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大随便到哪个教室旁听几节课,自然有结论。
ps. 虽然北大一直有欢迎旁听的传统,似乎从来没在理工类专业课上见过旁听的……
体育特长生并不是「普通人」,因为这个群体和非特长生群体在时间安排上和特征上都有显著的区别,所以用特长生来衡量恐怕不具有一般性。这方面相对比较好的自然试验,就是「平权法案」,根据性别、肤色占据一定分数比重来录取学生,这样录取过来的学生并无其他特长之处,更符合题主的要求。
2016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讨论平权法案中「错配」的问题,也就是题主所关心的——普通人进了好学校,水土不服,浪费了学校的资源。这篇文章的数据来自印度,平权方案就是强制规定了弱势种姓和女性的配额,学校还都是印度较好的工程师学校,因为印度特色的管理制度,就连考试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基本上可以很好的回答题主的疑问了。
原文其实很多篇幅是讨论平权法案的积极意义的——比如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入学率之类,这个我们就略过不提了,就单独说成绩和毕业。
首先一个结论就是去好学校,对学生的学术成就——根据所有学生的第一年考试成绩来判断,是有正面影响的。也就是说,对于水平不足以上某个大学的一批人而言,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上了好学校之后,平均来说确有提高。这说明教育质量存在高下之分,可能在个别人身上会出现在好学校举步维艰,在一般的学校如鱼得水的情况,但是从统计上讲,同一个人去好的平台,和这个人去一般的平台,两者相比较,去好平台还是能学得更好一些。并且,这些弱势群体提高的幅度,是大于正常学生提高的幅度的——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本来基础比较差,所以遇到很高的教学质量之后,提高更加显著的缘故。
因为平权法案的照顾是全方位的,不但有选学校优先,还有选专业优先。而弱势种姓选择的专业,往往都是那些竞争最激烈、就业比较好的专业——这个在印度就是电子工程,计算机等等。但是数据显示,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因为平权法案才有幸进入好学校热门项目的学生的毕业成功率,比通过正常渠道进入的学生有统计上的显著区别。也就是说,尽管开始的基础可能比较差,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育之后,他们最后并没有更难毕业——尤其考虑到这些学生选择的都是更加有竞争力的专业,这个结果还是稍稍有一点出乎意料。
所以题主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被这篇文章所回答了:如果一个平凡且智力正常的普通人去顶尖学校,从概率意义上讲,他会比去非顶尖学校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和自己相比),然后他的毕业成功率和正常渠道进入顶尖学府的人并没有显著不同。
单独从这个方面来说,平权法案还是有好处的,而这篇文章讨巧的地方就在于,它其实故意的绕开了平权法案最大的争议点,也就是法案规定种姓和性别配额,占用了本来该上好学校的名额,这个损失怎么计算。这个问题,文中没有讨论,不过正好也不是题主的问题重点所在。
往长远来说,上面说的结果也说明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是有利的,比如MOOC、网课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每个人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程度是有区别,甚至会有系统性差异——具体来说,扩招和网络教育可能对于提高整体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有帮助,但是因为每个人能利用多少有区别,所以群体之间的分化可能并不会因此而弥合,反而会更加的严重。
Bagde S, Epple D, Taylor L. Does affirmative action work? Caste, gender, college quality,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6, 106(6): 1495-1521.
关键在于生产力。
生产力在于科技。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