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镜头突然切到一群黑黢黢的矿工在喝酒,口里说着脏话(一副典型的底层市井图)。突然煤矿业部长带着持枪士兵来到矿地上,要几百个工人跟他一起走,矿工头说你不说清楚安排我们去哪里我们就不走,要不然你就开枪吧,我们这么多人不怕你。这一幕让我想到老子的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工头话音刚落,部长说明了缘由:我要带你们去切尔诺贝利挖地道,那里的反应堆燃料即将渗入到地下水。这群刚才还嘻嘻哈哈,并且公然抗命的矿工们,此时一个个的走过他面前,用沾满煤灰的手拍拍这位部长的肩,义无反顾的就踏上了征程。情节突然反转,画面凸显了张力。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一集一如既往的表现了苏联社会制度的黑暗,也一如既往的通过对矿工们的刻画来表现出苏联人民的英勇无畏,这是制作本剧的两条主线,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劳苦大众的歌颂,这才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呀!
今天补完了三集,我想说下剧中也是当年现实中那些普通人。
第一集,消防员
在什么都不知道冲进火场开始救火,后来发现情况越来越不正常的时候,依然选择坚守岗位,直到失去身体控制力。
第二集,电厂员工
在上层都知道打开水阀的人会死的情况下,却没有对真正要去的这些员工说明真相,而是提出了奖金和升职的利益。
员工提出质疑后,部长说明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有三个人站了起来,却依旧没被明确告知他们危险性,尽管他们都清楚自己要面临什么。
第三集,矿工
这次,煤炭部长也是在陈述完事件的重要性后,矿工选择了前去救灾,并没与任何利益诱惑。而物理学家和能源部长直言相告后也义无反顾。
在施工途中被告知,这帮兄弟后续的生活有没有保障都不清楚后,也只是自嘲般重复了一句「你不知道」,转身回去,继续工作。
是这些普通人顶在了最前线,完成了最危险的任务。
而在本集最后,也得知,后续工作将会有75万人参与,而其中成千甚至上万人会死去。
依次出现的三位普通民众,也逐渐表现出了大众在面对危机时,思想的变化。
从恪守工作到勇于献身再到无私奉献。
他们都是英雄,而英雄有时无名。
《切尔诺贝利》第三集 有几个地方算是低级红,高级黑,明面上“揭露苏联”,其实一不小心是在嘲讽英美自己。
剧中的情景是苏联煤矿部长——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办公室官僚带着两个荷枪实弹的苏军战士去图拉煤矿找矿工。灰头土脸的矿工与官僚紧张对峙,最后煤矿部长祈求工人去帮忙,被矿工抹了一头一脸的煤灰:“你这样才像是煤矿部长。”
当时的煤矿部长,名叫米哈伊尔·夏多夫,不是中年人,当时六十多岁了。煤矿专业毕业,技术员出身,曾发明新采矿方法,一点点晋升上去的。
衣冠楚楚的办公室官僚部长是哪个国家的呢?我们来看看美国的能源部长:
詹姆斯·施莱辛格(1977-1979年),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曾是预算局官员、中情局长。
小查尔斯·邓肯(1979-1981年),曾是经理人,大公司高管。
詹姆斯·爱德华兹(1981-1982年),曾是议员,州长。
唐纳德··霍德尔(1982-1985年),原内政部长。
约翰·赫林顿(1985-1989年),曾是检察官,曾在海军部工作。
所以,谁是脱颖而出的实干家,谁是空有“领导力”的职业官僚?
结果不言自明。
另外,也许八九十年代的西方人还可以嘲笑苏联末期的高干们年纪偏大,但是看看现代英美领导人的年龄,川普几岁?梅姨几岁?也只能闭口不谈了。
再看苏联矿工,电视剧里的矿工灰头土脸,讲笑话就是嘲讽机器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
八十年代苏联最低工资每月80卢布,普通劳动者月收入100-200卢布,而据西方自己的研究,煤矿行业工人每月400-500卢布。煤矿工人由于行业特殊性和高工资在当时备受尊敬。
所以灰头土脸的苏联煤矿工人更像是编剧用西方当时自己的情况套用。
没错,就是当时英国矿工的严峻处境。
1984-85年,英国撒切尔首相决定跃进式地关闭大批煤矿,当地煤矿工人面临失业且拿不到补偿,回答他们的,只有撒切尔派来的大批警察和特工。
撒切尔的铁拳砸向英国煤矿业,又把很多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行业冷酷无情地私有化,这才是“铁娘子”名头的由来,而不是什么马岛战争。
所以说,剧中更像是把朝不保夕,对当局极度反感的英国煤矿工人套在了苏联矿工的头上。
阅读本文完整版,请关注 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