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备再一次遭遇失败,这次他选择了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提防他,让刘备屯守新野,在此一待就是八年,但不变的仍是那份不屈人下的雄心。
他上厕所时看到腿上长满肉,不禁流泪感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47岁了,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失败,但他没有放弃。
可能是他至今还没忘记,昔日在桃花园中,与兄弟们一起许下的诺言。
二、
诸葛亮即将再次离开成都,踏上漫漫北伐路。相比上一次的北伐,这次他少了几许慷慨激昂,多了几丝无奈与茫然。但不变的仍是那份“听天命,尽人事”的执着。
他在对刘禅的上表中说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时候的诸葛亮48岁,军务劳顿使他没有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可他没有放弃。
可能是他至今还没忘记,昔日在白帝城中,弥留之际的先帝对他深情的嘱托。
三、
姜维仍旧不死心,可如今的局势越来越不乐观。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竖起降幡。志未灭而国不再,臣欲战而主先降,悲凉莫过于此,但不变的仍是他那份复国的使命感!
他在给刘禅的密奏里说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时候的姜维62岁,北伐了11次,但他没有放弃。
可能是他至今还没忘记,昔日五丈原中,老丞相离世时为他抛下一个期望的眼神。
将史书中这三句话放在一起看,瞬间让我动容。刘备没有“统一天下”,诸葛没有“还于旧都”,姜维也没有“复安社稷”。他们不是成功者,但谁也不敢否认他们是英雄。《三国演义》的作者很巧妙的将这三个人作为贯穿小说的主线。我觉得作者所推崇的不是某家皇帝,某个政权,而是这份大义为己任、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这份精神融入历史,使原来枯燥文字瞬变得荡气回肠,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不缺乏成功的英雄,但受到推崇的往往是那些失败的英雄,败走麦城的关羽,遗恨风波的岳飞,哀叹零丁的文丞相,皆是如此。从古老的神话故事中也能窥测端倪,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他们不是成功的人,也不是投机的人。但那又怎样?他们有个更响亮的名号——永不放弃的人。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