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肯定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以下是其中一个:
分别用大屏幕和小屏幕看同一部视觉奇观电影,感觉上绝不是同一部电影。
我记得当年看徐克的《七剑》,在影院里看觉得还可以。后来和同学在电脑上看。前面都是粗犷的北方方言,拳拳到肉的打斗,忽然镜头一转,杨采妮出场,说了一句
“老先森你怎么样(了)?”
一秒出戏
一部视觉奇观型的电影,就算主演的演技或者台词有问题,甚至是剧情逻辑有问题,大荧幕的观众也常常不会特别在意。他们大部分的思绪和注意力都会被视觉奇观吸引。
而一旦到了小屏幕上,视觉奇观没有那么强烈了,各种原有的问题就会立刻暴露出来。
流浪地球在演技和台词方面是有一些粗糙的地方的。到了小屏幕上,自然不是特别讨喜。
这不是标准结局吗?这类影片你用IMDB吹,迟早被打脸。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营销是要针对目标人群的。
你是指望白左看你死人,还是白右看你中国脸,还是指望一般通过路人顶着语言debuff和康米认定debuff来无障碍欣赏剧情?
当然这个评分嘛……咱不能只玩精选不看高赞啊。来欣赏一下3月开始的评价:
The Wandering Earth (2019) - IMDb
虽说这又不是不让你上,但是你乎人均英语专八,我佬就直接上图了:
点评:
按照人家这个逻辑,你球得分应该是3.7/10。我佬就准备看这3.7/10怎么洗成“客观评价”。
点评:
“It's Armageddon, Interstellar, Gravity, 2001, and 2012 all mashed up into a barely coherent pastiche.”
“derivative of an American blockbuster.”
点评:
“it's all style and no substance”
“The Wandering Earth is full of fantasy and sci-fi gibberish about the Earth of the future that's both fairly incomprehensible and difficult to relate to”
点评:
①物理带师来辣,是不是很眼熟?
②“it was scientifically bent”“all the Chinese bots giving it 9s & 10s.”
给9-10分就是“Chinese bots”哦,批判小红脖,请。
点评:
①“The acting is bad, the script is bad, there is no logic in anything”
②“The only salvation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s kicking a lever for hours and putting a huge machine in place with united forces.”
③“Piece of junk”
④“a badly written apocalyptic screenplay, no physical sense of how the universe work”
老看友善度不好,我筛选个6星:
你筛选个6星,不提上面已有那个,一堆还是春节期间打分的,四月末的这还是个中文拼音。
点评:
①“it needs a heart and soul which this movie does not have”
②“ It has good looking international actors earnestly doing their best with a bad script and an unintelligible plot.”
点评:
①“ all bad science, characters that feel one dimensional, and acting that feels forced at times ”终于有个蹦出来学习你乎喷演技的了,还得先拉“science”出来遮掩一下。
②“You know where 5 people would do something mentionable in an american movie, 100 do it here. ”
“you can tell what will happen 15 minutes in advance”和“ the characters have some weird behaviors/intense dramas that feel quite random (some out of nothing, some reasonable in our day to day existence but highly out of place in their current world).”是怎么同时发生的,窝佬姑且蒙在鼓里。
提问时间到:
1、阅读理解没读懂材料,要扣几分啊?
2、如果东亚某国观众按照这个玩法和标准给好莱坞电影打分,某些人和某些媒体会怎么说啊?
3、为什么东亚某国观众和IMDB用户在玩法上有着巨大不同呢?大而广之,为什么东亚某国网友和地球西侧网友在玩法上有着巨大不同呢?
最后,来竞猜一下,这部到时候IMDB上会是几分,什么评价啊?
