么进行监督的。

所以虽然慈父时期对干部的待遇和奖励都很优厚,但你如果犯了事或没完成工作任务,那就马上能体会到什么叫父爱如山了。

玉米则彻底废掉了慈父时期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导致下面开始放飞自我。而且玉米XJBG的时候还开始给这些人“自主权”,有了“自主权”后,下面就开始形成小团体,尾大不掉了。因此虽然玉米表面上降低了干部的待遇,但这些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反而更坑了。

玉米削弱了苏共后,勋章已经根本不能得心应手地施政了,就比如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消极抵抗:

工厂没有完成合同,企业经理就不能领奖金了,这么个破事居然也要拖个四年多才能执行,也是醉了。如果在慈父时期有企业经理没完成生产任务还想领奖金,估计我们都能猜出他的结局了。

而且玉米和勋章时期苏联的经济干部还经常进行职务犯罪

70年代苏联有个老公知曾进过古拉格,对慈父恨之入骨,但他仍然实事求是地承认慈父深受群众爱戴,而且分析出原因就是玉米和勋章时期苏联的各方面都搞的乌烟瘴气,一片混乱。当然,根子就在玉米削弱了苏共上。

除去经济系统陷入混乱以外,苏共遭到削弱的后果还有社会治安急速恶化,这个责任玉米更跑不掉,懂的都懂。

勋章时期就连塔斯社社长都被抢过,女工晚上要成群结队才敢回家。

到了地图头时期,苏联的社会治安水平已经向墨西哥看齐了,现在有些人说苏联老百姓是因为排队买东西产生不满。事实上根据当时调查,苏联老百姓最不满,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反倒是治安问题。毕竟经济不好是钱的问题,治安不好是命的问题,有点智商的都知道哪一个最重要。

估计慈父还活着,会想三天三夜都想不明白:你们是怎样把苏联的治安搞成这个样子的?

而不管哪种人犯罪,最后都会谋求稳定的经济利益,比如勋章时期就有干部开设地下工厂。

而苏联的犯罪组织也开始插手经济

苏联经济系统的经济犯罪(后来发展为寡头经济)和犯罪组织的经济活动(后来发展为黑帮经济)的普遍存在,使苏联事实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第二经济(或译地下经济或影子经济)。由于这种第二经济的存在,勋章已经不能有效调控经济了,大量本应由国家调配的资源都跑到了“地下经济”里面,这种情况下,计划制定得再好又有何意义?

如果苏共还是过去那个运转高效,令行禁止的组织,改革思路错了影响其实也不大,有了问题马上纠正就是了。但问题是苏共已经被玉米严重削弱,所以有了问题就解决不了,越来越糟。这个问题的根子就在玉米身上。实际上后来勋章在不断向干部呼吁,要求他们打起精神探索新方法:

但这个时候他说话早就没人听了,大家都当他在放P,等他死了就把“不改革”的帽子扣在他头上。

勋章死后大特务上位,大特务因为采取强硬手段整顿经济,被现在某些人吹嘘成周宣王、汉光武式的人物。但实事求是分析。第一大特务搞的手段,不管是反贪还是严格劳动纪律都只不过是Copy了谢列平的主张,而这些主张本来二十年前就应该搞了。第二谢列平主张整顿的前提条件是先恢复慈父的名誉,彻底纠正玉米的错误。而大特务没有照办,依旧没有纠正玉米的错误,结果效果自然不好。事实上大特务自己心知肚明,他搞的那些措施成效根本不大:

当初勋章和大特务出于一己之私,为了巩固权力拒绝了谢列平拨乱反正,彻底纠正玉米错误并立即进行全面整顿的建议,错过了最佳时机,结果他们自己后来想搞整顿就很困难了,严重干扰了改革进程。不知道他们两个临死的时候,有没有为此后悔过。

玉米掏空了家底,严重拖累了勋章的改革

慈父接掌苏联的时候,苏联只有100吨黄金,后来他又搞到100多吨黄金,就靠这200多吨黄金,慈父打造出了一个打败纳粹的超级大国。而且慈父去世的时候还留下近2000吨黄金,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如果慈父的继承人要搞新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这些黄金就是本钱。结果玉米上台后,1963年一口气就用掉了500吨黄金

而玉米三年时间(包括他刚下台的1965年,苏联按惯性还是大量抛售黄金)竟然一共用掉了1300吨黄金,相当于用掉了六次慈父搞工业化的初始资金。

要是慈父知道玉米用钱这么豪横估计脸都得气青。用钱本来不是个事,问题是玉米把钱砸出去后连水泡都没有看见几个,以至于现在的玉米粉要拿着放大镜帮他找政绩上的亮点。玉米倒是做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只可惜千金散尽难复来。

后来玉米自己承认买粮食的钱就是动用了慈父留下来的储备资金,言语之中好像是说自己还吃了亏。真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就连当时苏联的大学生都知道玉米“不过是在吃遗产”。

所以其他人嘲讽勋章卖石油也就算了,玉米粉这么说真是Face都不要了。勋章卖石油改善人民生活,不好。玉米吃遗产动老本改善人民生活,好。玉米真是太厉害啦!

