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第1页

  

user avatar   lv-shu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废立太子是国家的第一号大事,而隋文帝偏偏能在这“第一号大事”上失察,废杨勇而立杨广,为隋朝灭亡埋下地雷。要想彻底理解这件事,必须弄清楚隋文帝杨坚这个人。

1

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言以蔽之,德高而道薄之人。

隋文帝德行之高历来为人称道。他生于寺院,从小被一个比丘尼抚养,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品德(寺院生活对他的熏陶实际上很深),注重个人威仪,能控制感官享受,俭朴,厌恶奢靡。他的妻子独孤氏在这一点上与他高度相似,可谓“夫妻同心”(从行为看,二人都是真正的佛教徒)。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较高的德行也成为这对夫妻的一种强烈执着,对任何浪费、奢靡、放纵感官、违背礼法的行为都深恶痛绝。

隋文帝虽然德行颇高,但心性的体察功夫并不怎么高,只能说很一般,德高而道薄。用唐太宗的话来说就是“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表现在外就是多疑,总怕别人骗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时就要犯错,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等。

也可以说,隋文帝天生不信任任何人,而妻子独孤氏性格强势,与他有共同信仰、共同的患难经历,对他的决策保持着强烈的影响力,甚至连代周称帝这样的大事都是独孤氏帮他下决心的。

这样一个人,长期执政,出现开皇之治,被人称为“圣人可汗”一点也不奇怪,但他必然要给后人埋一点雷,而改立太子无疑就是最大的那个。

2

杨勇是在杨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的。他容貌俊美,温和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善于辞赋,但杨坚和独孤氏对他却是越看越不顺眼,原因正是杨勇在个人品德方面的“不检点”。

杨勇与父母不同,他喜好奢靡(家中珍宝无数,曾精心装饰一件铠甲被隋文帝告诫),放纵感官(喜爱美色,有许多侍妾),违背礼法(冬至接受百官朝贺被皇帝训斥)的事情也干过。尤其令母亲独孤氏愤怒的是,杨勇宠爱姿色娇美的侍妾云昭训,对太子妃元氏颇为冷落,以致元氏早亡,更是触及了独孤氏的内心。

综合来看,杨勇并无太大的过错,只是触犯到了杨坚与独孤氏这对“佛化夫妻”的强烈执着,引发二人对杨勇的深度失望,才有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打算。

与此同时,杨广这个儿子的“完美”表现,也让杨坚和独孤氏坚定了废太子的心意。

杨广与哥哥杨勇截然不同,他壮志凌云,功绩卓著(灭陈,治理江南等),德行足为天下人楷模(力戒奢靡、不宠侍妾、谦卑有礼,不过都是装出来的),反倒是颇有父母之风。与此同时,杨广又暗结重臣杨素,不断在隋文帝面前说杨勇的坏话,称赞晋王杨广和德行和功业。

一反一正,如此情势,隋文帝彻底沦陷了。

以他的智慧,无法看透这种反差,无法看透杨广这个人,更无法理解这种“大伪似真”的背后情形。他似乎也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对杨勇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了解和分析。在独孤氏和杨素等人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在开皇20年废掉杨勇的太子位,立杨广为太子,同时剪除他认定的杨勇的羽翼。这完全符合他一贯的行为模式。

3

隋文帝的经验教训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警惕。

唐太宗曾与大臣房玄龄、萧瑀专门讨论隋文帝,对他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过剖析: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隋文帝,正是由于这种对德行的强烈执着(德行也重要,但强烈执着,看谁都不顺眼就是一种病)和“至察而心不明”的心理结构,导致决策失误,最终害人害己。所以,李世民特别重视决策民主,专门引入魏征这个刺头进入最高决策层,防止自己出现类似的错误。


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过程十分简单而又一言难尽。


杨坚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很得意于一件事。他说,自古以来,皇帝被宠信之人所迷惑,因此而改立储君,造成了国家的动乱,这都是大教训啊!不像我,我的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这是历代帝王都不如我的地方啊!哈哈哈哈哈哈!

