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住宅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日本的一户建或者美国那种郊区别墅,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第1页

        

user avatar   miaomiao-o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期来看,日本和美国这样中产独栋模式,显然更能持续健康发展。

注意,我在这里只谈满足中产阶级的独立屋模式,贫穷者不在此范围。

高层筒子楼最大的问题是严重压制了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和生育欲望。

最核心的根本是:对于城市普通居民来说,有空间才有需求。

有了花园,才需要购买一系列园艺设备和各种园艺服务,这些会带动大量相关行业增长。

有了健身房,才需要购买大型健身设备和各种健身食品。

有了独立车库,才有空间买两辆车和一大堆修理工具。

有了多余的房间,才能存放各种私人爱好的物品,才有空间生二胎三胎,然后新生人口又会带来大量需求。

为什么发达国家内需如此强劲?因为他们有需求旺盛的中产阶级。而廉价又宽敞的房屋,恰恰是需求之本。

我们假设一种情况:如果城市居民一直住两室一厅的70平米高层公寓,但还因此背上几百万的房贷,为了还天价房贷不得不接受资本家996的条件,这样一个家庭,别说发展什么爱好了,也没奢望养育一个以上的小孩,显而易见除了每天深夜到家躺床上玩玩手游,再无其他需求的空间。

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中产都是这种状态,那么内需与出生率雪崩也不足为奇。

这就是为什么全中国小型钓鱼艇的销量还不及美国一个州,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绝大部分个性化需求行业却必须依靠全球市场才能存活的原因。

最后谈谈中产独栋模式在中国是否行得通:

我的结论是:在大部分城市,都行得通。

中国城市的土地开发其实是非常微妙的,首先是许多城市多到几乎天量的荒地,就这么放在那里,既没有耕种,也无建设计划。

随便举个城市,比如成都,从古至今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土地供应几乎无限,土地价格也极其廉价,今天的成都,三环和绕城外的荒地简直是叹而观止,那个天府新区更是荒地多到眼花缭乱,不耕种也不开发,就那么放在那里,如果真用作独立屋建设,恐怕足够容纳全川70%居民,但你能想象成都已经是一个大部分中产已经买不起套3以上房型的城市吗?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独立屋模式的成本也并不高,大前提是政府不靠出让土地和绑定社会资源赚钱。

你猜猜中国一二线城市一套100平米高层公寓动辄300w~700w的价格中,最大成本源自哪儿?

这个价格放在绝大部分人均收入超中国5~8倍的发达国家,都足以买品质极高的豪华宽敞独栋,还带装修和家具。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不明白城市更新是怎么回事,就像流浪的蛤蟆似的,不知道团地啥意思,恐怕也没去过日本。

我拿东北城市举个例子,

很多北方城市,因为冬夏温差实在太大,过去盖房标准不高,加上采暖管线密布,几乎没有楼房能坚持到二十年之久还一点毛病没有,

整个城市好像被上了衰老光环一样,

于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自有一套生活节奏——有钱的那部分人,经商或者有编制的,平均每五年就搬一次家,换进最新的小区来住,以此类推,剩下的居民也跟着挪动,到最后,棚户区要么自己拆迁了,要么攒够钱买楼了,总之差不多都搬进楼房了,

当可改的棚户区改差不多了的时候,开发商就开始打核心地块的主意,

几十年前选址最好的家属楼,中学,医院和政府部门,会被置换出地块,原址拆掉盖上新楼盘,原本是中学的就叫翰林小区,原本是公园附近就叫怡景花园,而学校机关会挪到一个更新的地方统一办公,当然办公环境也更好了,

整个城市都阶梯式地往更好的住所里挪,淘汰掉最破旧的,

但这常常是理想状态,

比如大城市通常的愿景是,在郊区建立高层小区,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市年轻一代,用轨道交通接驳,

然后待中心位置老破小自然老旧,人口逐渐搬离,拆迁阻力小的时候,再拆旧盖新,建设低密度社区,赚到钱的人再搬回来,

城郊的超高层住宅也会在多年后因为维护成本等原因入不敷出,住户少很多以后,必然会有资本介入,打包统一整治,

最后的样子就是所有人都能改善到低密度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都听过一个智力题,老头,狼,羊,草,四中东西一起过河,怎么组合搭配,用什么顺序过,城市更新就是类似的道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下略500b。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行不通。

