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面对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我们这代年轻人如何保证自己晚年生活不至于太凄惨? 第1页

  

user avatar   xu-ze-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至今为止的所有答案都没写到点上。

所谓凄惨,其实来源于对比。纯粹的物质生活,我们这辈再不济也要比上一辈或者上两倍好上太多。农村的去过了城市会困惑于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低阶层在被高阶层全方位碾压后会郁结于自己的无能(他们的表现是愤怒,其实就是对自己无能的郁闷)。

所以多去享受一些免费的精神食粮,少和非自身阶级的人打交道,不要有太高的梦想和欲求,才是让自己晚年不太凄凉的保证。否则,可能中年的时候就很凄凉了。

可能政治不正确了。但我看这些活得开心的无非如此,有些实际上过得很不错的人却总是自怨自艾。社会本质上是进步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下以前农村赡养老人的问题,那种才是真的凄凉。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预则立,不预则废。

无论老龄化与否,很多人的晚年生活都会很凄惨,因为大家缺乏终身规划,或者缺乏为了终身规划牺牲当前的决心。

先分析老龄化带来的变化,来做预演和对应。

其实还会带来很多机遇。

1,

首先,老龄化不会带来劳动力缺乏。

从日本的例子来看,老龄化对应着工作年龄的增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前阵子日本刚通过法令,禁止年龄超过75岁的人从事出租车工作。

75岁,以25岁参加工作计算,工作50年,比65岁退休增加10年,增加了20%,也就是社会劳动力供给增加超过20%(老人的数量更多)。

55就可以回家跳广场舞的原因是婴儿潮和经济的极速发展,以后别指望这种好事了。

2,

引进年轻劳动力会是一个收益巨大的生意。

引进劳动力不等于引进移民。千万不要被欧洲的所谓“平等”洗脑。真正可行的方式是仿照某海合会国家的模式来引进劳动力:

1)非技术劳工签证不得超过2年;

2)专门的劳工居住区,禁止本国居民进入,晚10点以前劳工必须回到居住区;

3)严禁劳工与本国人在非工作场合接触;

4)劳工与本国人结婚,不能获得居留权和国籍,后代不能获得居留权和国籍;

5)劳工与本国人发生非婚性关系,违法,刑事罪;

6)一般情况下劳工的总服务时限不得超过6年;

7)劳工黑户,直接遣返或流放到偏远地区进行基建。

8)劳工必须有本国担保人,违规面临巨额罚款;

阿联酋的南亚劳工,薪资基本只有2000人民币,很好用,很敬业。

3,

老龄化带来的人口马太效应会更加严重。

一二线大城市群或高发达沿海地区以外,其他的城市的房屋会严重过剩。

所以不要在3线城市以外投资房产(自住除外)。

在一二线城市投资房产要看好地段,医院的便利度和水平将越来越重要。

4,

老龄化和人口下降必然造成实物消费萎缩。

所以做任何行业要考虑到海外市场,未来三十年,没有海外市场增量的传统业务都会慢慢死去;

