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视剧《雍正王朝》?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视剧真是常看常新,我看了不下五遍。个人认为这部剧水平是比《大明王朝》、《走进共和》水平高的。虽然二月河与刘和平两位编剧不懂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原理,但很多政策影响的视角还是很老辣的。

《雍正王朝》这部戏的核心是讲改革,是讲改革的代价。权斗戏本质上是附加品,是展现不同人对改革与权力态度的一个视角,所以作为权斗戏的高潮“九子夺嫡”在全剧的第二十集就结束了。后面二十多集的剧更多的讲雍正如何励精图治改革,并借全剧的第二个高潮“八王议政”阐述改革对旧势利的影响、旧势力对舆论的影响、旧势力借助舆论对权力的影响。

经济学上对最优效率的定义是“帕累托效率”,也就是“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反过来说,如果不改变现有再分配状态,效率还能提升,就说明现有的制度没有达到最优效率。

这是分析改革的一个重要视角。如果改革不用得罪旧实力,那么就无所谓的改革,因为完全可以在就框架下改进。既然是改革,就必然得罪旧实力。比如很多人说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帕累托改进,这是错的,因为“农业学大寨”的代表人物陈永贵官至副总理,农业改革不就要革除这些人的权力么?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雍正力推四大大改革分别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和“旗人自耕自种”。这些改革在当代都能找到类似的改革,比如“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就类似于前不久的事业单位交五险一金,“火耗归公”就是类似将各类地方政府税费(小金库)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摊丁入亩”就类似于部分企业的营改增(以前许多企业交固定小额税,这就类似于按数量征人头税,营改增后逃税减少,类似于按资产征税),“旗人自耕自种”就类似于许多事业单位和国企市场化改革。

《雍正王朝》其实是从侧面歌颂当年朱镕基力推的多项改革,也从侧面暗示这些改革必然遭到旧实力的抨击。当然,事实是如今还有很多人抨击当年的国企改革,甚至还有很多人为40年前的农业改革翻案。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就像前面说的,改革必然会有一部分利益受到损害,这部分人必然会发声质疑改革。

改革不受到非议,就算不上改革。《雍正王朝》不像《康熙王朝》那样将反对改革的人树立为简单的反派,比如李绂是典型的言官、清关,对改革最后的态度也不是简单的认可,而是始终殊死搏斗。在雍正王朝的剧中里:以李绂为首的清流言官力反“士绅一体纳粮当差”,雍正对乾隆说自己要顶着被全天下读书人骂的风险,力推这项改革;在“八王议政”时,雍正差的因为力推“旗人自耕自种”丢掉皇位。

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众多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企业化,对舆论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比如像一汽这样好死不死,以“保护民族产业”为由享受垄断、坑害消费者的企业。同样有太多人像李绂一样,深受旧思想的影响,发自内心的反改革。这些企业和人对改革舆论的消极影响,看看今年初中国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多少人抨击这是向美国服软就知道了。

所以我觉得《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立意和视角,真的不错,常看常新,因为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有太多闹剧在重复上演。


user avatar   Ivy_H_M_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雍正王朝》这部剧的主题非常明确:

  1. 伟大领袖雍正皇帝鞠躬尽瘁,为天下子民操劳至死

  2. 知识分子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为了私利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还对君王指指点点

  3. 只有奴才和酷吏最听话,最管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部打着“正剧”旗号的电视剧极力渲染读书人沽名钓誉,迂腐不堪,能力低下,以便和目不识丁但却办事利索的奴才(李卫等人)相对比,这的确符合雍正的做派,他自己就认为对君王还保留一定独立性的儒生们不如奴才,然而电视剧却将捐官出身的李卫说成是穷要饭的,在被雍正收留后才侥幸活下来平步青云,尽管在剧中不识字的文盲李卫为推行新政受到饱读诗书的文官们的阻挠和取笑,但李卫还是机智地解决了困难,这种脸谱化的、生搬硬套的叙事方式让人不禁想到那个著名的论断:

  “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在剧中,田文镜因年年为朝廷超额收取钱粮而受到表彰,然而朝廷之福未必就是百姓之福,皇上眼里的忠义之人在民间可能是另一种评价。雍正八年,河南部分地区遭受水灾,主政河南的田文镜却奏报“实未成灾”,谎称河南人民生活很好,雍正认为虽然田文镜是为朝廷着想,但还是要顾及民生,诏田文镜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然而田仍然不承认自然灾害存在,坚持征收钱粮,致使河南饥民大量逃荒。但仅仅因为田文镜对领袖的无限忠诚(“臣赋性甚愚,受恩极重,心意之间,惟知皇上一人,爱敬之诚,亦惟知有皇上一人,不但不敢偏执己私,抑且不敢丝毫欺诳”),雍正便为田开脱,说他身体多病精力不支被下属蒙蔽,才酿成灾荒,可谓君臣一心,至于为什么大公无私的田文镜手下总有坏人捣乱,电视剧没有说清楚。不过历史是十分相似的,两百年后的河南(信阳)不是同样发生了“饥荒都是因为队伍中混进了反GM分子”的事情么?

  在最后(40-41集)的高潮部分,电视剧捏造了一个朝内走八王议政道路的当权派,在这个以八王爷胤禩为首的司令部里聚集了一切可能的黑恶势力:贪官污吏、满洲贵族、汉族读书人等等,虽然电视剧还是没解释为什么排斥汉文化的满洲贵族能够与汉族士人混到一起,而以雍正皇帝为首的同志们则坚决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且在胜利后仍未加害政敌,但政敌们却毫不理解君王的仁慈,还想与反动文人联合起来诋毁君王(“身后骂名滚滚来”)。然而历史上的胤禩、胤禟集团早在雍正初年就被打散,雍正四年胤禩即死于监所,一般认为是被雍正授意杀死,电视剧却让胤禩一直无拘无束地活动到了雍正十二年,直到妄图恢复八王议政密谋兵变失败才被圈禁起来,这不只是要烘托雍正皇帝的宽厚仁爱,更是为了突出“分权”与“集权”、“臣下自私”与“君王无私”两条路线的斗争。

  总的来说,《雍正王朝》是一部颇具深意的电视剧,它从头到尾都在批儒,但这种“雍正式批儒”极其容易与立足于自由主义道德对儒家的批判混淆,后者主要批判的是儒家在世俗权力面前的依附性,是为了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而前者则是嫌儒家对王权依附的还不够彻底,还想保留一定的尊严,最终目的是为了弘法(弘扬法家);它从头到尾都在宣扬改革很重要,而雍正只是因为“动了既得利益的蛋糕”才承担骂名。的确,没有人会说改革不好,没有人会说不公正的既得利益不该动,然而这种一君万民、皇权之下人人平等式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毫无新意,历代不少统治者如商鞅、朱元璋等都会打着“均贫富”的幌子对社会的中间阶层进行清洗,让人人都处于被打击、被剥夺的不安之中,但这不是平等,而恰恰是以巨大的不平等(皇权至尊无上)为前提的。此外这部剧还深刻地改变了雍正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乃至历史观,在众多涉及雍正的历史类论文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奴才酷吏有功、清流空谈误国”、“臣子们都不理解君王苦心”的历史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电视剧影响的结果。尽管中国古代的“清流”与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是一类人,然而在独夫们看来它们都是需要剪除的对象,《雍正王朝》在传播这一观点上可以说非常成功。


基督教环境下研究科学会被烧死,儒家环境下只是被鄙视,为什么现代科技反而出现在欧洲?

纵观世界,是否只有中华民族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何评价哈工大学生会的压力面试?


user avatar   jgxt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雍正王朝其实算是一部文以载道的电视剧,这部剧做剧的初衷其实是出于情怀。当年唐国强因为接这部剧拒了水浒智多星的角色,很多人听闻他演雍正时并不看好,直言吃力不讨好。而该剧最初卖剧亦很艰难,没想到会那么火,所以剪片子的时候,被剪掉的内容都没有保留下来,这让焦晃也非常遗憾,特别是康熙去世前大段的台词都丢了,心痛。

我觉得这个剧组是比较敬业的剧组,我看过刘和平、刘文武还有胡玫写的手记,对此深有感触。首先,编剧和制片确实研究过雍正的传记资料,并不局限于原著,举个例子,就是雍正发作孙嘉淦之事,电视剧张廷玉的情节,是小说中所未有的,电视剧移植了啸亭杂录之故事——“(孙嘉淦)荐教习某,宪皇帝不用,公争益坚,上掷笔与之曰:‘汝书保状来!’公持笔欲下,大学士某呵之曰:‘汝敢动上笔耶?’公方悟,捧笔叩头。”

剧中还有很多情节也是编剧后加的,我不敢确定他们是不是有研究过啸亭杂录、永宪录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有拜读过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

再比如通过刘文武手记《千般困苦 百年情怀》亦可知,主创作剧之初有查阅相关资料,看过传教士书信等资料。须知当时,网络没有今天这般发达,而他们若非心中有情怀,断不会下如此之功,仅此一点,当足令很多人汗颜。而正是因为看过很多的资料,才有不平之念,才想要为雍正翻案而已。

很多人觉得这剧有奴化倾向,我到不以为然,我只能说主创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对于改革的理念,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太过书生意气,眼界局限了,而这才是为人诟病的根本原因。雍正朝值得借鉴的并非改革者的勇气,因为盲目的改革其实弊端丛生,真正探讨的应当是如何合理改革,王安石并不值得借鉴。而且雍正朝很多历史事件可以引发共鸣的,比如福建案对厦门海关案,相通很多,很多落脚点其实会更好,当然也许会更容易被和谐?汗-_-||

顺便说一句,我对于该剧的不满,是该剧将改革者塑造的过于孤独,甚至有一人与整个世界相争的感觉,过于突出君明臣暗,这点有些不能接受。历史剧应当塑造历史群像,不该过分夸大这种矛盾,甚至不该将反对者一并视为反面角色,应当有所区分,而不该唯主角为是。这样人物角色才更加丰满。

以及该剧历史和制度服饰确实有不少错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主创在道具上费了很多心血,力求尽善。比如这剧的奏折其实做的还不错,好多拿原折仿的(爱新觉罗·阿其那除外,雷死我了),虽然我看到雍正临死前奏折是朱批曹頫的,不禁喷饭,但真的做的有模有样,不糊弄。该剧开端不错,后面走向共和等剧的大火,本来可以促进历史剧的蓬勃发展的,是该越来越进步的,奈何这种势头未能保持,反而造成雷剧盛行。


user avatar   lei-man-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雍正皇帝》我认为是电视剧质量比书好的一个范例。印象深刻的剧情有:

1.热河狩猎,原书里写的很普通,说好了哪个阿哥打的猎物多,给哪个阿哥玉如意。结果八爷捕得都是活物,为了奖励八爷仁善,康熙改变承诺要把玉如意给八爷,结果捕得猎物最多的十三爷一气之下要拔剑自刎,康熙恼羞成怒,整个事情变成了一场闹剧。而电视里改为弘历在邬先生的教导下,说出了一番天生天养, 物尽天择的大道理,还捧康熙为大清第一巴图鲁。最后康熙很高兴,把玉如意赏给了弘历。一下把这段情节的立意提高了一个层次,还突出了弘历的形象,为后来康熙重点培养弘历做第三代 接班人做了铺垫。

2.康熙将大位给雍正前,单独把雍正传过来,说了一大段心里话。把一个末年的有为帝王心态拍的非常好,对新皇帝的谆谆教导,掏心挖腹。这一段原书里是没有的。

3.原书里教年羹尧大破罗布藏丹增是 八爷党的门人,为的是拉拢年羹尧,这个设置说服力其实是不够的。电视里改为了邬思道主动上门为年羹尧传授破敌法门,再一次强化了邬思道足智多谋的形象,增加了戏剧力。

4.二月河和电视版的编剧似乎都很钟爱李卫这个人物,但是描写的方式有区别,电视剧里同是推行雍正的新政,田文静是胡干蛮干,成了一个酷吏,搞得天怒人怨,连河南的秀才们都罢科考抗议,最后乾隆都得过来帮着擦屁股。而李卫是先造舆论,给乞丐钱,让他们编莲花落街市上宣传,这段原著没有,我觉得电视剧编剧肯定是抄tg的,然后就是经典的刘王氏命案,原著这只是个普通的由于贪污受贿造成的冤案,也不是李卫审的,而是李卫的政敌,李绂审理平反的。电视剧里改成李卫去地方上推行新政,当地的士绅明目张胆的抵制新政,为首的藩台黄伦有年大将军撑腰,更是不把李卫放在眼里。李卫选择的对策是以退为进,先说我也就是个办事儿的,万事好商量,让士绅们放松警惕,接着找借口把黄伦外派出去几天,等他走了马上就跑到臬司衙门档案房里查黄伦办过的案卷,查到了刘王氏案里黄伦贪污受贿的隐情,利用这个案子整得黄伦身败名裂。士绅们看到带头的黄伦如此下场,马上掉头转为拥护李卫的领导。我觉得电视剧这个改编简直是神来之笔,把一个普通的清官平反冤假错案,一下升华成了中国官场几千年的政治斗争文化,这个立意和角度简直绝了。

5.八王议政这里小说写的其实也很一般,就是八爷带着几个王爷逼宫,结果雍正这里突然冒出来个余鸿图,靠一张嘴把八爷党说的哑口无言,这间隙十三爷调人就把局势控制住了。很简单的情节。而电视里这段拍的特别好,八爷党咄咄逼人,原本信任的隆科多突然发难派兵控制大殿,雍正这边几乎没有一个人帮忙说话,连亲儿子都背叛了他,把一个帝王为了推行新政弄得自己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惨象拍的淋漓尽致。

6.《雍正皇帝》原书的结尾其实是最失败的,直接把一部优秀作品下拉成了地摊文学水平,幸好电视剧没这么拍。

其实电视剧比原著好的情节还是很多的,导致我为了电视剧去看书的时候觉得有点失望,不过作家到底只是一个人,跟电视剧一个拍摄团队去比本来就不公平。另外,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对雍正的洗白还是有操守的,至少把原著里雍正上位以后把府邸心腹灭口,和把对他有大恩的邬思道监视了一辈子这些情节都拍出来了。

7.想起什么就加上,年羹尧被处死的时候,电视剧加了个细节,李卫接到赐死年羹尧的命令,心情沉重,回家把事情告诉了翠儿,翠儿哭着说我再给他做几样小菜也算我的一点心意。年羹尧一生可以说是满手血腥,光是为谋财屠尽江夏镇老幼妇孺一事就够砍十次头。可是这世上也有着他可能只是不经意给过恩惠的人,永远尊敬他,会为他的死感到伤心。我觉得电视剧这里处理的不错。

顺便一提,香港老版电视剧《大内群英》年羹尧死的这段我也挺喜欢的,隆科多拿着处死年羹尧的圣旨去传旨,进到年家看见年羹尧穿着全套大将军服等着自己,威风凛凛,当时就楞了。这时候年羹尧大喝一声,还不跪下!隆科多不由自主双脚发软下跪,年羹尧大笑,除了皇上没有跪过我之外,连国舅都要对我下跪,难道这世上还有谁能比得过我年羹尧的,然后在大笑声中横剑自刎。这段拍的很武侠,很有古代侠客的风采。


user avatar   you-ruo-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雍正王朝》-兼谈其他— 那些拉拉杂杂 磕磕 巴巴 前言不搭后语的感想

这个确实 太长了,有兴趣的不想多看的可以看这个

幽若:为什么《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胜一筹?