中国的土地政策是有着非常复杂的考虑的。

题主说日本的人口密度更大,所以中国应该也可以按照日本一户建的模式保障住房。

但其实不然,因为日本不需要考虑粮食安全,而中国需要。

中国限制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要知道,中国人口是美国的近5倍,但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比美国还少。

同时,中国的耕地,还不是美国那种大平原,而是有大量耕地属于丘陵,难以机械化耕种。

日本作为美国的占领国,早就已经躺平了,毕竟自己连军队指挥权都在美国手上,所以粮食安全啥的,他就算想考虑,也没有考虑的必要。

而中国不同。中国其实是一个准战时体制的国家,备战两个字是刻在基因里的。所以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要保障一个绝对安全线——比如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意味着,哪怕全世界断了中国的粮,中国也能靠耕地红线保障中国的粮食供应。

所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土地政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还要保障数亿农民的土地。

大家不要忘了,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农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些年,对于国家土地政策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国家一直很谨慎。

原因很简单,任何土地政策的改革,都不能让农民失去土地。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当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怎么调和保障农民土地和保障发展用地的问题上,国家一直很慎重。

如果中国要放开住房政策,让人人都住上大别墅,那土地从哪里来?耕地红线怎么保障?

这些都是问题。


user avatar   guchuanzhu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可行,实际不可行。

因为今天的房价已经尾大不掉,很难推广。房地产是学习香港模式,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这个东西类似于一次性收70年的地租,一户建模式的地租是给土地所有者,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再给拆迁费。明显土地出让金更有优势,政府短期内更能推高地价,控制力更强。城市化推进以土地出让金为主,不学习香港模式,发展不会太快。

香港号称千尺豪宅(一般套内90㎡),而大陆是大于144㎡(套内约100到110㎡)的也算豪宅,两者的差距没有很多人幻想的那么大。之所以没有成为北香港,是模式没有学全。

客观上讲:

一户建理想的容积率在0.2到0.5属于真豪宅,美国属于这类。日本的一户建容积率很高,类似于有规划的城中村,容积率一般大于1,不能算豪宅。


学习日本模式很简单,广州市番禺区很多新一代的城中村就是有规划的城中村,只是占比不大,想在广州落户和买房的可以关注,属于小产权房,可以购买与落户,但是拆迁赔偿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房价主要是由土地出让金、增值税等税费组成,工程建设费往往不超过3000(33层楼)块每平米,不值一提。

技术上3层小楼房也很简单,木头都能做。


实际上不可行。

政府要卖地,卖地时候就控制了容积率,一般大于3,图纸要报建,达不到标准打回重来。所以不会出现一户建,别说美国的独栋、联排,日本的一户建都不可能有。而且还禁止独栋别墅。

如果不是大陆的审批控制,大陆的很多城市已经香港化,住房问题甚至比香港还要恐怖,大陆不是北香港,是香港才是南大陆。

以广州为例,如果诞生50㎡类似香港住宅的楼盘(可以3室1厅1卫1阳台),可以落户,可以享受一切城市待遇,有学区,那么很多所谓的刚需也会优先考虑购买,之后继续推高房价,哪怕4万1㎡的单价,200万不到就可以上车。30㎡的小户型(可以2室1厅1卫1阳台)总价不到100万也有人会购买。北京、上海、深圳类推,这几个只会更夸张。

为什么没有小户型的新住宅,不是房地产商不学香港,比李嘉诚等高风亮节,而是不批,不能建。

原因不知,与设计、建造无关。美式的别墅也一样,上面一般不批,所以现实的情况就是可能有独栋别墅,但是没有以小户型为主的小区。不完全学习香港模式是因为怕进一步推高房价,出现千尺豪宅的情况。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千尺豪宅对应120㎡建筑面积,一千多万,确实是千尺豪宅。

某些人嘲笑香港人住鸽子笼,掩盖大陆住比鸽子笼大的笼子的事实。

什么时候诞生独栋别墅:

房产税,而且是美国式的房产税。

有了房产税,独栋别墅会在县城一级击败33层的住宅,一般县城地价不值钱,别墅(造价约1500单价)和住宅(造价约3000单价)对于房产税估值差别不大,之后类推及地级市,当然,省会以上的城市概率不大。