嗯,一般这种话被记录下来,就是用来打脸的。

杨坚的五个儿子确是一母同胞不假,但在权力的角斗场上,再亲的血脉也挡不住权力的诱惑。杨坚的这五个儿子,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善终,他们或死于幽禁、或死于惊惧,或身死人手,或遭人鸩杀。

隋朝皇室的惨淡结局,确实与其两代而亡的国运有关。但是,这五个儿子没一个有好下场,却与杨坚夫妻的关系极大:正是由于夫妻二人在对待诸子的态度上处理失衡,才最终导致了这个结局。


先来简单回顾下废立的过程:


从开皇元年(公元581)被立到开皇二十年被废,杨勇做了二十年的皇太子。

在这二十年间,杨勇不是朝廷上一个可有可无的荣誉性角色,而是实实在在接触政务的未来接班人。而且在这些年里,杨勇做的应该还是不错的。杨坚基本上把日常庶政全交给杨勇处理(“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史料记载中,还有杨勇对杨坚的规劝:杨坚曾经想徙山东(崤山以东)流民至塞北,杨勇进行了劝阻。后来杨坚认为杨勇所言在理,因此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此外,杨勇在士大夫中的口碑也很好。他礼待贤能,折节下士,当时不少的名士,多能被他延揽入东宫,以为己用。

整体上来说,杨勇的太子当得中规中矩。

但要知道,太子是很难做的。做得不好,会被人盯着;做得太好,又会被父皇盯着。在好与不好之间,那个“度”要如何把握,最见功力。

而回顾杨勇被废的整个过程,你会清晰无误地看到,这个“度”有多难把握。

杨勇最初遭杨坚不喜,是因为一些他自己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小事:


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



就因为这么一点生活细节上的小奢侈,杨勇被杨坚很认真的批评了一通。

杨坚对节俭的崇尚,几乎终身不移,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惩戒于历代帝王因奢靡而亡国的教训。所以,杨坚才会看到一点苗头就十分重视。

但我们如果站在杨勇的角度,就会觉得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在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父子俩的区别:创业一代的节俭,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创二代”们,很少能做到如父辈一样的节俭。老王出差吃个清粥小菜就行,小王出门却是一定要吃米其林的,最好还有很多的PLMM来陪。

所以平心而论,在这件事上,杨坚教训得对,但指望杨勇能改,也基本上不可能。杨坚在这里暴露的,是他既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了解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当然他更不知道,他的另一个宝贝儿子在多年以后,会怎样糟蹋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

而如果说这只是桩小事的话,那么在另一件事上,杨勇就真正犯了杨坚的忌讳。

按照当时的礼仪,冬至时,百官都要入宫朝贺,而且有固定的程序:百官先到东宫,朝贺皇太子;然后由皇太子带领,向皇帝和皇后朝贺;最后再由皇帝皇后设宴,款待百官。

但杨勇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把朝拜皇帝的步骤给省了,自己就直接张罗宴请百官。

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礼仪问题,而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杨坚怀疑,杨勇是想要收罗人心,架空自己。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杨坚因为自己的“成功经验”,所以对臣下的猜忌之心极重。如今杨勇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史籍无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反正,杨坚是真的往严重方面想了。

如果你犯了个错,领导当面批评你,那么说明领导还是爱护你的,批评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改正。但如果领导不跟你说,那就说明他真的在意了。

杨坚这次就没有像上次一样提醒杨勇,而是在一些别的事上开始做文章:不久后,杨坚说要充实宫中侍卫,借此将太子东宫宿卫队中的强健雄毅士卒尽取之。

左仆射高熲提醒杨坚,“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这句话放在其他人那里,没什么毛病,但放到小心眼的杨坚这里,杨坚可就不这么看了:杨坚怀疑,高熲是因为女儿嫁给了杨勇,所以袒护杨勇。

杨坚不仅不听高熲的,还对高熲也防备了起来。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高熲在废太子一事上一言不发。高熲深知,以杨坚的秉性,自己不仅劝诫无用不说,还会引火烧身。

杨勇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把他爸给得罪了。



然而这还不算,不久以后,杨勇又把他妈给得罪了,而且还得罪的死死的。

杨勇的原配元氏,是北魏宗室元孝矩之女。这门亲事,是独孤氏亲自挑的,后来独孤伽罗还自述,“我为伊(杨勇)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

