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个好东西,他提供了一个标准格式,有效降低了五花八门的写作文体带来的阅卷评分难度(本来就文无第一,再加上你写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文体,咋评判优劣?)
同时考验了应试者的文学创作功底(八股文写好了,“要诗得诗,要赋得赋”),八股文你都写不好,你怎么证明你有才华?要知道古代,可能考科举的人不一定都写得好八股文,但是文采好的人,都能写一手好八股,唯一不同的是,文采好的人可能不屑于没事去写八股。这就证明了八股文在当时是挺科学的一件事情,毕竟高水平的文人墨客都可以写高水平的八股,正好可以筛掉水平低的。。。
而且有一点许多答主没有提到。那就是,当年可没有推广普通话,大部分考生都是各操方言,可能多少会一点官话但是绝对没有现在这样交流顺畅,大部分情况下年轻的应试者都没有用官话默读的本领。落实到写作上,如果你不搞八股文,真没准儿谁能写出来什么奇怪的东西。
综上,八股文在当时,是很好的一种考试标准。
那么为什么八股文名声那么臭呢?还不都是儒棍连累的!明清八股取士,可不是写八股就算完的,是要紧扣程朱理学纲要,行为以四书五经为题。
嗯,只能从你们家那几本破书里面找话说,一说几百年,能越说越先进就见了鬼了。。。只能越说越倒退啊!
要知道唐宋科举,是有很多科的,八股取士这在当时叫“经科”,招的就是文采好的人进体制内。还有招司法人才的“刑科”,以及经济人才的“算经科”,最后就剩了一个经科,完事儿还只能从那几本书里找内容写作,你说这锅八股文能背?
我告诉你,我交给洋导师论文,分为哪八股:1. Abstact, 2. Introduction, 3. Review, 4. Data, 5. Methodology, 6. Result, 7. Conclusion, 8. Reference. ---- 少任何腐朽没落的一股,我就不能拿西方先进的Master's Degree!五四运动里,掺杂太多对西方狗屁不通的人,在误导国人。西方也是从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的。欧洲平民的上升通道是,教士把平民中的天才推荐给贵族。贵族资助读书,然后推荐给官员做助手。熟悉吗?中国历史上就是这套。然后欧洲人也发现了,公考比推荐好多了,于是也进化到开科取士。硬把自己先进的东西讲成落后的,就因为工业革命没先发生在中国,就因为旗人不相信技术,觉得工匠从来就是战败国抓来的奴隶。
百度百科八股的说法是: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大家一看,就以为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都是八股文的锅。
但是我们看元朝元仁宗的百度百科可以知道:皇庆二年(1313年)颁诏并在其后的两年中首次实行的新考试制度,考试科目重经学而轻文学。它还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
而明朝隆庆的时候,阁老李春芳当考官,是可以让考生写庄子的书的
清代的喻长城也说明代八股文万历年间很多荒诞怪异之文
反而民国很多文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清朝读书,只看四书五经,别的书都不看。
这就产生了冲突,
原因其实就是
毕竟民族团结大如天
八股的出现,说白了是最早的科举是没有标准的
宋真宗的时候,有一个三岁的状元,就是背了一首宋真宗的诗,然后被点为状元····
其实大家知道,没有规定的话,那真的就是随便打分
皇帝随便打分在怎么打,也是参加殿试的这些人,是不会有落榜的人的
考官手里可是掌握落榜的权力的
谁敢让他们随便打分?
梨花体的诗歌当年是怎么吹嘘的大家忘了?