5,

对于个人而言,尽量不要从事严重与年龄年轻挂钩的职业,尽量从事经验积累后越来越有竞争力的职业。

尽量的学一到两门外语,这会是你年长后的选择面变得更大更广。

尽量除了主职业以外,再有一个相对专业的副职业或者技能,来应对未来越来越频繁的行业进化。

6,

所有可以被自动化的行业在未来都会迎来巨大的机遇。

对于单人个人生产率的提升,以前是愿景,未来是必要。

这方面的产业链会造就很多新的亿万富翁。

你可以考虑进去吃点肉,吃不到也能喝点汤。

——————

以上

世界一直在变化,老龄化只是众多变化中的一个。

不会面对变化的、充满静态思维的人,凄惨的几率本身就高的多。

所以多思考吧。

还有,有空多看看默苍离的回答。

加油,看好你。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屁民难保百年身,Y染色体永流传。

传宗接代不可辱,女不上席人丁兴。

阶层上升梦一场,多生儿子最实惠。

只要不做小资梦,人人都能生一窝。

小贩小农生一窝,人口斗士嘴上行。

仗义每逢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社保危机要你生,人口老龄要你生。

世代交替要你生,民族危机要你生。

多生儿子好打架,武德充沛不费拉。

好生之德如我鲁,世世代代衍圣公。


不管是靠何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养老,本质上都是老人借钱给年轻人,从年轻人那里获得利息。既然老龄化导致没有足够的年轻人产生财物,这个模式就会崩溃。所以不想晚景凄凉就得千方百计多生儿子。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许多,包括社会秩序的崩溃。现在不多生儿子,晚年遇到治安恶化,连生存都保不住。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一直没有回答

因为我看到这个问题就来气

一方面国家面临人口崩溃,另一方面还有地方卫健委坚持不懈的找人要社会抚养费

能把人气吐血

中国的深度老龄化的未来是非常可怕的

大家也都分析了

对策其实很简单:

自己多生几个,至少2个,3个~4个最保险

这样,即使国家民族都崩溃了,你自己没有,你保全了自己,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养老金崩了,关你屁事,反正你有子女供养

民族人口崩了,关你屁事,你的后代延续成功就可以了

至于谁要为此负责?爱谁谁,你说也无用。不小心还号没了。就这样吧。让他们去死。


user avatar   gu-yang-yang-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章有点长,先上结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钱,孤独终老意味着非常凄惨的晚年。


01


2014年3月,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在权威期刊《人口研究》上发表论文称:


  • 如果全面放开二孩,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总和生育率将达到4.5。


翟振武是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得过中国人口学界的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人口学专家,翟振武旗帜鲜明地反对全面放开二孩。


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官员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也采纳了翟振武的数据,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将会累计多生出9000余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造成很大影响。


可就在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1723万人,远低于卫计委此前预测的2100万(中值),更不用说翟教授预测的4995万了。


(卫计委此前预测的数据)


原本以为全面放开二孩的头几年,被计划生育压制多年的需求将会释放,中国的新生人口会出现一波大爆发,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还少了63万人。


这不太正常。


于是我又去查了一下二孩的数据,发现2017年二孩数量比2016年增加162万。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到了51.2%,


这就意味着一孩的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225万。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正在显著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你去翻一下中国历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


  • 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将减少约40%。


在数量下降和意愿下降的双重影响下,真的很有可能会如梁建章预测的那样:


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从2018年开始,以每年减少30万到100万的速度进入雪崩状态。


(1990年-2015年出生人口数据)


02


中国的人口危机并不是没有预兆。


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


  • 所谓的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国际传统上一般以15岁至44岁或49岁为准)生育子女的平均数量。


一个国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于2.1。


1.22这个数字不仅低于欧洲发达国家,甚至比“少子化”现象严重的日本还要低。


然而,计划生育部门以存在大量黑户(漏报瞒报人口)为由,强行将总和生育率上调到1.8。


当时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国家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应该在1.7—1.8之间,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数据,不是哪个人说的,更不是我个人说了算的数据。当然有个别专家认为中国生育率不是1.7—1.8,是1.5,当然这毕竟是个别人的观点。”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年的生育率只有1.18(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接近此前抽样调查的1.22,即便考虑到存在瞒报漏报,计划生育部门强行调高到1.8,这个数据无疑是错得离谱!


(注:梁建章给出的六普出生率为1.35,但我查到的是1.18)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3月,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新闻发布会中竟然公开表示,中国的生育情况“完全符合预判”,中国不缺人口,而且未来一百年都不缺。


随着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出炉,卫计委再一次被打脸。



03


比新生人口数量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飞速进入老龄化。


  • 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当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2亿,占总人口比例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1.43亿人,占比10.5%。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国际标准的1.5倍,更可怕的是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速。


2005年,IMF推演了中国1950-205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资料来源:IMF


根据IMF这一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超过1/3,而这一预测是基于1.8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推演的。

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也对中国的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老龄化程度比IMF的预测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再过二三十年,满大街都将是老年人,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少,社会活力不断下降。


而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会不会出大问题?


