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灯下说书人
@平昭·南宫司卿 和 @王瑞恩 老师已经谈到了很多内容,留给我换个角度从创作价值、写作逻辑和说服逻辑,说说我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
我认识不少知友,有些知友在自己的领域有着非常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在知乎创作出高质量的回答。
不是他们不能,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创作的价值。
我在Mercer的时候,也劝过好几个同事来知乎码字。他们文字功底好,专业知识更胜于我,如果来知乎,肯定比我牛。
但是劝不动。他们看不到互联网上创作的价值。
放在5-10年前有这个想法很正常,但是如今世道不同了。
如果你是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那的确没必要写,全国你这个水平的不超过10来号人,机会会反向来找你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财务专家/工程师/营销人/人力资源专家,不好意思,别说全国,在贵司可能都有10来个。
你到底比别人优秀在哪里?
去年有幸去蚂蚁金服拜访他们的HR团队,聊了一下人才招聘的话题,蚂蚁金服的HR说得很明白:
我们不缺少简历,不过现在的候选人在简历上都做得太漂亮了,很难仔细甄别。有没有一个除了简历之外的第二样证明?比如说你这样的知乎「优秀回答者」的背书,来帮助提高筛选效率。
蚂蚁金服的HR说的这一段,我总结了一下:
个人品牌
我一直会强调,求职的时候普通职场人需要背书,包括:
如今,多了一样,个人品牌背书。很多时候,市场上的好机会稍纵即逝,光评我们自己努力去找,不过是大海捞针。有了个人品牌,你就变身成为一块磁铁,能够在市场上吸引好机会。
对于职场白领一族来说,知乎是最大的白领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来知乎创作高质量回答的第一要点,在我看来,就是意识到打造个人品牌的价值。
有些人和我说,不敢写知乎,因为文字功底差、写作逻辑。
其实,这个说法我很难接受,因为回答对文字功底和写作逻辑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喜欢看我回答的小伙伴大致都知道我的写作风格
有啥华丽辞藻,鬼魅的叙述逻辑?没有。
我的写作方式是小学老师教给我的“总-分-总”形式。知乎有超过2亿用户,总有人可以接受你的写作方式。
回答,不同于文章,更适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唯独会强调的一个写作逻辑,就是“尽量让所有人都看懂”。
我去年写过一个关于内外薪资倒挂的回答:
薪资的二原则,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其实不少人都知道。
但是如何能够用简单清晰的话语,甚至是有冲击力的案例,来帮助受众理解这两个原则,却不容易。
文章我酝酿了两个月,等到朋友和我讲了“上司劝退下属”的案例后,我才把文章码出来。
让更多受众看懂你的观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在Mercer管公众号的时候,经常需要把美世的几万字报告,凝聚成1000字左右的精华,还需要保证尽量让受众看懂。
我的做法是:
每次文字稿出来后,我就请新入职的实习生帮忙把所有看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说来奇怪,我每次觉得都很通俗易懂了,但是实习生依然会说这个名词什么意思,那个英文缩写什么意思。
我认为专业人士写东西最大弊端是用了太多的专业用词,导致了阅读壁垒,让普通人读不下去。
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就应该让包括潜在雇主、潜在投资人、潜在合作伙伴在内的受众,都能看懂自己的分享。
网络上有很多观点向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说服对方,太难了。
就拿最近热炒的《流浪地球》一星事件来说,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已经开始要求“代表网络上的主流声音”:
虽然我认为是一部四星电影,当我发现有人打一星(五星)时,我就打五星(一星)平衡一下。
如果是观点向的问题,我会建议,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问题。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人请自己的瞎子朋友吃饭,吃得很晚。瞎子走的时候,他给瞎子准备了一盏灯笼。瞎子朋友很不理解:我看不见,你给我准备灯笼。不是嘲笑我吗?
这人解释:你虽然看不见,但是举着灯笼,别人看得见,才不会撞到你。
观点向的问题,往往会引来针锋相对。最终屁股决定脑袋,没法达成一致。
有时候职场上也是如此。
真正的说服力,来自换位思考,来自我从你的角度帮助你筹划。一个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
她觉得同事的一些创新想法不靠谱,想拍死,但又怕伤害对方的积极性,应该怎么办?
