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本人前大号 @洛桑边旦 因为异地登陆(也不过就是从日内瓦去了巴塞尔嘛)被系统和谐了。通过女朋友的手机号满血复活,好在我还备份了原来的答案,我这一次重新回答:
-----------------------------分割线---------------------------------
中文网络乃至中文专著中,对于藏彝走廊地区这方面的历史的确很少有详细的论述,而本人也希望能够补上这一缺口,特此撰文如下。
本文参考了部分藏族学者观点、古代汉文资料(由于资料来源的因素,文章的立场可能更接近于中华史观。除个人以“本人见解”表明之外,如文中存在较大的非中立立场,希望读者指出)。文章主要介绍藏彝走廊是如何演变成今日的民族格局的,其时间线主要在东汉-现代之间,主要就阿坝、贡嘎山、汶川地区、甘孜、凉山等地域展开
一 、综述
土伯特(吐蕃王朝)对于川西地区的征服,并非完全按照地理空间上的远近顺序,很多人所不理解的是,土伯特征服期间,川西高原上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完全同化,甚至还有弥药(党项)活动。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有必要先对川西地区的地理、历史、宗教、民族进行简要的介绍。
川西语言分布
我想大家看到这些语言划分已经凌乱了是吧?没关系,你就记住川西官方上只存在这三个少数民族“羌族”“藏族”和“彝族”
那为什么这么多羌语支的民系呢?
因为丫古羌人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啊!
谁告诉你古羌人就必须是个同一的民族集团?高加索语系民族里最大的一支格鲁吉亚人统一整个高加索了么?伊朗语族最大的民族波斯人统一伊朗语族世界了吗?古羌人同理,那不过是中原王朝对于西部汉藏语系民族的泛称而已,其实你们这些小鬼愿意的话,说藏人汉人彝人都是从古羌里分化出来的也无妨(反正我和汉族同胞都无所谓,不过听说老彝胞对这个说法很有异议)
那我们先从川西历史上第一个和汉朝互通往来的白狼国说起
白狼国
“觉吾布知董,拍米再贡组”,这是每个普米人都熟知的一句古话。各地普米追溯到祖源或背诵谱系时,开头都从“觉吾布知董”说起,然后才说本支的谱糸。把这句划分开就是:“觉”的意思是穿裙人,“吾”义为地方,“布”义为雪,“知”义是水,“董”又称“阿董”,意既源头或总根,“拍米”既普米族的自称,“冉”义为四,“贡”是山,“组”的意为子孙,合起来的意思是:雪水汇集的地方(有穿裙子的妇女之地)就是我们普米人的祖宗发源地,普米四弟兄就在这里分开的。又据说,联合为普米族的四个部落的名称是:①“沙牙崩巴贡”,意思是美丽的花瓶山;②“百门岁母贡”,意为威武的豹子山;③“俄民沙戛贡”,意思是叉舌的红虎山;④“总沙丰阿贡”,意为秋季的黄花山。前三个部落的部分遗裔今分布在兰坪、宁蒗和木里等县,第四个部落原来居住在青海“日拉塔猜贡”,其遗裔并未生活在今川滇两地,而分布于青海“雅拉塔猜”地区,“塔猜”是古代青海境内的一座大山。今兰坪、维西、丽江、宁蒗和盐源等县的普米族,在为死者杀羊批路的《指路经》中给亡灵指出的归宗路线终点是青海江河之源;宁蒗普米古歌提到了青海的名山“岗日〔玛卿岗日〕”;普米语对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的称呼都具有源头特征:四大河源头及上游的许多地名含义与普米语义相同。著名的普米族学者熊贵华认为普米族先民“般木”的形成地是青藏高原中部的江河源头,大约包括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这一范围。发源地东面是阿尼玛卿山和柴达木盆地东南沿的柴达木河;西面是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西北面是巴颜喀拉山西北段和布尔汗布达山东段,东南面为马颜喀拉山中段。整个地区略呈矩形,东南一线约从玉树州觉拉带起,经玉树、称多、马颜喀拉山口直到玛卿岗日,横跨了通天河、雅砻江和黄河;西北一线约从玉树州牙哥一带起,跨过通天河与楚玛尔河。经雅拉达泽山、布尔汗布达山直到柴达木河;东面从玛卿岗日北上到柴达木河,西面从觉拉经杂多直到牙哥曲一带。
这个时期,普米先民西蕃四大部落和其他祖国大西北的族群一道,开创了敦煌文明,今天敦煌文物中用古藏文记载的史料可以证实这一点。
白狼古国时期(公元10年——公元638年)
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初,生活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白马羌之一部,与发羌一起进入青海西南部巴颜喀拉山河源地区游牧,其中 发羌的一部分西进到雅鲁藏布江流域,融入到当地土著和自东而来的濮人之中,成为藏族先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滞留在青海西面的发羌和“白马”,融合成为自称“般木”的族体,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源头的草原浅谷地地带游牧。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4世纪,巴颜喀拉山普米中的3个部落(俄你里戛贡、步你岁母贡、散牙崩巴贡)游牧迁徙至巴塘、理塘、木里、盐源,与先期到达的古羌后裔“布朗米”(白狼)结成族体,史称“白狼般木”。即后来的西蕃族群。西蕃它包括几个族源相近、语言亦相近的自称单位。包括云南兰坪、丽江、宁蒗、维西、四川木里、盐源、冕宁和九龙县的自称“拍米”“普米”的西蕃;还包括甘洛、越西两县自称“尔苏”或“多虚”的西蕃;冕宁县自称“俄普”、木里自称“吕汝”的西蕃。