关于玉米大手大脚之后还剩多少黄金的问题,过去普遍认为玉米用钱还是比较有节制的,他还剩了一千多吨黄金,后来勋章时期恢复到三千多吨。

后来大家就根据这个数字嘲讽地图头是超级败家子,把1985年苏联的2000多吨黄金变成了1991年的200多吨:

而《苏联政权史》的作者则搞到一份材料,声称到1982年的黄金储备总量并没有2000多吨,只有576吨。

暂且认为这份材料是可靠的,这么一来地图头的责任确实减轻了,但玉米就显得更坑爹了。他滚蛋之后,到1965年苏联黄金居然只剩下577吨,也就是说按之前苏联黄金每年减少三百多吨的速度,苏联的黄金储备只够他再挥霍两年了。由此可见,谢列平、苏斯洛夫和勋章让玉米走人,其实是暂时性的挽救了苏联,也可以说是苏联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纠错行为,当然,这次纠错并不彻底,前面也已经说过了。

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勋章虽然谎报了储量,但他的责任也不大:首先是1966年苏联迅速刹住了黄金储量下跌的趋势,还增长了近200吨。其次虽然他最后剩下来的黄金好像也不多,但他花的是自己积攒的黄金,而玉米用掉的是慈父的遗产,两者根本不可相提并论。最后勋章在人民福利大大增加、财政支出极为浩大的情况下,还剩了576吨黄金,和他接手时候的577吨黄金竟然相差并不大。

勋章能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第一和玉米这个纯粹的坑比不同,他好歹是个正常人。第二1965年改革虽然没有有的人吹得那么厉害,但刚开始的时候毕竟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第三我们要看到勋章时期苏联的财政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主要靠的是勋章的微操。

首先是黄金,勋章时期出售黄金并不是玉米那样跳楼价大甩卖,而是事先制定计划,黄金价格下跌时少量售出,上涨时大量售出,实现利益最大化,减少损失

其次是石油,勋章帝并不是光出口自己开采的石油,有的时候他从其他国家压价进口石油,再转卖给西方国家,从中赚取巨额差价。伊拉克的一个例子可以作为佐证。

就算是进口粮食这种看上去纯亏本的买卖,勋章也能在粮食跌价时大量买进,等粮食涨价了再抛出存粮,赚上一笔小钱。就连美国人都很惊讶:你们搞投机倒把为什么会这样熟练啊?

除了搞投机以外,勋章还大力向其他国家推销军火,从中赚了大钱

而既然国内的企业不愿创新,勋章干脆把国内的技术卖到外国去,专利费好歹也是块蚊子肉。

但尽管搞了这些手段,由于之前玉米败家太厉害,勋章仍然长期处于缺钱焦虑之中。他想到的一招就是借钱。慈父时期虽然也向外国借钱,但后来基本还清了。而且慈父晚年几乎没再向外国借钱来发展经济了。(请勿用租借法案抬杠,性质都不一样)

而苏联从玉米开始就大量向西方借钱,勋章时期由于缺钱厉害,借的债比玉米还多得多

所以勋章晚年最感谢的人恐怕就是慈父,要是慈父当年像他与玉米一样从西方借钱买粮食,拉一屁股的债,估计他现在早就玩不转了。

前文说过,玉米和勋章时期企业不愿意创新,除了要追求利润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国家没钱投入到技术升级和改造上去。苏联官方史书都承认70年代很多企业用的机器还是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慈父时期的遗产。

所以勋章后来已经不指望原有的企业搞创新了,他决定直接修新的工厂,进口最新的设备,另起炉灶解决问题。但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他缺钱了,没钱修新工厂怎么办?勋章采取的办法是邀请外国投资,外国提供技术和设备,苏联用新工厂的产品来偿还。

但即便想了这么多办法,勋章还是缺钱,所以他只好坑其他人了。二战末期慈父把芬兰打成了朝贡国,此后芬兰和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好。按理说对朝贡国应该厚往薄来,以惠为主,但勋章在70年代已经缺钱缺疯了,顾不了那么多,薅羊毛薅到了自己的朝贡国头上:

就算是薅了朝贡国的羊毛也还是不够,勋章帝当时缺钱已经缺到饥渴难耐的地步了,后来苏联竟然派出特工用美男计诱惑希腊女船王:

1976年,克里斯蒂娜的船队陷于不景气之中,为寻找租船客户而发愁,前苏联当局看准时机,邀请她去莫斯科谈判租船业务。苏方特别安排谢尔盖·考佐夫负责接待克里斯蒂娜。考佐夫表面上是前苏联海运部货船司油船科科长,实际上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学院(苏联当局专门培训克格勃人员的学校),是号称“乌鸦”的专门执行“美男计”的克格勃间谍。这个年届40的汉子已有妻女,相貌并不俊美,头发稀疏,脸色苍白,一只眼睛还失明,但他受过如何取悦女人的专门训练,具有一种讨女人喜欢的古怪魅力。果然,克里斯蒂娜对考佐夫一见钟情,他的殷勤体贴正好填补克里斯蒂娜两次婚姻破裂后心灵上的空虚。
在克格勃总部的一手操控下,希腊女船王终于拜倒在考佐夫的西装裤下。1978年8月1日,在莫斯科的一座“婚礼宫”里,克里斯蒂娜身披白色婚纱,挽着考佐夫的手臂,按俄国人的风俗举行了婚礼。

虽然克格勃当时是大特务在掌管,但如果勋章帝不发话,估计大特务也没这么无聊。你当然可以嘲讽勋章帝这么干简直Face都不要了,但要不是玉米之前败家,他至于混到这种地步?苏联那帮“改革家”吹比甩锅的本事天下无双,要他们干成点实事那就是臣妾做不到啊,结果最后全靠勋章帝微操赚钱救急。

总之,由于玉米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导致勋章帝在位期间长期处于量入为出,等米下锅的窘境之中,这就严重影响了勋章的改革,是其错过了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根子就在玉米身上。

三、外交

勋章帝接手苏联时,苏联刚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外交翻车,那就是中苏决裂。谢列平意识到中苏决裂责任全在玉米,同时他又有理论修养,知道真理掌握在中国同志手里,所以他建议向中国“完全让步”、“重归于好”。可惜勋章帝没有听他的话。

当然,中苏决裂主要是玉米的责任,和勋章关系不大,他只是没有彻底纠正玉米的错误,及时修复和中国的关系。后面勋章自己又有两次外交翻车,一是捷克,二是阿富汗。阿富汗已经讨论的够多了,捷克是不是主要是勋章帝的责任呢?

很显然不完全是,实际上玉米XJBG之前,捷克和苏联的关系可以说是如胶似漆。二战前的“慕尼黑会议”,英法把捷克卖了,导致捷克对英法和他们后台美国的观感都不好。而当时苏联仗义执言,为捷克说话,得到了很多捷克人的感谢。二战后期,苏联解放了捷克,捷克对苏联的感情进一步加深。而当时捷克在地缘关系上也需要和苏联拉关系:捷克斯洛伐克西面是老冤家德国和奥地利,北面的波兰和南面的匈牙利和它的关系也不融洽。

所以和东德、匈牙利这两个败犬国家,以及波兰和罗马尼亚这两个三心二意的国家不同,捷克斯洛伐克一开始和苏联的关系的确很好,苏联也认为应该把捷克扶持成重要国家和铁杆盟友,以制约东德和波兰。

正是因为捷克和慈父的感情很深,所以玉米XJBG的时候,捷克代表团的成员首先站出来怒怼他的马前卒米高扬:

后来捷克代表团干脆对此提出公开抗议

即便是被慈父打击过的捷共领导胡萨克,也还是对慈父很有感情

所以玉米XJBG之后,捷共才和苏共疏远的。人家本来就是敬仰慈父才来和你搭伙,现在你把慈父都否定了,还要人家和你一心一意,是不是太难了?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勋章在捷克问题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种子并不是他种下的。如前所述,捷共本来就是苏共的铁杆盟友,没有玉米XJBG,捷共本来也不可能和苏共离心离德,所以这个问题的根子还是在玉米身上。

四、民族

前面说了那么多玉米给勋章挖的坑,这里就声明一下:苏联的民族问题根子不在玉米身上。毕竟对苏联不满的民族主要怨的是慈父,而加盟共和国第一书记由本民族担任这个最大的坑也是贝利亚挖的。

但玉米依旧给勋章留了大坑,这里简要回顾一下慈父在苏联民族关系上的作用,慈父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有负面作用,而且也比较大,但主要是起了正面作用,那就是他在制度上保证了苏联的统一。

苏联成立初期是有一个漏洞的,普京也提过,那就是加盟共和国可以自己退出苏联。慈父最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向伊里奇建议取消加盟共和国,把他们变成俄罗斯的一部分,即俄罗斯下面的自治共和国,但被伊里奇反驳了。后来慈父意识到伊里奇是对的,他最初的想法并不可行,也就不再提这茬了。

但慈父是个聪明人,他另辟蹊径,在20年代建立了四根支柱,从制度上确保了加盟共和国不可能随意退出苏联:

最高权威的马恩列斯意识形态,是苏联统一的思想支柱;

从上到下垂直管理的行政、司法、军事、安全体系,是苏联统一的政治支柱;

纪律严明又服从中央的联共(布)—苏共,是苏联统一的组织支柱;