我给的建议是:首先肯定对方的努力和创意,然后从她的想法出来,把你担心的事情列举出来,看看对方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解决方案,如果没有,你可以帮助他一起想解决方案,即使最终不成功,对方也会很感谢你的支持。
互联网观点辩论,不应该戾气那么重,要说服对方,就要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举个例子:
在这个回答里,无论你说法规和保护员工权益,还是说无产阶级打碎枷锁,是很难让老板和精神老板们放弃996的。
我和一个老板聊过这个话题,人开口第一句就是: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
所以我果断换个方向,从数据论证996是伤害公司生产力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多少让他产生了一些反思。
他最后自我吐槽:是的,搞996后发现,员工也学会了偷懒的方法……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总分总来了)
想要在知乎创作高质量回答:
首先,是要意识到在知乎创作的价值;
其次,尽量拆掉专业的壁垒,让更多普通人能看懂;
最后,不要企图辩论赢对方,试着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或许有意外收获。
谢谢阅读
一句话总结: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证据可信。
其中,“证据可信”指的是:
在这里,我再根据我自己过往写作的经验教训,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因为这里是知乎,所以讨论医学问题时,我们应该条理清晰地用高质量医学证据论证问题,而不是凭个人经验判断否定或肯定他人。
在医学健康领域,绝大多数值得被写成科普性的知乎答案的观点,其实都已经有高质量的证据来支持了。因此,提前摆出这些高质量的证据也将大大减少撕逼的可能性,因为“铁证如山,没得撕”。
首先我们把观点分为两类:事实描述类和因果推断类。
事实描述类是指类似“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中国人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左右”、“胡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原”这样的事实描述。
因果推断类表述是指:“近视是不良用眼习惯导致的”、“摄入含糖饮料会导致肥胖”这样的句子,以及“对于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第一选择应该是二甲双胍”这样的“如果……就……”式因果推断变体。
例如,要说中国到底有多少亿人,那么对应的就是人口领域。而我国的人口领域权威机构就是国家统计局,它就有官方的人口普查统计,而且非常详细,分年龄、分性别、分省份、分民族、分城乡、分教育程度,甚至还有房子面积大小……详细到对一般非专业人士写答案来说令人发指。它甚至还有经济和农业的统计数据。
再比如,医学健康领域,最权威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它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发布的癌症统计也是目前最可靠的癌症发生率/死亡率数据来源。这个页面→AGE-SPECIFIC TABLE 可以导出各国分年龄层、分性别、分癌症种类的癌症统计。
此外,各种常见病发病率死亡率,中国的卫生部门(卫健委/卫计委/卫生部,中国国家疾控中心)都有官方统计。这些结果在普通搜索引擎中搜索就能找到,但是最好在关键字后加入“site:*.nhfpc.gov.cn”(注:搜卫计委改名卫健委之后的数据要用*.http://nhc.gov.cn)来保证搜索到的都是中国卫生部门正儿八经的科学家做出来的数据,而不是第三方根据哪个野鸡统计拍脑袋xcjbd搜到的数据。搜出来的结果不都是最新的统计,注意看日期选择你要的那个。
再例如,营养领域,你要说“胡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原”,那么鉴于你说的是中国的胡萝卜品种,那么最合适的机构是中国营养学会,它出的中国食物成分表当中“胡萝卜”的营养素含量数据是最可靠的证据。如果中国食物成分表太贵了买不起,可以使用美国农业部的食物成分库代替:
但是,用美国农业部的食物成分库代替的时候,需要注意中美国情不同,有时候蔬菜品种不同或者流行的食品加工工艺不同会带来巨大营养成分差异,比如这个脱脂奶的例子。
中国居民的膳食摄入情况也有调查在做,比如中国卫生部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网页上已经把重要的都说得差不多了,不过细节的完整结果还是要看这本书:《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这里面什么总能量摄入、脂肪摄入、碳水化合物摄入、酒精摄入,什么平均体重、平均身高,什么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的患病率之类的都有。
(在这里吐个小槽,这个调查15年就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居民尤其城镇居民从整体来看日常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都快跌破膳食指南建议的下限了,我现在经常都还在知乎看到有人天天说中国人碳水化合物吃太多,真是傻得让人没眼看。)
对于一些缺乏国家统计口径的数据,也可以去学术文献当中找科学家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但是要注意鉴别杂志的档次。NEJM、JAMA、Lancet、Nature等刊物及其高影响因子子刊为首选;它们没有的话,那么各专业内顶级刊物,如营养的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心血管病领域的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论文也很好。
另外,针对事实类叙述,有两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新闻报道/微信公号文章/微博里提到的统计数字不是高质量证据。
哪怕新闻报道说得言之凿凿,说是国家的数据,但只要没有数据来源,或者数据来源无法查证,那么就是不可信的。
这是因为,如果新闻报道的国家调查/科学家研究数据真实存在,那么我们大可以直接引用国家调查数据,而不用担心它们查不到。因为对于国家调查数据/科研结果数据,一旦允许被新闻报道发布出来,这些数据都应该是在这些国家部门自己的官网上或者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的。
而如果新闻报道里提到的统计数据无法查证来源,那么很可能是完全编的,或者经过太多次转述而丢失了来源,而多次转述往往会导致数据观点内容扭曲失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写答案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别人的转述!不要引用别人的转述!不要引用别人的转述!
