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特别喜欢掏耳朵,所以耳朵很干净。
但是昨天带妹路过一家快耳,就让她体验了下,然后就发现了。。
(我也冒着被暴打的风险让你们体验下)
这个是右耳,本来觉得这个就挺大的了,结果后面还有更大的。。。
这个是右耳蝉翼装取出来以后里面的样子, 但是因为灯光的问题不清楚,其实是一个超级巨大的耳屎,最后泡软了掏出来的,下面有视频。
左耳,左耳比较干爽所以是直接夹出来的
在浸泡右耳半小时以后,高能的视频来了!
最后掏出来的样子:大概将近1厘米乘以将近2厘米大小。
路过强答一番, 顺便长长盐值。
俺猜想大家也许会喜欢看图下饭。
耳屎 Earwax / 耵聍 Cerumen
关键字: Cerumen Impaction
***外耳道非一直管,长约 2.5 ~ 3.5 cm,与鼓膜延续。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含有耵聍腺,分泌的耵聍有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当耵聍过多,遇水膨胀后阻塞外耳道,引起听力减退、耳闷、耳痛和眩晕等。如耵聍接近鼓膜或者完全堵塞外耳道时,导致耳鸣的概率最高。耵聍还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对于硬质耵聍阻塞外耳道,取出困难者,给予 5% 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待耵聍软化后冲洗取出,但浸泡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耳闷胀感、耳痛及头痛等。外耳道皮肤十分敏感。
正常的耵聍并不是废物,而且对保护听觉器官具有一定功能:
1、耵聍因富含油脂,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由外界的尘埃颗粒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洁,而且还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2、耵聍和细毛还能防止昆虫等微生物对耳朵的侵害。偶然闯进来的小虫等碰上密茸茸的细毛,被挡住去路;耵聍味苦,当小虫尝到耵聍的苦味后,便会“知难而退”。
3、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耳道深处的鼓膜可使其不致干涸,从而使鼓膜经常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4、富含脂肪酸的耵聍,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有人证明,耵聍里的化学成分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不少同学到医院掏了耳朵以后, 或者睡了一觉耳屎掉出来以后,
都发现耳机音质有立竿见影翻天覆地的变化。
============== 警告:请万勿再往下阅读 =================
============== 警告:请万勿再往下阅读 =================
============== 警告:请万勿再往下阅读 =================
您怀疑自己的耳朵里面有 bug ?
嗯,
确实是有这样的可能。。
VOILA ~~~
=======================================
在尝试取出耵聍或异物前和异物取出后,如果有相应设备,临床医生应该评估患者听力情况( 听力损失评估)。清理外耳道后听力损失(相对于正常耳)没有恢复,则可能提示异物(或在取出前)破坏了中耳或内耳结构和功能。清理外耳道后听力损失更加严重则提示该操作损伤了耳部结构和功能。但是,医生如果不能评估患者听力情况,也不必推迟外耳道清理操作。音叉试验可测试患者听力水平。
耳屎 Earwax / 耵聍 Cerumen
病人试图用棉签清理外耳道耵聍时,有可能将耵聍推入耳道深部,引起耳道的阻塞。在冲洗或直接取出耵聍前可以用耵聍软化液(过氧化氢,过氧化脲,甘油,三乙醇胺,或矿物油)来软化比较硬的耵聍。但是,长时间应用这些软化剂会刺激外耳道皮肤和过敏反应。
可用钝性的耳刮匙或环将耵聍自耳道挖出或用吸引头吸出。这些方法比耳道冲洗更快,更安全和更舒适,通常不推荐行外耳道冲洗。当病人有耳流脓病史或有鼓膜穿孔时,冲洗是禁忌的;水通过穿孔的鼓膜进入中耳能使慢性中耳炎加重。
异物
异物较常见,尤其儿童经常将异物塞入耳道内,常见的如珠子、橡皮、豆类等。异物常较难发现,直到它们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耳痛、痒、感染、臭味和脓性分泌物。外耳道内的圆形异物最好用钝性的钩状耳匙置于异物后方将其滚动取出,这种方法比显微镜下取出更好。有薄边缘的异物(如纸)可以用鳄嘴钳取出,但这种异物钳可能会将圆形,光滑的异物推入到耳道底部。当没有显微镜,而异物又位于耳道峡部内侧时,不损伤鼓膜和听骨链很难将其取出。不推荐外耳道冲洗取出异物,吸水性异物(如黄豆或其他植物性异物)遇水后会吸水肿胀,加大取出难度。当儿童不能保持安静配合时或取出困难有损伤鼓膜和听骨链的风险时需要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如果处理异物时导致出血,应马上寻求耳鼻喉科的咨询。出血可能提示源于中耳的黏膜息肉,可能与听骨链和面神经紧邻。
当耳道内的昆虫还存活时是非常棘手的。耳内滴满黏稠的利多卡因杀死昆虫,可使疼痛迅速缓解,用镊子夹住昆虫的翅膀或腿以取出。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
俺的回答您当笑话看看就算了, 别太当真, 不然会被贴吧网友耻笑。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咋回事呢?