核心观点都在这里了

转自己在豆瓣发的碎碎念长长长文

人老了就开始喜欢念叨从前的事情了。以前我念叨的都还是十年前开头的句子,现在,要变成二十年前开头的句子了。

我 要写的这些洋洋洒洒扩散型感想,真是纯感想记录,是我看雍剧多年的心路历程,完全 没有能力评述此神剧。我本来也不想写,想着写那么多发在网上也没人看。后来一想, 我以前写那么多日记也没人看。我写是为我自己感情的抒发不是为了别人看。不过我觉得我写的内容还是有不少有价值之处供人看的。


我对《雍正王朝》有感情,很深的感情。不知不觉间它也是陪伴我多年的人物了。有许多电视剧初看时热血沸腾,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能经的起时间考验的才慢慢会有至深的永恒不变的感情。本剧就 是如此。看了这么多年了,这么多次了,我竟从未写过关于此剧一字半言。因为此剧的观剧历程十分曲折诡异。在初次接触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伟大和对我的影响,而这个过程太过于漫长,所以就错失了记录的过程。


从我第一次听说此剧瞄第一个镜头,慢慢的一点点看完,中间历经了至少有五六年的时间。时至今日不知看了多少回,但从没有一次是从第一集开始看到 最后一集。全是各个情节拼凑起来看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以完成这块儿大的拼图耗废了多年时间。而我一步步深入观看《雍正王朝》的过程,也很典型的代表了不同年龄阶层,文化阶层,不同角度观看此剧的人的心态。因为我一个人就 横跨了各个阶层各个角度。能解释各类不 同人群的想法和观点。


本剧是1999年上映的,与大红大紫的《还珠格格》是同期作品。一戏说一正剧共同构成当年的超级收视之作。现在网上总有人感叹雍剧没生在网络时代 。其实电视时代的大红大紫才是真红。现在所谓的高收视作品什么 琅琊榜,什么步步惊心,那些个让四四很忙的清穿剧,它们的收视率才多少呢?放在网上的播放量看起来高,做个调查观剧人群的年龄是多大呢?能像电视时代那些神剧,如西游 红楼 三国 水浒 新白 还珠 雍正王朝这样 全年龄段打通,大江南北真正红吗?西游这类第一级神剧的收视率都是90%。到 了1999年已经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了。然而,当年的《还珠格格》和《雍正王朝》两剧的收视率都达到了40%以上!这个数据是我当年看报道记下来的,不是现在从网上查的。可信度很高。这就是电视年代高收视剧的收视!现在能破个1都是了不得的事了,呵呵。何况此两部神剧都是高话题之作,话题不是放网上讨论的,是全民的,是能够让人民日报之类的官方媒体大评而特评的。 这些我都记忆犹新,网格时代的孩子 们不能体会其万一,他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任何流行剧,看起来话题高的话题剧,都难以望任何九零年代神剧的项背。我觉得他们很井底之蛙。


另外此剧还在香港台湾海外华人之中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还成了台湾重播次数最多的大陆剧。这不是神剧谁敢叫神剧。


作为当年不过13岁的骚年,我是不可能看的懂也不可能喜欢画风如此之正,没有狗血言情戏,几乎是男人戏的《雍正王朝》的。我在热血沸腾孜孜不倦的看着还珠。然而由于此剧太火,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我无法忽视。而且两剧的演的故事一雍正,一乾隆,是父子俩,年代相近。总有评论将它们放在一起写。其中有一句评论我念念不忘 的记到现在,写的非常之妙“《还珠》是教皇帝怎样做人,而《雍正王朝》是教人怎样做皇帝。”


记得那时央一首次播放时我爸在看。我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年羹尧屠杀江夏镇这一节。几分钟的观看让我产生了更不好的印象,因为对前情完全无知不知道在干什么 ,画风如此血腥。所以观感很不好。


另外片头曲因为是刘欢所唱也算是当年流行曲了,片头也看了不少回。里面太子和郑春华偷情的镜头太显眼了。所以也印象深刻。这也算是片头的功劳吧。(括号里说一段关于片头的事情,之前的电视剧片头都是展现电视剧内容的,里面其实有不少关于剧情的小剧透小提示,都是编导精心选择的,那时候许多电视剧播放时我看片头都被小小的剧透和流畅的剪辑吸引,为人物以后的命运提 着心,一举数得,每一个片头都是一个良好的MV。不知从何时起,电视剧不兴有片头,都变成了瑯玡榜那样不知所云的电脑合成,剧中内容一个不透。我不喜欢这样的风格,我格外怀念九零年代。)


之后第二个有印象的镜头是李卫带着翠儿回京城看四四,由于李卫同学自带的BGM太欢乐了,大概是因为这样让我多看了几眼吧。他们下轿走了一段路走到 王府,这一段看着很欢乐还有些悬疑,因为搞不清人物关系,不知道他们 要去看的主子和他们 的关系,所以好奇。


第三个有印象的段落还是李卫,他给四四写的那封错别字连天逗逼属性十足的信,报告主子一个好消息,报告主子一个坏消息,报告主子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报告主子一个大消息。。。艾玛。。笑出个翔了。从此,大概就算我初步走近了雍正王朝了吧


之后我可能看了一些内容,但是具体是什么就 不如李卫同学这两幕记的清了。1999年时我尚是小学生,以上印象和记不清的观看片段没超过初中。但从1999-2002年,即便我看了不少片段也没有真正走进,没能真正喜欢,也没看多少。转眼初中就 过去了。


到此话头就 要转移了,因为我观雍正是真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清宫剧之所以拍的如此泛滥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因就 是它是离现在最近的朝代。有大量的资料照片留世,还有不少满清遗老作为 见证者活到了八十年代甚至现在。清朝灭亡没几年,什么清宫秘史一类的电影就 出来了。电影的类型是可以继承的,拍的人多,出精品的几率就高了。自然涌上去的就更多了。清宫剧是从清末剧开始拍的。慢慢的才拍到了康雍乾。对于大陆观众而言,对康雍乾三朝有直观印象的就 是1990年的《戏说乾隆》,之后的《宰相刘罗锅》又火了一把。然后《康熙微服私访记》又一轮火爆。乾隆康熙都火了独缺雍正。到1999年选择雍正作为反映时代主题的君主,除了雍正本人的属性,也是因这是一个很熟悉而又相对陌生的君王,因为在此之前还罕有以他为主角的电视剧,起码没有在大陆大火过的雍正电视剧。


就在1999年前后,两岸三地似乎起了一个拍雍正的热潮,就 像2010年前后突然又起了一个四四热潮,不过这拔热潮热衷于让他和不同的女人谈恋爱被不同的女人戴绿帽。可怜。

就在《雍正王朝》前后一两年的时间,台湾拍出了《雍正 小蝶 年羹尧》这部天雷剧(我一直觉得这个电视剧名极其狗血,一般人起不出来。最近才知本剧在台湾居然叫《雍正大帝》,还是大陆给改的名字好呀。它也只配叫这个狗血名。连同原来高昂的主题曲也换成了配合剧情的言情路子恨晚,还是大陆同仁有水平 ),还拍了《江湖奇侠传》这部另类神剧,香港TVB也用江华拍了《君临天下》,甚至穿越剧《九五至尊》也用了雍正(而且此剧第一集开头没穿 前用的桥段赤裸裸的就 是八王议政)。这几部剧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以九子夺嫡为背景。


由于台湾那两部雍正剧的卖相对于当年的骚年我来说比雍正王朝好,所以我也或多或少的看了一些,对于雍正继位前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于促进我进一步观看雍正王朝都起了推动意义。


另一部具有推动意义的电视剧是《李卫当官》,本剧真的是《雍正王朝》的番外。不仅原班人马,刘和平编剧,而且其故事背景和走向完全采用了王朝里的故事,只不过是斜出旁枝演了起来。其剧情完全可以看作是王朝的补充。虽是轻喜剧,其立意和内容都是很深刻的,不是为了搞笑的。很多片段甚至超过了王朝。比如在二废太子时,本剧的演法和王朝是一样 的,都是太子被逼造反。李卫当官在造反前夜为雍四和太子安排了一场对话,非常 感人。。太子在被废以后还说了一番话,说老四,你这个人,有手腕有心计,平时不吭声,动起手来要人命,这个效果王朝里反而没有,两剧一结合,齐了。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李卫当官》可以做为《雍正王朝》的过渡和桥梁,有了这个里的解释和探路有益于更好的理解王朝。我本人可以深刻的作为这一类观众的代表。那会儿开始看的时候似乎 只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越看越觉得好,愈看愈觉得深。很深,里面的夺嫡之争,江南盐税案里面道行看起来不简单,顾盼儿看起来很不错,思盈也很好。感谢已经是初中骚年的我终于看懂了小学时没看懂的深。大概那个时代我就慢慢意识到《雍正王朝》也是很深的。


到我真正完成《雍正王朝》的拼图,那就是高中的事情了。2002-2005年,这三年我是非常 忙碌的,也并不在家住。每次看电视不过是放假时在家的几天或是寒暑假而已。然而,很神奇 的,就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最终完成了这张拼图。这就 要感谢戏曲频道多年来如一日孜孜不倦的重播。(每年至少两次,甚至更多)。在电视时代,要看电视剧没有重播是不行的。而我每次放假都会看到 戏曲频道播放。我真正开始意识到 这部戏情节很抓人,丝毫不逊于武侠悬疑剧,就是看到20集雍正即位时。这一集的戏剧冲突太足了,明明人人知道结局还是看的非常紧张。而且每次看都觉得紧张,尤其是我初看时不知前因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就 是以第二十集为中心,向前向后幅射最终看完了此剧。


看完第二十集的紧张之后,再一个吸引我继续看的点,是乔引娣的线索。因为那时我还是骚年,所以在潜意识里上最能受到触动的就 是情之一字。我慢慢发现,引娣的线索十分感人。这个姑娘也很漂亮(当时我还是常看TVB的骚年,认的她是港剧里的常客,港版西游的嫦娥)。其实我是喜欢引娣的。虽然我也觉得这个妹子的某些行为很神奇,现在我才懂的她真的挺闷骚的,对男人的心理似乎也很懂把握的很准。网上似乎不少人不喜欢她。可是剧中关于引娣是如何一步步被雍正化解了心结最终吸引是有足够剧情交待的。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希望并且以为他们会有进一步发展的,毕竟那时我还从没看过不是这样发展的情感剧。然而盼了一集又一集,他们 的感情竟然没有明朗化。只能算是半明朗的暧昧。起码引娣还是没有身份的。算是发乎情止乎礼。我慢慢体会到这种感情很深刻,比琼瑶奶奶那些个爱来爱去说上没完动不动要死要活的爱,不知深刻多少倍。且润物细无声,走进心里化不开了。最后一集,四四目送引娣回到 了十四身边。我一直盼着十四和引娣重逢,因为这很有戏剧冲突。但我没想到 居然一个镜头没有演。这又大出我的意料。


关于引娣有多个片段都是极感人的,从开头小心翼翼又愤愤不平的观望,到雍正醉酒后握着她手的真情流露,到主动为雍正分忧做面片。最后四四拉着引娣在月下散步时说你来朕身边有六年多了吧,她说是六年八个月零二十天……这一幕的景美,音乐渲染的更是感人。他们的感情至此到 了最大的升华。每一段他们 的感情线我都能背的出来就不多叙了。


引娣的线索打开了我的感动线,并且两次出科我的意料,而且这一段感情其实引娣是移情别恋的。要照着琼瑶奶奶的写法,那是不可能的,要被唾弃的。可是受琼瑶浸淫多年的我,竟然没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意蕴十足,并且认为开头和十四的情其实是只是情窦初开时什么都不懂的少女初心,跟了四以后才是一段成熟的感情。后来看了原著,我已被此情节雷的魂飞魄散。电视剧里的改动实在是高明的太多。简直是情字最高的体现。


引娣是全剧难得的男女情线索下了较多笔墨的。所以这一段也是男人戏的调解和补充,算是紧张剧情的缓冲剂。既感人又高明又可以改变紧张的节奏来个圆舞曲,也对雍正的形象和性格有一个补充(他也是个是男人是有情有欲需要人陪),所以引娣的意义很大。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可以不要。

所以,第一个吸引我入坑后继续追的点,其实是情——男女之情。一段很高明很深刻很感人的男女情,可以说是爱情,但更像是点知音间的相濡以沫,也可以说是男人女人间的原始的情愫触动。这是可以切入的第一个角度。



在引娣线索结束后,再吸引我往前看情节的,是我在看了多个片段一次一次又一次后,算是猛然又算是慢慢发现的前二十集展现的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我渐渐发现这些权谋斗争竟如此高深如此过瘾如此幽深。其实那些个计谋我开始没能看懂,也和所有人一样 ,发现其深是因为外挂BUG邬先生的解说。邬先生在全剧有多次个人演讲,台词之长令人叹为观止。每一次大篇幅演讲都让人拍案叫绝。犹令人印象深的是最后两次,一是劝四四不要争大将军王而要选十四,二是关于死鹰事件的解说。我的第一感想也和所有人一样就是我靠,是这样 !??!


凭着外挂邬先生的解说我慢慢参详透了前二十集的权谋之争。但是这个过程非常之长,因为此剧的剧情紧凑,下笔精炼。太尊重观者智商,凡事不说透全凭人看。所有这些计谋的前因后果,一些不明显的点我看了不知多少次过了多少年才体会到这一切。


在这些你来我往的计谋里最精彩最厉害的就是百官行述。四四和十三打了一个天大的漂亮仗。直打的八九十打破牙和血吞,并最终让太子彻底歇菜。这一计谋从14集持续到17集,算是夺嫡路上最精彩的一战。各方人马轮流上阵。各个走一步看十步。细细品味其中观节真令人惊心又叹服。


李卫去当铺当东西是为了有一个搜查证据的借口抄当铺。但剧中人没有明说此计,换了瑯玡榜之流的电视剧一定会先借苏先生之口将计划大书特书一番讲给观众听。但此剧直接就演了,所以第一次看的话肯定不知道这是为啥。但是剧情会让你马上懂,并且喊一句我靠。而之前之所以取不上东西是因为任伯安定了规矩必须本人取,这就 是两百年前的密码两百年前的红外呀。


此计开头,太子要十三放刘八女以换百官行述,以此为契机,十三和四假意放人。二一步派年羹尧去抓逃犯其实是找证据。年羹尧果然是不负众望,七百条人命一夜之间就成刀下之鬼,其狠辣真令人发指又佩服。没想到取来了当票还需要本人,于是第三步四假意丢东西(中间还上演了六必居活广告和透消息,非常有意思,这也符合销赃途径和黑道消息传播)。之后四四上门请课,当着八九十十四说真相时,那几个人的表情何等精彩。第四步,就是鸿门宴当众销毁。再之后这算是此案第五转了,八爷发力拐走了坎儿当外线,邬先生将计就 计将太子的信转给八这是第六转; 八又让十四上折子,借十四之手转给康熙,这是第七层转折。最终逼的太子反。算是四和八集团联手剿灭了太子。


关于转交太子信件四四事先是不知,事后是否知道,是否故意利用邬先生走这一步棋都不好说。我觉得可能最后是知道的并且是高兴的乐意的。开头大概他还没想到 这么狠的一步,留着信不过是为了有个后路。其实邬先生比他还要狠。 最后信件是层层递转后到达康熙手中,早已和四四无关了。四四是此计的最大受益人。(今年再观我才注意到四四还白赚了八爷当铺五万白银,呵呵哒)

但关于此计的脉落真正理清所有细节我就用了很多年功夫了。在此计之前是郑春华事件。在郑假死后突然出现了乔姐儿一个镜头,之后八九十就 知道 了。用了很多年我才明白用意,乔姐听说家里阿兰的父亲来了有了疑惑,并且报告了九爷。结合辛者库的消息他们才判断出来郑春华没死。而且阿兰的父亲还在看病。其实真正看病的不是阿兰的父亲是吃了假死药的郑春华,他只不过是借口。

在百官行述事件结束后,十三最终被圈禁。关于被圈禁的理由我开始迷迷糊糊的。很多次之后我才理出来,一是暗杀郑春华,二是剿灭江夏镇是十三用刑部命令下了手谕给年。所以康熙才有借口用这个理由圈禁十三。但是放人抓人其实桩桩件件都 是四四指示,也是为了四四。十三是妥妥的又一次为四四挡了刀。(当然我也知道康熙知道他是冤枉的,毕竟借口是对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四哥,四哥在表面上和这一切无关)。


在此事完了之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余音。就是李卫和翠儿的私情曝光。这个小段落我一直就想不明白。因为本剧极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处缀笔,所以我想不透这个看起来与主线无关的段落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来演。直到今年,在我观剧十多年后终于明白了。


第十六集开头,邬先生和四四说担心年羹尧尾大不掉,需要有人去年着他。下一个镜头一闪就是李卫和翠儿的事,我终于明白李卫这事是借故不着痕迹的将他打发到年身边去监视而又不会被年发现。但是此事看起来是意外发生的,如果不是被发现不好找借口。所以说难道是四四和福晋等人串通起来故意演戏?看起来绝非如此,他们利用狗儿和翠也不会这么直白这一是伤人二是不好演。再细观之,我发现了以前注意到 没想透的台词,狗儿和翠说因为当铺的事情,让他先走了躲躲。李卫十分伤心的找翠儿是告别的。我于是理清了前后脉落。狗儿和翠的事情应该算是半公开的,大家都能瞧的出来。在这个时候四故意告诉李卫让他走(其实何必走呢,坎儿不也没走),就料定他肯定会因为离别去找翠儿。这样 一来,他们被曝光抓到的机率就大的多,再和福晋沟通一下,让她半夜注意翠儿的行踪。这么一来,那抓到他们还不就 是板上定钉,手到擒来,天衣无缝。再故意绑到年肯定能看到 的地方,小两口出于真心表白一番,立马年大人主动提出带他们走了。看四四和福晋哪有一丝惩罚的样子,还备了两千两白银给李卫和翠。他们顺利的留到了年身边当眼线。原来如此!何其高明,何其恐怖!洞察各路人马的心路,玩儿的天衣无缝.李卫和翠还有年都是心腹之人,尚被四四之手腕控制利用到如此地步。真让人后脊背发凉。


在这个事件当中(第十四集),太子让十三放人,十三打发马虎眼说想一天再说,太子特意说不要让老四知道,下一个镜头马上十三跑回来和四四商量。唉,此时的太子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所有兄弟尽是敌人。可叹他还以为那个在关键时刻陪他保他的十三还是以前的十三,所以如此推心置腹。虽然说是他智力堪忧,仔细想想又何其悲凉。做了近四十年太子竟无一个知心之人,二十几个兄弟个个是敌人,恨不得自己死。



当我领会到前二十集权谋斗争之深时愈看愈欲罢不能,并且可以反复观看。总有新发现新体会。在雍正继位前最后一回合的较量是关于大将军王。这一次,先是邬先生的一番演讲让人开了眼,并且明白了,打仗打的是钱粮这一道理。然后让人忘不了的就 是四四的一顿饭。在十四拜访以后,四四夫妇展现了神演技。然后与十四对话,也完全是口不心,展现了四四城府之深。十四主动说出了让年羹尧担当陕甘总督的话。漂亮!


