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难道不是因为死了,所以失去了权力么?!
自从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号称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
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
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
武则天除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外,到底有什么可为人称道的文治武功?
事实上想要知道武则天究竟有多厉害,以及所谓的“唐高宗李治是怎样一步一步失去权利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做过什么。
首先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唐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唐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唐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唐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就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
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
知道唐高宗忌惮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特意写了一部《外戚诫》,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敢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唐高宗时期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这个从唐高宗还是晋王时就跟随在身边大臣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更有甚者如武思元,也就是武则天的堂兄,能文能武颇有才干,还在平定西域的战争中屡屡立下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武家的人才,就因为堂妹当上了皇后,随即遭到唐高宗的两次贬黜,最后死在零陵县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位子上。直到武则天临朝称制了,这才敢下诏追赠武思元为汝州刺史,并予以风光改葬。
也正因为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没有多少置喙朝政大事的权利,所以这才出现了所谓的“二圣”时期,唐朝的疆域可以不断扩大,然而等到唐高宗一驾崩,号称“架空丈夫、把持朝政二十年”的武则天居然连仗都不会打了。
虽然表面上看,武则天是为了独揽大权,这才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以至于对外战争频频失利。然而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唐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任命合适的将领,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打胜仗。
所以看看最后被武则天挑选出来的那些将军,要么是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要么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要么是自己的男宠,如薛怀义等;要么就是自己还算信赖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好不容易找了真正武职出身的担任将领,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这就导致了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以武则天的智商,又怎么会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水平如此的不堪入目?
而且更加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如果武则天光是个人能力不足也就罢了,可她身为武周王朝的皇帝,实际上连威望也没有多少。
圣历元年为了抵御突厥默啜的进攻,武则天亲自下诏募兵,结果募兵募了一个多月,居然连一千人都招不满。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得打出自己的儿子——皇太子李显的名号,顿时“应募者云集”,没几天前来应征入伍的人就达到了五万之众。
不仅是天下百姓不肯买武则天这个所谓的武周皇帝的账,就连朝中大臣对武则天也多是阳奉阴违。尤其是在各路网文中,被吹成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狄仁杰,看似对武则天毕恭毕敬,实则一直在为光复李唐王朝,为李显的复位而不停奔走。光是劝说武则天重新册立李显为皇太子,狄仁杰就写了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奏章,后来李显好不容易被接回皇宫,狄仁杰更是激动得涕泪交加。
就更不用说吉顼、李昭德这些被武则天视为心腹,并赐予高官厚禄的重臣了。即便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吉顼、李昭德等人仍旧经常抓住机会打击武氏子弟,劝说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武承嗣。
甚至神龙元年张柬之、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下台的时候,这些大臣还哽咽着表示,这是为了报答高宗大帝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而此时距离唐高宗的离世,已然过去了整整二十一年的时间。
想想武则天作为唐高宗的皇后,唐中宗、唐睿宗的生母,号称在丈夫活着时就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在唐高宗死后又亲自执政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居然还不能从容号令天下,不能让大臣真正效忠于自己,只能对内重用酷吏稳定朝政,对外无力反击一再溃败。
就是这样一位水平堪忧的统治者,如今只因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性皇帝,所以很多现代人本着一白遮三丑的心理——政绩不够,性别来吹,硬是将武则天粉饰成了是中国历史上治国水平数一数二的皇帝。
然而史书上的白纸黑字却是记载得清清楚楚,再明白不过了,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战,说武则天执政能力平庸,都已经算是相当客气的话语了。
现在吹李治这风气……不知道的还以为李治真是什么雄才大略、有他爹风范的NB帝王。
可拉倒吧,恕我直言,吹李治上天的,不乏翻案党和对武则天过度贬低的人。
(武则天的执政能力、军事能力之弱,完全是可以说的,但这不是过度吹捧李治的理由)
教员对李世民军事、政治能力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尤其在军事方面,认为李二自古能军无出其右者。
不过教员也曾曰: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批注《新唐书·李恪传》
也就是说,教员认为李二一生英明,唯有在选择继承人上出了错。这句话,充满了遗憾、惋惜之情,历代史评皆是如此。
足球圈有一个名梗——拴~冠,意思是阵容强到无解,随便拴条~在教练席指挥(X/J/B/T),球队也能赢得冠军。(本段为调侃)
简单来说,李治接手的贞观班底,就是宇宙队,拴~冠阵容,结果他一顿操作把人员搞得七零八落伤残病死,拱手让江山。
首先,唐高宗逐步失权、并且直接导致李唐被武周篡权,早一千年前,就已是历史事实。
先来看几段正史评价:
史臣曰: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 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 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 蕴祸胎,邦家殄瘁。——《旧唐书·高宗本纪》
赞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此周幽王之诗也。是时,幽王虽亡,而太子宜臼立,是为平王。而诗人乃言灭之者,以为文、武之业于是荡尽, 东周虽在,不能复兴矣。其曰灭者,甚疾之之辞也。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 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 高宗溺爱衤任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 可谓难哉!可不慎哉?——《新唐书·高宗本纪》
《旧唐书》还说了几句好话,《新唐书》则是一句正面褒扬之语都没有,这是为何?