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是苏联统一的经济支柱。

这四根支柱虽然不都是慈父最早建立的,但却是他有意识加强以巩固苏联的统一的。这四根支柱建立起来后,即便还存在上面的漏洞,但没有一个加盟国可以随意退出苏联了。只要不是个萨比上台,苏联就不可能解体。可以说慈父是从制度上确保了苏联的统一,这是他最大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贡献之一。

然而随着玉米XJBG,这四根支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苏联的民族问题也逐渐闹大。本来就坚决要分出去的波三小乘势而动。

原本还算听话的格鲁吉亚也开始铁了心要分家

玉米曾经把乌克兰视为自己的基本盘,还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结果随着他XJBG,乌克兰要想分出去的人也成了气候,可以说是很讽刺了。

如果说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勋章都还还有一定作为的话,对民族问题这个坑他是根本不想管,彻底躺平了。当时勋章对民族问题有三条路可以选:第一是上策,找出替代慈父这四根支柱的方案,这对勋章来说明显超出他能力范围,他做不到。第二是中策,进行整顿,把被玉米破坏的四根支柱重新加固一下,撑得久点。这点他觉得会得罪人,不想搞。第三是下策,就是躺平,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勋章的选择。当然当时大家都没想到后来还有一个人选了下下策,那就是自己动手把这四根支柱扬了,至于扬了之后又怎么办他也不知道。

不过即便勋章选择了躺平,这四根支柱还是一直撑起了苏联,直到那个萨比登场为止都依然有效,这也可以看出慈父用心是何等深远了。

结论

很多人说勋章是庸才,这就太两极分化了,等于说一个人不是奇才就是庸才。从上面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勋章虽不是奇才,但也不是庸才,而是普通的人才。他确实不能开拓进取,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他不说,光是能把玉米留下来的坑填的像模像样,就还算是有两把刷子。

但问题是当时苏联老百姓对勋章帝的期许并不是填坑这么简单,大家都希望他能切实采取措施,解决玉米留下来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是慈父留下来的问题。勋章自己能力不够,又患得患失,畏手畏脚,不肯让谢列平去彻底纠正玉米的错误,结果是大家对他并不是很满意。当时有个年轻工人就明说他和慈父差得太远:

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勋章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以至于他只是得过且过,不能解决任何重要的问题。

而我们事后诸葛亮地看,勋章具体的问题里面其实最主要就是用人不当,他用的人很多都是坑比,不但做不成事,最后还反咬他一口。现在很多人说勋章时期干部“老龄化”,但换个思路的话,勋章晚期那些还有点本事的人才如柯西金、苏斯洛夫、大特务几乎都是慈父时期选拔和培养起来的(当然不是全都是慈父亲自过问的),也就是说慈父去世后三十多年,苏联还全靠慈父时期的人才储备在支撑,等到不是慈父时期成长起来的地图头上位(他就是勋章和大特务提拔的),苏联也就药丸了。这说明勋章和大特务等人识才选才用才的本事简直弱的太离谱了。慈父如果还活着,肯定会这么教训这几个傻儿子:“我早说过干部决定一切,你们到底听懂没有?”

当然,有的反派都懂的这个道理,玉米勋章和大特务都不懂。

但话分两头说,比起前面和后面那两个绝世大坑比,勋章还算是好得多了,至少他还是勉强保证了苏联这艘巨轮能正常航行,而且老百姓也还过得不错。因此一直都有人能比较中肯地评价他。比如一位居住在拉脱维亚的女士就在苏联解体后明言勋章时代也是她的最美好的时代。

而勋章帝的女婿进去后。很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市民在地图头时期居然吃不起香肠了

所以其实还是有人认为地图头时期对勋章一些评价过于刻薄了,完全就是把所有的锅甩到他一个人头上。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开头那句话,勋章帝确实有毛病,而且还是大毛病,但被黑的连他前后那两个坑比都不如,也还是过于过分了。

参考

  1. ^ 姆列钦《勃列日涅夫年代》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典型的后人不争气导致风评被害。

不管咋说,勃总缔造了苏联的巅峰,让全苏联人民过上了历史上最好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家底,绝对是称职和优秀的大国领导人。

至于给后人挖的坑,其实朝朝天子都挖坑,哪个领导人都会留下不少坑的。勃总留得坑,真不算大。。。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是赫鲁晓夫的嫡系属下正儿八经的圈里人

年纪轻轻遇到火箭提拔够带劲

但要说他有什么工作成绩吧也谈不上甚至终其一生大家对他的评价其实就俩字——平庸


晚年的斯大林喜欢年轻俊美的将军

1952 年 10 月苏共 19 大召开斯大林取出一张名单可以选入中央主席团的有这样一些人……

中央主席团就是以前的政治局

有斯大林的亲自点名勃列日涅夫成为主席团候补委员兼中央书记进入苏联最高权力中心

斯大林为什么要提拔勃列日涅夫呢

因为他的履历非常漂亮

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人15 岁进入工厂做锅炉工虽然后来读过中专和农机学校但是他并不喜欢读书甚至做了苏共总书记以后每次发言都要照着秘书写的稿子读有时候还会串行