像我这种看电视剧的方法,最不爽的就 是往往看前因时早已知道后果。所以该随着剧情酝酿的感情都没了,悬念什么的也没了。而且由于自己看的过程太过于驳杂,很多剧情第一次看的时候是什么感想全忘了,而且因为我常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单独看片段,所以初看时其实根本难以有感想。



前二十集有非常 鲜明的脉落 1江南筹款 2追讨库银3张五哥替死的宰白鸭事件4热河之行5账殿夜警,郑春华事件败露一废太子6选举太子事件7百官行述8大将军王9夺嫡前后(包括死鹰事件 ).

这些个小段落,最先被我消化的是百官行述。而且发现它埋藏的很深,因为任伯案 江夏镇这些关键字其实第一集就 出现了。

其余段落我基本是按着其精彩程度慢慢消化的,所以基本上是一路追着从后往前看,完全是倒着看。同样是多年后才一一消化。


而今在这里拉拉杂杂的说,就说些最深的印象和最新的体会吧。

在这些小事件里,第九集账殿夜警,第十二集老十四对抗皇上险些被皇上拿刀砍了,是两个小高潮。尤其第九集,所有积累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爆发,形势极其复杂而又危险。人的观影体验达到极致,可惜我完全不记得初看感受。


在皇上发现太子和郑春华后,屋内的人灭了灯又亮了灯,镜头没有给他们的反应,只演康熙(此处处理之高超堪比红楼。)然后屋内的春华唱起了歌。初看时我也惊讶为什么在此时要唱起歌还唱这样的小调,慢慢的我明白这一是对皇上交待自己身份(皇上也马上听出来是春华),二是用歌声稳住康熙的情绪给太子留时间。皇上也果然稳住情绪,没有要撞破门当面抓奸。最近观剧看弹幕我看到一条说的挺好,是借由这首说母子的歌唤起皇上的爱子之情让他网开一面。而且我头一次清晰的认识到,此处不是郑居住场所,是鹿苑。是专门选择的偏僻的幽会场所,不幸当晚康熙有兴致喝鹿血来到此处。


在第九集的小高潮里,九子夺嫡的九子全集中在了一起,在雪夜里跪了许久,大家的微表情微动作十分精彩。借由贴吧里的几位高人逐格解读我看到 了不少没有留意的细节。比如在十三被带走后在众兄弟求情时,老三是最后才动,完全是不情不愿随大流。而四四我也头一次更加发现他的失控,他不仅第一次说身家性命百余口人为十三担保(第二次这样说是试图为十三保举大将军王时说的),表情十分哀痛深深的看了十三一眼。而且此处有一个几秒中的细节,他在雪地里蹭蹭的向前跪着挪了几步,那可是硬生生的在雪里磨呀。声音的处理还给了他行动重音。可见他此时心中的所痛,既心疼十三也懊悔自己没能拦着十三和太子见面,对十三为自己顶雷的事情愧疚万分。这里可以算是很煽情了,但也仅仅是几秒中几个特写。不像《步步惊心》之流,一定要让皇上砸个杯子手里碾出血来如此大费周张。内敛的表达其实才更幽深。就像这个细节,我看了多少回才一步步的品出每一帧的味道。



关于皇上让大家选举太子,在播出当年我就 看了不少评论解读,反倒一直不能有自己的琢磨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只是记得分析的结论慢慢的品出更多味道。现在大家都说皇上是钓鱼执法,其实他当初出这个主意时绝对没这个意思,只是想找台阶下,潜意识里觉得大家还是会保太子。没想到 一下子炸出了八爷党,他意识到了严重性就变成有意钓鱼了。

事件结束后十四和十三打了起来,并且和康熙大大的顶撞了一番。此翻顶撞的话语非常严重,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其有多严重。而且场景还非常热闹,整个一团糟。四四还来了一出空手接白刃。


直到今年观剧以前我还是一直觉得十四此处的爆发是出于一片赤诚为八哥抱不平。到本次重观看评论弹幕再细细思之才发现果然我以前还是简单了。十四这个时候固然还没有想着自己出来夺位,有其赤诚为八哥鸣冤一面;但其中也绝对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其实也摸准了康熙的脉,何况之前十三的义气出头还刚刚作了良好的示范。所以结合着心中的一团热火半真半假的爆发出来,三分演成五分,五分演成十分,越显的义愤越能博得康熙的好感。赞他够兄弟够义气有亲情。反正他本人又没有参与八哥选举没犯本质的错,和父亲顶顶嘴,惹的他大怒一番,知道他平静下来会念自己的好。也果不其然,皇上并没有真正怪罪他,还加封其母,并派他到兵部行事。(在此顶撞事件中,我还和张先廷玉大人学一句孔夫子言,小杖受大杖走)


而此时四哥表现的也十分精彩,空手接白刃后为弟弟母亲说话受伤的手好巧不巧的落在门槛上让父亲看见。同样的,直到今年以前,虽然每次观看到此处我都清清楚楚看见他那包扎的手,但我还是觉得是无意间放到此处。而最近观之发现还是我原来简单原来蠢,这个好巧不巧的位置真的是故意的,就为了让皇上看见。因为同样的那只没有受伤的手就老老实实的放在门槛后头没露出来。要么就全放上来要么全放下去才是人之常情,也都不影响他说话,他好巧不巧的将白颜色放在这么个位置说他不是故意的,谁信啊。这个小小的细节也是要用心体会才能得其妙。也果然不负他的好巧不巧,皇上马上慰问了他。



再往前的两个事件江南筹款和追缴库银,相比后面几个段落相对平淡了点,我也就是在几乎观全剧其他情节以后再翻回来看这头几集。对待奸商追款的手腕,和追缴库银的失败。多年来没什么自我更新体会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单拿出四四十三江南筹款回京后,百官和众阿哥摆的鸿门宴是一出好戏。四四先是发现礼仪不对,然后一人舌战群儒,颇有当年诸葛之风,唐老师之前扮诸葛已预演一回。这么多人一起给他下套都没能套出他。


在追缴库银一事上,可以说四四完败,而且还和十三起了嫌隙。



在宰白鸭事件中,邬先生又有一次长演讲劝四四不要接差事。四四听了他的话,但又来了一手请命后生病。生病的方式我开头还没看懂。同样的,再一次,在今年观剧以前我觉得四四这一手玩的漂亮,既在皇上面前表了态度忠心,又成功的推掉了差事。但今年再观,我发觉皇上可能洞悉了其中的某些隐秘,虽然李德全亲往看病,太医也证实其病重,但这个病来的太巧不能不让人怀疑。皇上未必就认为这肯定是故意的,但恐怕也有丝丝怀疑和不满。四四这一招自作聪明有一点反效果。这就是雍正王朝的高明,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供人琢磨。供你随着心智成长来丰富体验。



观看多年,在很长时间里我没有清晰的意识到其实前二十集讲的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是足足讲了康熙朝最后十多年的事情(一是因惯性使然总觉得讲雍正王朝那康熙朝的故事不过是个尾巴,二是前二十集里人物形象也几乎没什么变化)。这其中的时间也够长了,所以前二十集和后二十四集讲述的时间长度其实是一致的, 这么分配集数还真是蛮合理的。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实在太激烈了,持续时间太长了。长到夺嫡之路甚至比雍正继位时间还要长,他用了那么长时间夺来的皇位只呆了十三年。想来真是辛酸悲哀而又无奈。看到老头子被这些个儿子一次次气的晕厥也真是让人心疼。康熙晚年也真够过的苦的。


还是借由贴吧大神的分析,我清晰的意识到在十多年的夺嫡路上,每一个主要竞争者都是在成长的。而在第一集时的时间线上其实几位皇子也还十分年轻,四四不过三十初头(针对开头几集的人物年龄,所有演员都超龄)。他们也还没有进化到二十集左右时的大神级别。所以也可以一路清晰的观测到前二十集的计谋是逐步升级的,人物心智城府也是在升级的。这也正和我的观剧体验相符,因为我就是随着计谋的精彩程度的高低从后往前看的。物是变化的成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战争中磨炼,在失败中成长的。这也是此剧的高度。邬先生不是一天炼成的。

所以开头的追缴国库中四四大败而归,宰白鸭事件也未能如愿,然而到了百官行述四四已经和十三组成无敌联盟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有苦难言。


在宰白鸭事件后的热河之行中,弘历有一番精彩表现,四四呈现了一个非常之骄傲暗爽的表情,几秒中见糖果老师的功力。而这番精彩表现是因为之前邬先生的精心教导,第四次,在今年观剧之前,我一直觉得这只是巧合,或者说是到了此处狩猎所以讲起了相关话题。还是借由贴吧大神分析,我意识到这是有计划有想法的讲解。所以小弘历背下了皇爷爷打猎总数。邬先生将皇爷爷描绘如天神一般,所以弘历一番天大的拍马都是由心而发不着痕迹。这些教导的内容不仅是有计划的,而且是邬先生的另一手,在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战线上入手。不一定能有用,但一旦派上用场,效果不可估量。


前二十集展现了权谋斗争不仅涉及帝王心术,皇子派系,也下达普通官员的为官之道,官场生态。由于实太过于精彩丰富,所以被称为政治百科全书,职场教科书。多少人孜孜不倦的看着,学着,试图从中学到一二好受用一生。


在观此剧之前我是从没想到过权谋斗争也能精彩紧张刺激到如此之地步的。总说雍正王朝是男人戏,其实像我一样只要被吸引过来的女性,无一不会被这些权谋所折服。而且之所以让人如此折服是因为虽然剧中时代已距今近三百年,但似乎某些规则某些人心某些事态是停滞的,几百年没什么发展。所以现代人还是能在这些权谋里找到熟悉的影子找到共鸣去学习。这算是悲哀的事情吗。


所以看《雍正王朝》第二个切入的角度就是权谋斗争,哪怕有人不喜欢这里面没有时代气息的锥子脸娘炮脸,有人不喜欢这里面没有横店红漆版而只有斑驳红墙故宫,不喜欢这里写实低调华丽的服装,只要看上五六集,绝不会不被吸引。


在《雍正王朝》之后,中国也有几个历史剧的精品,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等。《大明》和《大秦》我是没看过。仅说走向共和,确实是跨时代的精品,论其思想性 艺术性 内涵的深刻,还有服化道等都 是高于《雍正王朝》的。因为它讲的是清末民初半个世纪的时事变迁,仅出场的重要历史人物怕是就比《雍正王朝》多上几倍,里面的演员也个个都是神演技,丝毫不逊《雍正王朝》。然而,若仅仅就说权谋斗争的深刻和精彩这一角度来说的话,是远远不能和《雍正王朝》相抗衡的。《雍正王朝》的权谋斗争我认为毫不夸张的是中国电视剧的巅峰迄今无人能超越。在此之后,在权谋方面仅有《北平无战争》略能与之比肩(这还是因为也是刘和平大神编剧); 另有《大清盐商》稍有一些这方面的味道,不过论火侯就差远了,就 这都能在豆瓣上被喻为还阳之作,分数还超高。


更遑论什么《琅琊榜》,琅琊榜的故事和雍正王朝有相似处,因为都有一段夺嫡之争。琅琊榜我也全看了,不乏精妙之处,何况还有一堆明星和十多年后的拍摄技术。然而论权谋,我只能说与《雍正王朝》提鞋也不配。但凡是看过雍剧,有脑子有阅历的人,不会有人认为琅琊榜那混合了江湖武侠片风范,轻飘飘的每一计硬 要先用嘴巴说个明白的小儿科,会能有资格与《雍正王朝》相提并论。只有无知的黄口小儿才看不出其中的高下。


都说美剧什么 《纸牌屋》《权力的游戏》拍的好,说里面的权谋拍的妙。我其实没怎么看过,但是我想即使再怎么好,那毕竟讲的是美国体制下的故事。其实中国人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若论感同身受和适用性是没办法和《雍正王朝》比的。


有此沧海在心,万千小湖难入法眼。我是真盼着有一天更有那大的海能在权谋斗争方面能有国剧将《雍正王朝》压下来。



以上所说我对雍剧的曲折观剧史,最先引我入坑的是夺嫡,第一切入线是男女感情,第二线吸引点权谋。而实际是在我还没有全部发现权谋斗争线的复杂幽深之时,我已隐隐发现第三条观剧切入点——还是感情,只不过是兄弟情。


这条线同样历尽长久的岁月愈看愈发现其深。愈看愈感人,愈看愈发觉其是不仅是感人简真是感天动地,兄弟之情堪比日月。当然本剧最感人的兄弟线自然是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


十多年前的时候,作为一名骚年我看的几乎所有影视都是有明确的BG线的。除了类似《英雄本色》一类香港极力渲染的黑道兄弟情义让我看的热血沸腾以外,难以在男女情以外感动一把兄弟情的。而显然《雍正王朝》的雍怡二位不是这样的情况。


最先让我注意到此兄弟情之珍贵时是一个很虐的片段,就是第22集初登皇位的雍正和十三弟 下棋,十三极度谨小慎微,声音表情动作无不透着小可怜样,整个人缩成一团。他小心的说话小心的动作小心的应付着不要下赢四哥,亲热的四哥再也叫不出口,只剩下冷冰冰的皇上二字。面对皇上雷霆震怒,他跪下痛心的说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处处小心,步步谨慎,还是不小心着了人家的道儿,在宗人府被皇阿玛圈禁了十年,整整十年啊,你看我的头发,一多半儿都白了,皇上,我才三十七岁呀。你怎么能指望那个死去的拼命十三郎还阳呢?”


就是这一虐心片段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上一段还不算完,在向四哥表达忠心以后,他坐起来以后还是给缩成一团, 不敢和皇上坐的太近还挪了挪位置,皇上也跟着他挪。想想前二十集里那个生龙活虎,精气十足自信满满的十三,对比之强烈真让人悲从中来。皇帝的身份将他们之间竖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之后的集数里,每一次四四和十三的情节都有虐点。光是十三越来越重的病就足以让人心痛。在追着看引娣线时,同时慢慢发现了四十三线。


又在看前二十集的权谋线时慢慢发现前二十集的兄弟感情发展。从第一集开始,十三就紧紧 的团结在四哥身边。一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第一集的江南筹款事件,十三就挡在四哥面前充当黑脸的角色。


在第九集里面对即将被废的太子,十三挺身而出为四哥挡下了灾难并且十分悲壮十分决绝的说“只要我四哥不陷进去,天就塌不下来”,在剿灭江夏镇事件中,如前所述,到了最后又是十三为四哥承担了所有罪名。当我明确发现这两点时,我发现这对儿兄弟身上燃烧的熊熊的兄弟情之火丝毫不压于 英雄本色、 喋血双雄 、古惑仔 一类的香港电影黑帮情义。


而且兄弟情义还在两部李卫当官里得到了完全的延伸。两部《李卫当官》里,关于此二位兄弟情的讲述和渲染丝毫不逊于本番剧《雍正王朝》。在第二部李卫当官开头第一集的第一幕就是很虐心的一幕。凭接着三部电视剧的持续渲染。我心里对他们已经不知不觉间当成千古之模范来感念了。就是光抽出兄弟情的线也可以毫无倦意不停的看。所以说《李卫当官》绝对是《雍正王朝》的有机组成部分,光看雍正不看李卫是不完整的雍正王朝!



