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来粗浅回答一下
蜀汉占据着四川,主要敌方来自北面的魏政权,而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防守状态,但在武侯死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姜维并没有得到实在的兵力,往往是几千人偶尔出川偷袭随后赶忙撤回。我们可以分为魏蜀对战前期。
随着费,蒋等等人由于身死在政治上退出舞台,姜维得到调动兵权的权限,于是三番五次开启大幅北伐,这阶段由于郭淮,邓艾等人的活跃,双方互有胜败,我们称为中期。
此时我们插入一段,即被大家常常提到的蜀汉政治状况,在诸葛亮阶段,诸葛亮本身就是政治中心,属于政治家兼具军事指挥状态,因此诸葛北伐的时候,类似国家最高决策层集体去前线,而名义上的国家领袖刘禅,虽然名义上拥有更高的权力,但实际权力仍旧存在诸葛手中,也就是说诸葛离开后,蜀汉平常事务刘禅可以处理,但真正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决断仍旧需要报至诸葛,而刘禅对诸葛的信任更使刘禅并不反感,我们需要明白,刘禅只是懦弱,并不愚蠢,他完全明白无论是能力还是政治资源,自己完全无法匹敌自己的叔父,他是乐于接受这个状况的。因此这个政治状况其实是相对稳定的。
要说唯一的缺陷,就是这个状况只有诸葛亮一个人适合,一旦诸葛亮去世,那么没有另一个人可以有这个能力既使刘禅完全信任,又能文武兼备军政一把抓。因此诸葛亮的安排是姜维等武将对外,蒋费等人处理内政,但他并未预料到蒋费二人死的那么快,更重要的是,虽然姜维表面上得到了刘禅的信任,成为国家军政一把手,但其实姜维一心扑在军事上,并非不想而是实在没有精力管理蜀汉的政治。并且由于魏国降将的身份,姜维在蜀汉并没有得力的政治盟友,即成了姜维在朝廷时,刘禅和群臣畏惧他(注意是畏惧不是信服)因此暂时可以稳定,但一旦姜维去往前线,此时国家政治中心并没有伴随着姜维,而是留在成都,最初几年还没什么大事,但这个稳定是根据姜维的战绩来维持的。姜维战胜,朝廷认为理所应当,姜维战败,朝廷便立刻会出现讲和派,姜维实际的政治地位受到一大批投降派的威胁。
姜维实际擅长且管理的是军事,但实际上姜维并没有非常得力的助手(直到魏国夏侯霸来降),我们常常会把姜维和邓艾,钟会,郭淮相提并论,但其实他们地位并不对等,姜维对于蜀国来说是最高军事统帅,而邓艾等人其实是一方将领而已。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所能统率的机动兵力姜维往往还占据劣势,这就是两国国力的差距了。远不是一个姜维可以顶替的。
中期虽然互有胜败,(不评价个人战绩,讨论宏观的两军交战),但关键是魏国不过是有所伤亡,而蜀汉却常年属于超负荷作战,类似一个大汉满不在乎的一只手和一个年轻小伙儿拼尽全力扳手腕,虽然暂时双方平衡,但实际蜀汉已经一点一点被抽空,魏国国力反而缓慢上升。
这是姜维早早能看到的,这也是蜀汉调整防御战略的根本原因。
蜀汉进入防守阶段后,其实类似一个铁桶,魏军极难攻进,蜀军也很难出来,但问题在于由于以上的原因,蜀汉实在缓慢下降的,北魏是在缓缓增强的,那么,蜀汉迟早有一天撑不住铁桶,另一个原因,姜维也在一步步衰老,而蜀汉真的不再有新的杰出人才显现。从政治上来讲,姜维只抓军事抓不了政治这个状况当然不如武侯时期,但真的也是能做到的极致罢了,最可怕的是这个状况同样是不可复制的,一旦姜维死去,不会再有新的“姜维”有才能,威望,经历来继承姜维的遗产。
那么对于姜维来讲,他至少需要在死前完成两个目标之一,一为在他手中直接统一三国,显然这个不太现实。二就是至少也要对主要敌人——魏造成重要打击,从而根本逆转蜀汉的状况,要么北上夺取关中,使蜀汉至少不会被魏国稳稳压制。至少能和魏国有一战之力。显然,这个目标姜维同样做不到,那么,下下之策就是在川北对魏军发动一场大幅度歼灭战,是夷陵之战,赤壁之战这类级别的战役,能让魏军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倘若能达到这个目标,即便姜维很快撒手而去,蜀汉也有相当的时间恢复发展,无论是国力还是人才,蜀汉才真正有进可取长安,退可为刘备的优势局面。
于是,姜维决定敞开汉中防御体系,引诱大股魏军进入,是打算在此卡断魏军后路,断绝魏军后援,来一场惊天动地的歼灭战。否则硬守防御体系只能在此消彼长中慢慢毁灭。
结局我们都清楚,姜维失败了,蜀国因此灭亡,极多历史学家文人因此把大大一个穷兵赎武的帽子扣到姜维头上。
但万一真的赢了呢?
