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庙号太宗是否一定得位不正? 第1页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庙号太宗是否一定得位不正?」

在知乎这样一个盛产杠精的网络社区,如果你不想被杠被喷,那么说话就要严密,所以:

第一,少用“一定”这样的词汇,除非你把历史上所有王朝的“太宗”皇帝遍历一遍并得出确定的结论;

第二,「得位不正」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换句话说,怎样继承皇位才叫「得位正」?

我个人觉得「得位正」大概主要有以下四点要素:

1、前任皇帝生前明确定为太子;
2、是嫡长子;
3、有遗诏明确指定即位;
4、遗诏确实是先皇本人的意愿,有确凿无疑的证据;

得位正不正,有多正,就看满足几条了。

好在庙号为太宗的也就那么一些,用穷举法是可以将其遍历一遍的。

1、商太宗太甲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最早的太宗是商太宗太甲。按照《史记》记载: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立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按照《竹书纪年》记载:

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虽然太甲和伊尹的关系与《史记》截然相反,但并未说太甲最初即位有没有问题,得位应该没有太大的不正

但是殷商的王位继承制度和周以后各朝完全不一样,前期的商王多是兄终弟及,其实不太好和后世的太宗来比较。

2、汉太宗

周朝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秦朝干脆连谥号都废了,所以历史上第二个庙号为的太宗是汉朝的汉太宗刘恒(谥号孝文皇帝)。

刘恒是汉太祖刘邦的庶四子,即皇帝位之前是外地藩王(代王),他是在长安的汉初功臣集团诛杀诸吕及汉后少帝刘弘之后,被迎立为帝的。

按照刘恒的身份,当时他是刘邦还在世的最年长的儿子,若以礼法来看,继承皇位的优先级应该是第一位,但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什么明文规定的官方制度,再考虑当时混乱的实际情况,阴谋论的猜想一下,刘恒得位可能就没那么正了,至少是得位存疑,参考我之前的一个回答:《史记》中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3、吴太宗

三国时期,仅有吴国有庙号为太宗的皇帝,即吴太宗孙休。

孙休是吴国第三位皇帝,是吴太祖孙权第六子,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这位“吴太宗”可谓得位相当不正了。

其实三国的庙号实在是不值钱,曹魏三个祖,简直不要脸,孙吴这个“太宗”也实在是名不副实,庙号泛滥就是三国造的孽。

4、晋太宗

晋太宗,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元帝司马睿(即东晋第一位皇帝,庙号中宗)的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权臣大司马桓温废晋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为帝,咸安二年十月死后,桓温为其上庙号为“太宗”,一个傀儡,庙号是太宗,而且东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睿也只是中宗,司马睿的傀儡儿子竟然是太宗,简直就是恶搞。

在司马昱登基为帝之前,司马睿和司马昱之间已经有肃宗司马绍(司马睿长子,司马昱长兄)、显宗司马衍(司马绍长子,司马昱侄子)、晋康帝司马岳(司马绍次子,司马昱侄子)、孝宗司马聃(司马岳长子,司马昱侄孙)、宁宗司马丕(司马衍长子,司马昱侄孙)、晋废帝司马奕(司马衍次子,司马昱侄孙)六位皇帝了。

在东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睿死后,皇位传了两代六人,竟然又回到了司马睿之子,桓温简直瞎搞,所以这位晋太宗得位极其不正

5、成太宗

成太宗即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四川成都建立“大成”(史称成汉)的李雄(巴氐人),他实际上是成汉的开国皇帝,皇帝的位置是自己凭本事打出来的,无所谓得位正不正

6、后赵太宗

后赵太宗是后赵太祖石虎(羯人)的父亲,压根没当过皇帝,是石虎追尊的,太宗是太祖的老爹,也是乱来,谈不上得位正不正

7、前凉太宗

即张茂,是前凉高宗张祚(汉人)在称帝后追尊的,也谈不上得位正不正

8、西燕太宗

即慕容冲(鲜卑人),西燕第二位皇帝,前燕景昭帝慕容俊之子,前燕幽帝慕容暐和西燕烈文帝慕容泓之弟,慕容泓建立西燕后,为谋臣高盖、宿勤崇所害,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第二年登基为帝,第三年被杀,被尊为太宗,这种得位肯定是不正的

9、前秦太宗

即苻登(氐人),前秦世祖苻坚族孙,建节将军苻敞之子,哀平帝苻丕(苻坚庶长子)南奔时被东晋打败并斩杀,苻登率氐族残余力量于关陇地区对抗后秦,被拥立为前秦皇帝,后败于后秦,被杀,这种情况还真不好说得位正不正,但结合当时情况姑且算是得位正。