不仅仅是四和十三的兄弟情。当我多次观看时,其实对八九十这个集团也是非常感动的。对于这个四四的最大政敌我其实是没有多数人一样初看时把他们当成反面人物来看待的。因为我明白这是政治斗争。九和十对八哥也一直是非常尊崇,绝对追随,哪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还是非常紧密。到八王议政时最终彻底失败时,八哥极威严的站起来说“四哥,兄弟们就等着你来杀了,老九老十我们走,不要脓包求人!”掷地有声,面对这个失败者,观众只能尊重。而让我感动的是,老九老十陪了八哥一辈子,终于输了以后也是无怨无悔。这个情义怕是不逊于四和十三了。这也正是《雍正王朝》的远甚那些个垃圾剧所在,所谓配角反面人物也是有完整的人格线感情线同样立的起来让我尊重不已。


只是再细细品味比较,其实八这个集团的失败,也在于这个集团的感情远不能和四四集团比。且不说一直游离于主队伍外的十四,八哥对于九十长时间内是没有推心置腹的。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更多一些。宰白鸭事件后,八哥第一反应是震怒,害怕被连累。后来还表了一番情,弟弟们很感动的道歉。再一次的再一次我原来想简单的了,我原来觉得这一幕里八哥的表现有表演成分但还是真情居多,但显然,经过大神们的分析 和考量这一幕的表演成分远大于真情。十四就是个明白的旁观者。而后八独自悄悄去找了佟国维,竟不让弟弟们知道。他对弟弟的表现有几分真可想而知。


至于对十四,更是如此,十四假造手谕,八哥有些害怕,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并且还很虚伪的表了一声,好兄弟。(如果是四哥绝不会让十三为自己干这种逆天的事情,当然,十四其实也根本不是只为了八哥。)百官行述案件里转交信件随手用感情压迫推给十四,大将军王事件里也本来不想让十四去。反正八哥很累,他对弟弟们不完全是一片真心。当然了在长期斗争里大概越来越真心了。



反观四四和十三,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十三可以为了四哥心甘情愿的做任何事情,专业挡雷二十年,宗人府圈禁整整十年也无怨无悔。四哥也从未防着他。


关于四和十三的兄弟情还有很多可表。按着剧中情节梳理,其实一直在一废太子以前,十三作为小迷弟虽然一直跟着四哥办事,但同时作为侠王,十三对太子也是非常忠心的。四四的很多心思也都瞒着十三。所以假意生病也没有告诉十三真相,也没有明确告诉他自己的心意,其实从引进邬先生起 ,四就起了夺嫡之意。绝非他所向十三表的那么干净。只是可能当时他还不能确实不能下了决心。直到一废太子后彻底明朗化。而且是十三主动提出想让四哥争位,四哥的一番演讲十分大义。似乎开头我也没查觉出他的这番表演。如果真如他所说他毫无此意,那么请邬先生,生病,又有些后悔生病这些都变成很可笑的事情了。


在第八集里,生病来到热河后,十三对于八哥夜审肖国兴带出太子非常义愤填膺。他喋喋不休的向四哥抱怨。可是四哥专心礼佛一眼也不瞧他,只是不痛不痒的说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八。其实他心里和十三想的已经不是同步的事情了,只是十三完全不了解四哥此时的心意。在十三主动提出来想让四哥争位后,他们之间就再无隐瞒。可以说是心心念念,十三在太子那得了什么消息都第一时间内跑到四哥这里汇报讨出意。所以才有了如前所述,前脚太子说千万别让老四知道后一脚老四马上知道了。十三在无意间成了四四在太子身边的卧底。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此意。(当然太子的表现也实在令人冰冰凉透心凉)


明明四四老早起了夺嫡之心却瞒着十三,反倒让十三主动说出了自己想干的事顺理成章的让十三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毫无勉强之意。这一节和后来推荐十四为大将军王,十四在四哥的诱导之下主动提出让年羹尧出任卫陕甘总督一样。(也有解读认为,其实十四未尝不知道四哥本意,他说出来也不过是政治交易,其实此段情节里,还是四哥城府起的作用大,基本算是把你坑进来还要你说好)

这些细节梳理后就可看出四哥胤禛城府之深手腕之强。若按此分析,是否可以得出四四也是在用利用情感和心理学优势一步步诱导十三,控制十三成为自己最紧密最团结的得力助手。要是这样说,似乎也有些合理性。但是,就算是四四本意就腹黑至此从开头就有意如此,那也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非常深厚的兄弟之情才利用的起来。而且,面对这对熊熊燃烧的兄弟之情,利用二字恐怕太为浅薄。四四开头瞒着十三,也不过因为自己开头并没有完全下决心罢了。不管是相信那一种,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从十三的角度来说,从不曾有一丝一毫对不起四哥,对四哥的一片尊崇、爱戴和追随始终坚定不已。这足够让人感动了,要是对方那个真有些个腹黑,那才更感动呢。


第三集里,江南筹款事件结束,四四封了郡王,十三什么都没有。四四为了他在康熙面前反复追问为什么。也可以看的出那时四四还是年纪轻,经验浅。在第九集账殿夜警中,面对被逮的十三,四四如前所述也很失控。然而到了江夏镇事件里,面对天大的冤枉,四只是深深看了一眼,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为十三说。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政治人物,对自己狠的下心,对别人冷的了情,知道该舍该得孰轻孰重,完全具备了一个帝王的素质。


然而在西北用兵时,四四又失控了,他居然跑去想冲进去看十三,要用全家百余口性命力保十三当大将军王。当然,也是为了夺嫡之争。然而他是万分信任十三的,觉得十三当大将军王和自己当是一样的,绝对放心他去了是自己的助手而非敌人。反观八阿哥集团,他们明知八哥比十四是不擅长带兵的,仍旧想的推八哥。因为他对十四是防着的,他根本不能像四哥信任十三一样信任十四。当然十四也不是那盏省油的灯。可是信任都是双方的,他老八又何曾真正信任过十四呢。这就是团队建设的差别呀。


第二十集开头又有一段四和十三的小虐情节。面对圈禁了十年的十三,已是如此憔悴。用裤子擦碗的细节虐了多少人心肺。又是十三主动说,他外面还有不少狐朋狗友可以帮四四。四马上说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这一句话冰凉刺骨,人同此心,弹幕一片哀嚎。原来你不是来看我的呀。然而十三也没有痛,而是更紧张的为四哥谋划。当然此处,观众都理解四的处境和心态,可毕竟此话伤人。我原来看十三如此平淡的为四哥着急,不禁更是感动痛心,也感慨难道十三就没有丝毫悲伤吗。直到此次经人提醒,发现在听完这句话后,确有那么两三秒的时间,十三微微愣了一下,可能这表面愣的三秒中,就是他内心的波涛汹涌。然而没有时间让他感慨万分,也没有时间让他痛或不痛。他马上打起精神来为四哥勾名单。这就是十三弟,这就是十三弟和四哥的情意。


夺嫡之夜丰台大营兵权之争,是全剧里十三最酷炫的一幕。十三的威望,人缘,手段,风采展露无疑,那个仪甘义胆的十三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取人性命毫不手软的厉害人物。看到此处竟然有人在弹幕上说若是此时十三不帮四,把八和四集团一举灭掉自己当皇上怎么办。如果这些观众都有丝毫了解前情和历史上的这二位是怎样,就不会如此可笑的发此问了。四四如果不是无条件信任十三也不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


关于四十三的话题以后还有滔滔不绝之语。就先打住说十四吧。对于这个同母弟弟,直到如今,在经过了各种清穿剧无限轰炸之后,仍旧让很多人不解,不忿,不明白这个弟弟是这怎么想的,为什么亲哥哥在那儿放着不帮,偏要去八阿哥集团。其实人们只看了十四的角度,也没有人想着问为什么四哥放着十四这个同母弟不去团结,而要去和十三抱团。


大家的这种不解不忿,其实借由《步步惊心》这样的清穿剧和各种史料,已有了多种解释。四四生下来因生母彼时位份低,又因地位尊崇的佟贵妃失子而寄养到了那里。等四回到母亲身边,德妃已把全部的爱给了十四。而且因四四生性冷僻难以令人亲近。更加难得母心,连带的那个母亲亲近的十四也难亲近四哥。那么,生性冷僻的四四究竟是怎样和十三勾到一起的?这简直是千古之迷。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还是义愤。这些不解和义愤其实有点倒果为因。因为十四在整个雍正朝都过的十分凄凉,一直在景陵守墓,要不是因为同母,怕是要随着阿其那 塞思黑,不明不白的死去。

反正最后都是当不了皇帝(自己没当,八哥也没当),为什么不去和哥哥结社给亲哥哥当个助手,那样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四哥怎么会亏待的了你呢。放着亲哥哥不捧硬要自寻短路,无怪三百年后的观者对他气之恨之,连带他那个偏心的妈也不能原谅。谁当皇帝你不是皇太后呢,你要帮你家十四你就得明白自己的位置呀。可是三百多年前康熙没死前他可不知道最后是四哥当皇帝呀,他当然不知道不跟四哥混下场很惨,还以为自己很精明呢。而关于现在所给出的和四哥不和的解释,其实都是大家基于史料的分析猜测,至于真相是否如此,其实是不得而知的。


按照《雍正王朝》剧情,四四和十四感情之淡漠比历史上恐怕还要厉害三分,比四和八还要冷上一截。在前半部,十四是处处坑亲哥。从第三集里回京迎接时,十四主动敬酒是坑;到百官行述案件里转交太子信件是坑;前二十集里,他们惟一的交流竟然要等到第十七集大将军王事件。此前竟连一句单独对白单独见面都没有。(反观十三,那就是和四哥形影不离。)惟一的为母拜寿之和谐还是掩藏在四哥的城府和十四的小九九之下毫无真心可言。到了后二十集就更不必说,二人只要见面就没有正常说过话,一直不停的争吵,不停的剜四哥的心肺。在西北用兵如此国之大事上,十四也要给富宁安写信处处下绊子。这就是雍正的亲弟弟。不知历史上此二人冰冷的根源。反正想想也真够四哥受的了。《雍正王朝》里对四和十四的关系表现至此也算是真实而又极端了。



在雍正和引娣,雍正和十三弟,两条不同的感情线索感动完我以后。我发现了那些隐藏在细微处更多的情感。它们或可能只是细细一笔,也足够动人肺腑。一是太子和郑春华事件。他们怎么好上的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集开始他们一见面就是一幅天雷勾地火的样子。而春华在浣衣局的那一番表白,让人完全看清了太子的渣和春华的痴。谁能不为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心疼呢。有一幕情节是春华陪着康熙坐在车上,事发后康熙也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足见郑春华纵不是宠妃,也不是皇宫里透明的人。可是她却毫无怨悔的为太子付出一切。有各种解读,说他们之间很像母子恋,太子在亲情几乎沦丧后在这里找到了温暖。我觉得这种说法极棒。而对于郑春华,今人更可以理解在后宫深闺寂寞里,一个女人过的是何等凄凉。


郑春华的结局可悲又可算幸运,借由十三和四的保护多活了十年。关于她有一幕不足一分钟的最悲惨情节,就是太监们拿着大木棒子猛敲她的腹部。其实这是堕胎,但我之前没注意到她怀孕这一节,我一直以为这其实是对她行幽闭之刑。(此刑可去问度娘)所以我一直觉得她更可怜。可怜春华所托非人,遇人不淑。其实她在男权社会又是帝王之家,她又怎么可能遇到以女人爱情为重的男人呢。(那位出现在《甄嬛传》果郡王就是现代女性幻想的终极YY)


这就是后宫女人胆敢给皇上戴绿帽的下场。那部集给皇上戴绿帽之大成的电视剧《甄嬛传》,更显得可笑而荒唐。我家四四要是可怜到这种地步,还是那个以狠辣著称的雍正皇帝吗。


二一段动人的男女情是刘墨林和苏舜卿,其实这一地儿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也无甚新意。也就是秦淮河柳如是一类的感情模式。可是他们爱的真呀。刘墨林可以为了苏不要多年寒窗苦读的功名,苏舜卿也可以为了他跳河而亡追随而去。他们情节可能加起来不到三十分钟,就那么生动那么情深。而且苏的扮演者是本剧女角里一眼望去就可以觉得是绝顶古代佳人的。更是增色不少。


三一段动人的男女情是邬先生和年秋月。这对儿苦人的情节零零散散的掩藏在诸多惊心的朝局大事的余韵里,而且含蕴暧昧。因我拼图式的观剧方式,又是在很后来才发现的。刚刚发心的时候很惊讶,不敢相信。因为他们的身份 年龄和外形相差委实太大。这种感情模式比较古典,现代人恐怕再也没有了。邬先生才华横溢又深解人心,秋月在照顾他的过程里发现了他的才干和真诚。她自小是奴婢又无甚才学,对邬先生是顶礼崇拜式的。比较像是古代大老爷和姨太太的相处模式(这么说有些玷污这段感情,只是拿来比喻,确实很像。老爷教年轻的姨太太学写字学诗歌学画画……),同时伴着小护士照顾病人的亲切感,还有日久生情的情感。


他们之间最有爱的一幕是第十三集秋月写字时,痴痴的望着邬先生笑,邬先生扶着她的肩。可惜被十三打断了。 秋月对邬先生的感情还有一处可见真章,邬先生说,我可从没有把你当奴才啊。虽然四爷和福晋对她都很好,那毕竟是主子对奴才的好。大概只有邬先生这里才让她感觉到有一丝丝平等感吧。这才是她如此痴情的根源。


立秋吃饭时,福晋和十三爷对邬先生都无可奈何,秋月一出马立马让孩子们放了学去吃饭了。真是一物降一物。这一段儿的模式完全就是老夫老妻的感觉。


不过作为四四的家生奴婢,秋月对主子还是十分忠实,并且有感情的。在邬先生提出让四四不要接刑部案件,四四不听来了个生病事件时。邬先生以为他不理自己的意见一怒要走。秋月十分惊慌,尽力留住邬先生,还马上跑去报告四爷。


秋月听说四爷要回来也立马报告邬先生,说有好消息,四爷要回来了。一脸的满足。

这都可以看作是秋月的担心和欢喜其实是站在邬先生角度出发的。可是我觉得不是,我一直认为这是秋月作为家生奴婢对主子的忠实,这是从小被灌输练成的本能。现代人恐怕无法真正理解。她虽然对邬先生有情,但还是第一角度要维护主子的。听说四四要回来了,开心;听说邬先生要走,她知道四四器重邬所以替主子担心,要想办法留下他。尤其是早期和邬先生感情尚浅时,更是站在四四角度出发的好奴婢。


秋月对四四除了本能忠诚,其实也是暗自知道自己在四爷心里有不同寻常的地位的,所以在立秋请邬先生吃饭后,秋月娇嗔的对四爷顶了一大番嘴。大意就是那段还是主子呢,下回再叫我我也不去了。四四听了不仅没生气还一脸的高兴劲儿,活生生一个被小情人训完的高兴样。十三笑说,都说四爷府规矩大,一个丫头就敢这么顶嘴。四爷十分得意的说,你府里有这样的丫头吗?说完这话,邬先生有一个特写,一脸无可描述的表情。


可见从四爷福晋到十三到秋月本人,对秋月的地位都是知道的,她的特殊地位是早定了的,谁看不出四爷喜欢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就知道,秋月是完全躲不掉了。四爷已经妥妥的盯上了。第一集四四初见长大了的秋月时,就说了一句,那就是秋月啊,想不到几年不见都出落成大姑娘了。想来四对这个标志的大姑娘十分满意。


四四对秋月有意,但是他也看出了邬先生和秋月的情意。本来是有意成全,所以四爷一直在等待观望,可加上日益张狂的年羹尧,秋月只能成为四爷的侧福晋。这个政治婚姻里,四爷也是有份情的。

邬先生和秋月的结局早就写好了,邬先生明确的说秋月,听我一句,你迟早是四爷的人。这是秋月和邬先生之间最后一句对白最后一次交流。他们是无力反抗命运的,他们也不是于妈琼瑶剧里的小白,要为爱走天涯的神经病。他们是历尽沧桑的心怀天下的师爷,和家生奴婢政治联姻的对象。不该有的一丝情愫也只能挥挥手任它离去。可是竟然有观众要质疑邬先生的情感,质疑他不带秋月走。带着这种脑子看电视剧的观众 实在不配本剧的智商呀。


最虐的一幕,是秋月死前在雍正耳边说呢呢喃喃说的那句,告诉邬先生,秋月要走了……唉。唯有一声叹息。余韵难散。这就是本剧之长。都是意韵十足而不显露无穷。余味十足才有后劲,酒慢上头才够头重。

邬先生和秋月的身份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在书里也完全没有交集。编剧神来之手凑了这么一对儿。


关于秋月在第八集弘历表现出色后, 四四赏了她贵重礼物,又将他抬旗。有人说这是奖赏邬先生。我觉得这是四四心情好,觉得以后更有希望了要进一步笼络年羹尧,同时是向邬先生宣布秋月的“主权”,告诉他秋月是自己的人。所以此时邬先生表情也十分精彩。

在四四继位以后,年贵妃秋月的命运就十分悲凉了。


关于年贵妃拜甄嬛所赐现在也是知名人物了。年贵妃在史册上十分受宠,四个孩子都未最终都未能幸存。皇帝在她死后才赐死年羹尧,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是接连失子兄长失宠,三百年前的年贵妃心内有多悲凉不必记载也可得知。所以她年轻的生命经不起消耗离去了。她的生命里没有过邬先生这个知音,也不会像华妃那样飞拨跋扈。想来她在雍亲王府和寂寞的皇宫里一直是如履薄冰,尤其是兄长失势孩子尽失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吧。在郑少秋的《江湖奇侠传》里年贵妃又换了一个名字年润玉。这位年贵妃的描绘我觉得倒是还蛮像史载的。比《雍正王朝》和甄嬛传要客观许多。上一句雍正评价“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



《雍正王朝》中四爷嫡福晋,乌拉那拉氏皇后也是实打实的存在。壮丽老师和糖果叔夫妻搭挡大好,尽显默契。嫡福晋在本剧中的演绎就是标准实在超水平的,一个亲王嫡福晋该有的正室风范。下能御家治人,不用家事劳烦夫心,上能帮夫婿搞好外交,关键时刻在大事上解难分忧。和夫婿的感情不是你浓我浓的小儿女之态,完全是相处多年亲情更多的亲人模式,有的时候还能娇羞一下来劝戒(比如第十七集里劝四四吃饭)。


剧中的嫡福晋功劳很大。年羹尧李卫等人进门都要先拜福晋,福晋每次都处理得当,说话尽显其高超水平。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后忘了分寸来家求饶,跪地不起,也是福晋去劝。可见其他门人故吏也都是十分尊敬福晋的,在下人方面四爷处之以严,福晋处之以柔,共同将他们团结起来。