当我在公众号发起“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意见征集时,有一位读者给我留言说:


作为一名在政府规划部门上班的,我们领导对养老这块很是看好。如果国家政策或者配套进一步完善,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点。



但问题在于,政府自己是不创造价值的,政府能做的是政策的制定和财富的再分配。


  • 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政策怎么落地?
  • 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养老金的缺口谁来填?


根据2016年社保报告,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为2.75:1,其中广东最高为9:1,黑龙江最低仅为1.3:1。


也就是说,广东是9个年轻人在供养1个老人,而黑龙江平均1.3人供养1个老人,对于黑龙江来说,养老的压力已极其严峻,入不敷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比预料的要来得更快。


就在2017年12月,人社部最新的社保报告显示,2016年黑龙江养老保险收不抵支320亿,扣除2015年结余的88亿,总欠账也达到了232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养老金结余被花光的省份。



除了黑龙江之外,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都出现了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



在全国养老保险可支付月数情况表中,很多省份的血槽已经快见底了。



政府现在的做法是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让有钱的省份补贴那些血槽见底的省份。


但这条路能走多远?



一边是转移支付的金额大幅增长,一边是全国性的老年人抚养比不断下降。


如果中国不能解决少子化的问题,到了2050年的时候,全国的养老抚养比可能都将变成黑龙江现在的样子,到时候每个省都将入不敷出,那又该怎么办?


难道还指望国际援助?


或许你觉得2050年还很遥远,但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到退休年龄的时候,所以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当然,政府肯定会想对策。



04


政府的第一个对策就是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


虽然有一些专家会跑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更大程度发挥老一代人在企业中的经验作用”,又或者是“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但无论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延迟退休的本质不过是消减老年人的福利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或许你觉得这样很残酷。


毕竟当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喊出的口号是“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后来这个口号变成了“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而到了今天这个口号变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


这多少让人觉得政府有甩锅的嫌疑。



但如果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不过是有幸生在了最文明的时代。


自2000年以来,学者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发现了大批古代的“寄死窑”(又称“自死窑”、“老人洞”),这被认为是在生产力短缺的古代,专供60岁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时使用的。



日本也被发现有弃老的传统。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木下恵介曾于1958年拍摄过一部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这部电影播出后引起过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阿信妈也曾经说:“如果家里再困难的话,你就把我背到山上去吧”。


在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简直大逆不道,这样的子女不配做人,但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你不要以为今天的人们就一定不会重走过去的老路。


2016年,横滨一家医院里一名88岁的老人因输入体内的点滴被混入了洗涤剂成分而不幸死亡。


随着日本警方的进一步调查,竟发现了多起类似的案件。

除了用点滴谋杀之外,日本同年还发生了男护理人员用刀砍死19名老人和残障人士,以及女护理人员对着住院老人大骂“你们本应该死”这样的虐待甚至杀害老年人的恶性事件。


日本舆论对这些事件做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老龄化的日本社会,护理人手极度不足,导致“憎老”现象不断加剧。


对此,日本电视台还引用了一项调查数据报道:认为政府无需再为老弱提供福利”的民众有38%。


日本舆论还进一步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日本年轻一代负担更重,无形中对老者心生恨意,这也是日本近期“弃老、憎老”社会现象的根源所在。



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富足的时候,人性会表现出文明友善的一面。


但当一个社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短缺到一定程度时,人性就会露出丑恶和自私的那一面。


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求生本能。


而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已经晋升为富裕国家了,而我们要面临的是未富先老这样更为残酷的事实。


