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负面的。
水门侯内部那些烂事切不论,要不然也不会被废。中国人眼中水门侯的那些外交成就,在美国人看来其实也是其一大劣迹。因为之后高宗里根皇帝的王八拳,确实把苏联打死了(在美国人看来苏联就是被高宗的王八拳打死,的)。这个对比之下,水门侯那叫一个一无是处啊。。。。
今天是美国的“总统日”,用以纪念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生日。但对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天同时是尼克松首次访华的纪念日。
相较于其他总统,尼克松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外交方面。他推动与苏联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达成《反弹道导弹条约》,缓和与苏联的军备竞赛。
而在越南和中国,两个当时尚未统一的国家,他采取了类似的外交策略。
当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这场战争由民主党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发动,经过多年的无底洞般的投入,美国国内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反战声浪。
在尼克松当选之前,美国民众都希望新总统能迅速结束战争。而北越是否会吞并南越,大部分美国民众并不关心。
但尼克松放弃了这块唾手可得的民意支持。他认为,如果美国表现出急于退出战争的意思,将使得他们在谈判桌上极为被动。既然美国人急着走,北越等着他们走就是,干嘛做出任何让步呢?
于是尼克松顶着遍布全国的反战游行,硬生生地把这场战争又打了四年,期间甚至还违背美国国内的民意,扩大战争规模,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击退了北越的“复活节攻势”,终于最终达成了巴黎和平协约。
这有点像《三体》里设计的执剑人,只有让对方相信自己宁愿同归于尽也会和对方抗争到底,才能借助恐怖平衡实现和平。
这份协约的内容很符合尼克松的外交设想。北越和南越正式停火,美国军队逐渐撤出越南,但同时加强对南越军队的训练和支持。
只要北越相信,一旦他们进攻南越美国就会介入,北越就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美国不需要真正派兵,也能够维持越南的分裂现状,以最低的成本维持对南越的影响力。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在美军撤出之后,北越继续发动对南越的攻势。尽管南越有美国的武器支援,但在北越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而此时的尼克松,已经因水门事件辞去了总统职务。继任的福特总统显然不可能继续充当“执剑人”,拼上自己乃至整个共和党的前途再次投入越南的战争。美国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越南统一的现实。
说了这么多,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从尼克松的视角看,当时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和北越与南越的关系很类似,都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局部战争的前线。
于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了和越南类似的立场,集中体现在尼克松访华时签署的《上海公报》。该公报的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台湾问题应当由中国人和平解决,美国将逐步减少在台湾的驻军。
如果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同时也不支持大陆武力统一台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思就是短期内不解决。在这个前提下,美国减少在台湾的驻军,既符合中国拒绝外国干预的要求,也符合美国降低海外驻军成本的利益。
但与越南不同的是,尼克松为台湾设计的这一套体系,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期间,美国以废约、断交、撤军三前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但同时又以《台湾关系法》和对台军售,协助台湾维持现状。
只有以冷战时期为背景,才能理解今天的台湾问题的根源。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中美实力对比的改变,尼克松设计的这套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继续维持台湾现状的稳定。我们可能很快将迎来另一个破局时刻,把这个早就该解决的冷战遗留问题给解决掉。
有个当年民主党人黑小布什的笑话,说理想的总统是里根的声望,卡特的道德,尼克松的老谋深算;然后骂小布什是卡特的声望,里根的智力和尼克松的道德。这个笑话多少可以看出对于尼克松的评价,能力强,品德差。
尼克松这人性格专断,喜欢宫廷权谋,搞党争,政治品格是很低下的。但是,在冷战时代,美国也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做领袖对付苏联。尼克松的大局观至今是战后的总统里最出色的一个,里根都未必能比得上。在50年代与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里他就敏锐意识到,要和苏联比较物质生活水平的细节,里根后来也是这么做。