10、北魏太宗

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北魏第二位皇帝, 天赐六年,被册立为太子,生母被赐死,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叛乱,将其父杀害,拓跋嗣入宫诛杀拓跋绍,平息叛乱,同年十月十七日,拓跋嗣即皇帝位。他应该不算得位不正,且其功绩勉强也配得上太宗的庙号。

11、宋(南朝刘宋)太宗

即宋明帝刘彧,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前废帝刘子业之叔,杀侄自立,为防范宋孝武帝刘骏诸子夺取皇位,更杀尽诸侄子,致使刘骏绝后,得位极其不正

12、南梁太宗

即简文帝萧纲,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由于长兄昭明太子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两年后被侯景所杀,这不算得位不正

13、唐太宗

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杀弟,后逼父禅位于己,这算是非常经典的一例“太宗皇帝得位不正”了。

14、辽太宗

辽太宗,即耶律德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淳钦皇后述律平。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后,于同年三月初二年立十八岁的长子耶律倍被为皇太子

天显元年七月,阿保机在班师返回契丹的途中,在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在外的皇太子耶律倍,接到父皇驾崩噩耗后,马上动身返辽。

但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母亲述律平奉行草原本位主义,更喜欢次子耶律德光,遂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

后耶律德光南逃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遂杀耶律倍。

很显然,这位辽太宗耶律德光也是典型的得位不正

15、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由于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不符合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再加上其后的一些可疑行为,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烛影斧声”的故事,这得位怎么也正不了,但按照五代十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即位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即使赵匡胤曾经想改立几子,但是还来不及动手,而且赵光义已经成势,也很难成功。

总的来说,赵光义的即位不符合汉家常规嫡长子继承礼法,得位存疑

16、金太宗

即完颜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弟(同母),金国第二代皇帝,女真人那时还是兄终弟及制,且完颜晟助其兄建国,既是首席大臣,又是储嗣,实际上是阿骨打的主要助手和继承人,即位为帝并无悬念,得位正常

17、元太宗

窝阔台,他再世时并非汉人政权的皇帝,庙号太宗是忽必烈所追尊,但他是蒙古大汗。

窝阔台是铁木真再世时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本身继承汗位并无疑义。

但是,由于蒙古的库里勒台制仍起作用,窝阔台不能因其父的遗命继位,而要等库里勒台的最后决定,拖雷监摄国政了两年。

1229年秋,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举行大会,推选新大汗。大会争议了40天,宫廷内有人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势孤,只得拥立窝阔台。经过与会贵族的再三敦促、劝进,窝阔台终于服从其父的遗旨,采纳众弟兄的劝告,继承汗位,是为元太宗。

这一番你争我斗的继承大戏,其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很难说得清,窝阔台之所以胜出,还是靠得势力最大,支持者最多,怎么看都有些得位不正,至少是得位存疑

18、明太宗

即朱棣,千万不要再质问我为什么朱棣的明成祖被我说成了明太宗,我之前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明朝没有太宗?

朱棣得位不正是板上钉钉的,跟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档次,无需再多说什么。

19、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死。后金内部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政治斗争,经过一番我们现在不得而知的较量,最终皇太极胜出,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皇太极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庙号太宗。

很显然,皇太极得位不正

帝制王朝到此结束,之后也没上庙号这事儿,就不说了。

一共查得十九位太宗皇帝,得位不正(包括得位存疑)者一共有:

汉太宗刘恒、吴太宗孙休、晋太宗司马昱、西燕太宗慕容冲、南朝宋太宗刘彧、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宗赵光义、元太宗窝阔台、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共11位。

排除掉谈不上得位正否意义的三位,一共有商太宗太甲、前秦太宗苻登、北魏太宗拓跋嗣、南梁太宗萧纲、金太宗完颜晟这五位太宗大概算是得位正。

而商太宗的年代太过久远,史料欠缺,难以考证,其实不应该放在这里讨论的,前秦太宗南梁太宗都是国家将要覆灭之际赶鸭子上架,勉强配得上“太宗”这一庙号的也就北魏太宗拓跋嗣和金太宗完颜晟。

这两位能力也算是比较强的,但也都非大一统王朝。

而得位不正的“太宗”,分量就重了,多出自大一统王朝:汉、唐、宋、元、明、清。

以上基本就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皇帝虽然庙号不是“太宗”,实际上却称得上是“太宗”,那就是东汉的汉显宗,即汉明帝刘庄。