独孤伽罗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在元氏因病暴亡以后,杨勇宠信妃嫔云氏。独孤氏甚至怀疑,元氏是被害死的,因此记恨颇深,才说了这番话。

也就是说,当妈的因为儿媳妇的事,对儿子产生了怨恨。

这事要让现代人理解,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但你只要稍微知道一点背景知识,就会明白这个“婆婆”“心疼”儿媳妇背后的真正想法。

在我们后世看来,不管是杨氏皇族,还是贵为皇后的独孤氏,都是关陇贵族的核心成员。但其实,如果放在当时来看,那么这个所谓的“集团”更像是一群“军阀暴发户”。宇文泰开始,关陇贵族的早期成员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出自于北魏武川镇的破落户——杨忠虽然不出自武川,可他弘农杨氏的身份是后来伪造的。其真实身份,只是山东寒族。

类比一下,如今最契合他们的影视形象,大约还是《权游》里守夜人的汉子。

这些人因缘际会,在四五十年之间就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富贵荣华自不待言,但那种身份和血统上的自卑感,却是短期之内没有办法克服的。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从西魏开始,在第一代创业者之后,关陇贵族之间的联姻便骤然减少,他们纷纷转向和那些“真正的尊贵者”寻求联姻。

这一点在李唐尤其明显。李渊的父亲一辈,还多是在关陇集团内部联姻。但到了李渊给他的儿子们娶老婆,找的不是元魏后裔,就是关东大姓。

如今独孤氏给杨勇挑儿媳妇,也正是出于这个逻辑。但杨勇似乎没能理解母亲的这种苦衷,在与元氏成婚后,他对元氏并不感兴趣,反而宠信侍妾云氏。

这就又犯了独孤氏的大忌:妒忌

独孤氏大概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妒忌出名的皇后。杨坚曾经看上一个女子,但独孤氏得知后,竟然趁着杨坚上朝,杀了这名女子。

杨坚下朝后,气得无可奈何,独自骑着一匹马就出了城。高熲等人苦追不已,好不容易才追上,杨坚向高熲抱怨:我贵为天子,竟然没有这点自由!

高熲说,陛下您何必为了一妇人而放弃天下。——结合高熲说这句话的语境,这里的“妇人”应该是指那名被处死的女子,但话传到独孤氏耳朵里,独孤氏却认为高熲是看不起自己,从此对高熲恨恨不已。再加之高熲的正妻已死,是侍妾生子,独孤氏对高熲更为不满。

这样再看杨勇,你就知道他宠信云氏,已经不是简单的不识好歹了,而完全是在刺激正妻为了荣誉开展正义之战。

相比之下,杨广后来就做得“聪明”得多:他很在意母亲的态度,因此不管喜欢多少美色,在独孤氏在世期间,都只与发妻萧氏居住,而且还住得相当简陋——这顺便又讨好了老爸。

就是这么些事,注定了杨勇的结局。



整个废立的过程并不复杂。

放眼朝廷,朝臣虽多,但真正受到杨坚信任的只有两人:左右仆射杨素高熲。高熲如今已自顾不暇;而杨素,在意识到独孤氏想废除杨勇、改立杨广之后,便积极投身于“打一个拉一个”的伟大事业,在栽赃造谣杨勇这件事上不遗余力。正是通过他的上下其手,杨坚才最终下定决心废除杨勇,改立杨广。

当时,杨坚已经怀疑杨勇,因此让杨素到东宫“观勇”。杨勇整装束带迎接杨素,杨素却故意久立不进,以激怒杨勇。杨勇不知是计,果然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杨素于是借此报告杨坚,“言勇怨望,恐有他变”,提示杨坚要深加防察。

杨素的这一谗言,准确击中了杨坚的小心思:杨坚是靠政变上台的,所以对这种事比谁都紧张。再加上不停的有人在身边进谗言,说杨勇曾经占卜,希望杨坚早死。杨坚最终决定,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

其后,杨坚把杨勇交给杨广看管。杨勇对于自己被废一事愤愤不平,请求面见杨坚,但不被允许,他竟然只能爬到树上,登高大叫,希望声音可以传进杨坚宫中。可杨素却对杨坚说,杨勇已经神志昏乱,不可再任。杨坚认为有理, 最终也没有再见杨勇。

