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英国「工党误国」这一观点? 第2页

     

user avatar   miao-miao-miao-5-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竟一个以996为福报的群体,对于一个由工会发展而来的政党有着天生的敌意。


user avatar   gen-aleksand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魏玛德国的右翼,尤其是德国国家人民党(DNVP)那帮霍亨索伦君主派+保守主义者,觉得德国失败都是因为SPD,SPD是KPD、KAPD、SAPD之流康米的马甲和帮凶,和他们是一路货色,是“十一月罪人”和“犹太赤色共济会成员”。

最后魏玛德国发生了什么我们也都看到了。先是KPD、KAPD、SAPD和SPD,然后是DDP、DVP和中央党,最后轮到DNVP自己。

同样的道理放在意大利也成立。为了对抗意共和意大利社会党,自由主义者纷纷支持墨索里尼,然后发生了什么你们也都看到了。

补充:

我就知道这个问题底下会有别样的地图炮钦点大师出场。果然。


user avatar   jing-shao-p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印象里这本来就是个调侃工党在位时期英国拆船砍军费和卖尼恩发动机给苏联的搞笑梗,结果被键政圈上纲上线到各种恶政隐。

真是服气。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道把配给制搞到80年?这样的话你造的舰队是用来维护大英帝国的,还是提供给革命水兵建立不列颠人民共和国的?


user avatar   larklos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工党误国“,有些经久不衰地例子经常被拿来论证:比如,大战略上工党内阁下英国军队突然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带来的权力真空、军事上将两艘舰队型航母(鹰号和皇家方舟号)除役使得皇家海军失去服役不足十年的F-4K导致舰队打击和防空实力锐减,几年后马岛战争时只能靠无敌级航母的FRS.1海鹞撑“大台”,并且让皇家海军几乎永远地失去了操作弹射起降能力的舰队型航母和舰载机。

但如果认真回答题主,那就是「工党误国」这四个字可以说完全不成立啊。在对于「英帝国」存续这个问题上,工党的态度基本上和保守党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说两党都是沿着「坚决维护」、「有限坚持」、「部分削减」、「全面放弃」、「加速撤退」这条发展路线走的。


以下展开来说说工党在冷战时期的三次执政(1945~1951)、(1964~1970)、(1974~1976)工党自己在一些问题上到底持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以及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

首先先来谈谈战后殖民地存续问题。个人觉得二战后工党执政的艾德礼内阁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太积极的的进行「去殖民化」的政策。可以说在殖民地问题上工党和保守党基本上来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区别在于一些政策细节的不同。这背后殖民地地区对宗主国的「输血」是工党殖民地独立政策考量主要原因。

比如以马来亚的橡胶和锡资源为例,马来亚在当时生产量各占世界的1/3和1/2,他们作为战后英国最主要的外汇资源(主要是出口给美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马来亚在40年代就彻底独立,失去这分外汇收入的英国,恐怕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早在1948年就彻底崩溃了。还比如1949~1950,英国从沙特、伊拉克伊朗的进口石油大概是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规模的三倍(2540万英镑 vs 840万英镑),而这些在沙特、伊拉克、伊朗的石油公司基本上可都是“英资”,工党不会不明白这些殖民地和保护国对英国本土经济及就业的支撑。(David Sanders, Losing an Empire, Finding a Role: an introudction to 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5, Macmillan, 1990, p60.)

至于工党政府自己的立场,拿战后初期担任外交大臣的工党政客Ernest Bevin为例,他自己就说过:「关于外交政策,我们的义务没有丝毫改变……英王陛下的政府决不接受以下观点……既英国不在是一个大国,或者说,我们已经起不到大国的作用。我们依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Ernest Bevin早年可是弄工会运动起家的,担任了英国著名的Transport and General Workers' Union工会20多年总书记,这个工会在2006年被合并以前可是有80万会员。但论起“帝国情结”两党政客中不少人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过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以及冷战的对抗态势逐渐升级,英国政府的海外防务开支也水涨船高。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候,英国防务开始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这个比例在北约内仅次于美国。到1955年中期,根据执政的保守党估计,英国的防务支出在未来四年内可能再增加25%,这对英国经济而言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说占GNP10%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可以对比下冷战末期1985年左右英国防务总体开支大概占GNP的(4~6%)。

当时的《经济学人》杂志就曾经列举了以下负面影响:

  • 英国的国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大。
  • 很多国防开支是用在维持海外的军事活动,对国内经济可以说毫无注益。
  • 极大地挤占了政府在工业和教育等研发资源的投入,削弱了英国工业界和学界在未来潜在的竞争力。
  • 对国际收支造成了相当不利地影响。



所以在工党战后第二次执政后在国防上还是继续沿用了保守党麦克米伦的政策,即大力发展核力量,削减常规力量来达到节省防务开支,也就是顺理成章一件事了。

不过威尔逊的收缩可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收缩,因为前任保守党的麦克米伦政府在国防支出上给工党挖了个大坑。

虽然减少英国的海外军事活动是战后两党的共识,不过出乎很多人想象的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后,短期内英国在海外的军事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多了。比如1957年介入阿曼镇压针对亲英苏丹的叛乱、1960年英军大军集结科威特阻止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1963年英国又卷入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军事冲突。保守党政府的这些军事活动直接让英国的国防开支从之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直接蹭到13%。

(多说一句,战后英国最大规模的裁军是1957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时期的政策。1957年4月的《国防白皮书》里政府宣布将现役人数将从1957年的69万9千人削减至1962年的37万5千人,国民义务役也将于1962年中止。政府希望通过这个人数削减把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0%降到7%。)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工党战后第二次执政时期正好遇上了英国战后最严重的一轮经济衰退(讽刺的是这也是1964年工党上台的直接原因)。很多保守党和工党在野时期的一些国防规划又出现了要大幅度调整的地步。

PS:威尔逊本人虽然是工党领袖,不过如同上面提到的Ernest Bevin一样,他自己也视英国为一个世界性大国。1963年竞选的时候就一直明确支持英国在海外承担维和使命,一度宣称英国的边界在喜马拉雅山=.=(Carl Bridge, Munich to Vietnam: Australian's Relations with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30s, Carlton, 1991, p.150.)