说明这就是一个中等略偏下水平的好莱坞模式化商业科幻片,这个分数很合理。不过我想起来了两三个月以前贵乎一堆吹这片展示了中华神族的什么什么精神,强于好莱坞白左费拉的,不知道会怎么想。我还没去imbd看他们怎么评价,以下纯属于我个人对当初尬吹的球粉的迟到的吐槽。
这种叛逆中二但是本领强的少年意外觉醒,和父亲和解,父亲违抗政府命令一己之力扭转大局拯救世界的片子,满满的都是美国大片套路的好吧,并没有展示多少集体主义精神,地球命运的关键点依然取决于刘培强父子的抉择。唯一不好莱坞的大概是主角有个俏皮傲娇的非血亲妹妹,这是日漫里的套路。
另外就是吹这片国际主义的,也不想想这片外国人出场有二十分钟吗,不就是推了推撞针,推动剧情的能力有2012,地心引力里的中国人强吗。值得玩味的是,喜欢这么找优越感的人,平时往往个那些非常讨厌国际主义,认为国际外交是有你无我的零和博弈,歧视黑人穆斯林该仇视白人的人有不少交集,然后他们往往还推崇强人政治,将某些现代史上的强权人物吹成非常类似尼采的超人的形象,他们还说电影里中国人重视每个生命,而好莱坞会牺牲掉没有逃生的优先权的人,且不说电影一开头就死了三十亿人,这群人平时可对于为了国家崛起牺牲一部分民众是相对不在乎甚至非常支持的态度。。。
最可笑的就是他们说这片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人定胜天的精神之类,与碰上灾难就想逃跑的亚伯拉罕废物高下立判,然而原著可是相当凸显人类的无力感和绝望感的,远没有电影那么乐观(其实这么拍反而不好莱坞,但是大过年的拍这么灰暗的电影太给人添堵了),原著作者是非常喜欢描绘这种在巨大灾难前的无力感的,他在三体里把人类为了生存四个世纪的努力全部写成了徒劳,只有章北海不择手段的逃亡才保存了一点人类的火种,莫非他这么硬核的科学主义者也是亚伯拉罕废物?(这部作品另一个角色罗辑一个人延缓了三体人的入侵,而全人类都不理解他,可谓相当个人英雄主义了,而人类集体只会选择程欣这种废物自取灭亡,不知道如果三体这么拍出来的话,他们该找什么吹点来证明伟大的国际集体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家国情怀呢)
总而言之,把北京换成纽约,上海换成华盛顿,兰州拉面换成蓝蓝路,杭州换成亚特兰大,马尼拉换成巴拿马,苏拉威西换成亚马逊,给主角们名字改成英文的,它和好莱坞中等水平的科幻商业片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当然中国人把好莱坞的那一套学出点样子来了,这是很不容易的突破,不仅不可耻反而值得鼓励,但是一群尬吹粉非得把刚刚出道的学徒吹得比师傅还强,如今送给师傅家里人一看是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就比较尴尬了
科幻片是好莱坞的传统强势类型片,就跟武侠片是中国传统强势类型片一样。中国拍一个“只考虑国内观众”(郭帆语)的科幻片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几率,跟美国人拍的《功夫之王》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几率一样。
这片在中国观众眼里: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反过来,老美就觉得:还行。
这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歧视美国人对不对。
各位有点岁数的,应该还记得即使是中国人李安拍的《卧虎藏龙》,刚回大陆放映时也是一片差评吧。这片还只是带了一些美国观众能get的现代人文精神要素,就不符国内观众们的预期了。越成熟的类型片市场,观众往往思维定势就越重,这是客观因素。
文化市场,尤其是自由的国际文化市场,傻子和极端分子肯定有,但绝不会是主流。毕竟你去看复联是为了圆个十年梦,你打开新番是为了舔纸片人老婆,正常人不会整天绷着个阶级斗争的弦。歧视亚裔虽然存在,但这东西当成电影评分受挫理由是不成立的。大家也没看到多少国外沙雕抱团打压三体吧?《摘金奇缘》这种全亚裔的电影都能在美国拿两周票房冠军了,评分IMDB还比豆瓣高一分,你要说歧视亚裔的话那到底是哪边歧视?
毕竟电影在当地观众眼里好不好看,容不容易理解共鸣才是第一位的(摘金奇缘在大陆不行主要就是其中华裔家庭的形态在大陆已经不是普遍情况了,难以共鸣)。你想想,印度史上票房冠军的《巴里巴霍王2》在中国票房也不行,硬赖说是因为我们敌视印度这像话吗?
