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lof看到有网友截这个问题的图,好有趣。我忍不住来补一段:
电视剧《是,首相!》里的那位汉弗莱爵士的角色是一种模仿和虚构,但他是最为贴近事实的模仿。汉弗莱爵士不左也不右;他只相信管理和维持事物的原貌,保持现状,其理由与其说是根据情况,还不如说是为了保住现状,一个他所认识、所理解、觉得如果脱离就会有风险的现状。为了躲避风险,必须付出一切代价。
——托尼·布莱尔《旅程》第七章 “执政如散文”
布莱尔在回忆录里对这帮文官相当怨念,具体的话我就不一一打出来了。
虽然我们都没在白厅工作过,电视剧也肯定跟现实不同,不过能把真实的首相弄得在回忆录里拿剧和角色说事,汉弗莱爵士应该是有一定真实度的吧。
谢邀!
政治中最大的权力是什么?
执政权?
大错特错!
是议题和议程的制定权!
内阁秘书和部门常务次官就掌握着这个权力。
所以他们确实是真的控制了整个国家。
本篇回答的答主已注销,这是他的回答和文章整理:
英国的文官制度简直是丧心病狂。公务员是英国政府部门持续稳定的力量,作为使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润滑剂」而备受称赞,其为公众服务的系统性和传统作用更被推崇为现代民主国家官僚机构的一种模式。(《英国政治:延续与变革》)
理论上,大臣确定政策计划,公务员为制定政策提供选择方案并执行大臣的决策。另外,公务员可以私下提出建议,由大臣决策并承担公众对该部工作褒贬之责。实际上,由于制度的原因,使得大臣作为政治领导人对其下属公务员的地位事实上被削弱。
1.工作压力:大臣不仅要负责本部得全面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处理议会、政党及选区等方面的事务。大臣必须委派代表参加。
2.大臣在其任职的部门是短期的外来人:大臣往往缺少专业经验,需要依赖下属充当顾问。公务员拥有潜在的力量,可以使得大臣当众显得「不能胜任工作」。(是不是很熟悉?)
3.单凭数量也是寡不敌众:大臣与高级公务员的比例约为1:65。
4.信息:公务员承担筛选信息、分析研究及推荐方案等任务,由他们决定那些信息大臣可以看或者不看。大臣尽管有特别顾问的协助以及同智囊团的联系,但他们获得选择性建议的渠道任然有限。(是不是很熟悉?)
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官僚机构过于保守,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模式总是感到自我满足。例如,每逢政府各部在遇到政策选项分歧时,需要向哪些个人或利益集团进行协商,或是对某一政策要表达统一立场的时候,他们都是通过内部协商寻求解决的。用某位常务次长的话来形容,这是「部门智慧大量集中」的表现。这种部门智慧来源于「长年累月行政经验的积累」,是随着部门与各专门委员会不断交换意见和协调,经过无数次非正式协商以及部门全体同事的密切合作才逐渐行成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公务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他们的务实做法和务实观点所麻痹了」,所以他们才时常感觉到「应当是予以纠正的时候了」(布莱恩•卡本爵士,引自Youbg & Sloman, 1982: 30)。另一位高级公务员也特别谈到纠正这种「总是安于现状」思想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状况限制了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发挥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公务员长期在这种安于现状的环境下工作,难免会对一位主张改革的大臣持怀疑态度,并想方设法让大臣认识到「理想主义政策有赖于现实的各个方面」。(是不是很熟悉?)
大臣负责制是宪法规定的支撑大臣与公务员关系的理论依据,高级公务员无疑是大臣的「军师」。
玛西亚•威廉斯(1964~1970曾任哈罗德•威尔逊首相的私人政治秘书)曾在《唐宁街10号内幕》中这样描述白厅的权力:
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保持在这些稳坐在白厅的公务员的手中,而那些当选的政要只不过是走马灯似的匆匆过客。
然而,真正的大boss其实是阿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