万一赢了,“汉中之战”将会是和赤壁官渡其名的改变三国局势的重要战役,蜀汉不能说因此无敌于天下,但蜀汉至少能再度成为和魏吴同级别的政权。姜维深知不可能在自己手上终结三国,但他最后可以给自己的继承者带来一个远远比自己面临的好的多的局势。
一切的一切,就在于姜维失败了。就站前局势来看,官渡时曹操,赤壁时蜀吴的胜率未必就比姜维高。
我相信这是三国动辄百万飞战争中,最真实的一战。有一句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姜维彻底失败了,但如果不战,蜀汉必亡,倘若战,尚有一线生机。
我以为,这场战役背锅的应当是蜀汉后期无为的文官,是姜维的无法指望的猪队友,甚至可以是刘禅,但唯独不能怨姜维。
姜维大概是三国最后一个文艺青年,出生入死,不争名利,大概复兴汉室才是他真正的目标。他是真正一个有信仰,有情怀的将才。也是大汉复兴最后一个希望。他代表的也是传统汉文化最精良优秀的群体,即——士,以文武兼济天下,以忠勇报以国家。不图自己之私利,以毕生青春,从年少轻狂的少年坚持到苍颜白发。
汉王朝的衰败覆灭不是一个姜维能够撑起的,但他用岁月和生命向整个三国时代宣布,汉王朝终结了,但它离开的极有尊严。
所以“姜维死,汉亡”而不是蜀亡
——————————分割线————————————
我认为,简单评价历史人物,大体是有两种标准。
一为深浅,二为正反
一者,何为深浅?
我想类似于希特勒,汉武帝一类。
怎么讲?他们都是基本被定性的人,换句话说,我可以讲希特勒也有相当的才华,在二战爆发前对于德意志也有相当大的历史功绩。但总体来说,我们要承认这是一个战争狂魔。
我们能做的讨论就是这个人是恶劣到无可原谅,还是形势所迫能理解,这种事是见仁见智各有一词了。
同样,汉武帝也可能有穷兵黩武的嫌疑,可能也有拒不纳谏,轻信小人等等罪名,但总得来讲,他仍然不失为汉民族的骄傲,仍旧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帝王之一,这方面他同样已经定性。
这就是深浅,即人物基本已经定性的判断。至于决策上到底有没有那么优秀/差劲,你可以稍加讨论,比如汉武帝其实也有失策之处,希特勒也可以有过小的功绩,但总得概念是没得洗的。当有人试图拨转正反,类似修饰希特勒把他描述为末路英雄。这显然就违背了绝大数人的认知。更对不起二战死难的几千万犹太人。
一句话,我们承认这是个好/坏的人,但是我有没有认为他好/坏到那么夸张的程度。
当然历史人物不是好坏就能评判的,在此只是举个例子,杠精退散。
这一类人物有诸葛亮,姜维,岳飞,文天祥
或者希特勒,安禄山,石敬瑭,秦桧等等。
而有的历史人物,则是正反。
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学家也无法有定论,对于评论有两极化争议的人。
类似袁崇焕,类似林彪,类似苻坚等等。
这一类人物由于缺少确切史料,或是本人的确黑白两道都掺和。历史圈评价差异极大的,是为正反。
我以为,对待后者,也就是“正反”类别的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开放讨论。类似我吹袁崇焕牛逼精忠报国,你吹袁崇焕卖国贼,双方各自取证辩论,我以为这是健康的,对讨论有意义的。没准儿一不小心真就破解了千古迷案了也未尝可知。
而面对前者,即“深浅”,我以为对于大方向没有什么深究的必要了,比如最近知乎很火热的“诸葛亮真的聪明吗”或者说“希特勒真的是千古恶人吗”
我认为提这种问题,真的是没什么必要,多少年过去了,千千万万学者历史学家定了论拍了谱儿,您这儿找取不知何处而来的“史料”在这儿杠,倒真的有几分历史民科的赶脚。
我们无非就是讨论讨论
“即便皇帝不干预,岳飞真的能直捣黄龙府吗”
“诸葛亮足智多谋真的从未犯过错吗?”