八股文其实就是一个格式,让大家根据格式答题,考官根据格式打分
类似于现在公务员面试的时候,以前随便打分,八股文是根据题目固定了几个点,答对一个点给一个点的分,考官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小。
元朝是规定面试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著:科举考试四书题是必答的,五经题是一本经一道题,考生选一道回答就行,这一道一般叫本经,考生五经只精通一经就可以了)而大学中庸加起来不到6000字,论语和孟子加起来不到五万字,题目很快就出完了,后来就截撘题,一句话取一半和另一句的一般拼凑起来。
清朝规定你回答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回答。
用鲁迅的宝贝弟弟的回忆,就是小时候读书,四书五经读的滚瓜烂熟,别的书不做强迫,家里的书房除了四书五经和考试的书,其他的几乎没有。
真正的危害
还是元朝固定了科举考题只能从四书五经出,还是朱熹修订过的版本
清朝规定连答题都只能从四书五经答,也是朱熹修订过的版本···
当然了,方厅长写日记虽然坏,万一美帝占据了地球,被儒家封为儒家大宗师,修订2020年的历史用方厅长的日记当权威资料。或者宣布科举考试只能从方厅长的日记里边出题。
过了十几年,儒家大师占据了美帝朝堂,美帝腐败,被俄罗斯推翻,俄罗斯宣布我是乞丐出身,我不知道怎么办,还是按美帝的来吧,不过规定一个回答题目的格式,按这个格式判断分数改卷子。
后来儒家大师又占据了朝堂,俄罗斯腐败被印度推翻,印度又占据了全球
印度宣布连科举考试答题,也只能从方厅长的日记里答题
最后全国考生家里除了方厅长的书,其他的书都找不到了。
大概就是:方厅长=朱熹。元清=美帝和印度
后来儒家大师又又又又又占据了朝堂,印度也因为腐败被推翻
中国推翻了印度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联邦,废除了方厅长的考试
开始搞高考
但是印度和美帝的人当年统治的时候捞了很多钱,加上其他人都在研究方厅长日记,没时间干别的,美帝和印度的人学别的文学艺术之类的多,他们占据了先发优势,在顶端位置先占住了,自然鼓吹都是俄罗斯的问题
八股的格式,其实危害没这么大,说难听点,现在你写个问题报告,还得写 问题情况、调查情况、处理情况、下步建议呢。
老实说,我对穿越技术比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多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cos呢?成天幻想着自己是托洛茨基同志,在红场上对红军战士招手吗?能赚几个毛主席啊?洗洗睡吧,cos有风险。
在历史上正常的人类社会,初中生的年纪通常就已经是进入打架斗殴生产生活的主力年纪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只是我们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强行给这个年龄的人口安排社会任务和标准而已。
你要想初中生不以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为荣,就得付出克服基因天性的巨大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我们评价孙中山,要看其主流,不是说孙中山不能批评,他犯过不少错误,有过很天真幼稚的举动,孙中山自己承认,由于北洋军阀的存在。去一清朝,特生出无数之强盗,而民越发不聊生。孙中山团队队伍建设一直都很捉急,孙中山在招收追随者的时候,考虑理念的因素不多,更多的是江湖义气。是是否给他金援。孙中山在他的追随者里,真正跟上他理念节奏的并不多。孙中山是革命的,但是方法不对,历史证明也不会成功。所以,孙中山的革命从头到尾是一种孤狼式的,缺乏严密根基的革命。最终自然不能成功。
但是他率先倡导革命,最终促发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制度,他坚持维护民主共和之法,同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宣传救国理念,也曾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腐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虽然在手段上是极为幼稚的,但在理念上相对是最先进的。这才是正面的主流,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宣传成什么忘恩负义的小人,嫉贤妒能的政客,终究不登大雅之堂,某些孙中山黑子一提大月薰我就知道,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其实不过是人家断章取义,故意拼凑的所谓史实,根本无法放到当时的近代历史的大背景去看,反而纠结一些具体细节。甚至从婚姻、男女关系角度去解构大历史。这都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使用的可笑手段。
以孙中山这样的家庭背景,根本用不着去冒着极大风险去闹革命,他哥哥在旧金山是有土地的资产阶级,他又是学西医的高级人才,在那个社会的普遍贫困的海外华侨里他仅凭这一点足够成为中产以上,仅凭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毁家纾难,首创革命,推翻腐败的清王朝,足够称为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