第二,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这类百科全书网站不是高质量证据。
百度百科不一定靠谱这个不用讲了。维基百科是开放的百科全书,允许任何人编辑,因此瞎编乱造完全是可能存在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小众的现象。因此,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不是高质量证据,不能盲目采信。
1)最新版著名医学教科书。
一个因果表述如果被写进教科书了,那么至少在当下,学术共同体的意见是认为它是对的。教科书可能也有有争议的观点,不过相信我,这种著名教科书,编纂过程都是不同学派大佬之间刀光剑影的血腥撕逼。一个学术观点,如果没有不少证据,是活不到被印出来的那一天的。
2)国家级学会制作的诊疗/预防指南。
同样,指南中的因果表述也是经过各种撕逼的。
对于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通常它们受到的一些指责包括:混合了赞助商的利益,或者夹带学阀未成熟的私货。不过,如果你不确定你对这个领域的知识能达到该领域博士级别,而且也没有基于循证的指南可以用得话,那么专家共识是你目前能用的最好的证据了。
对于那些基于循证方法的指南,我们通常可以信任当中高推荐级别的表述,理由同前面教科书。这些指南与专家共识指南的区别是,它们给出的推荐后面往往会跟着一个“推荐等级”,推荐等级高的建议就代表对它有充足证据,放心信任吧,没有问题。
3)对于一些最新的来不及写进指南的研究成果,可以使用高质量的针对前瞻性研究设计(如RCT、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Meta分析的质量受到它纳入的研究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判断Meta分析所纳入的研究的质量,非常需要专业功底。因此,一般情况下,不推荐纯外行选择此类证据——不懂咱就别答这题了吧。
4)如果受限于研究内容,领域内实在没有可以用的研究,个人认为底线应该是业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综述,代表着此刻业内对这个前途未卜的话题的共同看法。什么?你不是业内的,不知道哪些是顶级期刊?那就拜托你放你自己一马吧,别掺和这个研究进度有限你自己又不懂的话题啦。
我是从2012年开始当知乎的看客,2014年开始创作科普(其实今天来看更像“闯作”……)。
在我看来,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证据可信,这是知乎上的高质量回答的共同特征,也是知乎上的内容在2012-2015年左右的互联网形形色色的社区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在这篇回答中简要地回顾了我自己使用的原则和方法,也希望后来的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点点收益,能够更好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争端。
如果觉得有道理,请点赞扩散,谢谢-v-
谢邀。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高质量。在知乎的语境下,高质量一般是指的「有干货」又能够让人看的下去,在站内能够形成一定传播热度的文章或者答案。因为如果完全不在乎传播和可读性的话,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动翻译的爬虫,直接去抓顶刊论文翻译就行了。
@王瑞恩 把答案分成了「知识」、「经验」和「见解」三类。而细分起来,在「知识」领域答案依然有两种。一种是科普式,一种是应用式。而作者主要面临的权衡就是专业性和趣味性,在这两种答案中所侧重的有所不同。
科普式就是直接用书上的原理或者科研文献来回答问题,或者直接写文章来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工作。比如「经济学里面的机制设计是讲什么的」之类。这种对于作者而言,内容本身的来自于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或者教科书,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出错,在引用的时候被认为是「权威的」,所以专业性可以得到保证;而这个时候主要的难点就是如何让这些「干货」更加的平易近人一些。