从汉史记载时间来推算,大约公元10年左右,建立白狼国。白狼国的中心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巴塘和理塘一带。其统治辖区在今康东康定、雅江和康南巴塘、理塘和稻城、义郭和西昌部分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隋书·党项羌传》中有户三十余万,有般水、楼蒲等百余国,首领名唐取。民国时期的《西康建省记》和《巴塘改流记》说:“巴塘,古之白狼国,地方千里。”说明当时康区部落林立,人口众多。公元60年左右,今川西“白狼王”率团东出邛崃山,到东汉京都洛阳朝见汉明帝,献《白狼般木歌》三章,表达对中原“慕义归化”之心。关于这部伟大的历史诗歌,著名的学者陈宗祥和邓文峰合著《白狼歌研究》,摒弃了以音对音的解读方式,转而从普米民间俗语解读了《白狼歌》,在《白狼歌》归属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为普米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普米的旧称是西番,可直接上溯到东汉的白狼夷〔羌〕。以白狼王唐取为首的部落联盟,正是普米形成为一较稳定的族体的基础,后业其中心转移到定笮。
公元638年,吐蕃王朝第二代赞普贡日贡赞去世,芒松芒赞继位,执政时,亲自率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占了西南广阔地区。同年,白狼国统一到吐蕃国中,于公元680年都松芒杰时期,川西各地和云南各国归属吐蕃。公元720年赤德祖丹后期,西南各族纷纷投附吐蕃,唐朝势力退出云南和川西。
吐蕃开始在这个地区统治期间,大力推行语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藏化进程。但这个时期藏文化对“白狼般米”文化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二者有血缘上的亲缘关系,因此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语言和心理素质还是受到很大的影响。
吐蕃统治时期(公元638年——公元841年)
西蕃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起自公元7世纪前后。在公元6世纪吉祥四王(赤聂素赞、仲聂德赞、达日聂色、南日松赞)时期,吐蕃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雅鲁藏布江之南林立的蕃部纷纷进贡中原隋王朝,雅陇悉野补部吞并了诸小国。松赞干布继而统一全藏。松赞干布时代,大力加强政权机构,制定法律,创制藏历和计量制,迎娶唐文成公主,内政外交都很成功,国力强盛一时。松赞干布死后,唐蕃之间友好与争斗交织并存,禄东赞统治时期,唐国力渐衰,唐蕃之间和局破裂,吐蕃从几条战线向唐出击,在攻灭吐谷浑的同时,兼并了唐剑南道诸羌羁縻州,川西“生羌十二洲”为吐蕃据有,其中包括“西蕃”所在的广大地区。
自吐蕃吞并西蕃地,由于西蕃历史上与吐蕃的同源近邻关系和现实中的杂居交融,文化经济方面与吐蕃十分密切。公元601一799年吐蕃王朝鼎盛时期,吐蕃军队向滇西北地区推进。居住在巴塘理塘至康定一线及其南北地区的部分“西蕃”人,因为军事推进的需求,随同吐蕃势力向南推进,公元670年,大理国归属吐蕃,吐蕃将大军屯集在独开宗(中甸)和拉布宗(维西塔城)两个千户。并在维西塔城建立了拉普区域,就是历史上的神川都督府。西蕃到达滇西北独开宗(中甸)、三探览城(丽江)、松外城(永胜)、小婆城(宁蒗)、傍弥潜城(剑川弥沙、上兰)、牟郎共城(兰坪)等县及金沙江两岸定居。由于西蕃兵骁勇善战,受到吐蕃军队的重用,很多地方都有西蕃兵吏留守,因此地处南征军必经之路的丽江泰安,剑川东岭,原兰州州治上兰等处,至今仍有“西蕃墓”、“西蕃村”、等遗迹。但是今天这些地方原来的西蕃遭已经被当地民族同化,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历史遗迹了,现在这些地方的没有被同化西蕃绝大多数都后来随元军而入的。
普米历史迁徙路线
嘉绒人
嘉绒藏族历史
