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回答时,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如何看待姜维只是曹魏边境一参军,蜀中俊杰无一人比得过他的观点?
知道这种提问法有多奇怪吗?
按这逻辑,可以提问:
“如何看待诸葛亮只是南阳一农夫,却能成为公元3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如何看待韩信只是项羽麾下一执戟,却能在刘邦麾下当大将?”
“如何看待公孙鞅只是魏国公叔门下,却能在秦国当宰相?”
“如何看待___在民国只是图书管理员,却能在新的共和国力压群雄当领袖?”
许多人都知道最后这个答案:因为___在民国当图书管理员时,不过二十五岁嘛。
升官固然看能力,可不得论资历么?
同理,姜维归季汉时,不过二十七岁!二十七岁!!二十七岁!!!
边地少年,父亲最高是郡功曹,自己二十七岁已经为中郎,参天水郡军事了。不差了吧?
至于说,想用一个参军就锁死姜维上限?
那么:
钟会说诸葛诞和夏侯玄不能过姜维。诸葛诞征东大将军司空,夏侯玄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
邓艾说姜维一时雄才,只是与他相值,故穷耳。邓艾自己太尉,钟会在剑阁搞不定姜维,之后还被姜维忽悠死了,司徒。
所以本题目改成:
“如何看待曹魏司空征东大将军、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司徒和太尉,都搞不定蜀汉一个小小的奉义将军(姜维二十七岁归汉的官职)?”
是不是逻辑显得有点荒诞?
这个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
其一:季汉官员素质。
其二:季汉用人成效。
其一,季汉官员素质整体肯定不如魏晋,但并不差。用姜维来压他们,那是想得左了。
郭颁原话: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蜀以一州之地敌魏九州,人才厚度不如,很正常。
但蜀汉官属至少都还算是天下英俊,注意不是蜀地英俊,限定词是天下,说明蜀汉的诸位是上得了台面的,姜维领头而已。
这话的重点是“蜀地诸位都不错,是天下范围内的卓越,但姜维特别出众”;如果单是理解成“姜维比其他人都牛叉”,重点就错了。
军事上,诸葛亮在时,让曹魏吃了多少亏不提;王平把养尊处优的贵公子们怼回去不提;曹魏以绝大优势,依然要靠邓艾行险而胜,似乎也没体现出军事人才上有多大优势吧?
政治上,蜀汉自刘备立国到费祎逝世,朝政至少算清平。相比起魏吴正始之变、淮南三叛、诸葛恪之死、废立皇帝之类的,好像也没那么糟糕吧?司马炎可是跟樊建问诸葛亮问得心驰神往,好像也没看到北方出一个能压过诸葛亮的吧?
文章才略,魏晋着实是好,但那个氛围吧……何晏嵇康们是什么下场,不提了吧?
蜀汉这边史则有《三国志》,文则有诸葛亮与李密传世,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而且,历史人物的才华,不是打游戏,出场就锁定数据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姜维归蜀汉时二十七岁,最后名动天下时五十多了。
诸葛亮观其大略,其才能体现在文章与具体行事上;蒋琬年少时好酒不治事,但后来敦忠严整;费祎是典型的天才。季汉老几位的才能,都是有的。但都经历过一个发展过程。
姜维呢?
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以为他二十七岁是参军,就一辈子参军命,那是打游戏打多了。
这类似于以为有谁二十七岁是图书管理员,一辈子是图书管理员一样,得换换思路了。
其二,季汉用人成效。
开头不一定好,但折而不挠,所以能撑得下去,这是刘备留给季汉的一点精神。
季汉人才来源没北方雄厚,所谓小国贤才少,所谓:
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
这是得承认的,实际上早年许靖都能得重用,也在于这点。
但如果季汉有一点比曹丕之后那种门第制度好,那就是低门的人们,也还行:河东流浪汉关羽、河北人张飞赵云、山东搬到湖北去的诸葛亮、陕西跑到川中去的法正,爸爸早死的甘肃人姜维,行伍出身的魏延,不识字的王平,罪人之子陈寿(他爸爸受过髡刑),罪臣之子李丰、董和董允父子、有门第的张翼、秘书出身的廖化、和王平早年有点类似的马忠,各有各的活法,都可以在这个工作学习氛围下,做点成绩,留点东西下来。
连王平这种文盲,也会认真听人读《史记》、《汉书》,略知大意。何况姜维“乐学不倦”呢?