我的感觉是与其为了让干货平易近人而搜索枯肠,不如厚积薄发相机而动。因为每天网络上都有各种大小的新闻在流动,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戴森球」的那一次。如果凭空的要去科普「什么是戴森球」,这很难引起大众的兴趣。但是有新闻偏偏把戴森球和外星生命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一篇专业而又不失趣味的介绍戴森球的文章就可以在站内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应用式则多了一个步骤,没有直接的文献可以拿来回答,但是更加的现实导向,也就是需要作者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来答一些看起来和知识没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比如用动态规划去解答「什么时候应该谈恋爱,什么时候应该结婚」,用博弈论来解释男女朋友AA制…… 本质上,应用式的答题是在讲故事,但是是引经据典的讲故事。所以一般来说,趣味性会容易得到保证一些,而在讲的过程中,就需要人为的注意一下严谨性——因为现实中的事情都是很多个方面的综合,而引用的资料和论文往往都是在说一个很细的方面,所以可能需要在行文的时候在应用的范围上加以限制——这对于提升答题以及后来的互动体验很重要——因为很多知友都非常的能探讨,一个答案100-200赞,然而回复有300-400个的屡见不鲜。
先写这么多,以后有新的想法再来补充吧。
如何定义“高质量”呢?
赞同多,公众喜欢看,还是有严格的业务水准?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对于我,高质量的量化标准之一就是点赞要少于100。大凡是赞数超过三位数的回答,我都忍不住要回头检查一下到底是哪里水。
如果有时间,一篇回答我要写四稿。
第一稿是关于这个问题都有哪些知识点可写;
第二稿,将第一稿的内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修订,使之形成说理明确的内容。有多余的,或者写作过程中想到但未用上的素材与灵感,会专门存起来,以便将来使用。
第三稿,站在第二稿的基础上,问自己还能写什么?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或者跳出原来的角度写不同观点,甚至是站在对立方考虑如何反驳自己。
第四稿,把前面的内容综合起来,重新疏理一遍思路,形成最终的定稿。
我发出来的东西多数是第二或第三稿,少数是第四稿。但是只有第四稿才是自己真正满意的。
不要看评论区、不要看私信、不要关心赞同数、不要看答案排名、不要情绪上头跟人怼。每天认真读书,再把回答当做小论文、读书体会或者自己整理思路的笔记写,写出来的答案质量都不会太差。
如果还想要满足虚荣心,就再随便写点讨人喜欢的扯淡答案(比如这个答案)骗骗赞、骗骗关注。跟有些出版社卖教辅、卖地图攒点小钱出学术书是一个思路。
4800字长文。这篇主要帮新手创作者理清一个思路,顺便教你一点实操技巧。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问题,你是希望“赞同”多,还是“收藏”多?
绝大部分情况下……我甚至可以说,只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稀少的创作者,能够做到赞同与收藏相匹配。
赞同和收藏,是由你的选题以及创作风格所决定的。哪怕你是一名知乎新手玩家,如果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回答收藏超级多,赞同寥寥无几;反之有的回答赞同过万,收藏却零零星星?
想明白之后,就是你迅速成长的开始。
看起来神神秘秘的,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你随意点开知乎考研/财经等话题下的黄V大佬们,看看是不是赞同三四十,收藏五六百?你再翻看一下热榜,就找热榜第一的问题,看看是不是几千赞,但是只有几百收藏?