嘉绒藏族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在邛崃山以东的理县、汶川和夹金山东南的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也有分布,约有37万人。从地图上可以知道嘉绒藏族的分布,嘉绒藏族聚居区最南分布到北纬30度半,最北到北纬32度左右,西起东经101度半,东至东经103度20分左右。它处于四川的两大藏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之间,同时也位于两个藏语区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的过渡地带。从地理单元上看,嘉绒藏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区———河谷交错纵横,既有大峡谷也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还有冲积而成的台地与河谷平原。刚好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彝藏走廊”上。藏彝走廊自古就是西南民族北上、西北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众多民族通过该走廊迁徙和流动,是西北、西南各民族交汇的重要场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使嘉绒藏族既具地缘上的边缘性特征,又有族源上的混融性特征,所以,历来学术界对这一民族地区关注较多。关于嘉绒藏族的族源,学术界也多有学者论及:格勒在《古代藏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绒藏族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嘉绒藏族是唐代西山诸羌部落,在吐蕃东进时形成的,其主要族源是羌人;邓廷良在《嘉绒族源初探》中认为,嘉绒(甲戎)即是汉代的“嘉良夷”、隋代的“东、西嘉良(梁)”、唐代的西山八国中之“哥邻”等部;马长寿先生在《嘉绒民族社会史》中认为,汉之冉、唐之嘉良夷即今嘉绒的先民。很显然,嘉绒藏族源于羌人,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即认为嘉绒藏族的先民是羌人,后来与吐蕃发生融合后才形成嘉绒藏族。
木雅人
木雅人主要分布于四川贡嘎山周围的康定、道孚、九龙、雅江等地区,崇尚白色,可能是古西夏亡国经历蒙古屠杀后,幸存南迁的党项遗民和当地的党项原始居民弭药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木雅人自称“博巴”,意为藏人,他们周边的藏族称他们为“木雅巴”,意即木雅人。今天木雅人的总数约有一万多。木雅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一般在外讲藏语,在家讲木雅语。
据《北史·附国传》记载,附国以道孚县城为中心。在其南部,有个小国“婢药”,也写作“弭药”、“木雅”。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东扩时,首先与木雅人联姻,共同消灭了附国。
木雅人的中心在“哈达”(也写作“合达”、“噶达”),从唐代到清代地名一直保留下来,也就是今天的道孚县协德乡。协德惠远寺大门外的《御制惠远寺碑》(1731年)、《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藏族史学家蔡巴·贡嘎多吉(1309—1364)的名著《红史》(成书于1346年)中,所记述的“木雅噶”,也就是指这里。
尔苏人
凉山州北部地区的藏族自称“尔苏”。汉族称之为“西番(fan)”。彝族称之为“哦住”,原意是“土地的主人”。表示是最早的世居民族。尔苏藏族居住在藏彝走廊东端,凉山州的甘洛县、越西县和雅安市的石棉县、汉源县,此外,冕宁县、木里县和九龙县也有部分散居。
尔苏人是使用尔苏语方言的藏族。尔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尔苏方言有东部语言、西部语言和中部语言三种次方言。自称尔苏或鲁苏的讲东部方言又称尔苏方言,人口万余;自称栗苏的讲西部方言或称栗苏方言,人口少得多;自称多续讲中部方言或称多续方言的,人口最少。居住在凉山州甘洛、越西两个县的自称“尔苏”的藏族约6800人。其中甘洛县3872人,越西县2879人。除外出务工者外,实际居住的人口5000余人。 在尔苏语中,“尔苏”就是“白的人”或“崇尚白色的人”。与藏族自称“博巴”相区别。“巴”在藏族语言中就是“人”,在尔苏语中,也指“人”,如“则拉巴”就是“则拉人”、“西昌巴”即“西昌人”。
川西藏族主体,安多哇和康巴人分别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关于他们的信息网上是最多的,我就不罗嗦了,凉山彝族吗?限于篇幅我也不在本文展开叙述,会在另一篇文章讲他们。
另外昨天我看了一部普米语电影 戎肯,看完之后感慨万千,想成为普米族祭司“释毕”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他们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做“戎肯”仪式为亡者灵魂指路,更是包含了对祖先文化千百年来的继承,他们所背负的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per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