相比读书勃列日涅夫更喜欢打猎和社交他把这两个爱好保持了一辈子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勃列日涅夫升迁

凭借学历和技术能力分配到工厂不久的勃列日涅夫应征入伍成为坦克连政治指导员一年后退伍回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这个地方对勃列日涅夫很重要

那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大清洗进行得如火如荼苏联干部要么枪毙要么流放空出很多位置需要身家清白的干部顶上去

勃列日涅夫做过工人学生军官各方面的履历非常丰富便成为重点提拔对象经常在岗位上干几个月就被提拔到更高的领导岗位

到 1940 年的时候34 岁的勃列日涅夫已经成了主管国防工业的州委书记而当时的乌克兰第一书记正是赫鲁晓夫

换句话说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的嫡系属下正儿八经的圈里人

年纪轻轻遇到火箭提拔够带劲

但要说他有什么工作成绩吧也谈不上甚至终其一生大家对他的评价其实就俩字——平庸

不过生活在斯大林时代平庸就是福气当然也可以说恰恰是斯大林的高压政策和铁腕手段逼迫苏共干部只能平庸度日

1941 年德国军队来了勃列日涅夫再次转入军队陆续出任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集群政治部副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要是按照职务来说勃列日涅夫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在 18 集团军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小地战役混到一点战功

此后说起二战生涯勃列日涅夫的口头禅是斯大林有反击德国我有小地

但是据同事们说他压根没参加过小地战役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能和小地战役沾边以后需要宣传的时候自然可以把其他人 P 掉

1943 年第 18 集团军归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领导而勃列日涅夫直接听命的领导依然是赫鲁晓夫

随着战争结束他被赫鲁晓夫调回乌克兰一路做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第一书记培养起日后非常重要的政治山头其中一个亲信就是后来的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契尔年科正是有如此丰富的履历以及数次机遇登上的平台勃列日涅夫才能进入斯大林的视线被最高领袖点名提拔

可能斯大林想文可理政武能带兵此人应该成为接班团队之一

勃列日涅夫进入主席团不到半年斯大林去世了紧接着上位的赫鲁晓夫也十分看重追随自己多年的勃列日涅夫1960 年把他提拔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相当于全国人大委员长

55 岁的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再过 3 年苏共第二书记病重做了 3 年橡皮图章的勃列日涅夫再进一步成为苏联事实上的第二号人物

此人真是一生好运啊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坐着顺风车爬到苏联权力最高处

作为回报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特别忠心

据作家索尔仁尼琴回忆有次赫鲁晓夫见知识分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幅油画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就命令勃列日涅夫取过来

而勃列日涅夫作为国家元首一点怨言都没有丝毫不觉得给赫鲁晓夫做服务员有什么不妥

他拖着肥胖的身体迅速站起来抱着油画出现在大家面前那种体态仿佛一只狗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什么样的画风

赫鲁晓夫对他的态度很满意觉得勃列日涅夫做奴才根本不可能影响自己的地位

可谁知道这个扮演奴才多年的人正在私下密谋废黜赫鲁晓夫

战时的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图源RIA Novosti

苏联高层废黜赫鲁晓夫的原因很简单

赫鲁晓夫自从执政以来一直闹着要改革这个原本没什么问题

斯大林体制是一种战时体制短时间用来积蓄国力效果很好但是长期使用的话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什么计划指导的权力太集中经济不活跃人民和干部没有积极性之类的

当时的苏联干部发现了问题便在斯大林去世后启动改革

偏偏赫鲁晓夫个人能力只是青铜却以为自己是个王者于是经常不做调查研究一拍脑门就启动一项改革把苏联折腾得乱七八糟

总之赫鲁晓夫闹腾了 10 年得罪了苏联的所有阶层……

农民和工人没有实惠不满意干部对频繁调动和取消特权不满意军队对裁军和削减军费不满意甚至他不尊重内务部和克格勃也让特工系统不满意

大家琢磨良久要不废掉他吧

其实说到底废黜赫鲁晓夫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他们的目的是维护以前的特权和利益

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在黑海沿岸的皮聪达修养苏联高层却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部署废黜赫鲁晓夫的计划

商量妥当之后大家让勃列日涅夫给皮聪达打电话以中央的名义召赫鲁晓夫回来说是有些事情需要请示

赫鲁晓夫骂了一句离开我那些人什么都做不成

他回到莫斯科的会议室大大咧咧地说有什么事情说吧我来做决定

勃列日涅夫站起来你不尊重集体领导学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而且脑子不够用经常做一些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要罢免你

其他人纷纷附议

赫鲁晓夫慌了以后我会努力工作的给个机会吧

不行

于是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了苏联的退休金领取者每个月可以领导 5000 卢布但是给他保留了克里姆林宫食堂以及医疗别墅轿车的待遇