一户建如果普及,大概率会在县城、地级市、卫星城里。


user avatar   hua-jia-chi-zhi-mao-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行不通,一户建郊区化不是集体生活,和共产主义思想抵触。我国不会一开始就发展一户建或者郊区化这种自由主义,不方便过集体生活的居住方式。

住一户建还是住公寓,这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问题。这是一个和历史,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从客观条件看可不可以,要看这种方式符不符合需要。

中国造公寓楼不是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但照样是住公寓楼。有的人说俄罗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所以需要集中在大城市里住公寓。对于西伯利亚的确如此,但是温暖湿润,粮食产量丰富,基础建设好,交通设施完善的乌克兰黑海沿岸地区的城市照样是住公寓的。

中国住公寓和乌克兰住公寓,都是有且只有一个原因:方便过集体生活。

在共产主义的最初构想里,由于被贫穷限制住了思维,共产主义应该是住集体宿舍,就像你高中大学住校那种日子,吃住在食堂,生活空间还有家具共用的。共产主义刚发明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相机玩具PSP,连电都发明没多久。除了不动产货币以外,人的财产就是衣服(包括首饰),粮食。

所以你说如果就只有这些,住宿舍过集体生活一辈子也完全可以嘛。

到后来二战结束生产力提高了,个人物品多了,住宿舍实在放不下,所以才开始大造一户户的公寓,公寓不过是宿舍的升级版本罢了。

所以不存在什么“一开始就搞一户建,郊区化”这种假设。这种假设不存在。


user avatar   xu-ze-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对行不通

我们的经济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土地转化为gdp的过程,而07年以后,独栋别墅类的建设用地就已经不批了,高层绝对高瞻远瞩。

因为在2022年的现在,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55平了,在肉眼可见的人口拐点来临之后,人均住房面积会越来越夸张……

夸张对某些人来说可不是“好事”,最好的地段卖掉了,把学校医院建到城市边缘,城市边缘搞个新城继续卖地……可人在变少,房在变多,会不会再搞一个新城地就卖不掉了?

别怕,40年以上的房子,让它自然地凋零,要么拆迁要么造新城。这地不就能一直来回卖了么?

要是搞家家一户建,一旦你买了地,之后房子旧了你买块新地还是把老房子翻修修葺一下?就算是买了新地,老地还是不舍得卖,大概率住进新房后老地上的房子重建留给孙子辈,国外经典模式。好了,土地财政玩不转了。尤其人口拐点到来,下一辈直接继承隔一辈的土地建房子就好,建房子才几个钱我来买你那个十倍价格的地?!?

当然,这样的房子交房产税就好了,国外也都这么干,一般1%左右。但某些人不愿意啊,比如之前那个2700套房的徐长元,这房产一交税还不是立马露馅?以前靠高额公积金攒了n套房子的,这房产税一出来你让他们靠啥交?卖二手房把土地财政的未来给抛掉么?

所以说,一户建和没有免征面积的房产税是连接在一起的,俩玩意都意味着土地财政的终结和高gdp增长率的终结。我们的国情不适合一户建。

利益相关:有一栋一户建,美滋滋;有楼房……估计是要烂在手里了。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日本城市中一户建,不就是城中村吗!

搞得好像中国没有一样,在城市中,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盖房,都可以盖成一户建,国家也不让你去盖楼呀!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2个事实,不过不是专家,所以不给结论。

1,日本的一户建和美国的郊区别墅(single family house)不是一回事。日本的一户建在美国叫做townhouse或者garden apartment。一户建和townhouse的容积率大概是1.0。但是美国独栋别墅的容积率基本低于0.5,很多地方甚至只有0.2。所以从计算上说,别墅的土地需求高得多。而且因为一般别墅面积更大,等于会大大推高了最终占地。

2,中国的住宅规划其实不是特色,而是学习苏联和东欧的,你们现在去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旅行,会发现和中国90-00年的城市特别像。


user avatar   frankych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水平真的是下降的严重。

14亿人住两层小楼,仅需3.4万平方公里。

比如埃及非沙漠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塞了1亿人就已经人口爆炸,很多人要住到坟墓里,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那如何做到14亿人塞进3.4万平方公里土地?