先卖个关子。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外耳道皮肤都会不停分泌一些含有脂肪、脂肪酸、蛋白质和色素的蜡状物质——耵聍,这些耵聍和外耳道脱落的角质层混合,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耳屎。
一般而言,耳屎是干燥无臭味的,而且会随着我们日常的张口和咀嚼运动带动的外耳道拉扯、变形从外耳道内壁上松动脱落,最后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从耳朵眼跑出去。顶多我们用棉签之类的工具掏一下也能清理干净。
但凡事有例外。
因为有脂肪酸的缘故,一些陈旧的耳屎会因为脂肪酸氧化而带有特殊味道,如果有微生物繁殖还可能出现明显的臭味。尤其是一些耵聍腺分泌旺盛的朋友,耳屎中丰富的脂肪酸让耳屎变得油腻,丰富的蛋白质滋养了好吃懒做的细菌,最后让耳屎变得粘稠,在外耳道里牢牢粘附皮肤,最后形成栓塞。而这种栓塞也会因为时间推移变得愈发粗壮,最后把外耳道堵得严严实实。
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的听觉都是通过耳廓收集空气中的震动,然后通过外耳道把震动传播到鼓膜:
这些空气中的震动信号会通过鼓膜和紧贴鼓膜的听小骨传导至内耳,内耳把空气震动转化成神经信号,再由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听觉。
所以如果耳屎太大把外耳道给堵个严严实实,空气中的震动就无法沿上述途径传导到内耳,我们的听力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是病,得治。
而这种被耳屎影响听力的现象确实不少见,我很多学耳鼻喉专业的同学跟我说自己亲手做的耳鼻喉科操作往往就是拿镊子、钩子帮人清理外耳道。这个就叫耵聍栓清除术:
但如果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这种把外耳道彻底堵死的耵聍栓反而能带来更加清楚的听觉,而且耵聍越是堵得牢固、越硬,传导效果越好。
几乎所有鲸的外耳道都被耵聍栓给堵得密不透风,这样海水中的震动可以直接从液态介质通过耵聍栓固态介质传导到内耳。而且因为这种传导声音的方式更加高效,所以直接退化了哺乳动物常见的鼓膜、听骨链,声音直接在耳蜗内产生听觉信号:
Trumble等研究人员在解剖一只被船撞死的蓝鲸尸体时从其头骨内找到了一根长约25.4cm的耳屎柱!而这跟耳屎柱的主人只是一只12岁的蓝鲸[1]。
蓝鲸的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可以想象,如果让这只蓝鲸继续生长下去,这根巨大的耳屎会是多么壮观!
当他们把耳屎柱纵向剖开,那一层层的纹理展现出来,这不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吗?
