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种不会爆款的内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慢一点。
社会现象的出现和流行一定由几个关键因素驱动。从这些因素入手去逐项进行分析核查,往往能够获得相对客观的结论,该结论应该能够推导出干涉该现象的有效手段。
1,从进化论中,寻找基因利己性对该现象的互动。进化论的基石不是进化,而是基因在长久的迭代中,如何保持最大的生存可能,在智人长达10万年的历史中,环境和生产力的变化,一直在改变基因的最佳策略,近代以前,很多的基因生存策略在当时环境下有效并被保留下来——但这些策略在当代社会很可能是反社会的、反道德或者不利于个人竞争的。
比如我之前的回答中,提到过的“思考替代”,人类会通过无脑模拟其他人的策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在中古时代是一种节省算力和能量的最优策略,但在现在则成为“割韭菜”和制造“巨婴”的一个基础。
2,社会现象中,受害者和得益者的位置和关系。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群体内,道德、利益、安全感、愉悦感等“正面感”都有其均衡的重量级,是相对平稳的,于是在某种社会现象成为常态时,一定有人损失了“正面感”,也一定有人获得了“正面感”。在道德制裁形同虚设的时候,得益者会被本能的驱动去扩大该社会现象,而受害者会对该现象进行反弹。所以通过观察谁在扩大,谁在绥靖,谁在中和受害者的反弹(忽悠受害者不要反弹),可以分析出该社会现象的部分本质。
这方面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就是之前花呗的一个广告,ta暗示37岁的施工队长无力为孩子过生日,暗示应该借贷维持“体面”生活,甚至暗示借贷光荣。用本条所说的方式我们可以自己推演一下,受益者们是怎么操作舆论,制造消费金融奴隶的。
3,社会伦理的演化,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方面,社会伦理的变更并非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美好,是“社会进步”,其演化的过程更多的取决于人的同理心(角色代入)、社会共识的构建以及文化领袖(当前可能是KOL)的引导,通过组织严密的舆论设置和文化产品,有心人可以消解/制造/虚构这些,从而重构社会伦理。
比如对同性恋的态度,在前现代,由于人们的同理心中,生理本能的不适性,社会伦理对其是反对、厌恶的,但在当代,通过强调同性恋的被迫害,以及美化同性恋的爱情纯洁性,西方文化产品成功的消解了同理心产生的防备感,并将之转变为怜悯的同理心,从而制造出“政治正确”。
4,还需要分析利益集团的最优博弈方案,在社会现象中会如何行使。各个利益集团可以通过金钱和舆论上的优势,干涉第二条和第三条的进程,这个过程的分析,很多人认为是阴谋论,但实际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社会伦理、对普通人的价值观影响,从未停止。
5,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原有秩序失衡,同样会作用到社会现象,当下,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生产力分工,信息传导方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每次变化都会挑战既有利益格局和道德共识。
举例而言,在经济发展极快的时代,人们倾向于美化资本家,成为资本家。在经济发展稳定下来,进入常态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发现资本家的违规行为和贪婪本质。
以上。
要多想。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