1964年11月21-22日,威尔逊在自家别墅开了一个所有国防问题有关的高级官员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谈国防部门「勒紧裤腰带」的问题。与会的财政部官员就警告过去10年里英国国防费用增长过快。会中预估到1969财年,英国国防预算将达到24亿英镑,超过了西德和法国的规模,这个数字不管是总额还是比例都是比这两个相同规模经济体要大的。

同时最要命的一点是国防预算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削减开支,10年后英国的国防预算再将再翻一倍,彻底拖垮政府收支平衡。

会议最后财政部提出要严肃防止国防开支对国民经济的挤占,未来10年内每年预算额必须控制在20亿英镑(1964年价格水平)。而为了做到控制在20亿英镑以下。工党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决定就不难理解了:

  1. 取消两艘CVA-01舰队型航母以及配套的Type-82型防空驱逐舰。
  2. 取消英国自研的三大航空项目:TSR-2轰炸机、P.1154战斗机(超音速鹞,英国人最开始的对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目标其实是P.1154这个版本的鹞,不过最后如愿还是半个世纪以后的F-35B了)、HS.681 短距/垂直起降运输机
  3. 下一代战机转向采购F-4和F-111这对组合。
  4. 海军装备研发和采购的重点转移到核潜艇和「北极星」弹道导弹上
  5. 减少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来保证驻欧英军的装备及训练水平。

(补一张HS.681的图,可能比较少的人听说过这个项目,英国人的目标是弄出一个有垂直/短距能力的运输机。)

这个草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海军把装备重心从水面舰艇转向核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同时一些陆海空军的大型装备研发尽量「搭美国的便车」减少自己的研发支出,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控制预算的效果,二来也可以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user avatar   si-tang-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说“都他妈赖工党”是单纯从军事装备角度出发的,因为很多酷炫拉风牛逼闪闪的项目,换句话说——吞金巨兽,是工党那个新的国防法案开始砍掉的,因为再不控制军费英国就他妈让军费拖死了。

比如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大白鹅TSR2……

但也仅仅是从军事装备角度。


至于某些傻屌把这个从垃圾堆里翻出来再嚼一轮舔,那是那帮人自己脑子的问题,没有WASP的命却天天想着为wasp当精神炮灰。


user avatar   li-bi-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原因是现代会计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决定账务必须是左右平衡的,差1分钱必定是记错账了,而且,账务的金额差1分钱,错账还未必就是1分钱,可能有更多更大的错误隐藏在其中。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手工记账,人工出错是必然的,但是1分钱的错误很可能会涉及大量的翻阅账本,甚至大量翻阅原始凭证,一一核对发票收据……如果是面临申报截止期,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也不免出一身冷汗。


更直接一点,如果账务相差1分钱,你报税报不了。

非会计的人可能会说,相差1分钱嘛,调一下算了。问题是,复式记账法规定了,你要调一个项目1分钱,必定会涉及另外一个项目也调1分钱,结果依然不平衡。要平衡,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个错误。

如果强行改动一个数字,到时候面临审计……审计人员也懂这个道理的,相差1分钱,真实的错误还未必就是1分钱,审计人员必定会想办法搞清楚其中的错误,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家很多的工作量——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就会跟财务负责人说,把这个错误找到……然后财务负责人一看,哈,有人做错账了强行改数字,你说该不该扣工资扣奖金吧(正常的财务负责人绝不会愚蠢到账务不平强改数字报税的)。要我说,强行改数字的财务人员,直接辞退也不为过——还是因为1分钱的错误背后,未必就是1分钱的差错。

就算没有审计,万一强改的数字后面被发现有错了,再去翻很久以前的账,那更是要让人吐血发疯!!!!!不会有财务负责人会允许1分钱的错误的。


当年在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做过一段时间的手工帐,真实体会过相差1分钱到处翻账本,一项一项手工合计,红线把账本划得难看得要死。特别是在结账日期之前,那真是急得满头大汗……那家企业很奇怪的,成本账有一个很老的电脑软件在做,而其他账是用手工的。

大概是企业规模变大了,手工账实在不行了,不得不上电脑软件,但当时公司里都是中老年会计,没人懂电脑软件,最后是我这个刚毕业不久的新会计把新系统弄上去的。

现在都是电脑软件了,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在电脑软件面临的常见问题,大概就是excel里有没有用round取2位数了。


手工会计要花大量时间在合计和纠错上。一套财务软件,几台破电脑,在小企业,起码可以抵一两个会计的活儿,在大中型企业,一套软件顶几十个会计的活儿都没问题。

如果没有财务电脑软件,企业规模都会受到限制。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巴巴多斯宣布摆脱英国女王统治,转为共和制?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无所作为和冷漠? 
  为什么前英国的殖民地相对的比西葡法国殖民地较发达? 
  如何看待美国宣布驱逐60名俄罗斯外交官? 
  为什么英国衰而不亡? 
  英国首相宣布全境封锁至少三周,禁止所有聚会、社交活动,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现年74岁的查尔斯着急当国王吗? 
  英国殖民时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人会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吗?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贵族真的如电视剧中所说流落世界各地了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来对战眉山剑客陈平?
下一个讨论
究竟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还是中文系不想培养作家?





© 2025-03-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3-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