作为仅次于赫鲁晓夫的二号人物勃列日涅夫被选为苏共第一书记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勃列日涅夫能上位原因还是履历

他是从地方基层一路升起来的不仅做过州委书记和共和国书记还以政工干部的身份参加二战最后又在苏共中央工作多年各方面历练都很丰富尤其是多次地方一把手的履历属于登上高位的必备条件

而柯西金不一样他在 1938 年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几乎没有主政地方的履历这块短板让他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

既然大局已定很多事情就要改变

苏共高层不喜欢赫鲁晓夫的改革那就统统废掉于是干部任期制取消了干部和军官的特权恢复了

赫鲁晓夫折腾 10 年除了在任职名单上留下名字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和几十年后的奥巴马同样命运

本来要改革战时体制的苏联再次回到斯大林时代

所以说改革这种事情一旦启动就要做到底要是失败的话国家会被利益集团反扑暴露的问题比改革前更加顽固

这就是熵增的力量

通过彻底否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挽回了苏共各阶层的人心尤其是苏共各级干部特别拥护他毕竟他是苏共利益集团的代表

勃列日涅夫也很配合

他做了一辈子听命令的平庸干部本来就没什么大理想唯一的愿望是自己能好好活别人也能好好活顺便让苏联平稳地运行下去

凭借不作为的技能勃列日涅夫团结了大多数干部这也是他能平安执政 18 年并且寿终正寝的真正原因

因为只有勃列日涅夫在位其他人才能放手食利不必担心冒出一个愣头青扰乱苏共高层的美梦

但是在享受生活之前他们还需要搞掉两个人


user avatar   yang-le-7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斯大林御赐的帅哥——慈父原话:“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技术型官僚,上位前极端沉稳,不骄不躁地努力工作,几十年不间断地学习进步。政治上从不站队,既不投机钻营,也不落井下石,对权力表现得很平淡,从不贪恋(仅限于做大哥之前)。正因为此在凶险的苏联官场一直福星高照,好运连连;

扮猪吃老虎的高手,灰衣主教苏斯洛夫和克格勃主席谢列平以及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都以为自己找了个傀儡,却被勃总一一KO出局权利核心;

抓了一手好牌,打了一手中牌。赫鲁晓夫下台时苏联局面相当不错,经济军事蒸蒸日上,航空技术甚至将了美国一军,把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送上了天。外加七十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英国一直走下坡路,法国在“红五月”危机后日子也倍艰难,此时的社会主义形式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可惜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保守僵化,面对天时地利没有迎头猛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毕生理想只是安安稳稳混到退休(也就是死亡)。口头禅“改什么革呀,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但是,相对后来俄罗斯的极端贫富分化,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潭死水略带寒酸,但整体人民还都过得去的日子,反而更让人怀念;

管得了天下,管不好自己的子女。儿子尤里标准二世祖一枚,除了泡妞啥也不会。女儿加琳娜风流成性,换男人比勃总换手下的官员都快,最后选中的一个帅哥驸马爷,邱尔巴诺夫,还成了大号贪污犯;

是个慈爱的父亲,厚道的岳父。不遗余力地薅社会主义羊毛给自家孩子谋福利,甚至亲自跑到内务部长跟前给自己的好女婿要官(邱驸马的马屁功夫也可见一斑)。

内举不避亲,这个百分百做到了,“第聂伯帮”和勃总在党内的校友会已说明一切;外举不避贤,勉勉强强有一些,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也都算人才;

飙车党,访问美国时尼克松送了他一辆林肯,当即带着尼克松上公路飙车,开得飞起,把尼总吓得脸发白一身冷汗;

嗜酒如命,还是在尼克松的一次私人邀请时,喝到断片,以至于第二天一直担心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勃总将跟着他赴宴的苏联大使喊过来问话,大使说您也没说别的,就将党内斗争的一些内幕跟美国总统絮叨了一遍,不过这些我都没有翻译出来……

最后,贴一句勃列日涅夫的钢铁工父亲给他留下的格言,这句格言朴实简单,但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对普通人也极有借鉴意义:“如果你许下了诺言,就要履行。要是对一件事有怀疑,就应该直说;如果你害怕,就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就不要胆怯。如果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坚持到底!”