收藏的都是干货,点赞的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但又让你觉得有趣的。
而且,可能有一丝丝阴暗,知乎个人主页是显示时间线的。而你,并不想让人知道你对某一篇干货文章的态度。所以,选择隐藏自己的收藏夹,不在主页显示。
大部分人是自私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干货”,往往并不愿意和他人分享。
这一点,我们诸多创作者群友早已经见怪不怪,并不会指责什么。
点赞则不同,只要这篇文章有趣,有见解,说的你开心了,你点个赞表示下支持,毫无问题。你不担心主页时间线上显示的点赞内容会拉低你的品味,让人嘲笑你。并且,一个点赞往往也代表着你对某件事的态度,你也希望自己的知乎社交圈里,看到这种态度。
所以,为什么说知乎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人。又或者说,只有张雪峰这种类型的才会是天花板?张雪峰完美的将段子和干货融合在一起,并且相当有水准。所以他可以成为顶流,可以赚钱,可以每一期都是爆款。
那还有没有其他人能做到这一点?
有,抖音上的律师桃矢王维和李叔凡。他们俩也是干货和风趣相结合,既普了法,又让你觉得有趣。
微博上的无穷小亮也是一个。
这便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创作风格。
知乎有没有这样的人物?
有。
但是他们肯定做不到每一篇都如此。并不是他们的能力不够,也不是说他们不懂这个道理。
而这,就要说到我们的另一个问题了,选题。
知乎热榜的吸粉吸流能力非常强。对于每一个有兴趣在知乎变现的答主而言,都是充满吸引力的。
而偏巧,大家又很清楚,写热榜时事新闻,主要是说废话。不管是讲段子、骂人、辩论又或者其他,高赞回答基本离不开引导情绪。
再专注的答主,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手痒,写上那么几笔,吐槽一下。
热榜时事新闻呢,没办法,又是一个干货荒漠。不是你不想写干货,也不是你写不出来。根本原因在于,你写了之后,大部分时间没什么人看。
我相信很多新手创作者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认认真真查数据查资料,力求做到完美的回答,却很少有人点赞和收藏?
不要觉得冤枉。当读者看到“女子入住湖南一国际酒店,换 2 房均查出针孔摄像头”这种问题时候,内心立刻会被愤怒的情绪所充斥着。这种情况下,他们几乎是不想听任何的教导与分析,他们只想看到不法分子受到处罚。
包括我也是如此。
你用很大的篇幅去讨论一名酒店人应该如何处理客诉,如何防止偷装针孔设备的安装……毫无意义。大家最关心的始终是酒店到底应该赔多少钱,而不是怎么弥补。
答主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也是我学习生涯的一个范畴。答主很清楚酒店应该做哪些事情。但是在这个问题下面,我不想去讨论。
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显得没必要。
现在这个问题是讨论如何写优质的回答。我似乎有点偏题了?
有点偏,但是如果你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花费很大精力创作出一篇优质的回答,却收获不到别人的认可,你会非常失落,甚至导致你怀疑自己。
让我们回到收藏这个问题。
不要觉得知乎的收藏有多难,哪怕你是网上摘抄一篇菜谱,都会有不少收藏。唯一的是,人家发现你抄袭,会直接拉黑。偏激一点的追着你骂,然后各个回答下反复提醒读者某某人抄袭是个水货。
只是举个例子,不建议你做这种事情。不能抄袭不能抄袭,知乎的用户对于抄袭是极度反感的。
但这又间接说明了一个道理,干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要对读者有用就可以。
最好的干货,一定是傻瓜式的干货,手把手地告诉大家,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要如何如何。
如果你坚持下去嘛,嘿嘿,你就会像我的一个朋友一样。
来看看她的数据。
这位朋友写了800个回答,拥有4.6万赞同,3.5万收藏,但是仅仅只有3000个粉丝。
而就这,还是在我跟她聊过之后的数据。在那之前,她只有1万赞同,2万收藏。粉丝量……有点凄惨,不说了。
她是很典型的铺干货,内容详实有用。文笔不能说差,可是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风格。所以就是现在这样的局面。
可能对于很多新手朋友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大号了。但是,作为已经开始变现的创作者很清楚一点,这样的账号对于甲方而言,没有一丁点吸引力。
你唯一能跟甲方谈判的资本,就是你的粉丝数量。(一定记住这句话,如果你想变现,那么我通篇所讲,没有比这句更重要的)