美国模式学不了

看一下洛杉矶县的居住密度,大概是1000人/平方公里。

洛杉矶县是全美第一人口大县,属于美式居住模式下,人口密度的巅峰,连成片的区域内全是建成区。按照这个密度,中国14亿人需要140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中国平原总面积加起来也不过这么点面积,那你还要工厂、农田吗?

而支撑美式居住模式的各种配套,比如每户2辆车,面积庞大的供水、供电网络,每隔一定距离的商业、教育、医疗配套,即使是目前的中国也很难做到。

日本模式,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很难

1,中国看似人口/平原密度和日本差不多,但是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日本最大的几块平原,除了北海道的石狩平原外,关东,近畿,浓尾这几块都是日本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区域。

而中国平原最大的几块区域,东北、大西北,人口密度都很低。

平原面积最多的6个省份占了全国平原面积的55%,人口却只占9.7%。

2,中国粮食自给率98%,日本只有40%。

日本粮食最大进口国是美国,但中国不可能开这个口子,把粮食安全交到美帝手里。

3,日本有全世界最高的轨道交通密度。

而中国刚开始城镇化的时候,人均铁路长度只有一根烟那么长,城市轨道交通更是只有北上天极少数几个大城市拥有。

日本的轨道交通有多密集呢?我随便找了一个在日本都只能算三四线的小城市,高知市的轨道交通图。由此可见日本真的是做到了房子建到哪,电车修到哪。

4,日本有极高的填海造陆比例。

日本二战后填海造陆了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而且全部位于人口密度极高的几个都市圈。要知道整个大阪平原才1000出头平方公里。

比如东京最热的几块地区,如银座、台场、港区,都是填海造陆得来的。

5,日本土地70%为私有制,开放商极难获得一大块土地。而我国公有制为主的土地所有制,建小区也就容易很多。

然而当日本政府获得一大块土地时,他也只建公寓楼、办公楼、工厂、港口……而不是一户建。比如著名的台场,就没有一户建小区。


当然,我也不是给中国的居住模式开脱,而且我也认为动辄33层的高层,是非常反人性的。广大三四线城市也学着建高层住宅,更是反人性中的反人性。

只不过站着刚开始城镇化的中国实情考虑,也许7层带电梯小洋楼才是最合适的吧。但越到后面走偏了,还学了香港的公摊、预售房。

目前上面也看到了很多弊端,原则上不允许新建高层住宅,尤其是大部分三四线城市。

个人相信预售房、公摊制度也会取消的。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湖地区,人口算得密集了。“一开始”,普通人家也都是连体别墅。随便找个小镇,前门是街道,后门是河,跟邻居共墙。上海的租界里,英国开发商为普通人家建的石库门,也一样是连体别墅。英国人也造过公寓,但数量不多,满足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张爱玲这种独身女性。

现在这种多层多户住宅,其真实用意是:集体宿舍。符合规模工业的需要。民国时,上海租界周围的中国地界里,有很多私人的厂,都有职工宿舍。不是单身宿舍,而是职工全家都可以搬进去住。董明珠最近不是要给职工造房子嘛,快进步到那个时代了。

苏联图纸,实际上也是为规模工业服务的家属宿舍。造好以后,按单位分,这一片钢铁新村,那一片棉纺新村。




        

相关话题

  1972中美联合公报发表,说明中国投靠美国了吗? 
  哪一部电影对于美国 CIA(中央情报局)的描写最真实? 
  如何看待调查显示全球多国认为「美国对民主威胁最大」,且比例远高于中俄等国? 
  如何看待网传消息「美国总统拜登与英国首相外交会面时拉裤子」? 
  日本修士选专业? 
  好莱坞将拍电影讲述美军撤离阿富汗时拯救当地人的故事,如何看待好莱坞美化美军的行为? 
  如何看待日本将钻石公主号游轮上的患者送往福岛隔离? 
  日本语言学校是否有权力要求隔离七天?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是否被强烈抵制? 
  贸易自由港,到底啥内涵?中国有吗? 

前一个讨论
什么语言最适合做 GUI?
下一个讨论
我在非洲买块地捐给中国,中国是不是就跨亚非两大洲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