德妃过寿,四爷完全没插手,全是福晋张罗,孝敬母亲联络亲戚显然福晋也做的非常好。为四爷在外交上打出好牌。


最令人叹目的就是十七集里,十四爷来访。前一句四爷还说要把礼物退给年羹尧,后一句说这些礼物有十四的一部分。四嫂搭话那叫一个准呀,顺溜搭过来说了那么多。四爷和福晋夫妻神交毫无痕迹。四爷这边的队友全是影帝影后级别的。


有如此贤妻内助何愁大事不成。壮丽老师的扮相也尽显福晋风采。虽然不是天姿国色,更非现在锥子脸(我已经锥子脸深恶痛绝)。但惟其如此,才显其富态端庄,不焦不躁,时刻稳的住。无论坐卧起行,都是直挺挺的身子,稳重不失气场。这才是今古贤妻呀。这才是雍亲王需要的福晋呀。谁要那些个狐媚唱歌跳舞话知音的。想想就可笑可痛。四四不需要谈现代人的恋爱,他只需要有如此行事的妻子。


这位皇后和四四大概也就是这一类的相处模式。虽然据史料推测,四四对也无甚深厚感情可言,尤其人生后几年寿辰赶上了十三弟怡亲王的祭日连个生日也过不成了。去世后雍正甚至不去亲祭。对比怡亲王和年贵妃真显的悲催了。不过雍正对她始敬重有加也是绝对的。甄嬛传里的那拉皇后形象,是在逼着那拉皇后在坟墓里跳出来呀。


(关于16集江夏镇后年羹尧来京献给四福晋不少礼物。我又是刚刚意识到这些个贵重礼品就是刚刚从江夏镇搞来的。他没有给四爷却给了福晋,他特别喜欢走夫人路线。对福晋特别恭敬,无怪后来当选陕甘总督后福晋为他求情)


还有一段男女线的感情,也算是剧中着墨较多的了。就是关于十三爷和阿兰。还是一见钟情式,落难求助式,美女英雄式,患难真情式,相濡以沫式。以上模式全齐活了。不过我一直感动不起来。大概是套路太全了吧。而且主要是十三的心思一直是将四哥放在首位的。


最后一对儿男女情,就是十四爷和引娣了。和如上十三一样,也是英雄救了美从此侬我侬,然后相互调个情,教个小曲,捉个迷藏。这对儿的相处模式比较小儿女,在十四最不得意时引娣陪伴了他。不过这段我也感动不起来,引娣在十四身边时我也不喜欢。实在是因为十四此偏激不已一直抹黑四哥。不过四哥一怒之下把太监宫女全换了,连惟一贴心的引娣也要招走。实在是够狠,看着独守景陵的十四我也觉得有几分悲凉几分同情。最可悲的是引娣最后“叛变”了。书里和剧中都没有写到十四闻得后的反应,我觉得给几个镜头也好呀,想必是万念俱灰,生无可恋吧。


剧中引娣见初皇上的那一段比较不经推敲。引娣又不宫中侍女,也不是十四的随身太监。无 端端的要去上茶,还特意走到皇帝跟前敬茶,生怕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吗。引娣其实很会调情很闷骚,有些行事比较古怪。难怪有人不喜欢她。不过看多了想多也就好了。我不觉得她对不起十四。因为十四一直抹黑四哥,引娣只是成功被解救出传销组织了。只不过十四,真的蛮可怜。还好他活的长,活到了乾隆继位,活到了自由之身。



另外还有一对儿李卫和翠儿。这对儿比较另类,和以上说的那些不是一个路子。真个活宝型的。只要剧情一对准他们必然是那段民俗配乐,必定逗的观众笑出个翔。这一对儿的路子是青梅竹马型的,也比较实际,再怎么青梅竹马共同患难也抗不过富贵以后三心二意,拈花惹草。他们很圆满,虐点在于青梅竹马时那个第三人坎儿。


在《雍正王朝》里还有许多动人的细节。虽然是无情最是帝王家,可是开头的时候也有些温馨。在四四去江南筹款时,弘时病了,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来了守了一夜。小弘时非常可爱,对着八叔憨憨的笑了,八叔还说带他放风筝。这是天家兄弟,竞争对手间唯一保有兄弟情义的一幕。虽然你也明知老八才不是完全出于情义才来呢。


八爷在被抄家时,把全家聚到一起。将存银分给全家,这一幕也很感人。这个为老婆孩子留钱的男人真是好人呀。可是再一想,这位八“贤”王,随手留点钱就是一千万两。第一集里四四和十三费尽心思才筹了两百万两。这可真是“贤”王啊。


年羹尧明明已经让人恨的牙痒痒。可是他死时的落魄又让人觉得心疼难过。他丢下雍正送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他。这一幕还真是催人泪下呢。李卫和翠儿在得知年的死讯时也很悲伤,想想开头年羹尧送他们 戒指时的真心真意。前后对比有多惨烈就 有多悲痛。就 连年本人,在安排家事后路时也显的面悲壮不已。

隆科多这个骑墙派我最讨厌。最没骨头。可是临死前的惨状也让我不能不唏嘘。


弘时死的时候那个凄惨的流着血的笑容,也格外让人难忘。弘时这个演员长的也蛮帅的,后来再也没见过。最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轮子功去了美国,真个是和剧中一样误入歧途。


大概就是这些原因牵扯着我一直将此剧看了一次又一次看了一年又一年。继《西游》《还珠》《小李飞刀》之后,又有一部剧看到天荒地老,看到可以大段大段的复述台词情节。而继续沧海桑田的看是因为里面有更多的细节和角度可以不断看出新意,不断有更多维的角度不断有衍生话题。


继续拉拉杂杂的说下去。

全剧前在二十集继位以后,明显的紧张程度和张力降了下来。就观剧体验而言比前半部差了不少。但是最后有一集高能情节就是八王议政。全程高能紧张不已。神奇的是,41集整整一集加40集后半集,一集半的时间,看的人喘不上气的情节,竟然是发生在一个固定空间里,既无打杀特技,也无狗血船戏。就是十几个人你来我往的对话,足足说了一集半。这就是实打实的话剧呀!这个话剧还是没有布景的纯对白。如果没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和高超演技,是无法支撑的。我意识到此后觉得已经无词可以形容。纵观国内外的所有影视剧有哪一部剧敢这么演,敢设计一场只有对白无场景变化的演几十分钟的戏。这场戏里张廷玉有一段“历史演讲”。这一段长台词都还挺拗口的,杜雨露老爷子一气呵成。我已经不想对比 什么小鲜肉了。

张廷玉独白后,还对马齐说了句马中堂是吧?马齐说是。这既体现了马刘一贯和稀泥不掺和的性格,也点出他还是忠于皇上的底线。


捋一捋后半部的事件

1科场舞弊案 2清理亏空诺敏案 3西北用兵(年羹尧案) 4摊丁入亩 一体纳税纳粮等改革 5八王议政 大体就是这些了,其他小事件如十四爷入京捣乱 处理弘时占的章节比较少。在改革事件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也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少分析都认为这正是等年能够结合时事大火的原因。


在后半部雍正的形象不仅为君难而且极其勤勉,极其具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几乎在养心殿度过了所有岁月,每次吃饭都是青菜豆腐甚至只能吃下一个袖珍碗的饭。这也正是很多人还有不少所谓专家学者反对的地方,说把雍正过于美化了,就连处理年羹尧、隆科多、廉亲王集团、弘时,这等在历史照炳史册的所谓暴行,都被此剧处理成雍正绝对正确。雍正年间严峻的文字狱也被轻轻带过,在TVB电视剧里那个风流倜傥无所不能的曾静成了一个猥琐的老头子。

看来后半部这位勤政的皇帝震撼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所谓专家,也有不少观众曾被之感动。后来我看到有一位网友评论说他开始逆反心理了,对这个像焦裕禄一样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感动不起来了,不喜欢此剧了。


对于以上种种,我特别不能认同更不能有共鸣。


对我而言前面写了那么多,是权谋斗争线带我入坑,是诸多感情支线让我感动然后才深入观看理解。压根我开始看就跟什么为雍正翻案,优秀党员无关。在很长时间内我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时代意义,毕竟那时年纪小,对于中国剧烈的变革不能感同身受也就无从在电视剧里找共鸣。所以那位因为曾经感动优秀党员后又反感的那类观众,我就觉得很可笑。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如我一样,压根开始就没注意过这条线。对于一部分人最重要的事情,在我们这部分人眼里是透明。


我们喜欢此剧是有更纵深的原因和背景。我觉得我一开始就有幸站在了绝对客观的角度来欣赏,很没有杂质的欣赏到了作为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如果我有足够的史料在心,如果我是因为和时代气息相关而看,如果我曾经接受了雍正是位暴君的潜意识,那么可能感情度上会很不纯,继而会影响到观剧体验,不能客观评价欣赏此剧。


就说史料这一块,通过多年来的各类四四剧的播放,关于雍正的评述类节目特别多,而且各种史料在网上一查而得。我几乎都能说的出夺嫡各位兄弟的生母养母,生前身后了。


对雍正朝的一些历史大事也比较了解。所以也就得知此剧在不少历史细节和时间线上有错乱,而且可能还错乱的很离谱。比如隆科多其实是佟国维的儿子,李卫其实出身于富贵之家,八王议政这个精采章节就是虚构,弘时其实比弘历大的多,而老八也早在雍正四年就玩完等等。如果我早就知道这些那么看剧的时候难免存了挑刺之心,就和那些专家一样觉得这里也不对,那里也不好。根本无法静心欣赏继而领会其深意。


我甚至可以在服装发饰,一些小细节上的瑕疵上对此剧斤斤计较。如果是带着这样的情绪观剧,效果会很悲催。万幸我当年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从我三年级看历史书开始坚定的认为雍正皇帝就算残暴也是一个好皇帝,没有他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瞧我觉悟多高)。


先说关于那些砖家学者和不知名群众说过于美化雍正的事情。难道就允许之前几乎近两百年,毫无原则廉耻的抵毁四四,什么杀父逼母,屠兄弑弟、篡位、血滴子、吕四娘、无头尸、杀戮功臣,一股脑儿的往四四头上扣;就不允许有一部剧稍微拔高一下吗?


更何况此剧真的有美化雍正吗?虽说后半部那个忧心天下的四四是有些用力过猛。但其实关于四四性格中的短处和他的阴暗面是有实打实的描绘的,根本没有讳言。后半部有不少小细节,比如梳头时因为自己站起来以至于头发被拽了一下就狠狠打了太监耳光,因为宫女不小心弄翻了茶就叫人拖下去打二十板子,因为奶茶是凉的就大为火光,高兴的时候小太监唱歌就嘉奖,不高兴的时候听人家唱歌就爆打,搞的给他服务的这帮子下人那是战战兢兢。和康熙那样和颜悦色完全相反。这不就是雍正睚眦必报、喜怒不定的真实写照吗。


几次处理事件,着急着给诺敏上匾,动不动要把所有人的官免了(比如年羹尧出兵要晌时要免所有户部官员),这不就是他处事过于操切又寡恩的铁证。


这些其实都还是小节。关于雍正处事城府之深、心肠之狠、手腕之铁,在前半部更是描绘的淋漓尽致。只不过需要人细细体会,不像那位甄嬛里的陈建斌版雍正把阴鸷表现的那么明显,更不像TVB剧里的江华版把四四的杀伐表现在明处。(如果四四看到用计如此的自己会气的跳出墓地的,那根本玷污自己的智商)。


城府一节大约在明处,基本头次观看观众就能看出来。所有朝堂集会上,四四的表现基本是不形色的。更有几次精彩表现,最著名的就是推举十四当大将军王,从分礼物给十四拜寿,到在额娘面前对十四弟大为夸奖,对十四讲道理表情义,字字句句说的恳切无比,几乎要让人掉下泪来。可是观众都知道前一天他还在想力荐十三弟,是邬先生帮他定计谋,推荐十四是为了迎君心,安插年羹尧。四四坑起弟弟来也是妥妥的不逊于弟弟。


更别提影帝四四在百官行述案件里的表演,颁个戛纳也不为过。


在宰白鸭事件中的生病是另一绝佳表现。古之装病者如司马懿、朱棣等人都有上佳表现,无不表现的活灵活现,可是四四比他们狠比他们牛,人家不装病人家真病。采取了极端方法生病。对自己狠的人才是真狠,对自己都这么狠何况对别人。


关于狠辣决绝一节剧中没有着重明着表现。但是还是能够看的出来,四四压根不那一类传统好人。该下手的时候那时毫不手软(就连侠王十三不也是取人性命如探囊取物眼都不眨)。江夏镇的七百多条人命纵非四四有意指使,然而他知道了也不过是轻轻一叹。(那可是七百条人命,只要想想现代社会哪怕是无故死一人都可以在媒体上炒成惊天大案。)


王师傅来找四四说郑春华事件,他焉不知其实郑马上会死,但他也没有拦着王师傅(当然了,在此处四四其实已经仁至义尽),顺手将做恶人的事情推给了王师傅。王师傅饮毒酒他岂不知那是毒酒?也不过是看他喝下不曾阻拦。他看着王师傅死掉才安心。

前半部里出现不少次的高毋庸为什么一登基就不见了?这不是暗示是明示了吧。(再结合邬先生说的那句府里一些办秘密事情的人怕是就……)

他用的人如田文镜、年羹尧的品性也能代表他的作事风格。


说御下之严,从雍亲王府的规矩就看的出来。年羹尧接任陕甘总督后纵然是一时失了分寸,但四四表现的也足够强势。硬让年跪了一下午还得帮他洗脚。这也不能不算是严苛至极了。换了那位八贤王处理绝不会如此。(他擅长另一种诛心方法)


所以说,剧中的雍正根本不是像一部分观众说的那样什么共产主义战士一样的伟光正。阴谋、手腕、城府、腹黑,这些铁血帝王应具备的素质一样不少,而且计策使的到了极处。如果按照陈建斌演绎法使这些计时让人看着这个人虚伪可怕,可是唐版四四到了极致就说他和十四说的话,明明句句不出本心就是能够说的那么光明正大,义正严辞,说的连自己都信了。观众明知是假话还觉得他说的好,做的妙,手腕高。这得多大境界呀。


而对于文字狱,剧中也有提及,对于已经死了的吕留良挫骨扬灰,满门尽斩也是写了的。并没有回避,只不过没有像其他剧里一样站在受害者角度去描写悲痛。其实文字狱多半是冤案,可是偏偏吕留良案就不是冤案,吕留良和曾静都是实打实的要反对政府的。说四四文字狱弄的狠,偏偏此案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必须的,难道还要留着南海书院一派继续散发反政府言论没完没了吗?更何况文字狱虽然是一件非常狠辣无耻的事件,但不能把账算在四四一人头上呀,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都十分严苛,在康熙,乾隆年间也有不少大案,怎么就非得让四四一人承担骂名?这是什么逻辑呀。

所以说,本剧到底哪里美化雍正了?哪里不是照实描写的?本剧只不过是对以前污名化严重的雍正来了一次彻底的拔乱反正,对四四的阴暗面没有像以前一样大书大书,而对其正面形象多作了些写实刻画,这就惹的一些人不满,这不满的底气倒是哪里来的?


那些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士绅一体当官一体纳粮的改革难道是假的?那五百多万字的朱批是假的?整饬吏治、治理贪腐使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充盈起来难道是假的?成立军机处使封建集权达到极致这一创举是假的?废除贱藉解放无数奴隶这一优政难道是假的?西北平叛、稳固西藏难道是假的?我还嫌此剧写的少呢!


雍正不过当政十三年,却有以上多个重大改革,仅摊丁入亩这一项就终于使得中国人口首次破亿。历史上的皇帝庸碌者居多能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不是开疆扩土者,就是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改革者。雍正一人就改了多项制度,在高中历史书上占得了一席之地。他这十三年顶的上康熙乾隆的六十年,顶的上无数庸碌无为的人君、败国丧家国昏君。


四四有如此之多的创举,竟然在身后百年被无数流言包裹,真令人心痛。还是《雍正王朝》片头曲写的好

数英雄

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说铲除政敌,就算那些是兄弟,那也不能手软,就他那帮弟弟们不铲除等着他们起来造反呢?哪个皇帝稳定皇位不得把政敌铲除殆尽。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假如是八或十四上位就会轻饶的了四四吗?

说起四四屠戮功臣更是可笑。且不说历史上的年羹尧确实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算是真是的卸磨杀驴又如何,古往今来这样做的帝王还少吗?


