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壳并不是细胞组成的,不像龟的壳,更类似于寄居蟹的壳,不过蜗牛的壳会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不像寄居蟹那样总“搬家”。
蜗牛壳的形成要追溯到蜗牛的妊娠期。蜗牛壳属于覆盖物,它是软体动物所拥有的一个重要器官。碳酸钙是蜗牛壳的主要成分(尽管少量的蛋白质也会混合在一起)。因此,为了建造这些外壳,覆盖物会创造一种电流,帮助生物体将钙离子推进到合适的位置。
蜗牛产卵的样子
在孵化之前,一只小蜗牛会生长一种原壳,这是它外壳的第一部分。一旦我们的小蜗牛离开了蛋,健康的饮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覆盖物会需要额外的钙来加强和扩大外壳。本能迫使新生的蜗牛吃掉刚刚逃脱的富含钙质的卵。由此开始了一个终身的习惯。
刚出生的小蜗牛吃掉自己的卵
所有年龄和大小的蜗牛都需要继续吃富含钙的食物。这也是为什么软体动物经常被认为是害虫的原因之一;它们中的一些喜欢吃菠菜、花椰菜、芜菁和其他富含钙的农作物。它们还可以通过吞噬土壤或啃食石灰石来补钙。
原壳有一个小开口,或者说“嘴”。覆盖物会从下面往嘴里添加新的碳酸钙和蛋白质。当新材料在口中变硬时,外壳就会生长。螺旋缠绕在原壳周围,逐渐旋转,成为蜗牛壳的顶端-或最上面的尖端。根据物种的不同,尖端要么永久地留在那里,要么在某个时刻中断。大部份的蜗牛,壳都是以螺旋方式生长;在蜗牛的成长阶段中,壳一层一层地螺旋增加。但由于蜗牛的生长过程会历经许多时期,如繁殖期、休眠期等,以及气候变化及食物丰寡等各种因素,造成壳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会在壳的表面形成疏密相间的纵向“生长线”。直到蜗牛长至成体,壳的螺层便不再累进。
生长时期,蜗牛的壳是由另一个构造“外套膜”所分泌与制造,主要成份为坚硬的碳酸钙与贝壳质。经由外套膜的分泌制造,壳可以增厚与变大,如果遇到小破损,蜗牛有一种独特的修复裂缝的方法:可以用它们的覆盖物的钙和蛋白质的分泌物来帮助加固受损的区域。
每个种类的蜗牛,壳的“螺层数”是固定的特征,有些种类螺层数多,有些种类比较少,但如果遇到环境不适等天灾人祸,螺层数多少会有些许差异(可能加减1/2层或1层)。由于蜗牛的壳,是从蜗牛一出生就伴随它们成长的构造,所以蜗牛不会像寄居蟹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较大的壳,以容纳不断长大的身躯。所以,如果硬将蜗牛从壳移出,蜗牛只会有死亡这一种结果。
蜗牛壳不像龟的壳,龟的壳才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龟的壳是有神经和血管网络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龟的甲壳是由骨骼进化来的,比如肋骨、脊椎和骨盆等,它们经过进化仿佛被融合在一起,被坚硬的物质覆盖着。(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当海龟的壳被打破时,身体会派遣细胞去尝试修复损伤。这是蜗牛不具备的。
蜗牛壳还有一个重大用途就是,帮助蜗牛交配。蜗牛是雌雄同体动物。但是由于它们不能给自己受精,因此也需要一些交配活动。一旦它们找到交配对象,它们会在壳上撒满精子,然后碰来碰去。其实这是很危险的行为,有时候会刺穿蜗牛的心脏或大脑,导致死亡事故发生。
以上内容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