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评论一下多数高票的回答:
在非科学领域,几乎任何一句话,几乎任何一个论断,都能找到反例。真正找不到反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与科学无关的论断,恐怕只有类似于“人都是会死的”这种绝对正确的废话。
所以,别指望以“举反例”的方式来否定一个与科学无关的论断。
然后,再说一下是什么让你不爽:
我们每说一句话,其实都是放在一个特定语境,特定上下文中的。所以,有些话虽然正确,但在某些场合下,说出来依然会让人不快:就好像在生日会上来一句“你最终会死的”一样。
所以,就以你所描述的那个场景来看,轻率的说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让你觉得不快,是很正常的。让我看到,我也会觉得不爽。
最后总结一下: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当然这总结肯定不会绝对正确,甚至应该做不到覆盖过半数的情况。
但是,让你感到不快的,其实不是这句话本身是否对错,而是说这句话的人不分场合不看场景。
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别纠结这句话本身是对还是错。
不用客气,直接怼说这些胡乱说话的家伙就行了。
大前提:所有人都有可恨之处。
小前提:可怜人也是人。
结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过《七武士》吗?
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谷深处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
他们看到底层人民受苦,心中难过。
其中一部分人,懦弱、自私这些缺陷占了主导,他们不想继续深究这个问题,就随便抛出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出现这种问题是他们自找的,我不需要做什么。
这种解释,使他们心态恢复到未看纪录片之前的状态,就可以心安理得去玩、去吃、去睡了。
还有一部分人,有勇气,也有正义感。但是能力不足,满腔愤懑无处发泄,也抛出这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意思是:你们为什么不奋起,不改变?
他们忘记了,这是现实社会,不是网络爽文,没有无敌主角咸鱼翻身财色双收。
鲁迅和他们一样发现了类似问题。他选择弃医从文,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听起来似乎简单,其实并不容易。
他写了这段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需要勇气正视问题,克服人性中的懦弱和逃避心理。
需要智慧去思考、研究问题,克服惰性。
需要亲手付诸实践解决问题,可能要放弃安逸的生活,甚至付出生命和自由的代价。
伟人和庸人的区别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不能苛责庸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被他们自己打败,如果以极高的标准要求人们,无异于抢占道德制高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为庸人之一,我只是觉得大家应该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目标。
既然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浪费在逃避和自我麻醉中呢?即使没有伟人的智慧和能力,至少可以勇敢的生活。这样的余生应该也是无怨无悔的。
我曾经有一次和同学闲聊的时候偶然间说了这句话,我同学反问我一句:那些贫困地区的小孩子,每天吃不上穿不上,他们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