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赏冰面运动的比赛时,我们能看到速滑选手们一次次打破奥运纪录,滑出55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花滑选手们“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地不停转圈儿;而重达19千克的冰壶居然能轻而易举地到达选手设想的任何地点。这一切都基于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冰面是滑的。
但如果观察一块低温的冰块,其粗粝的固体表面可能让你完全意识不到,它踩上去竟会比一块平整的玻璃还要滑。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们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大的压力,冰就会更容易变成水。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解释冰面为什么这么滑的标准答案。物理老师们常用直观的“负重铁丝穿过冰块”实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做一次)来证明这点。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冰刀那么锋利,划过冰面时冰面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极大,肯定瞬间融化了。有水了,不就变滑了嘛。
不过,进一步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这个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解释值得商榷。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一个体重68千克的人穿着冰刀站在冰面上时,仅能让冰的熔点降低0.0167℃。而在花样滑冰的赛场上,冰面通常要维持在-4.5℃左右。也就是说,压力虽然能降低冰的熔点,但绝对达不到在赛场上融化冰面的效果。
于是,科学家又提出了摩擦生热的假说。这个解释似乎更加直观,在冰面上运动的冰刀高速摩擦冰面,难道还不能生出足以融化冰面的热量吗?
可是,这个假设没法解释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一站到冰面上,动都没动就摔倒了,根本还没有足够的摩擦去生热。因此,科学家们坚定地认为,除了“摩擦生热”外,一定还有更特殊的原因。
人们已经想到了冰面滑是因为有水,而前两个假设就是为了解释水从何而来。于是,又有人提出了第3个假说:冰的表层本来就有水。
实际上,这个现象也很容易理解。在冰柜里放置两块冰,将它们轻轻地叠在一起。过几个小时再打开冰柜,就会看到两块冰冻成一块。物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冰块周围覆盖着薄薄的水层,当两个水层相遇后就会冻成冰。
到了1987年,科学家们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指出,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是由于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表面。其实,基本上所有固体在接近熔点时都会在表面形成很薄的液体层。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头看看滑冰时冰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薄薄的水分子层是你可以在冰上滑动的初始原因。随着冰刀越来越快地划过冰面,摩擦生热产生了更多的水,这让你滑得越发顺畅。
在不久之前,这一解释还只是推测。因为表面的水层实在是太薄了,在实验中几乎无法将其与冰区分开。不过,在2017年,来自荷兰的科学家通过使用两束飞秒级的激光照射冰的表面,分析其与表面分子相互作用后的光谱,发现了在-3℃的冰面上,有着4个分子厚的液体层。而在-30℃时,液体层就只有2个分子厚了,此时摩擦产生的热也不足以让冰融化了。也就是说,在冷却到-30℃以下的冰面上,你就不再能够滑行自如。
编译/lulu(《科学世界》2018年4期“Q&A”)
参考文章:https://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8/2/13/16973886/olympics-2018-ice-skating-science-sp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