只因李治是半个亡国之君。作为一个政治家、统治者,治下的国家因他而亡,就是无可推诿的重大过失。
——不过现在把亡国之君吹上天的也远不止他一例(崇祯、杨广率先点赞)。
武则天【完全掌权的时间】是?
——李治死后,没有耽误一刻,直接权力交接。
而李治遗诏的内容是?
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意思很明确,李治已接受武则天即将垂帘听政的现实,这没什么,毕竟历代太后掌权的例子也不少。
然而武则天是怎么做的?
对李显:
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 是日自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
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皇太后仍临朝称制。
对李旦:
己未,立豫王(李旦)轮为皇帝, 令居于别殿。
甲子,皇帝率群臣上尊号于武成殿。
丁卯,册皇帝。
李治让武则天帮助太子(新帝)决军务大事,但绝对不包括让她随意废立皇帝。
所以一个皇后(天后)在朝中的权力威望到什么地步,可以在先帝死后,直接废立皇帝、临朝称制?
和吕后做个对比:
刘邦去世:前195年6月
李治去世:683年12月
刘盈在位:前195-前188(吕后掌权,7年在位,病故)
李显(第一次)在位:683-684(武后掌权,在位4个月,被废)
李旦(第一次)在位:674-690(武后掌权,在位7年,上表请武后登基)
显而易见,李治到武则天,属于无缝权力对接。
李治吹,都很会使用“话术”,最常见的三句:
对应核心问题:
话术背后:
(科普,唐高宗年号:
永徽 650-656 显庆656-661 龙朔 661-663
麟德 664-665 乾封 666-668 总章 668-670
咸亨 670-674 上元 674-676 仪凤 676-679
调露 679-680 永隆 680-681 开耀 681-682
永淳 682-683 弘道 683 )
笑yue了,被称为“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嗯,永徽只有6年,而唐高宗在位34年
李世民去世之前,为继承者留下的是:史上空前的巨大疆域、合理流畅运行的官僚体系、稳步向上且健康的经济体以及在当时不可匹敌的国防军力。
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嘿,史书说的还不够直白吗?
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
译:凭借太宗的大业,仅仅保住余位,上泰山祭天,功德不配。
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译:隐患就在寝室,大厦终于坠毁,自己蕴积祸害,而使国家败落。
历史教科书上认为武则天的政绩为“政起开元,治宏贞观”,还真不是编教材的人和历代史学家和李治过不去,谁让永徽太短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期?谁让权力的天平倒向了武则天?
——答案:李治本人。
太简单了,列耳熟能详的:
是谁在先帝亲爹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去感业寺和已经出家的小妈见面?李治。
是谁把小妈接回宫娶进门,永徽三年抱儿子(李弘)?李治。
是谁冤杀李恪?李治(借长孙无忌之手)。
是谁废原配皇后,立武为皇后?李治。
是谁冤害长孙无忌?李治。
(长孙无忌是促成永徽之治的重要人物,也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第一的辅政大臣,最大贡献是在《贞观律》基础上完善修订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增加了对律文的解释,集以前各朝法律制度之大成,同时也为以后封建朝代的法律制度所借鉴、沿用。)
趣味的是,这些居然能成为“夸李治帝王权术、腹黑控局”的素材?滑稽~这明明是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做恶事最终翻车”的铁证。依我之见,吹捧李治腹黑帝王权术的,是对政治手腕“舍本逐末、自欺欺人”的狭隘、片面理解。
(帝王权术是一个中性词,不能凌驾于治理之上。李世民是个治世天才,从善如流,听断不惑,任用贤才,海纳百川,帝王之术只作为辅助。李治的执政方式则本末倒置。)
李唐的复国
2个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1.武则天称帝期间的政绩差,不得人心
军事稀烂,外战外行,一个杀字贯穿本纪
2.武则天年纪太大
身体条件不允许她(与其他人)再生后代传位(66岁登基)
有意思的是,一些翻案党在高喊“李治怎么可能想到一个老太太会篡位登基?这完全是意外”的同时,却说“即使篡位成功她根基不稳所以最终还是得把皇位传给儿子”,所以李治“算无遗策”。
这清清白白一朵莲花+贞观遗风+三大话术+被李世民武则天掩盖了光芒,可不就成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