那我觉得可以讨论,因为即便诸葛犯过错并不根本影响他的“正反”。岳飞打不到黄龙府也不影响他的正面形象。
这种问题只要实事求是,他们就有意义。
回过头来,始终要以讨论“正反”的方式,去看似讨论其实抹黑/洗白“深浅”类人物的人,讲真不是蠢就是坏。
历史浩瀚,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争论讨论研究,何必非要找几个没必要讨论的点喋喋不休呢?
有些问题类似中国主权,按照邓爷爷的话讲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判讨论的问题!”
更新
因为另外的问题回答
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更合适
补上几张更容易理解的图
画几张图解释
原有战略
蜀汉军队抓着最外部险峻山脉,魏军无法入川,蜀汉也没办法有大规模杀伤。
姜维的改法
其实就是让出最外侧山脉关卡
放魏军进来
然后在第二圈防御网络进行严防死守,比如剑阁。
魏军攻蜀无非是钟会邓艾陈泰的西路军,人数用来强行攻蜀必然难以成功
时间一久粮草欠缺
蜀道难,魏军只能缓缓回撤
此时姜维率领三军反击
魏军没有粮草,士气战斗力自然低下
不说一触即溃至少不可能反击
跑又跑不掉
只要第二圈防御线不丢
(讲真这么好的防御条件只要不是马谡你换上将潘凤来也丢不了)
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魏军无法突破撤出大山,留几个小的关卡(没有大军支持不可能守得住)
最终局面回到
但,万一赢了呢?
万一赢了,一战歼灭十万众,这场战役的意义将比肩赤壁和夷陵之战,魏西路军元气大伤,中军在南方对峙孙权来不及救援,重新北伐取下庸凉长安至少不难。国内反对声也能平息大半。
到时候虽说不可能真的从此走向复兴。
至少蜀汉重新有了和魏,吴鼎立的地位。
不一定这就是万全之策,也有破解之法,但对于当时的姜维和蜀汉来讲,它确实是个不差的战略,至少,不算一个弱智选项。
而对于答主没什么大局观的那样的文化流氓来讲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句话“姜维傻逼放弃了外部大好防线白白亡了蜀国”
他们眼中的图长这样
不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以为自己也能来句果然
我们常常感觉历史上很多人物的愚蠢
可能爬到那个位置
记载在惜字如金的史书里
讲真几乎绝少真有什么问题
很多文化流氓以为
自己穿越过去能智勇双全
设伏奇袭偷渡巧取
其实真让他穿越过去
给他五百兵马
能带出兵营阵型不乱就烧高香了
真正大佬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
我看见过老先生缓缓的讲述一个小小县令,一场小小官斗的故事
我也见过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网友动不动
“刘邦就是个流氓!”
“诸葛亮就是个神棍!”
“刘备就只会哭!”
这种沙雕言论
我们在历史长河里见到的人物犹如在海水中翻滚的波浪
有的盛开在水面
又被人看见
往后的人叫他们诸葛关羽
有的沉入海底
往后的人叫他法正陈到
可他们能力或许真的差不了太多
决定名声的不仅仅是才能
更重要的是时势
读书最浅的人以为三国只有那几个将星
上一层次的人识得几个小众些的,但以为他们不过龙套
再上一层次的才慢慢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三国这本书能以任何人为主来写
上一次是刘关张
下一次也可以是西凉张三
下下次可能是东吴刘五
有趣的从来不是某个人
而是整个三国时代
你尊重每一个人
你才明白关羽看似跟玩一样的杀掉颜良文丑
其实会不会藏着多少惊险和差错
不是赵云就一生不败
而是千万一生战斗的将军恰好有一个未尝一败的叫赵云
想说的太多
又极难表述完整
又总是词不达意
只是希望看三国的人
看书的文化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
质量会越来越高
水平越来越好
格局越来越大
看待事物能越来越全面
越少出现以上格局狭小的喷子
这也是我以为的,如今的复兴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