要说狠,他狠的过李世民?杀兄弑弟毫不手软,大哥李建成是他亲手射杀,这还不算十几个侄子悉数剿灭一个不留。父亲也被软禁,嫂嫂还要抢来。

要说狠,他狠的过朱元璋?洪武四大案件件牵连过万人,死的无辜之人哪里比文字狱少了?那些开国功臣更被他杀的一个不留,那些个功臣可以年羹尧 隆科多之流功劳大万倍。

要说狠,他狠的过武则天这位女性?四四几时干过人彘、请君入瓮这等骇人之刑,就算是弘时是被弄死了,还比不人家武则天处死孩子的零头呢。

要说狠,他狠的过朱棣?人家连诛十族都发明出来了呢。方孝儒也不过是毫无威胁能力的儒生罢了,只是表达口头反对就有如此灭顶之灾。


可是以上这些皇帝都有人歌功颂德,尤其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如此逆天惨案悖伦之事都能隐在贞观之治的盛世里不为人提。可怜我四四论其狠辣 惨案远不及以上诸位,功劳毫不输人,却污名化至此。

还是四四本人说的好,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四四被污名化的如此严重,无非是因为

1、夺嫡竞争激烈,政敌太多,那些个兄弟个个是虎狼之辈,对其开展无休无止的造谣。

2、改革触及太多权贵和读书人的利益。在他们笔与四四变成了毫无人性的暴君。而受益的百姓是没有话语权的

3、四四本人性格急躁,对下人和臣子难免刻薄。这样不揉沙的领导实在是难伺候的。

4、吕留良案影响恶劣,得罪了南朝士子。又一拔黑子闯在污名之路上。

5、四四本人写的那本《大义觉迷录》实在是其平生最可悲可痛的昏招。他心心念念一片赤诚想向世人表白辟谣。可是辟谣部分人没记住,谣言倒一个不少留下来了。可叹。可怜我十三爷一片苦心带领一百多余跪地请求四哥不要写,还是打消不了四哥的念头。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四四暴病而亡,执政时间太短,尚没有时间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其实黑历史都是会过去的,只要海河清宴会换得盛世之名,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朱棣无不如此,虽然都有过历史暴行,但究竟开创了盛世,所以历史都给其公正评价。而以上几位都是当政时间超过二十年以上的。可惜四四没能撑到那一天。而且因为他是暴病而亡,更留下了重重遗窦让那些谣言往他身上钻。如果真是得了不得了的大病拖了很久才死就 会有详细的纪录,也轮不着什么 吕四娘杀害说往他头上招呼。


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绝不是看他是不是好人。当年明月说的好,好皇帝不等于好人,好人往往不是好皇帝。是不是好皇帝是要看他的作为和贡献的。四四无愧于一代伟大君王。


对于四四的兄弟,老大老二都是康熙朝就被圈了。老八老九不明不白的死了,老十圈禁,

老十四守陵活到了乾隆朝。那些个没有参与斗争的弟弟们,实际上过的都很好。别忘了康熙成年儿子有二十五个呢。四四对这些个兄弟够个好了。根本不是所谓的兄弟没一个有好下场。老三比较悲催后面说


四四的所有政治遗产都被乾隆拿去了,所有的坏人角色都被这个父亲担当了。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主,绝非现在一拔极端化说法变成只知耽于享乐的渣到顶的皇上,毕竟六十年实打实的皇帝,没有手腕是干不成的,没有政绩是稳不了的。就凭乾隆制定的班禅金瓶抽签制,也可划入伟大之列。可是无疑他是足够幸运的,爷爷和父亲把苦都吃了留给他一片秀丽江山,可着劲儿的让他摆弄了六十四年。


四四执政时期还有个抄家皇帝之名,他抄的还不是普通人的家。赫赫有名的曹雪芹就此列。《红楼梦》不愧于绝世名著,可书中也是详细描写贾府生活之奢靡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境地。我想曹雪芹写这些往事时也是追古思今痛心不已又恐怕也不得不后悔吧,一个腐败透顶到如此地步的曹家(除了门口的狮子没有干净的,曹雪芹早对自己的家看的清清楚楚),四四不抄等什么呢。很多索隐派的砖家都喜欢在四四身上附会,极尽污名之所能,想像力之丰富令人咋舌。四四真是可怜,抄家抄到了曹雪芹身上。此人偏偏会写书,还写的是纵横天下的奇书。


可是这些索隐派砖家怎么不想想,如果不是四四决绝的铲除了曹府,哪里会逼的曹雪芹写出一本千古之作《红楼梦》?没有四四的抄家,曹雪芹将永远是《红楼梦》里那个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爱做梦的纨绔子弟贾宝玉罢了,哪里会成长为饱经苦楚、看尽世态,参透人生,写的出《红楼梦》的曹雪芹?不感谢雍正感谢谁?



雍正皇帝还有一点被人诟病的就是迷恋丹药,这一节在剧中仅仅提了两句,一是引娣嘱咐他不要总吃丹药,然后就是抱着一堆红丸吃了,我看了多次才明白剧中暗示的雍正死亡原因。剧中没有放大这一节写。迷恋丹药这事,作为四四拥趸,我觉得这是四四惟一可以指摘的部分。为什么他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可能十多年的为君难的生活让他的身边越来越坚持不住 才想要外力支援吧?唉,反正他迷恋丹药这事尚属个人事件,要伤害也是伤的自己。远不及始皇那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更不像明朝那位嘉靖搞的朝局乌烟瘴气。在迷恋丹药的皇帝里算是一股清流了吧。


从这里我先说回原著《雍正皇帝》吧。在电视剧上映前几年我就在书店看到这部大部头书了,只是没有想到要看也没想到对于我来说日后会变成我很重要的精神食粮。我对雍正王朝一步步爱到如此地步,却从没有急着看原著,我似乎隐隐觉得原著可能不会更好了。直到2013年我才看了全书。感观很不好。因为电视剧实在太过于精彩,刘和平是罕有的能够编者胜于原著的神人。整个电视剧去芜存精,节奏紧张,精悍干练,简直是去一分则少,添一分则多。所以再去看原著就看到了很多不爽。


原著铺陈的摊子太大了,人物太多了,使得电视剧那种紧张感没了。而且二月河的文笔方面有待提高不甚能引人注意,不说比曹公就是比当世作者莫言 贾平凹等人也是有不少差距的。这还是小事,关键是此煌煌巨作,里面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以为这是实打实的历史巨作,没想到此书在江湖、野史方面的描写竟可堪比TVB。不仅占了很多笔墨,更有许多离谱情节。


什么四四年轻时爱上了某某贱民,因身份等原因痛失爱人,什么道士仙丹各种不靠谱,与朝堂内容严重不搭调。笔调一到此类情节就变的轻浮不已立刻从严肃小说变回了三流武侠。


并且对于四四暴戾的一面诸多失实夸大描写,什么阴狠毒辣,什么蒸人煮人全上了。我滴个天老爷呀,明朝的东厂都不敢这么干,这是上古刑法,恐怕只有秦朝会明令干的出来吧。这些还都不算了,最令人崩溃吐血的让人无力吐槽的就是乔引娣的身份。她TM就是雍正年轻时恋人的孩子,她TM就是他的女儿!他们乱伦还不算,还要先安排引娣和十四叔乱一回,总共乱两回!雍正就能在吃完丹药浑身躁热又不能面对乱伦惨剧的悲伤中自尽身亡。


这究竟是要怎样脑洞才会想出这样没天理的情节呀。二月河写此书本意也是要替雍正正名的,可是以上种种天雷情节,这是替四四正名?我简直怀疑他这是要高级黑。明明二月河写朝堂之时洞若观火,笔力深厚,怎么就非要掺杂这些个三流武侠情节还不算,硬要在四四身上安这么一段匪夷所思的情节呢?我简真被他弄疯了。


多亏刘和平大手笔去糟粕取精华,酿成《雍正王朝》这一巨作。说到此拐一个弯,与雍正王朝年代相近台湾拍过一部《康熙情锁金殿》基本和那《雍正 小蝶 年羹尧》一个路子。不过是根据二月河的《康熙皇帝》改编,可是台湾那面的人硬是去精华取糟粕,弄成一部狗血言情剧。




作为书和电视剧,虽然在部分细节时间和事件上有错乱情况,但是整体面貌是符合历史趋势的,雍正继位前继位后的大事是有史记载而非胡言乱语,康熙 雍正 怡亲王 廉亲王 张廷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面貌展现是有史可察的,生动立体的。电视剧呈现出来的史观、历史风貌、生活气息、留给人的无限思考,是完全配的上历史正剧这一称号的。


具体的我也不一一列举了,反正按照砖家的细抠的话是很能找出一些的。但此一节完全不必计较,本来人家写的就 是历史小说又不是纪录片,再错乱也还比不过《三国演义》的乱程度呢。


就说虚构的邬先生这一人形象,虽是虚构但完全不影响其精彩刻画。他可以代表历史上曾经集中在四四身边所有不知名谋士的总和。


如果非要一一去抠的话就 完全陷入了为了抠而抠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地步。比如连一废太子时不是冬天而是秋天这点错了几个月的小事也能被拿出来说,三百年的时间里,十年都是可以忽视的,何况几个月?这就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了。


本剧和隔了几年拍的那部《康熙王朝》不一样,其深隧的思想性使其有了钻石的光芒。而康熙王朝虽然在场景衣着制作上大幅进步,可是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却直线下降。基本是是掺杂了奇情、戏说、谈情说爱路子的历史剧,距戏说还远,但离正剧也不近。算是避开正剧的通俗化作品。我只看了一次再不能多看,越是成长就越看不下去。


关于四四这人物面貌刻化,可以说本剧已经足够全面立体了。但是大概还是少了一些侧面。毕竟人都是多面的,何况是这位复杂的雍正皇帝。指望一个电视剧一本书能看其全貎也是不现实的。

四四在继位以前的某些伪装是本剧最缺的,基本没有演。四四继位以前曾自诩富贵闲人。还挖空了心思写了许多表达淡泊明志的诗集。带领全家COS了多幅农耕图,还弄了个十二个美人图出来。这种种行为都是在刻意表现其淡泊名利之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之态,这应该是在他很长时间内经营的人设。但是本剧突出他的干将的一面,对他这一面完全摒弃了。


史上诸多雍正剧,前面多以残暴阴谋形象者多,好不容易出了个《雍正王朝》。罕有能正面表现四四富贵闲人这一面的。台湾郑少秋的《江湖奇侠传》算是惟一略有表现的。


这两部作品不仅同期,也同样是因为四四正名而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四四的形象,是背离的两面,完全可以结合起来看,这样能够更完整的表现理解四四的人物形象。可惜论形象,秋官和糖果老师画风差别太大,论气质《江湖奇侠传》的江湖范儿和《雍正王朝》的正剧范儿也相差太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路子的电视,很难让人将它们统一起来看。但我还是勉强自己将他们结合了。郑少秋版的四四身上的某些特性未尝不就是真实四四的一面。可是要单论的话还是糖果叔更胜一筹。毕竟四四有画像流世,怎么看也不是那个潇洒风流的秋官还真和糖果叔挺像。何况 世宗弓四力半……他也无论如何不是那个武艺高强的四四,无论如何不可能是那个甘愿被情人所杀痴情到极致的四四。


有人说自从看了秋官四就使得糖果四的形象崩塌了。这也真让我汗颜无语。前所述的唐版四四身上的阴狠毒辣面他大概没看出来。其实还不是个颜控。


《江湖奇侠传》真乃神剧,明明混合了诸多野史,但又恰当的融入了正史。点出了许多《雍正王朝》没有提及的历史细节,比如四四继位以前已经代父祭祖,代父祭天,还有年羹尧的朝惕夕乾等等。本剧的年羹尧竟然是黄海冰演的,在表现其跋扈的桥段甚至堪比王朝。更被人称道的是其台词典雅,几乎字字珠玑,词词有典。可是我看完觉得字字珠玑的后遗症就是用力过猛,有些装。一是不可能说什么都要引经据典,二是有些段落大力拽文其实有卖弄之嫌。本剧是文人作品,体现了和二月河这种政治派不同的表现手法。


虽然此剧的演员我认为是不足以与雍正王朝相比的。但是整体来讲都是表现了王朝的另一面,那就是江湖。此剧的康熙形象有一点陈道明派。反正《江湖奇侠传》是在港台方面表现雍正最好的一部作品。与《雍正王朝》可以相辅相成。


在影视剧方面早期的《大内群英》都说虽然情节雷,但是万梓良演的好。我也看过些细节,还真是蛮好的。但此剧内容是对四四无情的黑到底,实在没办再多看了。


上面说的一些,就是驳斥四四美化说。同样看此剧看权谋斗争,就一定要抛弃小白看法。要明白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的,谁上来败的一方都很惨,要明白,权力斗争是无情的,白莲花没有资格参与,参与的人都是狠角色,根本不能用好人坏人这样可笑的字眼来形容。



前面说的权谋斗争线,包括最后的八王议政是本剧戏核;如果是对权谋不感兴趣的女性,也可以先从感情线众多支线上的任意一线下手观看,从兄弟感情,到各对儿套了不同相处模式的男女感情线,也可以吸引到感性的观众。李卫同学还负责了本剧的幽默逗宝线,时不时活跃一下气氛。所以本剧的观赏性十足,和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那一类曲高和寡的电视剧不一样,是兼顾了思维性和通俗性的。


而且我再次强调,本剧的贯穿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权谋斗争。在这一线上天下无敌,走向共和等纵在综合方面可以超越,论权谋斗争难以媲美。那些个说什么本剧是政治教育,说四四是模范党员的观众,我实在觉得其智商实在堪忧。四四在夺嫡过程中使出的手段之狠毒,他们竟一丝一毫没看出来。



在演员表演方面本剧主角到龙套无一短板。都经的起截图分析,很多场面里面,人物众多。观者往往只能注意到画面主体说话的人,但是多次观看后会发现,在这些个画面里某些角落里的角色 一直在做表情,而不是背景板。这些个细节在贴吧里有许多大神分析 ,真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在第20集里,今年观剧新发现。在夺嫡之夜里,康熙最小的孩子也一直在场,他只有一个正面镜头就是勇敢的第一个说我听见了是四阿哥不是十四阿哥。其余就隐秘在镜头角落里了。然而仔细一看,其实他处处在演戏。先是被三阿哥搂到怀里抹眼泪,然后是坐在凳子上由张廷玉马齐照顾。不仅体现了小孩子的心境,也由他表现其他人的动作性格。可是这些都要多次观看后才能发现,可见此剧在细节的认真之处。

我自己也做了一贴来分析眼神这一角度,地址链接。

tieba.baidu.com/p/52065


专门说一下焦晃老爷子的表演,实实在在是空前绝后。在初播时我就见媒体不遗余力的夸赞焦老爷子演的如何如何好,那时我没有看,也看不懂为什么他演的好。越看我越体会的深。这才是真皇上这才是康熙大帝呀。像陈道明演的那样霸气外露虽然过瘾,但是难度相对焦晃这种演法是低很多的。内敛的表现很难,不怒自威才是最高的境界。不怒自威者的威仪远非张扬跋扈者可比。而能够不怒自威的人,必须长时间身居高位才能潜移默化的由表及里产生强大的气场。所以现代人其实是难以体会难以遇到这样的人。根本无法体验 这种感受。


据说,外国使团曾到紫禁城拜访慈禧,当时的中国已经日是薄西山,多少割地多少赔款,外交内政土地无不沦陷,几乎成为半殖民地。有哪个西方列强把中国放在眼里,可是当他们走进紫禁城看到重重高耸的宫殿,看到一层又一层相套的宫殿,似乎走不完的宫殿,


看到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队伍在严格的皇家礼仪之下行动。高高在上烟雾缭绕中的一介老婆子 慈禧太后,在他们的眼里,竟然有了天神之感,无不默默觉得有了敬畏之意。这就是帝王能够培养出不怒自威境界的缘由。我们现代的人实际无法感受天颜。


然而焦晃做到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根本不需要把霸气写在脸上。在第9集里发现太子偷情后,图力琛把守门太监弄死了。他说,死,死了算了。太子找不到了,他说,去找!找回来!就是这么两句话,其展现的气场完爆所有皇帝饰演者。上一刻还是一个伤心憔悴的父亲,听说太子谋反,马上变身成为处世不惊的皇帝。实令我等拜服。


焦老爷子实在太强大。就不多说了,因为每一幕都是经典。这种内敛深厚的表演功底需要有阅历观众才能看的出其中之味。

关于不怒自威,在潘迎紫版的武则天里,也算是这种气质展现的佼佼者。从天真烂漫到一步步手握重权,潘迎紫展现的仪态万千不怒自威,眼神凌厉无比。非常的棒。各种皇帝扮演者,在这一方面,还真就这两位演员做的最好。

其余我就不在这个啰嗦的文里说了,实在是都太过于优秀。




本剧的道剧服装也完全没的说。刷马桶 打鞭子完全是为了还原清宫生活的氛围。


在服装上,先说槽点。本剧的女装其实也是很用心的。大襟子,滚边的花纹非常符合清制,旗装也还好,起码是九零年代的高峰了。不上心的是女子的旗头。但是本剧的旗头也有神奇之处,那就是不同于其同时代的任何作品也不同于以后的任何作品,完全不是历史发展线上的一环,是个特例。本剧的旗头样饰不说好不好,起码还真独特,再没有其他任何一剧与之相同。也算个功迹吧。


最近观剧我还发现,其实本剧女性的嘴唇是画了清朝那种只涂中间色而不是全唇的奇特方法的。只是点的不浓,不像老照片画像那么明显,仔细看能看的出来。额头处也是剃了像清朝那样中间剃去一点头发的奇特样饰的。这真是太意外了。太用心了


至于本剧的男装那简直不能更好。

从朝服来说,不像别的剧皇上永远一身龙袍,现在龙袍不是天天穿只在特殊场合穿,一年只穿十几次,这已经是常识了。多半时候也和朝臣一样,只是图案和里面衬装的黄颜色显示其不同。