中国虽然现在文化输出不行,但是那主要是官方输出不行,不是说真的没有文化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大赚特赚,事实上一年几亿几十亿赚外汇的项目并不少,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摆正心态,在文化领域搞对立论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
另外这问题下面有个答案特别搞笑: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去全球最大的、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某视频网站上逛一圈、然后看看以“AMWF”为关键词的影片评分有多低、踩数有多高就知道了:我管你拍的什么东西,管你拍得好不好,管你女人靓不靓、男人猛不猛,只要内容是亚裔男性啪非亚裔女性,老子就点踩,老子阅片向来懒得点赞,但只要看见AMWF的就踩,老子不看也踩,老子专门搜索这些片子就为了踩。
那么请问这些拍毛片的亚裔男是吴京吗?是“爱国侠”吗?有“道德绑架”吗?有宣传所谓的意识形态吗?那外国网民们为什么还要自发地组团去踩他们呢?
这时,按照知乎的惯例,该有一些人冲出来了,然后指责我自卑、狭隘、玻璃心、阴谋论。这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中国网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没吃过猪肉,而且没见过猪跑,却还总tmd想着装逼。
哎呦,这节奏带的,把荷尔蒙跟爱国主义这么一捏,流量哗哗的。
可惜这么多赞的也没人去搜一搜么。
这是他口中的amwf(亚男白女)。
这是他没告诉你们的wmaf(白男亚女)。整体还不如amwf呢!
呵呵,说好的自发地组团去踩亚裔男的外国网友呢?都走错门了么?
你们看播放量也知道后者明显更主流,不是啥偏门词儿吧,总不可能是亚男故意去踩成这样的吧!
实际上大家动动脑子,世界上最和谐的社区在哪里?这种地方谁会抱着为大日耳曼/大和/大津巴布韦主义去搞阶级斗争啊?这里的评判标准有且只有一个好不好。
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庇护所。这话不是说爱国主义是流氓,而是流氓就特别喜欢利用爱国主义。一副觉悟高的吓人的模样,整天就是造谣埋汰自己族群特别来劲。真.硬核爱国。
—————————再更打脸———————————————
PS:哎呦呦,LOW就是LOW,还玩更新?
正确的查询方法,是先搜索“Asian guy”,得到首页推送,然后点击进入推送的视频,再向下划、并选择相关视频(多迭代几次),这样就绕过了推荐系统的首页搜索模型,然后才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笑死我了,还“正确的查询方法”,你嘴里这个抱团的外国网友是按这个方法一丝不苟地跳转十几次去谨慎地点下一个踩?这外国网友也太不好当了吧。另外,按你这个方法刷出来的WMAF更低你知道不?
不过最搞笑的还是另外一个事儿:
你是不是第一天上P站啊朋友,首页上偌大一个排序按钮
想找评分低的,把浏览器上面的数字填到指定页数:
这不就成了么?
啥智商还在视频链接里跳转来跳转去找低分组合啊?我可真是乐死了。就你这驾龄,还好意思跟我飙车。
这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中国网民最大的问题,就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还tmd总想着装逼。
是是是,没见过自我评价这么准的。
PS:评分排序里查AMWF和WMAF,结果如下:
这是AMWF的第57页,注意看左上浏览器里的地址,最后数字就是页码。
这是WMAF的第42页。比亚男白女靠前多了,还特么一片红好么。
——————三抽————————————————
而如果考虑到这位仁兄令人震惊的理解能力,我们也可以按他的套路,直接搜索“amwf”和“wmaf”,来进行评分排序,并比较各自搜索结果最后一页的评分均值(因为排在前面的都是高赞)
这个什么么西,我可麻烦你别丢人了,震惊的是我好吗,还拉到最后一页看评分,统计学都要吐血了。
真要看【赞踩比和人数的关系对应】,你直接拉most viewed对比两边播放量最高那几页不就得了(要么你还是驾龄太低,要么你自己心虚)?
WMAF再怎么不是当地族裔常用词,它播放量还是比AMWF高好不好?如果有大规模恶意踩后者的行为,同播放量上评分总不会是一个档次吧?
你猜对比结果是啥?