我的这个朋友,她非常努力,她的创作在我看来,也很优质。可是,永远差了那么一口气。
虽然优质,但还不够。
这位朋友,她的文章没有自己的风格。那么我们看看后一位,走的是另一个极端情绪赞。
不能说他名字,这哥们有争议。就说下他的事迹,潜水知乎三年,只看不写。疫情期间闲着无聊开始动笔,篇篇爆款,几乎没有低于千赞回答,自己的周报截图给我们看,周均2万赞。
他的特点就是玩梗,花式开喷特朗普,但是又逻辑缜密,往往骂到你想反对他都只能人身攻击。
而且,每次结尾都用一张图作为自己slogan,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话说回来,这家伙的高赞回答,除了让你觉得爽以外,基本上毫无价值。
看下他的数据,典型的赞同多收藏少(跟我一样。我有五成的回答也是属于说废话类型的)。
这哥们,写的内容往往争议性大。只是因为骂人骂的有水准,便篇篇爆款。凡事有利有弊,因为争议大,攻击他的人也不少。
有趣的是,攻击他的人大部分说他屁股有问题,而不是说他水货。
废话虽然写的多,可是这家伙水准同样够。在本职工作里,是给高级领导写内参的人物。
他呢,偶尔会把内参式的回答放出来……
结果便是,枯燥、无味,大部分人看不下去并且看不懂,只是模模糊糊觉得非常有道理,点个赞点个收藏表示支持。
这种回答,通常也就两三百赞,距离他的平均水准很远。
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知道,这哥们并不是一个营销号,是真正的肚子里有货。关注他,点赞他,收藏他,不亏。
另外,我不建议大家学习他。虽然你们可能已经知道这哥们是谁了。但是,作为他的朋友,我比你们了解更多的一点是,这家伙在知乎几乎没赚过钱。
但凡是有争议的创作者,甲方都不怎么喜欢。所以,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请你在知乎回答问题时候,远离任何对立问题,尤其是男女对立问题。
当然,他玩知乎也不是为了赚钱。
通过这样两个人,大家是不是有点摸清了方向?
不管是新手小白,还是说有一定经验的创作者,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想要变现,那么张雪峰这一类型才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标杆。
你不能完全输出情绪,知乎的用户是有水准的。
你也不能完全写干货,枯燥的内容大家并不喜欢。
真正有价值的是两者相结合。
咳咳咳,可能这个问题对于理工科的朋友并不是特别友好。让理工科的男生写干货,逻辑缜密,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可是要让干货有趣,难度就很大了。
那么,你可以先降低一下难度。不要通篇都是表情包、配图和内容相结合。也不需要使用多样化的比喻加拟人。
偶尔来上这么一两句,让自己作为一个有趣得到人。
写美食的。
“煎鱼时候,坚持一个原则。敌(鱼)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乱动。”
选一位抖音的美食博主,挠儿哥,顺口溜一套一套的。他也有个slogan。
“这小香味,挠儿一下,就上来了。”
东北口音,很有趣,让人一下便能记住。
看,slogan,是不是跟前面的骑老虎的少女图一样?
不要小瞧这一句话,很多时候,别人给你点赞,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一句。
不信吗?
我给你们看个截图。
“补一句,这种包装水平就跟知乎的“故事档案局”一样,一个字都别信。”
就这么一句话,大家看看评论区的效果。
说白了,我也就是抖个机灵。故事档案局的内容其实还凑合,可是亏就亏在没有把它放在故事类别,而是放在了很多真正的问题下。所以才会有反效果。
然而呢,我发现,绝大部分的朋友,也都是这么想的。
一个回答1327赞同,他的一个评论就有475赞同。我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不放链接了,这篇回答就随便吹吹牛,吐槽一下世纪佳缘,没啥价值。
理工科的朋友,你的文字可以理性,可以直白。但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微加上一两句妙语,那么结局便是完全不同。
也别担心吐槽知乎会吃违规,知乎没那么小家子气。你不能骂任何知乎用户,但是吐槽下知乎小管家,绝对没问题。
再举个例子,好朋友 @大猛 兄弟的金句。
问题如下:如何看待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称「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
大猛:在单位、企业靠裙带关系而非实力上去的人,又被安排了重要职位,最好的明哲保身且不被穿帮的办法就是:闭嘴。
一句话就暴露了这个公关经理水平。
古文有一字千金,我为爱发电,免费帮你一个字,学着点!