和树木年轮的形成跟不同季节生长速度有区别一样,鲸耳屎柱的一层层结构也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科学家曾经从树木年轮的宽窄中推测当年的降水量、光照时间、病虫害等等信息。所以这些脑洞大开的科学家决定深入研究一下耳屎柱上面的年轮。
他们先化验了一下睾酮(一种雄激素)含量,发现最外层成分的睾酮含量最高。这是因为蓝鲸约在10岁左右性成熟,所以这只12岁的雄性蓝鲸耳屎柱最外层含有最高浓度的睾酮一点不奇怪:
然后他们检测发现耳屎柱中汞、农药残留等等污染物的含量也随着不同年份而出现不同:
而在耵聍栓中还找到了已经在1972年被全面禁用的杀虫剂DDT的踪影:
在这张图可见DDT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在最内层最高,而后期越靠近外层含量越低。这可能提示DDT污染物来自于这只蓝鲸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则在生命周期中吃掉了很多含有DDT的食物,以至于体内含量过高,传给了下一代。
而这项研究更是因为创新的科研角度、发人深省的研究结果,被自然科学三大刊物之一的《自然》再次报道[2]。
以前每周都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掏耳朵 剪指甲....
从去年开始 工作开始忙了 每次都只是急急忙忙回老家 给奶奶爷爷聊聊天就走了 ...
直到上次回老家 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给奶奶掏耳朵的时候 我震惊了!!奶奶的两只耳朵被耳屎堵的满满的!!真的是满满的 到门门口!!!!这些都是一直耳朵里的 而且 还是扯断了的 还有扔掉一部分的!!!
掏完耳朵 奶奶很嗨皮的说 突然听着不费劲儿了 不那么聋了 ……
哎 我的奶奶呦!!以后还是要定期给爷爷奶奶掏耳朵啊!!!
那年我爸妈吵架,我爸不小心推了我妈一下,然后我妈头撞在门框上了,好像蛮严重的样子,半夜,我就听到我妈喊我爸,说自己耳朵里有东西(因为在耳朵里很响的动了一下),然后我爸就开始拿着各种工具掏,中间我妈还配合着摇晃头,想把耳屎卡出来,虽然很好奇,但还是忍住没去爸妈屋里看。第二天,我妈就给我看(很感谢我妈保存着),在一片卫生纸里包着,像珍珠一样,白的有点黄,还很坚硬。
我妈从小就跟我说,吃了耳屎会变成哑巴,我碰都不敢碰,但一次我妈训我,我就想掏耳朵吃耳屎,吓死我妈,幸好,我还是忍住了,我没是哑巴。
耳屎,我们叫耵聍,换个名字叫起来舒服多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掏出大耵聍我还会拍个照纪念一下,但是耵聍这东西,只有更大的,没有最大的,所以手机的图也都删除了。主要是手机里留着这些照片,自己翻到的东西都觉得有点反胃。
有一次门诊,一个大学生来看耳朵,耵聍栓塞,主任掏了大半天,胳膊都酸了,把器械递给我说,换你掏掏。我掏了大半天,眼睛也累了,胳膊也疼了,还是没掏完。主任说这是挖矿。
还有一种是外耳道胆酯瘤,一种良性病变,但是具有恶性行为。能破坏外耳道壁,侵犯骨质。有的患者来看的时候,外耳道被撑的很大,掏出来的耳屎,呵,吓人。
耳屎都还好,碳酸氢钠溶液泡泡,软化了都能搞出来。最讨厌的是外耳道异物。什么小麦,绿豆,决明子,干燥剂之类。
有一个患者来做鼓膜修补手术,原因就是小时候黄豆到耳朵里去了,发芽了,把鼓膜搞坏了。
对于小朋友,要叮嘱他们不要互相往耳朵里塞东西。
幼儿耵聍栓塞不需要处理,三四岁的时候如果有耵聍栓塞,建议去医院取了,以免影响听力和引起外耳道发炎。
这是前天一个12岁女孩耳朵里的耵聍,拍的图有点显小。对比一下纱布大小,就知道这个耳屎多大了。掏完她觉得周围的声音都变大了。。
人类没有“进化”(更准确的表达是:演化)出爱情,只是“发明”了爱情。
它不具备演化的以下特征。
1,演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种存在的基础。爱情不是。
例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应用,都是人类这个种群延续至今必要条件。而爱情在人类的延续的百万年历史中,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国历史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数量,也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质量。
2,爱情并非必现的结果,它充满了随机性。
爱情不仅不是人类的特征,它更像是一个神迹。人的爱情在不同时刻可以投射到不同人的身上,甚至同时投射到多个人身上,而很多人终生都不出现爱情。
3,爱情无法被明确定义,没有特征。
爱情的定义至今为止只有一个框架,而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如其生物学基础“荷尔蒙”,在很多爱情定义中解读为“性欲不是爱情”;比如其生殖导向,被解读为“繁殖恋不是爱情”。……实际上对爱情所有定义,都可以被特例挑战。他不具备任何显著特征。
为什么说爱情是被人类发明的?