季汉是没有中原北方那么多世家宗族,但整体后发的学习氛围、踏实程度和上进心,都还是不差的。
话说,论到官位,论到年少时所受的教育,上述几位,可都不及年纪轻轻就散骑侍郎、城门校尉、武卫将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曹爽。但是嘛……我们都懂的,对吧?
先看史料全文: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但凡脑壳没点贵恙,一定认为这出是在吹蜀汉人才储备,顺带用烘云托日法大吹姜维。至于能把这段理解成蜀官费拉不堪,所以让姜维把寨为头云云,这何止是奇葩,简直是奇葩里的战斗机,无非或蠢或坏,乃至蠢坏兼备而已。
捎带,
如何看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二十七岁仍为布衣,末了受刘备三顾茅庐之礼,成鱼水之欢?
如何看待庞统仕刘表官不过功曹,归刘备却为军师中郎将,亲待亚于诸葛亮?
如何看待法正不为刘璋所用,投刘备却大见亲待,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即便用朴素的价值观判断,恐怕也会抨击刘表、刘璋空有双目,不识英雄,活该药丸。
至于反过来证明:诸葛亮在我手下不过布衣,庞统不过功曹,法正只配坐冷板凳,这仨货到了你大耳朵手里却当了宝,足见我二刘所属人才济济,你大耳朵部下费拉不堪——估计纵然起刘表、刘璋于地下,也未见得有这个脸皮。
再反过来看,王平这么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蛮夷,在曹魏那旮旯混得无声无息,投了蜀汉却身为大将,怼得张郃张车骑一筹莫展。捎带,但凡鼓吹马隆的,也不瞅瞅此公的做派:
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是不是该说教育正统在蜀汉,中原水平一坨翔?
笑话。
拿着经学谈教育也就罢了,居然拿军事说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古典时代的军事传承,刨去某些顶尖人才,基本靠经验主义和个人天赋,没见得哪家是靠读书读出来的。否则,古典时代武德最充沛的当属大宋,至于贵晋,被五胡揍得鸡飞狗跳,丧师辱国,沦为岛夷,感情武学正统在草原?
归根结蒂,人口基数决定人才基数,中原人才比益州多是天经地义,只能说明司马家此时的选官制度还没如日后一般烂到家罢了。
至于史学上还要拿益州一把,这真是彻头彻尾的搞笑。所谓水涨船高,水落船低,陈寿再史德有问题,《三国志》再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照样怼得贵晋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于是乎,蜀汉史学人才如寿良只能和老乡搞同业竞争。
至于拿着《华阳国志》论证益州没人才,真可谓标准的数典忘祖。劳驾,《华阳国志》是谁写的?常璩是何许人也?
一本《三国志》位列前四史,一本《华阳国志》为方志之祖,益州史学可称蔚为大观,独步天下,中原不过打酱油,至于孙吴学界,整个删除都无伤大雅——呃,长沙胥吏们强行挽尊 ^ ^
末了一说,《古文观止》收三国文,一共三篇: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中学教科书收三国文,也无非去后出师表,加上《三国志》所载隆中对。
大学《古代汉语》要考的,还是这么几篇。
易言之,论文学,益州同样绕不开。至于陆机、陆云这号浮华之士,横竖咱读中文那会儿,各色教材都没啥好评价,基本用李白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盖头,总结一下就是:华而不实,都是垃圾。给人感觉嘛,这俩货如果死在江东,贵晋的文风大约还能抢救一下。
总之,益州区区一州之地,人才数量不及中原理所当然,但因此便认为啥地无朱砂红土为贵,中原的鸡毛就可以来益州当令箭,甚至拍脑袋玩儿斗兽,什么谁谁跑中原只能混个太守云云,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笑话。
对于持题中论调者,甩段史料自己体会体会:
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屁股影响脑袋固所难免,倘若屁股替代脑袋,这就搞笑得紧了。
国内也不是没有研究印第安人与美国白人关系论文,但就华盛顿时期美国政府对待印第安人态度。觉得华盛顿会剥皮印第安人不大可信
美国真正开始以强制驱逐和屠杀是1812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开始,当然这也是想获得印第安人土地为基点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