如果仅仅是延迟退休就可以避免伦理危机的话,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


而退休年龄会不会进一步延迟,这就很难说了。


德国已经在讨论把退休年龄延迟到70岁了,而我们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退休年龄比德国更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政府的第二个对策是提高生育率。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



然而纵观全世界范围内,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后还能涨回来,更何况中国没有出台任何配套性的激励政策。


随着房价的上涨,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逐渐没落,女性生育率能够不再进一步降低已经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了。


如果我预测的没错的话,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将再一次经计生委的“科学测算”强行调高到1.8。


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人口正走向阶梯式的下降,甚至是雪崩式的坍塌。



05


从中国的人口危机中,我想到了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 在劳动力大幅减少,老人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很多的钱,孤独终老者未来要面对的养老环境可能会比现在的公立医院还要糟糕。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后,读者@木木星球产木木² 给我发来了留言。


作为一名在养老院工作了多年的从业人员,他既看到了国家对养老院机构的不断规范,也看到了养老产业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


现在养老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养老专业人员稀缺,养老服务人员稀缺,就我所在地区新一线城市,虽不能和深圳上海比但也算是超大城市了,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几乎都是农村的,这里不是说歧视农村的,只是他们相对文化程度不高,在日常实际管理中真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也缺乏专业护理老人的相关知识。

但是在现实中,即使放宽条件还是很难招到护理人员,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来这个行业的,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

现在发展的是医养结合型的养老,以后的养老院全部都要求有医疗服务,这就表示需要更多有医疗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相对的成本费用也会增加,所以往后发展养老行业的人工费真的会很高,很高。



试想一下,你愿意去做给人端屎盆子的工作吗?


显然,我们这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


那么到了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要开得起多高的价格,才能雇来一个给我们端屎盆子的人?


随着“刘易斯拐点(人口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未来的人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昂。


有些人会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你就会知道,人工智能擅长的是运算和处理数据。比如像围棋这样规则确定的项目,阿尔法狗可以轻松战胜所有的人类选手。


但对于人类生来就会的那些本能反应,比如弯腰屈膝保持平衡,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极其难以克服的挑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算法有希望可以实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机器人,他们的动作都很僵硬)。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工智能会取代的只是初级白领的职位,养老护理主要还是要靠人工。


那么孤独终老者会怎样?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当然不是问题,你可以住顶级的养老院,雇世界各地的保姆,还可以花钱找人陪你聊天。


但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孤独终老的代价可能就是极其悲惨的晚年。



06


2010年,日本NHK拍摄了一部名为《无缘社会》的纪录片。


之所以拍这个题材,是因为日本出现了大量警察都查不出姓名的不明尸体。


他们把无人收尸的死法称为“无缘死” 。



NHK对全国共1783家公共团体进行了调查,直到那些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与埋葬的数字被统计出来。


而统计的结果,叫人触目惊心。


仅仅是一年时间,日本有三万两千人“无缘”死去,他们大多是单身者。


一位40多岁的单身大叔,过去和父亲一起生活,可当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前所未有的孤独让他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一位30岁的女性,每次吃饭时就会开直播,然后对着空空的桌椅,说一句“我开动了”,以排解寂寞。


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一个人独自生活多年了,但她说不知道自己死后会经过多少天才会被人发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你和社会纽带断裂时,孤独感会让你品尝到绝望的滋味。


(图:纪录片《无缘社会》)


一位名叫@喵不吱 豆瓣网友,她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看这部片子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活下去。

年轻时候的孤独总带着一些理想色彩,因为这种美丽的孤独唯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才能享受。未曾深刻体会过,甚至从未设想过,当人生走过了那个抛物线的顶点,慢慢步入苍老和死亡的时候,这种一个人生活的选择需要付出何种沉重的代价。

有一天,已经白发苍苍,每顿饭前说一句“我开动了”,然而餐桌对面从来只是摆好的空椅。

有一天,已经风烛残年,将工作时候积累的两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死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声再见。