你脸只会更肿。
播放量最高的AMWF是78%,72%,69%,最高的WMAF是67%,71%,67%。再往后多翻几页,不是个瞎子都能看得出WMAF分整体低了一截。
整天不想着干点积极的事儿,专门添油加醋把极少数脑残行为造谣成亚裔大规模被性歧视,还为了造一个观点换了几十种计算方法,你咋不去统计局呢?
免费送你一句话:其他族裔的女孩不是不喜欢亚裔,而是不喜欢没有自信的家伙,尤其是那些连自己族群都要造谣的懦夫。
还有
《摘金奇缘》电影中是华男和华女自己玩自己的,没有人拯救地球,更没有人抢某族裔的风头。
我说你到底看过这电影没就在这信口胡诌?
开场把杨紫琼一家赶出酒店的经理。
结果酒店都被买下来了。
杨阿姨说你们马上给我996。
怎么办?还不是现世修来的福报。
按这位朋友的神奇逻辑,特么开场就是给白人一个下马威好不好,这叫“没有人抢某族裔的风头”?
这爱国流量吸得真是不费一点脑子。
再PS:秋名山不愿留名的豆腐店小哥 @肥仔 针对大家感兴趣的【在欧美不可描述的领域是否存在大规模的亚裔歧视】做出了令人xing服的福利答案,研究案例分析一应俱全,充分证明了这种利用下半身营销的恶臭荒唐。请移步:
我接着 @么西么西 的话茬往下说。
因为《流浪地球》,我才了解到一个词,叫“限定上映”。
因为“限定上映”,我才知道美国对于非英语片的限制有多么大。
不光是针对中国片,连《你的名字》,盟友日本的现象级电影,在美国也只能限定上映。
当然,由于美国的国情是资本控制政府,所以这种贸易保护,是好莱坞公会的资本行为,不是政治行为。
与此同时,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系列文章:
《复联4》票房超过《红海行动》进前三,为何分账不及《药神》?_网易订阅
《复联4》超《红海行动》进票房前三,为何还没有《药神》赚钱?
这些文章,说国产片分账比例是43%,而进口片只有23%。
因此,文章最后,都恬不知耻地问道:这样的票房分配对《复联四》公平吗?
中国片在美国都限定上映了,美国片竟然还舔着脸抱怨分账比例低。分你点就不错了,23%都是高的。美国片在中国上映,不需要事先购买排片。也就是说,排片好赖的风险,是电影院承担的。而电影拍出来以后,拷贝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美国片在中国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任何成本,最后还能分到23%的票房,他们竟然还在抱怨。很多人还觉得他们的抱怨是对的。
由此可见,当今的舆论环境,对中国是多么地恶劣。
中国这个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友好,真的是绝无仅有的。我并不是说,这种友好是错的。我只是想提醒,有人在利用这种友好。把我们的善良当懦弱。利用完了,最后还要说一句“呸,easy!”
因为主角是中国人,主要场景在中国,外国人还是中国心,要是最后是美国队长之类的把地球一拳轰出去评分都比这高。
其实不只是《流浪地球》,还有很多中国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不受待见,而那些拿到奖的作品有不少其实只是对了那些外国人的口味,比如《红高粱》、《北京折叠》等等,其实都是显露了时代的悲剧,让那些外国人一看,哦呦,你们中国太惨了,只有我们灯塔国才能照亮你们前进的道路,那些国家对我们的态度大多是轻视的,你们中国人不可能拯救地球,只有我们才行,你现在拿一个流浪地球打他脸上,评分不低才怪。
这几天上海堡垒上映,把这个远古问题都炸出来了。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很多大片豆瓣评分和IMDB评分的区别
黑豹 豆瓣6.5 ----IMDB 7.3
复联3 豆瓣8.1----IMDB 8.5
火星救援 豆瓣 8.4----IMDB 8.0
星球大战7 豆瓣 7.1----IMDB 8.0
战狼2 豆瓣7.0-----IMDB6.2、
————————————————————
那么,IMDB到底对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评价高呢,再查查
卧虎藏龙 IMDB 7.9
英雄 IMDB 7.9 豆瓣 7.2
大红灯笼高高挂 IMDB 8.2
霸王别姬 IIMDB8.2
其他还有一些8分以上的中国电影,很多是小众电影,投票人数几千人,不作参考数据来源。
—————————————————————
难道IMDB偏爱中国的古装功夫片?