皇子们的朝装马蹄袖上有非常精致的花纹图案,而不是一块蓝布。朝服里面透着的蟒袍风吹起来的时候也看的见里面精致的图案。只是本剧的朝装没有用那个看起来更精神的假领子那叫什么来着就是很英武的那个。可是现在的娃可能已经不知道了,整个九零年代所有大陆清宫里都是不使用假领子的,这也是时代所限。要到了新世纪以后清宫剧才开始流行用假领子了。本剧的服装毕竟是九零年代代表的最高峰了。


便服方面更是赞,其服装质地鲜明的看出一个好字来。而且所有的便服都透着淡雅的花文,竹子,福子样,暗纹。黑色 红色 土黄色 蓝色 绿色 白色……马甲的对襟 琵琶襟 斜襟……样样俱全。每一套便服者衬一个相对应的马甲,对应一个同颜色款式的帽子。这得下多大心呀。现在的清剧如同步步惊心一样,看起来华贵,其实非常低LOW.花样重服不堪全是龙字团纹,连帽子也不配。皇子在便装时全露大脑袋。也不配马甲全是一身的。一是显鲜肉的身材,二就是省事不用心呗。给每一套衣服搭马甲搭帽子多么耗时耗力不讨好呀。

贴吧里有专门分析服装的大神,一比之下就知道现在的清装剧多么可笑。

tieba.baidu.com/p/17957



最后收尾,来到啰嗦的总结部分。



本剧之所以能够常看常新,一是因为有众多角度入手观看;二是因为其中提出的问题今古通用。从第一集的治水患开始,到吏治腐败、权贵阶层的特权与国家利益的矛盾、改革难、盲从群众(如曾静)的无知……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在的社会找到对应。所以常让观者有今古错位之感。三百年前的问题无不一样是今天的问题,看雍正王朝就是看今天社会。本剧绝不是肤浅的要影射什么,是高屋建瓴的提出问题,让观者深深的思考并明白有些问题必须解决。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网上还能提出各种影射说,其实人家拍的时候照他们解读影射的事情还没出来呢。这更证明了本剧有超越时间的神奇魅力,这些问题怕是再过三百年一样是问题。



本剧更加神奇的影响力还在后面。那就是因此剧产生了日后庞大的姑且称为一个题材的——清穿文。各种清穿文,几无例外要穿到四四继位前后,成为四四身边或是他的弟弟身边的一个小女人。各种见证九子夺嫡。


就说最有名的《步步惊心》,显然其框架完全来自于《雍正王朝》,很多情节和观点更是原封不动的抄袭。不给二月河交版权费实在说不过去。步步完全可以看成王朝的一个同人,一个支线,一个番外。完全不用多说什么例证,只要看过王朝的人,一眼就看的出来。

其他的清穿文也多半用着二月河搭的框架往下编。反正就是让这性格不同的九个人和女主角一一过招恋来恋去恋过没完。


对于步步惊心,惟一的让我感动感谢的就是没有黑我家十三,没有把四四和十三的CP拆开反而有了更深的描述。起码,日后的四四文求你们再黑四四,也不要去黑四四和十三的感情。求穿越女与其穿越成他们身边的女人,不如直接穿成十三。

一本书一个电视剧带动了一个产业一阵文风不能不说太诡异离奇了。



我是一条腐向分割线。

——————————————————————

以下的事情是《雍正王朝》的最后一个切入角度。因为它的出现完全是这个电视剧带来的。就是耽美同人线。(在本剧之前是压根没有这种角度这种文章的)

观本剧的观众多半是有智商脑子的,大概多半不会朝腐向下手。可是就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人,看出来这条线挖掘了这条线。和清穿文一样诞生了另一个团体就是数字军团。九子夺嫡里的九个人被任意搭配组CP。其衍生的同人文数量也是相当厐大的。


作为一个拥有奇特观剧的路线的我在这一线是也很神奇。

前面我也写了好多关于四四和十三兄弟感情,是在看了几次以后自己发现自己体会的。但是当时年纪还小,而且压根没有什么耽美同人的概念。我是怎么也拐不到同人路线上去的。

可是这兄弟情越看越感人。而且新世纪后,耽美同人文学以燎原之势在网上传播。我在各种无意和奇特的路线指引下走进耽美大抗。

之后就意识到四四和十三这两个人是多么符合耽美人设情节。这不是兄弟情这就是爱!

从《雍正王朝》本身展现的兄弟情谊已经足够丰富足够深刻了。然而这竟然还不是全部,当网上几位大神贴出源源不断的正史记载,文献原件后,人们恍然发现。在历史上这对兄弟的JQ简直是无处不在闪瞎狗眼。无法形容,官逼同人的典型。

这个贴子里总结的比较全面

blog.renren.com/share/3


凌乱的让人无话可说。和丰富的史料比起来,本剧里的兄弟情谊简直不直一提。

上两首诗,一是四四写给十三的,一是十三写给四四的。

四四诗:


《仲秋有怀》

翻飞挺落叶初开,怅怏难禁独倚栏。

两地西风人梦隔,一天凉雨雁声寒。

惊秋剪烛吟新句,把酒论文忆旧欢。

辜负此时曾有约,桂花香好不同看。(这句是重点,这像是写给兄弟的吗)


十三的诗:


奉和兄雍亲王暮春元韵 (瞧瞧这名字起的)


胤祥


好景当三月,红云点绿苔。

莺啼垂柳外,鹤舞曲池隈。

丽藻毫端发,熏风纸上回。

尧阶多雨露,棠棣四时开。


描 述的是农历三月暮春时节的春景,从字面上看,春意盎然,老四的心情显然很不错。“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天气暖和了,隆重的阴影也没有了,“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牡丹,花中之王,时节变化,花王快现世了。显然这个时期,若不是老四的暗地铺陈各项顺利,就是争储颇有眉目。(前面有一首四四的诗,十三是回应的)


十三爷的唱和,显然也是一片风花雪月,怡景怡情,只是最后一句“棠棣四时开”颇有深意。

棠棣,一种小花,在春末(即暮春)时节花开,很应诗中烟花三月之情形。

棠棣,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棠棣篇中,是一首描述兄弟友爱的诗词,故后世将“棠棣”两字,引申为兄弟。


四时,四时一词,最初出现在《易经》,指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四时,又指朝昼夕夜一天


所以“棠棣四时开”,从景上看,是说棠棣这种花在暮春时节天天开花;从情上看,是指你我兄弟间年年日日一辈子相亲相爱。又牡丹对棠棣(贵贱云泥之别),忠诚表白、暗度陈仓、互通消息明显。

再看“棠棣四时开”前一句“尧阶多雨露”,“尧阶”一词,出自“尧阶蓂荚”,即传说中尧阶下一种初一开十五落的花,此中“尧”是指“尧帝”,三皇五帝之一。所以后世对“尧阶”一词,便含有“庙堂”之意。 雨露两字很含蓄,听着和风细雨,可又何尝不是康熙皇子们之间夺位的写照。


“无论通往庙堂的阶梯雨露多湿滑,我这个兄弟棠棣小花一辈子和你相亲相爱”,多么红果果的表白啊。呵呵。。。。。。。。


(以上引用)


那么,为什么此二人互写的诗能流传下来呢。是因为四四组了一个交辉园遗稿,把这些诗全录入了。所以保存了下来。呵呵……


夫妻如雍雍也,兄弟如怡怡也。——诗经原文

这些个种种闪眼现代人狗的史料里。

最令人侧目的就是三条

一是血泪巾帕(四四擦泪擦血的手帕放到十三的棺材里,这是什么这就是宝黛之间的诗帕呀)

二是恢复怡亲王本名胤祥,不必避讳。这在封建时代是天大的事情,几千年惟一一例。并且其实是继位之初就要其不必避讳只是十三坚决拒绝了。

三是陪葬。

四四竟然 要选一块最近的地让十三和他一起埋!吓的十三吞土明志。在看到这个史料以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其余的那些都成了小事了。这究竟要怎样解释这种行为动机呀。


四四写过很多关于十三的祭文,都是亲自手书,摧人泪下。绝非代笔的规范文风。四四说他家十三是宇宙全人,周公再世。甚至还说怡亲王人甚体面。夸无可夸了吗?(从现存康熙诸子画像来看,的确十三最体面)

十三的墓制大大超越了亲王等级,所以毫不意外的被当作头号目标盗的干干净净。四四你这是害他你知道吗。更令人感动的是,亲王墓地都是各自家里负担。可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片深情,四四用自己在雍王府所存的小金库全权支付。不要十三家里出一分钱,不要公家出一分钱,一定要用自己的私产才能全了这份感情。


最后附一段四四亲笔祭文


修短不齐者,数也;生死之难忘者,情也。

得贤弟而中道弃捐,朕兄之凉德也。赖朕兄而遗徽表著,贤弟之福厚也。

今者,朕兄以念弟之深,痛弟之切,大显其勋名,尊崇其典礼,凡经理于身后者,无不殚竭其心思。


而贤弟生也荣,死也哀,名既不朽,寿且无疆,贤弟之福,不已全乎!假令克享大年,后朕而逝,朕之孝子顺孙善体朕心,亦未必能洞悉弟数十年之心迹,如今朕之经理周详,罔有遗憾。然则,贤弟洵有全福,而朕之怀忧抱恫,失所依毗,其福不及贤弟远矣。


字字泣血~~ 呀 有没有!!!!!!!

十三走了以后, 四四完全是一副未亡人的样子恨不得跟了去,十三的灵柩足足拖了三年才葬。


史料上关于二人的JQ太多太多,以上引用和网址所述远非全部。大神们都贴的是文献原图作证。

多的内容不写了。

反正这些不是同人女的自我YY。桩桩件件 字字句句记于正史。要说他们仅仅是兄弟情,那我不能相信!难以相信

要说YY其他都是YY,惟独和四四和十三,那不是YY。那是对天可表的真情厚意。

当然要说是什么同性禁情,那也太过于肤浅。我认为四四和十三的情谊不好总结,不仅仅是兄弟情也不是什么同性爱情,而是超越了兄弟情,超越了爱情,超越了一切的。在极其复杂残酷的背景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友谊、兄弟亲情、相互欣赏、相依为命……

在岁月的沧桑里悠悠走来的,溶于血脉的,相互辅助的感情。远比爱情的激烈更加绵久。

想引一句话“也许这并不是爱情,但也是浓浓的不可分割的感情,除了他们没人能懂。”

回顾这一生,十三真的是把一生一世献给了四四

我觉得有一位亲分析的一种导向也挺好的。

四四和十三的结缘是在远没有权力斗争之时结下的纯粹无比的感情,十三是他还没有任何权力欲望时的情感依托对象。因为时事的变化,四四一步步走向人性的权力的深渊。只有他身边的十三从未变过。人总需要些情感寄托的,十三就是四四永远的寄托。他拼了命的对十三好,想护得十三周全,因为那是他生命里最后一点干净地方的象征了。


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对于这二人来说,甭管是什么情。

反正四四心里最重要的人是十三,是一个无比鸡血脑/残弟控

十三心里最重要的是四四,是一个超级无比迷弟兄控。

鉴定完毕。


从本剧来说,并没有刻意对四十三煽情。而且其长相也完全和耽美不搭。可就算是如此,由于兄弟之情太过溢于言表还是让人看了出来引了出来。才有了后来无数的文章。可见自古真情难掩藏。

虽然我不喜欢步步惊心,但是在步步里,十三被圈禁时有非常煽情。四哥又是流血又是流泪又是隐忍又是无奈,给了四哥很大的发挥。不得不说,仅从这一幕来讲,吴奇隆是非常完美的。

而历史上的十三,因为从一个受宠的小皇子凭空无故的消失了十年,到雍正朝又一夜之间成了铁帽子亲王。所以给人无数猜测,在关于消失的十年里,因为四四对史料的有意掩藏,只剩下一句记载就是受牵连于废太子,具体的原因和过程毫无痕迹。所以二月河大人给出了幽禁了十年的说法,算是一个合理的猜测。


虽然也有很多人提出,从点滴痕迹里来看十三可能并没有被圈禁十年。但是,在这十年里十三毫无作为被康熙完全置之脑后是毫无疑问的。这十年里,十三还得了所谓鹤膝风,心情身体都差到极致。所以二月河大人的提法能够自圆其说,合情合理。


至于十三被冷落的原因,即便四四想要怎样掩藏,人们也知道必是夺嫡之路息息相关。

二月河大人的猜测一是为四四顶锅,二是被康熙保护不想让他再因性格惹 事牵连了四哥,也牵连了自己,要他磨炼心性。多半史学界也是认可的。认为他的牵连就是为四四顶锅。也有部分反对的砖家。反正我是坚定的支持二月河大人的说法。因为从历史的细节里从落寞皇子到铁帽亲王差的就是一夜,差的就是新君继位。说四四和十三之间没有交集,说四四和十三不是一党,说十三不是四四继位的大功臣,那脑子是透逗了。


关于这个世罔替的亲王。在十三之前有此殊荣的只有开国上战场的几位功臣,在十三之后,只有清末面对英法联军国家破家亡之际立过汗马功劳的恭亲王。在和平时期取得如此殊荣的只有十三一人。在雍正朝十三受到地嘉奖之隆重,次数之频繁,实在是封建时代人臣极限。四四在十三身上完全是不逾制不僭越会死星人,时时处处要表达十三不同寻常之位。我必须说十三也毫不愧对四哥的深情厚意。



在十三的葬礼人不少人因为表现的不够悲痛而被处罚。最惨的就是三爷。这个雍正惟一的哥哥表现的不够悲痛甚至还欢乐。所以非常不幸的被四四果断处理了。可怜三爷熬过了夺嫡熬过了雍正前八年倒在了十三葬礼上



在这里又要叉出去说。我发现喜欢在葬礼上大大逾制以显悲痛,在葬礼上处理人是爱新觉罗家的基因。从皇太极开始就如此。

皇太极因最爱的宸妃去世,葬礼逾制,痛不欲生。处理了葬礼上不够悲痛的人。

顺治因为董鄂妃去世,葬礼逾制,痛不欲生。

雍正因为怡亲王去世,葬礼逾制,痛不欲生,处理了葬礼上不够悲痛的人。

乾隆因为富祭皇后去世,很悲痛,处理了不少葬礼上不够悲痛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儿子。

他家这些人还真是有些痴情的基因呢。



而且前几任皇帝和皇帝的竞争者很奇怪的集中在几个数字上。皇太极第八子,有力的竞争者十四子多尔衮。胤禛第四子,有力的竞争者皇八子,皇十四子。乾隆也是第四子。


通过夺位前的情况来看四四和十三在康熙朝最后的交往应该是比较隐蔽的。不然太外露了不是招祸吗。这一点在那个雷剧《皇太子秘史》里倒是表现的蛮好的。


(又叉出去说,天雷剧《皇太子秘史》里四四的戏份是最吸引人的,纵我再怎么不喜欢本剧不喜欢这里面的四四形象,当初看的时候也发现这一点是惟一的可看点,里面的四四纵然腹黑无比。但同时又形象英俊,腹黑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手段。甩出教主演的圣父太子几百条街。这里面的四四形象不失为一种补充。)



耽美同人虽是小众话题,四十三 是小众中的小众。不过从历史同人圈子里来说这一对儿也是蛮热门的了。

这么些年也 有不少佳作问世。

目前来讲我认为启蒙作《天狼》是一拔文风,较琼瑶化,完全脱于《雍正王朝》的情节。非常感人还出了书,本书最雷的是祥儿这个称呼。

但是其后继者改了其琼瑶文风,故事 也开始偏向闪眼人的史料记载。

代表作是《两个女人的史书》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每一段JQ。太TM感人了。

还有《苏公公的日记》简直太萌太软太虐了。


然而所有的文章里,四四和十三的相处模式是固定的。

那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十三是一个可爱的小团子,四四是一个冷面的皇子无人能靠其身。小团子硬爬到冷面王身边感动了冷面皇子。之后一路携手而过。四四的夺位之心一半是因为为了保护十三而起。

虽然很萌,虽然很感动。不过真的很YY。

十三是愿意为了四哥粉身碎骨挡在前面的,然而 四哥不会是为了十三才跑去想当皇帝的。四四对十三是掏心挖肺的,但是四四也不是吃素的,他是有手腕有心机的。

这么个YY法,简真是才是对四四最大的洗白。

我希望以后的文里能够把四四处理的更立体些,腹黑些,甚至写他利用过十三也未尝不可。现在有一个文日月交辉倒真是按这个路子来的,可是不要太辣眼神。辣死个人了。十三经常找女人搞的四哥为其伤神,十三经常不对四四惟一跑去和人偷情,十三居然不是一心一意为四四,四四竟然为了十三要囚禁别人。要人命。再也不要看一个字。

看来这其中的度不好把握。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各自相配搭档都有N的立方的方式,无论是从年龄、性格、身世、四四和十三能组到一起的概率都是极低的。所以比四四小八岁的十三究竟是怎样从小和冷峻的四哥混到一起的,仅仅因为康熙下令四四教学十三?我觉得这个才是有趣的千古之迷。关于十三后来被德妃所养,其实应是误传。无根据。


自从我参透四四和十三之后,对于剧中的引娣线就再也感动不起来了。

我觉得这世上最深情的呼唤就是四哥!十三弟!