有一天,会在阴影下的黄昏止不住落泪,只因看到一对老夫妇在一起吹竖笛,那就是自己梦想的全部。

有一天,会将陌生人的随手赠物用心保存,时时擦拭,与自己生命轨道有一丁点交集的人,成了活于社会仅有的牵绊。

电视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大概就是这样死的吧。



07


在准备这篇文章和搜集数据时,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人口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还有社会会如何对待老人的伦理问题,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晚年生活。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说,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经是一个事关民族存亡的问题。


然而你会看到一些政府机构和专家,他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一次又一次做出错误的预测,却还敢信誓旦旦地说未来一百年中国都不缺人口。


可偏偏,这些官员和专家还掌握着话语权,我对此十分担忧。


另一个让我担忧的事是,老龄化和少子化明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但面对那些本该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竟如此麻木。


面对理性的分析和警告,我们几乎都视而不见。


而类似于《是谁杀死了二十二岁的中国女人》这样的文章却刷爆了朋友圈。


当一些女性号把女人恋爱、结婚、生孩子可能遇到的极端事件(恋爱遇渣男、婚姻遇出轨、婆婆强逼生二孩等等)都拼凑在一起时,就会诞生一篇篇爆文,然后下面最高赞的留言是年轻女孩各种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



这些文章会让你觉得结婚生子很恐怖,他们会给你讲述35岁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还会告诉你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用来逐梦和体验未知,但他们没有告诉你,结婚生子也可能会过上充实又幸福的生活;他们更不会告诉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断老去。


你现在过得不顺心,父母可以给你兜底,但总有一天,你的父母年老体衰病倒时,你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将父母送去养老院,还是你自己来照顾?


或许你收入很高,钱都不是问题。


但人活着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撑的。


哈佛一项历时76年的研究早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幸福生活的结论:


  • 一旦我们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亲密关系。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尤其是在80岁之后,如果你依然可以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赖的人,那么你就能拥有更健康的大脑和更幸福的生活。


西方有一句名言:


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从来不是免费品)


任何一个看似自由的选择,都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无论你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避免一部分的麻烦,但也都会带来另一部分新的麻烦。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劝你违背自己的意愿随便找一个人共度余生,结婚生子。


只是我看到了太多关于不要恋爱,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不然会很惨的言论。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位女性公众号的作者说,自己公众号阅读量高的文章基本都是这三类。


所以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未来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选择权永远在你手上。


但正如NHK在《无缘社会》这部记录的最后,以旁白的形式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正是处在各种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推测的没错的话,三十年后社会的主流声音又将是号召恋爱、结婚、生孩子。

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物种:


绝大多数人都对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数据视而不见,只有当战争、灾难和各种各样的苦难真的降临时,公众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用一代人的不幸,去换取下一代人的觉醒。


最后,如果你做好了要孤独终老的准备,那我给你的最后一个建议是:


多健身,多赚点钱,不然你的晚年会很惨。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不是算人口买卖,你报警看警察抓捕抓不就知道了么?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相关话题

  2021年12月14日,广州通报新增1例确诊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疫情防控和溯源情况如何? 
  有哪些可以令人笑得窒息的笑话? 
  为什么医院不能通过电话给出医疗建议呢? 
  如何看待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中国会步日本老龄化的后尘吗? 
  如何看待「印度拥有完美的人口结构」所以这将是印度相对于中国的最大的基础性优势? 
  如何看待媒体在科学对新型肺炎疫情尚未有定论的时候就开始辟谣,科学类谣言应该如何界定? 
  如何看待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被三胞集团收购? 
  「德尔塔克戎」变体首证实并已开始传播,美国欧洲报告相关病例,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如果有一项技术可以直接让医生体验到病人的疼痛,会对治疗有帮助吗? 

前一个讨论
派伟俊目前真正缺少的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做为技术宅,你干过哪些牛逼的事?或者你见过哪些其他技术宅干的牛逼的事?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