我之前就回答过类似的题目,爱情这个概念的出现得非常晚。西方世界里类似于爱情的定义(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最早大约出现在1500年前,而且是柏拉图用来描述男性之间的情感。现代意义的爱情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不到500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大部分是现代意义的“喜欢”,如心“悦”君兮君不知。直到80年代末,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加上商业话语的逐渐丰富。爱情这个框架,以各种形式和定义“教育”大众,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这个没有明确定义和内核的爱情云团。
脱离了这个教育的过程,爱情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比如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会普遍的表现出“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的特征。
爱情不是演化的结果,而且和哲学、价值观这类东西一样,是人工发明的产物。
原答案之前,给大家看一个伏弟魔家庭的长大的可怜女孩。
赔钱货,吃绝户,倒贴。
听听多么令人惊讶的词语,从一个女孩子口中得出,好像在你眼中,独生女就是绝户,而你这个有弟弟的女孩才是光荣的。而女儿出嫁,陪嫁的房、车、现金,都是倒贴了婆婆家。我跟我的老公同姓,并且他很尊重我,生不生,生几个都是我说了算。
并且,我想告诉你,女人结了婚,是建立了独立的家,而不是什么进了婆家的门,带的东西和资产,都是建设自己的新家。不是像你说的,女儿出嫁要从婆家捞钱才是赚的,也不是只有你的弟弟才有资产继承权,你可以怪你的父母一定要封建思想生男孩,但是不要把怨气撒在独享资源的独生女上,我们也有我们的辛苦,我们要独立承担自己的老人。
————————以是原答案——————
全职妈妈,绝大多数时候,命运在别人手上。
我是奶奶带大的。
奶奶40年生人,今年80岁,中专毕业,当时奶奶成绩很出色,只是后战争时代,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大学生,于是哥哥去省城读了大学,奶奶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城医生。那个年代,都是儿女成群的,奶奶只生了两个孩子就不生了,带不过来,要工作。当时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婆婆不大来往了,老公也不理解,闹了一阵矛盾,身边的胡同邻居,尤其是在家专职看孩子的女人们,茶余饭后也不是没人编派过。
爷爷经常出差,奶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工资一半交了保姆费,另一半留作伙食费,有的时候口粮实在不够,要先赊上5斤粮票度日,下月发了工资再还。就是这么艰苦的日子,都没能动摇她工作的决心。
后来奶奶提前一年退休了,为了带我。
印象里,家里有个小药柜,胡同邻居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奶奶看,奶奶就摘了围裙,拿起听诊器。小药片几毛钱,不按盒也不按瓶卖,几片能好就卖几片,拿个药片纸包好。
在我们不大的家属院里,老太太们有冠夫姓,被叫做李奶奶张奶奶的,有随宝宝叫的,超超奶奶,娜娜姥姥。只有我的奶奶被叫做周医生,从医几十年,给家属院里的老中青三代看过诊,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叫她周医生。
周,冠本姓不冠夫姓。
医生,社会价值而非家庭价值。
小小的我,竟也因此与有荣焉,暗自生出一丝秘而不宣的敬意。原来这个两鬓挂霜,整天灶边炉台,揪着我早睡早起的老太太,从前是个白褂加身,行医看诊的干练女性。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是今年结婚,奶奶勉励我的话,上大学不是生活的终点,工作稳定也不是,婚姻更不是。
不攀附,不依存,不作菟丝,不改其志。
所谓家风,言传不及身教,是我毕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