最后的分割线


四四当了皇帝之后是如此的艰难,做了很多个为君难的印章。现都存世。

弹幕和评论都在感慨,为什么非要当皇上啊,为什么这么辛苦这么艰难的非要去当什么鸟皇上呀。当个富贵亲王不好吗。这是人之常心。

然而过了这么多年,我渐渐理解这一小挫人的心理。为什么要如此艰辛如此痛苦的夺一个艰难至此的皇帝职业,不惜身家性命也要当的如此甘之如饴。

因为皇上,这两个字所代表的一切远非现代小民如你我能够深知。

这两个字有至深的魔力可以让人抛弃一切去夺。

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权力!

权力真的是有魔力的,虽然我从没体验过。

可是我终于能够想像,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是何等的壮哉。


万众之上的龙椅,只有你一个人高高在上。下面黑压压的人头都要向自己磕头顶礼膜拜。在电影《末代皇帝》有一场至今无人能越的皇帝继位戏。三大殿外的人头满满当当的行三跪九拜之礼,那情形,只要想像一下接受朝拜的那个人是自己。就能够理解要坐上那个位置人的心理。


皇帝的至高无上,是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为了这一份至高无上,就是有人愿意倾其所有去夺。

在原著里有写,四四拜见康熙时,康熙的寝宫内外安安静静,放了诸多冰块降温,明明是炎热的夏季,这里竟有丝丝凉气。这就是皇帝!立刻让四四心神一荡!这是只有皇帝才有的特权。


历史上的四四虽然勤政但是他是最重视皇帝威仪的。 有一次因为吃饭时皇后用了和皇帝同样的规格,四四大发雷霆。认为皇后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和皇帝比肩。


四四虽然勤政,但他真的很会玩

比如有名的COS。这在电视剧里也有表现。他这些COS如果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谁TM会理他呀。他还要找专业级别的人为他来画像。

他真的很会玩儿,他虽然于吃这个事情上向来节俭。可不代表他真的节俭,他养起狗来就一点不俭。他养了那么多狗狗,都花很多钱,还要为他们做最好的服装,还要自己给狗设计服装。


他真的很会玩儿,经常要求什么装饰换成什么装饰,对古董书画极有研究,现在四四的审美和乾隆的审美已经成了话题了。那些个为了他造的珍宝可是价值连城的。根本谈不上节俭。


这就是四四。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当了皇上的人才能有的待遇。

最重要的是,当了皇上才能实现他多年来的政治抱负。对这个他早已深恶痛绝的官场来一次大的清理和改革。


他这么勤劳这么辛苦,当然也不是为了什么为人民服务,只是一个有权力欲望负责任的皇上的本能。历史上的极权皇帝如朱元璋之类都和他是一样的。对权力的痴迷必然带来了更大的辛勤。

当然了不管是不是为了人民服务。只要对的起人民就是好皇帝。



冷峻的四四、阴狠的四四、爱玩的四四、铁血的四四、爱恨分明的四四;这样一个人现在除了被当成大清第一绿帽子王,还被一群网友弄成了段子手,弄成了萌萌哒皇帝。这到底是该哭该笑。不过。我宁肯他当萌萌哒皇帝也不要他当绿帽子王啊。


我觉得我越来越理解认识了三百年前的君王,他有抱负有手腕有情有狠,爱恨极致。喜欢一个人就经常表狗血之言,恨一个人就要让你渣都 不剩。至情至性啊。


最后还有本剧的女演员。除了引娣和苏舜卿其他人不是一眼望去即美的。但是细细品之全是二眼美妇。是符合古典美女娥蛋脸儿有肉有气质的。是宝石一样由内而外散发光芒的。比如秋月真的有一双秋波一样的眼睛。比如郑春华,在浣衣局素颜时人人看出来其秀丽本质。


比如小翠儿,真的是瓜子脸的江南女子很有些看头呢。比如福晋,虽然身材略显臃肿可是端的是大气厚重。比蔡少芬那个过于瘦削的脸不要好太多(不是蔡少芬不美,不过相比之下显然这个才是皇后气质)。本剧幸拍在黄金时代的尾巴,没有陷入偶像剧风潮。女演员的所谓颜值是相当经的起考验的。只不过被网络时代的蛇精脸洗了脑的观众看不出来而已。胡玫导演也不是不会选女演员,她实在是太会选了太过于认真了。才让现在无知的观众失望罢了


综上。

这就是《雍正王朝》 能够多年来不断的挖掘深度广度所以 有不断的观剧欲望。

从小我就看饱学之士说 红楼梦 如何如何好,自己是如何如何从小看到他体会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红楼梦》实在太深,对读者的要求太高。这么多年来。罕有一两点是我自己读出来的。都要靠别人的引导和分析。所以体会不深。


但是我的智商对于《雍正王朝》还是够用的。隐藏在这里的每一个点基本都是我自己发现的,每次解锁一个小关口都觉得十分兴奋。这种感觉真的很好。随着成长一步步解锁,一步步发深入点一步步发现衍生点。这才是我看本剧最大的乐趣和收获。


发一个小广告

b23.tv/av13074191/p1

这个是鄙人做的雍正王朝电视剧微剪辑。雍怡同人向。 可以感受的到雍正王朝的魅力和雍怡的深情。只是同人向罢了 电视剧很正。想剪出耽美风也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有心里膈应。时间稍微有点长。有兴趣看看

一言难尽。拉拉杂杂嗑嗑巴巴 前言不搭后语的感想如上。


user avatar   shen-lin-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得看你自己的屁股站在哪边。

如果是皇汉,这部剧不错,扫荡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帝国统一,雍正喜欢用汉人。

如果是满清遗老遗少,这部剧不错,世宗皇帝英明神武!不愧是我满清的皇帝。

如果是右派,雍正帝玩狂澜于不倒,扶大厦之将倾。世人不解其忧,雍正帝仍忍辱负重,致力改革,难怪前总理看得泪流满面。因为我们是救世主却不被人所知呀!

如果是毛左,雍正帝手腕强硬,对内扫荡分裂势力,对外恩威并施。一条鞭法,官绅一体纳粮,开千年未有之新政。打压官僚,惩治腐败份子。凡事以民为主,以民为天!

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剧中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user avatar   qi-da-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雍正王朝》一剧的基本主张是“担道义”,这既是其价值观,也是剧中主角四爷的斗争策略。


康熙皇帝颇得人心,却也面临着沉重的积弊,他想改革,却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让他头疼的,是该在众位皇子中选择谁做接班人。他在物色一个挑得起担子的皇子。“挑得起担子”的意思是重大局、有责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这些都是做一个优秀皇帝必备的素质,其中尤以“得罪人”这三个字为本剧的关键词。“夺嫡”的两大重要竞争者四爷和八爷,在这点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四爷的选择是“去做事,哪怕得罪人”,八爷的选择则是“让他去做,让他去得罪人”。


剧里的前三件大案,依次是筹钱赈灾、追讨欠债、追查顶替死囚案,这三件任务,无一例外全要伤害一大批官员的利益(剧中后半部分雍正即位后的改革措施摊丁入亩、一体纳粮、旗人自耕自种,同样全要伤害到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这“怨气”积累之多,甚至让蛰伏多年的八爷都自认有“九成胜算”而搞出“八王议政”了),可见当时大清帝国,积弊甚多,亟需改革,而改革,就必须拿既得利益者开刀,必须“得罪人”。看清了这一点,就知道八爷的斗争策略,完全不对头,佟国维所谓“民意”“天心”的二分判断,完全走了眼,彼时彼地,作为储位竞争者,得“天心”是加分项,而得“官意”(八王党和佟国维都没分清“民意”和“官意”的区别)实际是减分项——康熙需要的是“孤臣”,是以帝国大局为重、哪怕把全部官员得罪光也义无反顾的实干家,是勇于担当道义、面对地雷阵也一往无前的改革者,只有这样的皇子,才能得到康熙大帝的“天心”——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邬先生才献出了他那振聋发聩的“出山第一计”,即“做一个为皇帝分忧的儿子”的谋断!


相比之下,佟国维及八王党对“官意”的看重,则是典型的落了下乘的“为者败之”之举。他们所谓的“民意”,实际上是“官意”,八爷一辈子的隐忍自持,换来了贤名和在官员中广泛的好感,但这好感一旦累积过度,就立刻成为任何皇帝都断不能容忍的“结党”行为,而且,在帝国需要改革的时候,不肯得罪官僚系统的“仁德”王子,只能在事实上成为改革的挡路者的角色,剧里四爷在夺嫡大战中将八爷党打得七零八落,借助的最大力量就是康熙皇帝改革的决心。被邬先生点破这一层之后,我们看到四爷但凡遇见兴利除弊任务,从来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失去再多“官意”也在所不惜,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能为皇上分忧的儿子”,能最大程度地收获“天心”!


佟国维在发现自己“重视官意”的判断出错了之后,一招“两面下注”,一面借势自退,一面顶起了隆科多,在夺嫡的最后时刻他更对隆科多下了“只听皇帝一个人的”的指示,不愧是官场老狐狸,即使一时失着,也能迅速修正。其实隆科多本来也无师自通,在十四爷“进献死鹰”,康熙震怒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都不要动,只听皇帝指示”的正确判断,但到全剧最后的“八王议政”章节里,竟然利令智昏,站到了“八王党”的一边,让人大跌眼镜。除了“天下第一巡抚”诺敏害得隆科多失宠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应当还是雍正的强力改革,使得“官意”跌破了临界点的缘故(八爷嘲笑:除了一个状元两个老臣,还有谁为你说话?)。如果不是十三爷神兵天降、力挽狂澜,雍正帝将不免以“刚愎自用”的“独夫”形象而留名史册了。


剧里八爷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搞错了对“天心”“民意”的认识,他总是以“官僚利益的同情者”的形象出现,这使他在“改革大势”面前,成为了“拦路虎”,按说这只是“政见问题”,八爷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辈,但在封建时代,一个王爷对百官百般笼络、一件得罪他们的事都不肯做,脸上再“养气”得“面如平湖”,“司马昭之心”也“昭然若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八爷机关算尽,偏漏算了对肖国兴的“诱供”会传到康熙的耳朵中。“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扳倒太子者,怎能全身而退?邬先生的神机妙算再次中的,可怜身边没有这等智囊的八爷,长期以一人的智商,带着“毒蛇老九”和“草包老十”奋斗,这次终于着了“冷面四爷”的道儿。


这次四爷之智竟然比邬先生还计高一招,实因邬先生虽然阴谋奇计百出,终究还是心怀仁义(原本也是考功名之人),对政治家的伤己(如雍正)伤人(如年羹尧)的“狠劲”估计过低,在坎儿惨遭毒杀的夜晚,邬先生是有所触动的(倒是搀着他的年秋月更平静些),这位多智近妖、算无遗策的顶级权谋家,追求的是施展“平生所学”的“自我实现”,“痛下辣手”的果决反而不如雍正、年羹尧等“强人”。推弘历、保太子、烧行述、荐十四,邬先生这些所献的计策,竟是以成全、维护为主要形式,这些策略能博得仁爱的康熙的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四爷的暴戾之气。当圣祖大行、先生远去,四爷渐趋猜忌刻薄,连张廷玉、十三爷都要斟酌进言的时候,能让雍正皇帝克制的只有手里的一串念珠了。八王议政、逼宫谋逆时,雍正孤独地坐在台阶上面对群情汹汹,一定曾有过“若邬先生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而当邬先生对田文镜对牛弹琴,他也一定会怀念那在四爷府中计谋甫一出口对方就心领神会的时光。“真吾主也”的感激和知遇,会让每一个志在“为帝者师”的饱学之士心神激荡。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有这一次风云际会即足以不枉此生,鸟尽弓藏,功成身退,这样对大家都好。


张良范蠡,激流勇退。而伍子胥孤尸浮海,刘伯温倚柱吞金,他们也至少遇到过雄才大略的人,做出过惊天动地的事。而像剧里的废太子的王师傅,几十年后,终于确定自己辅佐一生的学生是个庸才,这是何等的悲哀。这位王师傅可不是迂腐儒生,看他逼死郑春华的果断、最后时刻倒向四爷的明智,足见他前几十年都没有放弃二爷实在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可惜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惜了王师傅的一腔忠心和满腹才学。四爷并没有在朝中结交大臣,因此他这个“孤臣”笑到了最后,而力挺过八爷的佟国维和马齐都受到了康熙的敲打。另一位“孤臣”是张廷玉,这个绝顶聪明的政治家,长期屹立于风雨飘摇中,却从未被打湿过衣裳,他只有一个盟友,就是康熙皇帝,除此之外无论是皇子还是百官,他都恰到好处地保持着“工作关系”的距离,他对“天心”的认识最深刻,因此他每次都能正确地选边——说来也简单,只要每次都选到皇帝那边就行了,但这谈何容易!没有对朝廷局势和皇帝内心的洞若观火的了解,怎么可能做到?


对雍正皇帝而言,每次选边都选他的人屈指可数,除十三爷、田文镜、李卫之外,无非是张廷玉这种忠于“康熙遗志”的“旧臣”、刘墨林这种“躬逢天恩”的“新贵”、张五哥这种忠心耿耿的“勇士”,同样是“旧臣”,隆科多是“脚踩两只船”的,同样是“新贵”,孙嘉诚是“帮理不帮亲”的,同样是“勇士”,年羹尧是“得志便猖狂”的,更有八爷党这种“旧仇”,被改革伤害到的大小官员和八旗子弟这种“新怨”。他是一个“有国无家”的改革者,他斥责李卫“多少人看着你哪”,其实这是他自己的心境写照,他期待乔引娣的认可,因为只有仇人都认可了他,他才敢确定自己是对的,但乔引娣能真的懂他吗?田文镜、李卫能真的懂他吗?邬先生能懂他,但他已经走了,张廷玉能懂他,但他太有分寸了……能真正懂他,又敢于披肝沥胆地说心里话的,其实只有一个人。


经过康熙的“苦心磨砺”,十年牢狱之灾,当年的“拼命十三郎”染了痼疾,也有了暮气,但也更加沉稳,更加老辣。十年后他第一次出山,在极短时间内就接管了兵营,掌握了局面,成功地帮助他的四哥身登九五。奇怪的是,无论四爷,还是邬先生,似乎都坚信十三爷能够做到这件事,这可是一个被囚禁了十年的人啊!更神奇的还是最后面,“八王议政”那天,上朝路上的他只听了五阿哥的一句话,就看穿了八爷党的阴谋,并立刻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当机立断,以一己病躯,孤身破局。这次可没有四爷,没有邬先生,没有事前谋划,没有金牌令箭,甚至没有了当年那年轻矫健的身体,他一个病人,在信息极为有限、时间极为紧迫的情况之下,以自己的智慧、魄力、权力和威望,虎口拔牙,扭转局面,这也许只能用“神迹”来形容,毕竟这部剧不是完完全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康熙的箭袋、三甲的预言)。不妨把这理解成八爷口中“九成胜算、一成天意”中的“天意”吧。


剧里的四爷雍正皇帝,自始至终都奉行着“要做实事,不要怕得罪人”的宗旨。作为皇子,这让他得了“天心”,作为皇帝,这让他得了“民意”。他做了这么多事,得罪了这么多人,骂他的人自然会很多,包括那些确确实实从他的废寝忘食的工作、奋不顾身的改革中获益的人。自古以来,做清流总是容易的,既不用干活,又不会犯错,但总要有人挑起担子来走,做事情,就难免会错,不得罪人而能做成的,少之又少。只有经得起骂、敢于得罪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这也算是某种意义的“厚黑”了,但正如“厚黑先生”李宗吾所说,做不正义的事,越厚黑越可耻,做正义的事,越厚黑越光荣。这也是我对四爷和他的“厚黑教员”邬先生的最终评价。


附:

《大明王朝1566》剧评: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走向共和》剧评:《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这部电视剧值得看吗? - 知乎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评:怎么评价分析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 知乎


user avatar   oldplusn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




  

相关话题

  《甄嬛传》中雍正的形象和历史中的有几分相似? 
  毛晓彤在与陈翔录音中,语气坚定字正腔圆台词功底圈粉,这是否会将「绊脚石」变为「垫脚石」? 
  如何看待 1 月 20 日组委会决定撤销郑爽「华鼎奖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项?还会有其他「蝴蝶效应」吗? 
  为什么豆瓣和知乎上《重启之极海听雷》评价差距这么多啊? 
  如何评价郭敬明原著,鞠觉亮导演的《幻城》中出现部落标志盾牌,刺客信条服装,木之本樱魔杖?是否构成侵权? 
  你听过的最有力量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为何感觉课本中的海瑞与大明王朝电视剧里差别这么大? 
  如何评价电视剧《欢乐颂 2》? 
  有哪些误导人的抗日电视剧? 
  如何评价FOX新剧APB(全境通告)? 

前一个讨论
像「英国女王」、「日本天皇」之类的外国君主,作为中国人应该称他们为「陛下」还是「殿下」?
下一个讨论
如果你拥有以一己之力碾压全地球战力的能力,你会做什么?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