“睡”改成“补”。
把“青年们正在睡觉”改“青年们正在补觉”。
是不是感觉瞬间就好了?把你的团队也夸了,还获得了一些青年人的好感,企业形象也高大上了,一箭三雕!
这个回答,6.6万赞同。
大猛兄弟这个回答,我佩服到现在。不是因为赞同多,而是因为这一瞬间的灵感。
刚才说了,知乎里很少有那种把干货文和有趣的个人风格相结合的答主。大猛绝对算是其中一个。他的内容,基本都是干货。他的风格,除了有趣,更多的是温情。
拍个彩虹屁,大猛兄弟是我在知乎认识的朋友中,最具有商业变现价值的。
因为粉丝黏度极高。
唉,我又要说回来了,大猛哥们不缺钱,平时也不想带货。除非是那种他觉得非常好的产品,你就算给钱给个三万五万的,他也不当回事。
嗯,三万五万对于大猛而言,算是廉价的。
等会找他帮我点个赞,嘿嘿嘿。
答主不是什么知乎大牛,也就玩的时间稍微多一点点儿,日常也在模仿与学习。
我推荐你学习一下知乎的写作直播课
这门课是知乎自己开设的,由盐选的评委李享老师亲自主刀设计,内容上绝对过硬。
怎样图文并茂?怎样让内容丰富又生动?如何切中读者的痛点?如何选择带货的选品?
尤其是,这里面有很详尽的变现指导,比如盐选(月入过万)、好物(双十一爆炸)、招募(每个月稳定几千块收入)。手把手教你。如果有特别好的回答,李享老师的团队也可以帮你推个流。
我还做过一篇课代表式的回答,说起来都不是我有水平,是网友的评论有水平。
我把我之前一个千赞回答下网友的评论黏贴了一遍。
开头第一段话是:
听说以前有工程局去印度做工程,合同中写了赠送100个电线杆子,结果印度人认为电线杆子是0元价格,然后要求中国的工程公司提供1亿根电线杆,你没看错,就是1亿,因为是0元的东西,所以认为中国人可以免费赠送。中国人直接傻了?
这是一篇吐槽印度人的回答。就问,看到了这里,你愿不愿意点个赞?愿不愿意往下看。
再强调一遍,不是我的有水平,而是知乎网友给我的评论里,这个太精彩了。所以我放到了文章的开头。
于是,这篇回答4600赞。
等等,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句子,要不然放开头,要不然放结尾。要不然就学着大猛一样,短小精干的一篇回答,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这说到底,还不就是高中语文老师教给你的凤头和豹尾吗?
类似的小技巧,太多太多了。
今天晚上写了一篇关于美食的,开头第一句话:
就三个字,爽到爆炸!
于是评论区果不其然在问:
你看,开始问了吧?
他不问,我还不写这句话呢。
我回答他:这是一个文学小技巧,许多影视剧里也会用。放在这里的潜台词是,激动的字数都数错了。
然而你们看到这里,也都明白了。表达出激动的字数都数错了,是第一层意思。希望他来跟我来个评论,是第二层意思。
今天的评论区很友善。
能与网友们这样互动,我觉得还是件挺有趣的事情。
当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嘛……我对于我自己的文笔还是有一定自信的。节选一小段。
东北的血肠,是纯粹的血液灌肠,比如猪血灌猪肠,羊血灌羊肠,讲究点的会把猪脑羊脑打进去,再配上调料,灌进肠衣里。
从吃法上,东北的血肠最佳滋味一定是配上酸菜五花肉,做一道血肠白肉。起锅,酸菜垫底。整块的五花肉煮熟后切成大片,再对折,铺在酸菜上。血肠改斜刀,在五花肉中间整整齐齐码一圈。
然后加入炖肉的原汤沸煮。吃的时候,要添上韭菜花或者蒜泥。这样,一口酸菜,一口五花,再一口血肠,脆、软、滑的口感,酸、咸、腥鲜的滋味,全部融合在一起。
咳咳,不吹牛,最后这几句“这样,一口酸菜,一口五花,再一口血肠,脆、软、滑的口感,酸、咸、腥鲜的滋味,全部融合在一起。”是写作课里面的一位老师的风格。这一段融合式的描述,是他以前的一篇文章,我模仿了一下。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