注:以上部分内容,参照或引用了天涯作者园晟的作品《亡国之路》。


user avatar   zhu-xu-xing-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守成之君,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恰恰是戈尔巴乔夫的预演———揭示了苏联体制下拼刺刀式的政治格局的弊端。

他错过了苏联最后的改革期,执政期间一潭死水,阶级固化,官僚僵化愈发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却得不到有力解决。外交上可圈可点,却还是没能打破苏联面对的地缘困局,也没能阻止华约和经互会成员的混乱。

相比于赫鲁晓夫,他没有玉米的冲劲,却多出了一份稳重,虽然这份稳重逐渐演变成了极端保守,但这也不能否定其在意识形态上起一定的稳定器作用。当然,极端保守造成的右倾最后也酿成了苏联意识形态方面的悲剧(离了灰衣主教就不会搞意识形态工作了)。

可以说,勃列日涅夫在本该锐意改革的时代做了一个沉默的领头人,他善于妥协,常用商量式的办法达到政治目的,隐忍默认贪污腐败,无视苏联国有工厂令人发指的浪费,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搞一刀切。勋章帝在经济上的能力是存疑的,他执政期间,没有一项改革真正失败,也没有一项改革真正成功,苏联的经济按照既定模式达到他的巅峰,并迅速的在继任者或短或长的改革中陷入僵局。另外就是阶级固化和政治老龄化,勃列日涅夫执政二十年,有的州委书记也做了二十年,苏联的国家机器就这样走向老化死亡……当然,卫国战争造成的重大伤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苏联政治经济人才的青黄不接也是这些州委书记坐稳位子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联解体的许多病患是早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已埋下的,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宛若zz般的政治、经济改革,苏联可能过上十年都不会解体。”


user avatar   yang-tang-ail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把丑话说在前头吧,虽然很扎心,但这就是现实。

一个聪明的皇帝肯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皇帝的工作目标不是把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皇帝的工作内容也不是宵衣旰食、披星戴月,更不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皇帝的工作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附加的荣华富贵。

皇帝的工作内容,通俗概括就是演戏,能把天下人骗的团团转,服务于自己的工作目标。

知乎上评价历史人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盲目跟风,二是脸谱化重。

一个普通冶金工人家庭出身,最后问鼎苏共,勃列日涅夫在政治上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

众所周知,此人在军功方面籍籍无名,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平庸的掉渣,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不配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但是,历史事实摆在那里,他主宰了苏联18年。在权力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是个现实主义者,文化素养不高,却有着灵敏的政治嗅觉和悄无声息的权术手腕。

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有人突然在这里消失,有人突然在这里出现。――某位苏共高层的话。

亲和力对于政治人物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帮助。――勃列日涅夫

这是勃列日涅夫的政治信条。事实上,这不是他自吹自擂往脸上贴金,他确实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而且非常成功。这一点,可以从他的部下口中证实。

勃列日涅夫十分英俊,蓝眼睛,黑眉毛,脸颊上挂着一对深深的酒窝,现在,我知道,我为什么总是支持他了――某位见过勃列日涅夫的人说的话。

政治局开会时,勃列日涅夫从来不率先发言,从来不定基调、定方向。而是先了解大家的诉求,然后折中。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利益,避免他人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做法贯穿他的政治生涯,即便是在他权力稳固的时候,他依然遵循着自己的政治信条。

就政策、战略发表言论时,从来不明确表态,从来不把话说满,而是给人以朦胧之感,让别人很难揣测他的内心世界。

既然没有列宁那样天才的头脑、也没有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那就不要逞能装逼。勃列日涅夫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聪明人都有自知之明。

列宁的天才和斯大林的意志,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就可以达到的,但是,亲和力和圆滑的处事风格可以学习培养。

中国人喜欢唯结果论,不重视过程分析。看看孝庄和慈禧的风评就知道了,她们俩区别大吗?怎奈时代背景不同,历史定位也就不同了?

苏联的解体,让很多人可以拿出理由来抨击他,将苏联解体归咎于勃列日涅夫的僵化保守。

事实上,如果是像谢列平那样的激进派当权,苏联恐怕会更早的解体。话说回来,谢列平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不可能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

克里姆林宫继承了拜占庭的政治基因,喜欢搞宫廷政变。勃列日涅夫能够寿终正寝,在多次中风、神智不清晚年,依然能够牢牢把控权力,直至死亡,足见其是个聪明人。

任何政策和制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利就有弊。在强化苏联统一和华约共同体方面,勃列日涅夫是有贡献的,他缔造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至于大搞个人崇拜,无可厚非。这是维护自己领袖地位的举措,和意识形态挂钩的。

喜欢给自己颁发勋章,谁还没点个人爱好,坏就坏在苏联解体了,加之战斗民族的激进民风,被批的体无完肤也就不奇怪了。


只要你的继承人在当权,你生前放个屁,别人都会说香。如果你的继承人丢失了权力,那么,即便你做的再好,别人也会对你摸黑,不摸黑你,怎么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呢?


user avatar   hui-sheng-6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暴论一下。

如果说满分是100的话。

俄国指导者中:

100分 --- 列宁

(收拾烂摊子 打赢内战 忍辱负重把摇摇欲坠的俄国勉强架了起来)

150分 --- 斯大林

(使得俄国前所未有的的强大 这一点就足够给他额外加分了)

50分 --- 赫鲁晓夫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对美国我唯唯诺诺,三和一少 对马林科夫 莫洛托夫重拳出击 …啥够用就行 航母无用论就不说了,逼走中国就是最大败笔直接可以判不及格。)