那么中国人喜欢的功夫片呢?精典高评价的我们随便找几个。
新龙门客栈 豆瓣8.5 IMDB 7.2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豆瓣8.2 IMDB 7.3
东邪西毒 豆瓣 8.6 IMDB 7.2
——————————————————————
说到底,已经看出问题,中国人看中国人喜欢的电影,美国人看美国人喜欢的电影,各有各的世界观和文化背景,双方观众会用脚投票,所以有时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相比之下,中国观众有时候好像更容易受美国大片的影响。
流浪地球的郭导的说过一句话,说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电影里很多梗估计也只有中国人看得懂。中国现在电影市场这么大,一部国产电影,你首先在中国本土打动了中国老百姓了卖座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了,进而赚钱了,赚到的利润投入到下一个更好更高的中国电影里去,形成正循环。你管别人外国人怎么评价?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很不一样?饱和式救援,背景的一些中国设定,这些很有特色,但光有他们,并不能让《流浪地球》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和集体主义有关的元素,在原著里确实有,确实被强调,但在电影里却是被弱化到推动剧情都算不上的环节。当时我还写了一个答案说到这个看法:
这个答案我想表达的是,《流浪地球》之所以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在地球线之外还加入了空间站这条线。这条线在原著中并没有,而且完全是个人英雄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的桥段,在《独立日》和《绝世天劫》这些电影里都被用过。
这三部电影里最后最抓人的情节,几个要素是完全一样的:
1,都是父亲。
2,小时候都由于各种原因和儿子/女儿不合。
3,在最后关头都完成了与子女的和解。
4,刚和解完就牺牲了,牺牲拯救了人类。
父亲和子/女的和解,在这几年的科幻/灾难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这样的桥段大家都用,而且效果还特别好呢?
很好理解,因为和父亲的交流障碍基本就是全世界子女的共同问题,这个矛盾埋藏在很多人的一生所有的时间线中,当这个矛盾被化解时还辅之以更大的拯救和牺牲时,感情的迸发会更加强烈。
这种父子关系并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古典文学中,父亲的形象一般缺位,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父权不可动摇地存在,但在五四之后的中国新文学中,随着子女力量的扩张,子女期望父亲的皈依反而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主题,比如
王荣发(《咆哮了的土地》)、魏大叔(戴平万《村中的早晨》)、老通宝(茅盾《春蚕》)、云普叔(叶紫《丰收》)等等,。这些农民父亲最先怀疑甚至阻挠儿子们的革命行动而形成父子间的冲突, 而最终又在共同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皈依了儿子的反抗道路, 使父子间的冲突得到和解。
——王爱松,贺仲明,《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然后这种子女权力和父权的斗争持续到现在,就成为了源源不绝百看不厌的电影主题宝库。
现在考虑下,如果《流浪地球》保留了所有的地球线上的背景(太阳要完蛋了地球装上发动机跑路)、细节(北京第三交通局)和价值观(饱和式救援,集体主义),然后把空间站这条线扔掉,结局不是刘培强完成父子和解同时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而是韩朵朵号召全人类一起推撞针赢得了胜利,那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觉得,大概会,完蛋了吧?列位读者请自行想象一下。
因此,强调《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电影有多么不一样,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多鲜明,饱和式救援多有社会主义美感,我觉得方向是走偏了。这些细节,有了,当然很好,但是只堆砌了这些材料,远远不够。
《流浪地球》的优秀,正是在于他终于成功运用了成熟制片工业发展那么多年来的做法,在一个浪漫也比较独特的原著背景设定下,嵌进了一些横跨世界八万里上下历史五千年百讲不厌的矛盾点,讲了一个人们爱听的故事。
《战狼2》也是类似的道理。中国人打外国人,这个背景很多电影都有,但他们都没有那么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像罗素兄弟拍《美国队长2/3》那样拍出《中国队长》的,也只有《战狼2》——事实上罗素兄弟作为执行团队班底,和《战狼2》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仅是交叉骨这几位演员。
