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的终止不是定居工程导致,是产权改革导致。
无论中外,游牧必须依赖保障牧道、水井、补给点的开放获取,任何人都能够使用。比如在蒙古草原游牧时代的习惯法中,水井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如果水井的水源不够,那么主人也不能拒绝他人使用,唯一办法是自己起早先去饮羊。
在产权明晰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游牧必然需要很大的政治力量保障相关资源的公开获取。比如西班牙的畜牧业,在王权的庇护下,长时间保留国有牧道。现在作为文化遗产,还有12.5万公里公共牧道。但是,西班牙的游牧也日益萎缩了。因为草肉转化率低,大量饲草的能量无法转化为肉产品。满清时候,大盛魁往北京赶羊,过了张家口,也是靠皇权压制,才能一路赶过来的。
在内蒙古,大规模的游牧最晚停止在1993年的东乌珠穆沁旗。因为牧场彻底分配到户,但是东乌旗的土地太多,当时嘎查还有一些公共草场。在2000年前后,内蒙古在灾年还能激发避险性的游牧。2000年赤峰克旗雪灾严重,有牧民走场到锡盟的白音锡勒牧场,就在中科院白音锡勒定位站附近安置。2001年,锡盟苏尼特大旱灾,牧民走场,半路需要饮羊,水源主人收费是1块钱一头羊。在每走一步都要花钱的情况下,走的越远,越不经济。这还只是喝水,如果吃了别人的草或者庄家,就麻烦大了,就有各种纠纷。因此,只要草地明晰排他的使用权建立起来,游牧就会停止。现在也就新疆还保有一定比例的游牧,在山地上下游动,山地主要是公地。
那么定居是什么呢,定居只是居住条件的改变。在70年代,内蒙古草原开始大量建房。这是因为此时的煤炭、钢铁工业产品有了供用,内蒙古本地可以烧砖,可以输入圆木。当砖木造价比皮张,毛毡便宜的时候,牧民开始大量建瓦房居住。住房子比住毡房蒙古包要便宜,这是绝大多数外地人想不到的。但是此时在牧业旗县,即使有瓦房住,还是游牧状态。这也说明,游牧主要是主要依赖于草场的产权性质。
现在牧民是非常需要国家的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因为牧民需要建房,建棚圈,而国家有补贴。牧民只要付45%,那么国家付剩下的55%。如果房子和房内装修,家电设施不能对标城市里面的单元房,这家牧民很难给儿子娶到媳妇。无论对游牧的评价如何,老百姓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草地退化的原因是不是定居导致的呢?这个实际上不是的。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畜行动去找草。现在牧民通过购买饲料,实际上类似于草动起来去找畜。从功能上讲,草原的利用方式还是移动式的。
草原退化的原因很多,如果从人文角度来看,还是人口资源比的问题。按照现在生活、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草原上一户牧民,按照四口之家算,8万块钱可以解决基本需求,其中上学和看病往往占到一半开销。也就是牧民必须卖出200个左右的羔子,这就需要养200个母羊。因此,牧民要想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生活,最低需要养300-400个羊,过的好一点,要养500个羊以上。在不导致草地退化的情况下,一个羊需要16亩地的草场。也就是说,一个牧户至少需要5000亩地的草场才能养活自己。而我国有70%的牧民家庭,家庭牧场面积小于3000亩。这就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牧民必然要超载放牧的,是无法根治草地退化的原因,这跟定居不定居没关系。发展还是硬道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中国草原植被恢复最好的地区,往往是二三产业发展最好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