因为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基本上相当于重新开国,将天下又打了一遍,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东汉王朝,所以也可以在此讨论一下。

先上刘秀的十一名子嗣:

长子:东海恭王刘疆(公元25年—58年),母郭皇后,
次子:沛献王刘辅(?―公元84年),母郭皇后,
五子:济南安王刘康,母郭皇后
七子:阜陵质王刘延,母郭皇后,在位五十一年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十子:中山简王刘焉,母郭皇后
三子:楚厉王刘英,母许美人,后因为图谋取代汉明帝被废去王位,而后自杀
四子:汉明帝刘庄,初名刘阳,母光烈皇后
六子:东平宪王刘苍,母光烈皇后
八子:广陵思王刘荆,母光烈皇后
九子:临淮怀公刘衡,母光烈皇后
幼子:琅邪孝王刘京,母光烈皇后

可以发现,郭皇后和阴皇后各自都生了五个儿子,据《后汉书》记载: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藁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疆。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
二年,贵人立为皇后,疆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以后弟贵重,宾客辐凑。况恭谦下士,颇得声誉。十四年,迁城门校尉。
其后,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十七年,遂废为中山王太后,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
二十年,中山王辅复徙封沛王,后为沛太后。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
二十六年,后母郭主薨,帝亲临丧送葬,百官大会,遣使者迎昌丧柩,与主合葬,追赠昌阳安侯印绶,谥曰思侯。
二十八年,后薨,葬于北芒。
东海恭王疆。建武二年,立母郭氏为皇后,疆为皇太子。十七年而郭后废,疆常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载,乃许焉。
十九年,封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国。
明年春,帝崩。
永平元年,疆病,显宗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诏沛王辅、济南王康、淮阳王延诣鲁。及薨,临命上疏谢曰:“......”
疆立十八年,年三十四。

光武帝刘秀的结发妻子是郭圣通,最开始还是挺受刘秀喜爱的,她在建武元年为刘秀生下了嫡长子刘疆,建武二年被立为皇后,刘疆被立为皇太子,其后又陆续为刘秀生了四个儿子,直到建武十七年被废,太子刘疆也戚戚不自安,赶紧主动请求辞去太子之位,两年后改为东海王,刘秀死后第二年生病,明帝刘庄派了中常侍钩盾令带着太医去看望,不久刘疆便死去,或许就是担惊受怕给吓死的。

刘庄基本符合我所说的四个要素,至于他得位正不正,就看你怎么认为了,不管你认不认可他这个“嫡长子”,反正刘秀给他把问题都解决了。

再引用我之前在这个回答下的部分内容: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储君呢?

纵观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能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几乎很少有正常、合法即位的二代皇帝,庙号为“太宗”的皇帝似乎都是阴谋篡位、武力政变而上台的,杀兄逼父的都不在少数。
打下天下的开国皇帝们总想着自己是文韬武略的开创者,眼见着四海皆已臣服,就以为子孙后代们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坐天下即可,不需要他们再胡乱折腾,所以往往倾向于选择中庸平和一些的继任者,然而天下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安定,一个初创的、正处于上升期的王朝,存在的问题哪有那么容易解决,岂是一般的平庸者能驾驭的?
所以,太宗皇帝就必须是个能文能武、富有战略眼光的能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是决定这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若强行改变,现实会教他们做人的:要么宗室内斗,天下大乱,二代而亡;要么能者仍旧脱颖而出,修正错误,重回巅峰。即使是朱元璋这样的强人也扭转不了,从结果来看,朱元璋不以朱棣为继任者确实是个错误,他看走了眼,也高估了自己所制定的所谓“万世不变”的“优秀制度”。



  

相关话题

  如何全面客观评价韩复榘? 
  「旧社会」真的有那么惨吗?清末到 1949 年期间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想结合历史事实来深入了解入关学,有什么明史、清史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 
  为何有极少数老人回忆说当年沦陷区的日本兵还不错?如何辨析老人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如果让你制作一款抗日战争题材的游戏你会做成什么样? 
  如何评价冉闵?如何评价五胡乱华这段历史?五胡乱华这段历史中国算是被侵略吗?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会出现「倭患」?是当时经济强盛还是衰退的表现?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喜欢到处题字,甚至多次为同一个地方题字? 
  不同语言的音译名用字有什么讲究?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
下一个讨论
「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