关于尼克松的性格,有个生活细节,他在家也经常穿正装打领带,处于一种类似于工作的状态中。可见他的性格是很严肃的风格。尼克松出身寒微,可以说是靠自己的学习能力考上学校,战前就成了律师,二战时当过海军军官,战后退伍就立刻参选公职从政。可以说是个很草根的政客,但他性格坚韧,即使遭遇重挫也不会轻言放弃。这种性格正面是坚强,反面就是专横。从他日后的成败来看,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1960大选惜败肯尼迪是对尼克松的巨大打击,此后下野的尼克松竞选加州州长意图东山再起也失败了,但最后他等到了机会,民主党政府在越战的失败处理败光了肯尼迪遇刺留下的政治遗产,被认为政治生涯早已结束的他,却在8年后逆袭成功。68年大选之前,很多人认为无法获胜,本来有意参选的里根都退选,尼克松站出来似乎有点背水一战的味道,但却因为各种意外因素,比如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和芝加哥民主党大会镇压民众示威而导致尼克松胜算大增。
尼克松上台后的外交政策是务实的,因为他所处的状况下,美国正面临越战泥潭带来的巨大政经资源损耗,同时也经历着经济转型期和冷战竞争带来的沉重社会压力,可以搞几次阿波罗计划的资源和资金砸在了越南丛林但收效有限,越战从一开始的全民支持到全民反对最终变成社会危机,两个敌国都有核武器,短期内看来不能消灭任何一个,经济转型期间各种指标都逐渐被苏联赶上……尼克松在这样的状况下成功为困境中的美国止损——及时抽身越南,访问北京拉华制苏,成为第一位任内访问莫斯科的美国总统,通过从越南抽身、对苏联缓和还有战略武器谈判,枭雄本色的尼克松通过一系列厉害的操作为冷战高潮期间的美国不堪重负的经济和政治成功止损,他的大局观至今是很多美国政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的失败,水门事件发生后用职权阻止调查导致他无法完成总统任期,如果尼克松没有水门事件,他会发挥多大作用?他会不会以和北京正式建交作为交易筹码,让中国提前至少五年出兵打北越来保住南越?他会不会更好地应对石油危机?一切已经无法如果,但要是没有水门,可能整个印支半岛的冷战格局都要有大变化是很有可能的。
水门事件彻底毁掉了尼克松的政治声誉,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己宣布辞职的总统,胜选连任却无法完成任期就此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作为一个老海军,估计他也不会有属于自己名字的航空母舰下水。但尼克松的很多外交遗产,比如台湾问题,以色列问题,至今在影响这些地区的政治格局。
眼下的美国,相比起奥巴马,反而更需要一个尼克松那种腹黑且有决断力的领袖来把握大局,但两党目前都没有这种人才。可以说尼克松是典型的乱世枭雄性格,也只有那个时代适合他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位注定在乱世才能发挥才能的枭雄政治家,他是合格的。但他的性格在他所处的政体下也是一个异数,所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退休后的尼克松,依旧坚持发挥余热,撰写了《1999不战而胜》和《领袖们》等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也是出色的政治读物,可以看出他对于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克林顿上任后还曾召见过晚年的他,与他会谈分享经验。94年81岁的尼克松离开了世界,作为冷战时代重要象征人物之一他在去世前已经看到了冷战的结束。在尼克松去世后,克林顿和当时几位在世的前总统全都出席了葬礼,对于这位污名在背的前总统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尽管更多地因在外交方面的表现为历史所记住,但其实尼克松在内政方面对美国的影响可能更意义深远及持久,他是一位在美国战后保守主义历史上绕不开的总统。
梳理一下美国保守主义在二战后上位的历史。尽管保守系史家极力将保守主义的源头尽可能上朔到更早的时期。但乔治纳什四十余年前在《the conservat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in America since 1945》中做的论断依然不可动摇:1950年代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正式形成的时期,它的两条支柱是传统主义(推崇前现代的社会模式,道德戒律等级秩序与宗教信仰)与自由至上主义(代表人物自然就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哈耶克),并用anti-communism作为粘合剂而形成的混合物。
一部分麦卡锡的同情者比如Russell Kirk,William F. Buckley Jr有感于“新政联盟”带给美国无论是国内施政还是国外影响力的“伤害”,有志于“重整山河”,创立了老牌著名的保守派杂志national review(所以说参议员麦卡锡的现实意义往往被高估,但是符号意义反而经常被低估)。以此为大本营,保守主义开始摆脱了战前那种被新政及其余绪追杀地喘不过气的状态(标志时间大概是旧保守主义代表人物塔夫脱公开支持罗斯福的继承者杜鲁门的“公平施政”),从知识源头上的重整开始,慢慢走向复兴以及夺取政权的道路。
