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子产铸鼎,这个鼎是放到广场上,宫门口吗?当然不是,这个鼎是放在庙堂之上的。
如果是放在广场上,宫门口,那么任何人都能看到,鼎上面的刑法,这个符合“宣而罚之以为令”
结果就放在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庙堂上,这就是“不宣而罚之以为报”。
另一个,法令是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修改的,如果铸在鼎上,你要怎么改?一部无法修改的法令,他的功效就会变得呆板。随之社会也会变得呆板,法令最后限制了社会发展。
之前我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直接复制一段过来吧:
《左传》载,子产铸刑鼎(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文法),成效巨大,孔子听人说子产支持百姓讨论施政的好坏,又听说有人诋毁子产,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子产辩护: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后来子产去世,孔子甚至为他流泪,给了“古之遗爱”这样的高评价: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一书,赞美子产而抨击赵鞅、荀寅;孔子其人,赞美子产铸鼎而抨击晋国铸鼎。在这一褒一贬之中,孔子对「成文法」的态度,想必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针对的根本不是铸鼎,而是铸鼎的人,以及这个鼎上到底刻的是什么法令。
孔子称: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失度”的评价很显然是在批判晋鼎的条文缺乏弹性,是很僵化的刑法。
况且孔子说的也没错——晋国真的亡了。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晋国铸鼎,有其“成文法”的积极意义,就忽略了这个晋国的鼎法其本质是个恶法;我们也不能因为看到孔子批判晋国铸鼎,就认为孔子是在反对刑法、成文法。
看点积极的,比如,孔子的预言还挺准的。
(๑•ㅂ•́) ✧
之前的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