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性选择。
我们不妨来看看,人类的外貌审美是如何演化形成的。
3000万年前,狭鼻猴类(Catarrhini)分别演化出了旧世界猴(猴子、狒狒等)和类人猿。
直接通过展示生殖器来表达自己的生育能力。所以雄性有着大而突出的睾丸,而雌性依靠发情期红肿的生殖器来吸引雄性。
500万~700万年前,类人猿分支出了人科动物,以黑猩猩和人类为代表。
虽然黑猩猩也主要通过裸露的生殖器来展现生育能力,例如,雄性展示睾丸,雌性会通过轻轻呻吟和显示阴部来吸引雄性。
但他们的择偶,有了更多的变化。
由于雄性首领拥有80%的交配权,所以其它的年轻雄性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掌握了特殊的技巧。例如,通过采摘树叶摇晃吸引雌性,然后再寻找隐秘的地方完成交配。
可以大胆推测,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学会了偷情。
不过,和黑猩猩相比,人类族群体系远远大了很多。
300万年前,人类走出丛林开始直立行走之后,捕猎能力大为提高,族群逐渐增大。
虽然首领依旧拥有足够大的交配权利,但在整个族群中。他的配偶比率已经逐渐缩小。
其它雄性个体,有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为了避免求偶竞争带来的内耗,原始人类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延续了私密性。一方面,早期那些敢于直接展现性器官吸引的男性,都被首领或者其他强壮男性干掉了。而女性要获得更多的生育优势,也有私密接触更优秀男性的需求。
加之直立行走之后,人类性器官不再暴露,女性隐藏了生理期,人类也不得不改变择偶标准。
现代研究表明,虽然女性在选择长期择偶对象时,会更加倾向选择拥有“会照顾人”、“经济成功”、“忠诚”等优秀社会特质的男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着婚姻甚至生儿育女的需求时,会把男性的社会特质作为首要考量的内容。
但在选择短期对象时,女性的择偶标准会更加倾向于体貌。
例如,身材高大、体态对称、面孔英俊等优秀男性特征的配偶。
也就是说,在没有婚姻和生育需求时,身体里的荷尔蒙会让女性更接近生理上的选择性。
那为什么女性能同时拥有两种择偶形态呢?
原因就在于女性择偶偏好的周期性转换,而这种偏好的转换,又和女性的生理周期有关[1]:
当女性处于排卵周期时,随着体内雌性激素的升高,择偶选择会更加倾向于男性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女性,更容易被男性化面孔、声音、特定体味、挑逗性的面部动作。
这些特质,往往是雄性荷尔蒙旺盛的表现,象征这健康和生殖能力。
除此之外,女性也很容易被黑暗三角特质所吸引。
这些男性,往往自大无情、有城府而狡诈,属于典型的“渣男”,但这样的男性看起来拥有更高的睾酮水平(实际并不一定)。
可见,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本质,或许只是一种基因里的生殖策略。
然而,当排卵期结束之后,女性便不会存在这种男性化特质的偏好。
当女性不偏好男性化特质的时候,她们偏好什么?
当然也是女性化特征。
女性化面孔审美,在人类中具有更高的普适性[2]。
在择偶时,一些女性也会亲睐女性化面孔的男性。
而几乎所有的男性,择偶审美都是女性特质化的。
而且,人类的女性化特质,是偏向幼态审美的。
虽然女性的幼态审美倾向可能源于对婴儿的照顾需要,但经过长期的演化,这种偏好性也可能移情到其他事物上。例如,哪怕对婴儿讨厌的女性,也可能喜欢可爱的动物或者洋娃娃等。
无论姣好的面部、高挑的身材、修长的腿部、匀称的体态、光洁的皮肤、亮泽的长发、挺拔的乳房……这些女性化特质,要么体现着健康,要么是具有更高生育能力的表现[3]。
即便是半人马拥有这些特质,同样能吸引男性:
当人类的择偶只能通过体貌进行判断时,体貌自然就随之而进化。
进行过长期的演化,甚至我们的大脑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通路。
我们对颜值的需求,也不再需要理由。
当你随机且偶然地,看到拥有足够吸引力的面孔时。
大脑的相关区域也会被激活。
这是看到这张照片之后,你大脑的反应[4]:
人类审美演化到这一部分,无数人已经要大吼一声:
颜值即正义。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在西方诞生了专门的“学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学。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面孔平均化。
人类是两侧对称动物动物,不说人类自己的颜值了,几乎任何能和对称沾上边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边。
但人类的大脑,也同样不太喜欢难以辨识的事物。
例如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装:
自然的赫本,和绝对对称的赫本:
总的来说,人类的体貌审美,是以性选择为基础,再加上幼态审美、健康、对称美、辨识度等各类因素,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当然优秀社会特质的配偶选择,会更有利于大脑的演化。
所以两种性选择,对人类演化来说,同等重要。
总之,我们人类最后进化成了又有颜值又有头脑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