不过在1950年代,保守主义还只是停留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圈子里的纯思想流派/运动。缺乏政治上的领军人物的他们不得不把赌注押在他们并不喜欢的艾森豪威尔上(甚至有极端保守派组织,如john birch society,因为艾森豪威尔推行对新政政策进行部分吸收的“调和”道路以及任命自由派立场的厄尔沃伦而将他看成communist 间谍)。不过随着时间进入1960年代,这种尴尬的局面终于随着亚利桑那州参议院戈德华特登上政治舞台而告终。保守派们开始围绕“让戈德华特赢得初选”这个目标建立基层组织,开始面向全社会的大范围动员。终于在1964年他们成功地击败来自东海岸的温和派共和党人洛克菲勒,让戈德华特取得了这次正面挑战现任总统约翰逊的机会。现代美国政治史上保守主义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是由击败更受工商界,体制精英欢迎的建制派开始的,管中窥豹,这也部分意义上奠定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比起欧洲同道们更暴烈,更具颠覆性,更带有民粹气质的性格。
但保守派们在1964年的大赌注以空前惨败告终,戈德华特只拿下了老家亚利桑那以及美国政治版图中最保守的深南方。最终选举人团的票数差距是悬殊的486:52.拥有后见之明的史家自然可以在“倒放电影”的叙事节奏下大谈戈德华特的竞选过程如何宣传了保守主义理念,激活了一大批潜在受众,建立了全面的基层运作网络。但摆在1964年保守派们血淋淋的事实则是,持有强硬保守立场的戈德华特,并不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尤其是,戈德华特对1964年民权法案投下的反对票-----尽管他本人极力强调此一举动是从保护州权与种族主义无涉-----依然广受抨击。保守派们迈出了他们的第一步,但是猛然发现离他们蓝图的终点还有一大段距离。就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尼克松登场了。
由于出任过艾森豪威尔政权的副总统,尼克松一向被死硬保守派看成奸猾的两面派。但毫无疑问,工于心计的他设计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也是保守派最急需的战略战术,由此打开了通往白宫的大门。
具备优秀政治潮流嗅觉的尼克松明白,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自内战后的近百年间白人(特别是南部)实行的“隔离但平等”的口号阻止黑人使用公共设施,选举前的识字测验以阻止黑人获得选举权,及任意使用私刑(lynching)拷打甚至杀死黑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50年代的布朗案以及随之而来的公立学校平等斗争充分显示了即使是在种族主义思想最根深蒂固的南部,赤裸裸的歧视也不再在明面上为大众所接受。于是针对60年代汹涌澎湃的民权、反越战浪潮,尼克松及其团队开发出了一套为共和党后人所一直沿用的“狗哨”(dog whistle)战术。在当时,1964年、65年民主党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民权法令在法律层面上实现了种族的平等,此举反而替共和党保守派卸下了一个大包袱,民权运动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为了矫正过去两百年持续的种族倾斜而带来的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而追求使用更激进的手段。卸下包袱的保守派们反而拥有充分的余裕与从容来指责黑人们“太贪心”、“不知足”。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从美国各大城市黑人区爆发的一连串的种族骚乱进而助长了郊区中产白人们的疑惧与忧虑。这批郊区中产白人的集聚来自于战后美国城市开启的逆城市化,随着黑人进入中心城区,大量白人“逃离”城区搬到郊区社区集中生活,大量企业、资本、生活配套设施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迁徙到郊区,开启了郊区化时代。这批白人中产对60年代的汹涌激荡感到不满与不安,他们渴望国内的稳定。
有鉴于此,尼克松提出了“法律与秩序”这一著名“狗哨”(指使用编排过的隐语的来向特定人群传递政治信息的手法。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样的信息看起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的目标群体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更明确的理解。这个词语源于用来唤狗的高音频哨子,该频率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表面上对法律与秩序的强调,实际上则暗迎了白人中产们对民权运动“贪得无厌”、“不知足”的不满,以及对当时频发的城市骚乱的忧惧。
尼克松极富针对性的竞选动员战略大获成功,我们可以从1968年的大选数据发现,尼克松拿下的并不是传统的保守派老巢:深南方(deep south),而是在战后工业有着大发展的边缘南方。更重要的是,这套“隐语”在证明了自己的效力后,成为了共和党保守派的传家法宝。70年代民权运动继续狂飙突进,民权运动的另一开路先锋---最高法院也将司法能动主义发挥到极致,出台一连串不止在法律层面更是在实质上矫正种族不平等的法令,同时,女权运动,性少数平权也将来自左边的浪潮带到了另一个丰富的层次。力的相互性使反弹的浪潮也在不断积攒声势。保守派的另一位权术大师里根果断走上了舞台,他一边继承了尼克松的种族狗哨,终于将白人中下层收入群体从小罗斯福创建的“新政联盟”中抽离出来,也由此挖空了民主党在小罗斯福后多次在大选中胜出的根基,同时打出了’道德战争“这一口号,将数十年以来不热衷于参与政治的福音派教徒囊入了自己的联盟,由此连续两次大选获胜,开启了美国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