70分 --- 勃列日涅夫

(的确很平庸,但是要是后面那位也是他这个水准,今天北边那个还叫苏联。)

0分 --- 叶利钦

(乏善可陈)

60分 --- 普京

(事实上取得中东地区的仲裁者地位,就足够给及格了)

马林科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上台太短,不好评价。

梅德韦杰夫属于二人转,懂得都懂,所以归入普京。

至于地图头……

其他人无论得多少分,起码卷子是写满了的,这位爷把卷子带出考场,拿去包必胜客的披萨去了…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照惯例上个“列瓦达”中心民调:

从戈尔巴乔夫开始到如今的俄联邦,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宣传机器和资产阶级媒体的全力渲染下,“勃列日涅夫时代”成为所谓“衰败”、“停滞”、“腐败”的代名词,甚至替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背了黑锅,成为所谓“苏联解体”的“真正罪魁祸首”。

然而在民营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该中心曾被俄政府认定为外国代理人机构)的一份“20世纪俄罗斯最佳领导人”的评选中——

勃列日涅夫却出人意料的力压普京、斯大林、列宁等人,成为俄国大众心目中的“最好领导人”。

对赫鲁晓夫和尼古拉二世则出现了褒贬不一的情况。

俄罗斯民意普遍认为及其差劲和无能的领导人为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尽管西方与俄罗斯一些媒体——包括俄罗斯政府与普京日复一日的为他们说好话……

他们可能忘了,尼古拉②粉出现的缘由是亲历者死个精光+东正教会下本吹。

可经历戈·叶时代的俄罗斯人要死绝还得再等个几十年……

(而且斯大林估计还封个东正教圣人,他俩就没这缘分了。况且同样由“列瓦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51%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本可以避免,56%的受访者对苏联不复存在感到惋惜。所以他俩的骂名还得结结实实背个几十年。)

同样,在2013年左右俄罗斯社会与经济已经较之90年代“崩溃年代”全面复苏、人均肉蛋奶摄入也恢复至接近苏联水平的前提下,列瓦达中心在俄罗斯农村进行的一项调查同样显示:俄国农民中的主流民意即使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然“怀念勃列日涅夫时代”,对勃列日涅夫持有正面与肯定态度。

我觉得吧,一个能在死了几十年、其当政的国家遭受剧变,本人被绝大多数媒体猛烈抨击和丑化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赞赏与怀念的领导人——最起码肯定不是一个“只会给自己发勋章,连个稿子都念不全的傻子”这么简单粗暴而又远离事实的评价能够轻易概括的。

照着几十年前的宣传话术骂勃列日涅夫是“苏修帝国主义头子”固然是即简单,还能得到“左翼”的一片喝彩——可谁又能实事求是的解释一下俄罗斯广大人民对他的肯定呢?伟人那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怎么到了这儿就不算数了呢?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于苏联普通劳动者,对于那些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内饱受磨难的大多数苏联百姓,是最有利的时期,是他们的天堂。
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没有动荡,生活悠闲与惬意。
对作为整体的俄罗斯人民来讲,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黄金时期而不是停滞时期,被西方普遍接受的停滞假设,只不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用话语压倒俄罗斯人民生活现实感的体现。——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在改革初期,我们不得不说谎,假装出于善意,捏造事实,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戈尔巴乔夫宣传喉舌 雅科夫列夫

都说勃列日涅夫时代“病入膏肓”、“经济停滞”,可勃列日涅夫撒手人寰的时候苏联身为世界第二大强国、拥有强大陆海军与核武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增长好歹还有个4%。人民群众也没饿着没冻着,粮肉蛋奶伏特加缺了哪样?小汽车都开始全面普及了。

戈尔巴乔夫这开局可比()好太多了吧?

怎么就“改革”、“改革”完犊子了呢?

借用 @山高县 一句话——典型的后人不争气还TM给先帝扣*盆子导致风评被害。

哦对了补充一下,知乎er津津乐道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军事支出占国民总收入20%/40%”典自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是彻头彻尾的甩锅式造谣。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相关话题

  阿富汗前防长称,已从塔利班手中夺回三个地区,这会对当地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三国时蜀国、吴国和魏国看起来都差不多大,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如何评价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驱逐 23 名俄罗斯外交官? 
  有哪些《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但是实际很重要的事情? 
  哪个国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 
  历史上真有「武侠」这类人群吗?是否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 
  现在的社会舆论是逐渐从 「仇富」 转变为 「仇贫」吗?如果是,为什么? 
  《第五共和国》有哪些会误导人的错误? 
  如何看待特朗普调查拜登家族腐败案? 
  越南战争给当时全世界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前一个讨论
韩国商界称「韩国是经济大国,韩元应成为世界第六大货币」,如何看待这一言论?
下一个讨论
如果石油真的是按有机成因形成的,那怎么解释超大规模油藏的形成?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