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要看他讲话时屁股坐在哪里,要看他讲话时吃的是哪里给的饭。
私募与公募相比,公募基金的代理问题严重,私募机制较灵活,但亦存在冒险冲动。
大家经常听到看到一种说法:“公募基金看的是相对业绩,私募基金看的是绝对业绩”。
啥道理呢?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都属于资产管理行业,咱们这些基民或合格投资者,将钱委托给这些基金的“专业团队”去管理。
公募基金赚的钱主要是管理费,每日从管理规模中提取一定比例做为收益,假设比例为1%每年。
如果管理规模是100亿,那么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一年可以收到1个亿的管理费。
至于这100亿是赚了还是亏了,跟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没直接关系。
在这种机制下,公募更看重营销与渠道,重要的是将规模做大;大了就足以旱涝保收了。
但问题是基金经理们真会尽心尽力帮你管理好产品,并提示相关风险吗?
大部分公募基金经理不会这样做的。
个人的利益趋动,公司的立场所向,都决定了他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公司排上前面的一位代表。
今年1月股市大跌的时候,中欧知名基金经理葛兰增持了200万。
市场与渠道都广为宣传!
但大家可知道,她自己曾经在20年上半年增持自己的基金1500万,然后21年上半年全抛了。
她在21年上半年卖的时候可曾公诸于众,并提示大家医药行业的估值很高了?
完全没有的。
为什么?
她一但这样提示,公司可能本身不允许,其次,她的管理规模就会下来了。
所以她默默地卖了,啥话也不说。
这说明她自己的利益与购买她基金的基民的利益完全不是站在一起的。
管中窥豹。
你还敢买她的基金?
我是不敢的。
另外,换个角度,将葛兰换成王兰张兰来管理这个基金,有大区别吗?
我觉得是没有的,所有公募基金下属主要投医药行业的基金,这几年就会明显有这样的涨幅与跌幅的。
她刚好在那个位置上,行业趋势成就了她,中欧也宣传得不错。
如此而已。
对金融投资财务感兴趣的,欢迎加群一起交流:
说回来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收取大头在业绩提成,常见的是高水位计提法。
简单说就是赚了钱才有提成。
这种机制下,大部分情况私募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且这种回报是惊人的。
举个例子,假设管理5个亿的一个基金,当年收益20%,赚了1个亿。
这1个亿里面,私募基金公司可以提成2000万,经理分个1000万。
这是私募基金的优势,机制优势。
也是赤裸裸的草原法则,弱肉强食。
这种优势决定了对自己有自信的管理人,会往这里涌过来。
因为投资的一项必要条件是判断力。
判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是不敢做判断的。
所以大家会不断看到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们,奔向私募基金。
比如最近兴全的基金经理董承非,离职加入了睿郡资产。
他们是真有积累。
私募基金的劣势在哪里?
投资者较少或专业,沟通成本高。没有名气,募资不容易。
私募基金只能找合格投资者,如果是自然人,百万投资起步。如果是机构,内部审批较繁杂。
这样的合格投资者,决定了大家的风险意识和投资知识是相对高的。
不会轻易被忽悠。
不会轻易被忽悠。
不会轻易被忽悠。(重要的话说三遍)
所以私募基金经理如果没有名气,别人怎么会愿意把钱投给你呢?
市场低位与高位都是如此。
私募基金投资者非常看重基金经理的过往收益表现。
而公募基金的忽悠方式还是比较多的,市场火热的时候,大批新基民也会被各种声音鼓动涌入。
我微信通讯录中有一位私募基金老板,不熟,只见过两次面。
前些年他从某大资管跳出来的时候,老朋友们给他捧场,募了几个亿。
一开始踩得比较准,一年多时间净值升了差不多百分之五六十;
后来在朋友圈见过他发过一些类似公告,类似于让投资者耐心之类的话语。
我刚瞄了下,净值跌回去了,还清盘了一只。
他这种情况,要继续募资,恐怕不容易。
净值下跌那些阶段,他跟投资者的沟通工作估计也不少做,
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私募证券基金有上万家,龙蛇混杂,是典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行业。
毕业起初,能拿到公募基金OFFER的,还是先进公募,毕竟培训体系完善,有更多实践与成长机会。
但等到生活小康之后,又觉得自己性格合格、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话,还是私募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