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慈在国内一家私立诊所工作十余载,现在是该诊所妇科主任,之前是北医三院(算是全国顶级的产科科室吧)的妇产科大夫,参与过全国首例试管婴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名医了。我还有几个前同事去看过她。她不上知乎,我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其实私立的存在,甚至包括私立所带来的种种乱象,都是来源于医疗需求的市场化。
先捡好听的说吧。
在北京这地界,公立大三甲和全国顶尖科室那么多,如果仅从医疗技术上讲,乍一看是没有私立医院生存的空间的。纵然现在一部分私立医院开始花高价挖公立医生去全职,以及一直都存在的「名医出台」,但从医疗科研到手术经验技术上,顶级公立三甲科室依然是顶级,无可撼动。
然而经常去公立三甲看病的人也都知道,看病就医的体验不是那么好。主要问题在于人多,造成的挂号难、就医秩序差、医生精力和资源分配有限等问题;还有就是体制内缺乏足够合理合法的价格歧视,多年前,好的医生要想收入高,要靠「以药养医」和「走穴」去挣钱,现在手术做好了正常感谢的红包都不敢收。所以当前医疗体制的关键在于,好医生是整个公立医疗体制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在没有被合理分配合理补偿的条件下,造成了公立医疗体验差的问题,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公立医院就医体验差,那么重视体验的人就会通过市场手段选择其他手段,因此也就催生出了私立高端医疗路线(以及部分公立医院的 VIP)。我妈工作的这家私立诊所,不是莆田的,走的就是高端医疗路线。所谓高端其实无非就是服务质量好。因为,医疗本身是服务,在价格足够高、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公立医院体验不好的问题:
那么代价就是贵,花费是公立医院十倍不止。一个跌打损伤挂号就大几百人民币,最后弄一套下来得小几千人民币,都是明码标价。因此,主要客户除了体面人之外,几乎都是外企中高管或驻京外事人员等上了高端医疗保险的,这个价格基本上和美国的医疗价格接近(甚至还要便宜一些),规范的高端私立医院和诊所,在流程上也跟欧美相似。
对于在这种高端私立诊所工作的医生来讲,主要是以下几条:
所以,就高端私立来看,这种存在并不邪恶,而就是为了解决患者需求,虽然这种体验上的提升并非刚需,但其实跟 600 元的智能机和 6,000 元的智能机的区别是差不多的。而医生本身去高端私立也无可厚非,想要小富即安、不图大富大贵的,其实私立对于一些专业水平尚可的医生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英语好就更好了)。
那肮脏的私立又是为什么会存在呢?排除掉骗子有意诈骗,其余的原因还有:公立医院产能有限(接待不了)、服务有限(没有解释清楚病人的所有疑惑)、确实治不了(但病人本身不放弃/存在侥幸心理)等等。最尴尬的地方,其实就是因为公立医院本身服务不到位,导致一部分患者流失到了私立医院(其实高端私立有一些病人也是因为公立大医院医生太忙,解释不清楚,所以才去找私立诊所聊一个小时买个心安)。骗子为了骗人肯定好话说尽,谎话编圆,大多数患者没有医学常识,心里没底但听着合理,就上了道了。他为什么贵,不是因为服务质量好,而是因为骗你做很多没必要的检查和手术,没病说成有病。这属于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是劣质产品而不是高端医疗。如果我们能将健康常识普及到现在 100 倍的水平,我相信养生骗子和 X 田系的生存空间都会消失殆尽,但现阶段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就是没这么多资源,所以一方面需要监管驱动,另一方面需要行业自省。
说到「行业自省」可能有些读者就笑出来了(或者哭出来了),我觉得也别那么悲观。去年我跟我母亲的一些医学院老同学吃了个饭,饭桌上的阿姨们几乎都是我国医学界各地的权威和栋梁了(有些权威和栋梁没有来是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参加同学会……),饭桌上提到,有个阿姨之前是公立三甲妇产科的主任还是什么,被挖到一家 X 田系医院负责整顿业务,她刚去那儿的时候一看,真是触目惊心,此处省略 200 字,经过她 1-2 年的整治,「至少不怎么死人了」,饭桌上的大家都跟着笑笑。
所以我们目前的医疗局面,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资源太少,尤其是合格的医生太少,而且同时国家和患者愿意在医疗上投入的资源也有限,同时需求又很多。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就滋生了很多劣质产品服务来补充市场。从大的经济规律来看,X 田系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现象,不是 X 田,可能也会有 Y 田、Z 田。解决这个问题,光靠道德批判也是没用的,全社会一起加大投入才是根本。私立企业要提高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达到最起码的可接受的标准;消费者可能也会面临更多医疗开销,才能获得他们所期许的医疗服务质量。否则,长期涸泽而渔,整个医疗市场就是个药丸的态势了……
道阻且长啊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