回到问题本身。《流浪地球》在IMDB上目前的评分是6.3,这个分数也算是正常,毕竟在这样的大制作里讲好故事对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破天荒。而我在一开头提到的《独立日》、《绝世天劫》,许多80后应当都看过,属于经典灾难/科幻片。他们在IMDB的评分,一个是7.0,一个是6.7。在把故事讲圆润、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上、演员的表现力上,《流浪地球》确实还不如这两位前辈,但其差距至少要比《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之间的天堑要小多了。
因此,作为讲了一个类似故事的后辈电影,6.x的分数,我觉得也算是挺不错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科幻电影标准化、工业化的良好开端,用更成熟的手法讲好中国人爱听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全世界都爱听,相似的情节推动换成长着中国脸叫中国名字说中国话的演员,只要说圆了,中国人也会爱听。而不是去刻意设计一些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细节的故事。
正好二月底的时候存档了当时的IMDb评分,见:
而5月12日的评分见下: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用5月12日每个分数上的人数减去2月28日每个分数上的人数,得到的这个差值群体大致是Netflix用户的评分,拿来跟2月28日之前的评分对比一下。
而这个差值群体的评分的算数平均值是5.96。
之前的文章里我就说过了,《流浪地球》并未在北美的主流院线上映过,因此院线上映期间的IMDb评分主要来自北美的中国留学生或新移民以及专门注册了去打分的中国网友(先不去讨论是否存在“刷分”),这个群体有超过35%给了《流浪地球》满分。但是想想,如果一个人既不熟悉《流浪地球》的文化语境(既包括小说原作也包括电影版),又没有“我国文化必须崛起”的想象,这个作品还能值满分吗?
还有球小将幻想“白人男性敌视亚洲男性”,这就更搞笑了。按球小将的说法,Netflix对《流浪地球》零宣传,那么看到它的观众大部分应该是主动点进来看的,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美国人”的平均值,而是“科幻电影迷”。实际上,在美国科幻爱好者是最不种族主义的群体之一(实际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迷”群体也不太种族主义)。因为从历史上说,科幻爱好者本身就是“白人男性文化”敌视的对象,自6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拥抱多元文化也是最积极的——不然哪里来的“小狗党”运动呢?
举个例子。IMDb资深用户“themadmovieman”的评价认为,《流浪地球》很有野心,但相较于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而言,它的人物塑造和剧情都太单薄。
而《三体》的书迷“kmsmith-61353”的观点有一些代表性,他是冲着“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去的,但是他的体验是,即使跟迈克尔·贝在90年代拍摄的《世界末日》相比,《流浪地球》里的角色(尤其是刘启和朵朵)也显得太不讨喜了。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质疑《流浪地球》之前的高分来自“中国水军(Chinese bots)”了。
6.5差不多啊。我在微博上对于《流浪地球》的评价是这样的:
看完了《流浪地球》的提前放映。好看。当然会有些缺点,但是任何缺点和在大屏幕上看到纯正的中文路牌相比都不值一提,不是外国电影里奇怪的“进入禁止”,而是“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是“王府井”;是纯正的北京口音:“北京交通委提示您...司机一疏忽,亲人两行泪”;是中学校服和 “危险驾驶扣十二分。” 是在屏幕上看到此刻就在电影院外矗立的CCTV大楼和北京CBD。任何喜欢科幻片的人都曾经渴望过这一幕。
说白了电影本身我觉得差不多也就6.5-7分,剩下的一点一滴都是这些认同感搭起来的。有王府井路牌?+0.1! 有校服?+0.1!有道路交通安全口号?+0.2!
外国人没有这种感动,当然没有相应加分。这很难理解吗?
我们看《黑豹》面露神秘微笑,黑兄弟可是一听到瓦坎达佛唉娃就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呀。
也别提什么东方西方,日本是东方吧?NINJA怎么就能被理解?还是强势文化输出的问题。但这东西有过程,牛不喝水强按头,还要骂牛可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