在杨坚死后,杨勇即被杨广所杀。



在换太子一事上,杨坚是存在着严重的决策失误的。

我们再回看一下杨坚废太子的原因。

史书记载下来的杨勇被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奢侈、非礼逾制、宠幸姬妾——这些是杨勇自己的问题;还有杨素与其他人的谗言——这些暂且定义为外因。

先说奢侈。杨勇的吃穿用度确实讲究了一些,但并没有到奢侈无度的地步。而且这一点讲究,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解释过了,杨勇并非贫苦出身。我们固然不能说他在生活上的精致浪费是对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定义他品行不端。

再来看其他几条理由。诚然,用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来看的话,杨勇做得远远称不上完美。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就废黜一个做了二十年太子的人,似乎理由也很不充分。

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再看:杨坚和独孤氏废黜杨勇,真的就是出自一颗“公义之心”吗?

看起来也并不是,而仅仅是出于两人的好恶取向:杨坚节俭、独孤氏善妒。

在当时来看,杨广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的确比杨勇要好太多。但问题是,这种好品行的背后,是杨坚与独孤氏的性情被人准确利用了的结果。

在杨坚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诏书中,有“自古以来,朝危国乱,皆邪臣佞媚,凶党扇惑,致使祸及宗社,毒流兆庶”的句子。我们现在再来看这番说辞,会发现它其实准确描述的是杨坚自己在废太子一事上的问题。




事实上,杨坚和独孤氏这种在私德上“严格要求”与自己保持“一致性”的做法,几乎害了他们所有的儿子。

翻看史料,你会发现杨坚和他的儿子们之间,少有父子之情。他对儿子们无不严格要求,对于儿子们的性情却又缺少了解。

除杨勇外,杨俊杨秀也曾因奢侈遭到过斥责。可他们固然奢侈,由此就将一个儿子贬斥甚至于圈禁,似乎也还是太苛刻了些。

况且,父亲对于子女,发现问题后应该以教育引导为主,而杨坚却似乎甚少关注于此,只一味地依靠严苛惩处。

这一点,在杨秀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杨坚明知杨秀勇武,还猜测他可能会“以恶终”。一般正常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避免了。可杨坚却依然命杨秀通领大军,然后又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找麻烦,让杨秀丢官。杨秀在回京后,又被杨素进谗言,最终被终身幽禁。

果然是“以恶终”。

杨坚治下的国家,确实国家强盛,百姓殷富,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值得被称颂之处。但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领导者,一个父亲,待人之冷酷无情,却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你怎么能指望他爱别人呢?

传统史家看不起杨坚,一是因为他“得国最易”,而且是靠“诈力取天下”,手段不正;二来就是因为他对臣下与子女格外冷漠,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而杨坚的这些“不足之处”,有意无意之间,竟然变成了隋朝“两世而亡”的真正原因:得国太易,以法术驭下,使国无忠臣;苛责子嗣,以私德论好恶,最终选择了杨广。

这不正是一个天道循环、报应不爽的故事吗?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如果你爸不爱你,那他会爱谁?

番外还写了杨坚其他儿子的结局,与问题本身无关,这里就不放了,欢迎自戳。

延伸:

杨坚的小心眼
杨坚的“得国之易”
隋代北周:沉默的关陇贵族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li-ya-ting-19-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相关话题

  到底黄桥战役是谁先发起的?与皖南事变到底有何关系 
  三国真实中的诸葛亮真的有演义中的那么神吗?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秦和大隋为什么没有得到这样的评价? 
  中国解决吃饭问题 根本原因是因为小岗村式的包产到户 还是化肥的大规模应用? 
  中学生应不应该读《荷马史诗》? 
  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为什么南宋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 
  为什么中国古代藩王的封地一直都在中原这个基本盘,为什么不分封到漠北、东北这些地区呢? 
  为什么说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你有什么感受体会? 
  想问一下史塔西和盖世太保的水平对比? 
  如果李白,辛弃疾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诗人都顺利地得到可以为国家贡献,将会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果现在的CPU不集成核心显卡,将雕刻显卡的空间用于CPU是否能增强CPU的性能?
下一个讨论
我今天撤退了股市,你们呢?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