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哲 的回答“企业办社会”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我再补充一点,为什么要企业办社会。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说城市是怎么来的。解放以前,我国基本还是个农业国,国内的城市,主要源自历史(核心是水陆交通)或铁路关键节点,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和贸易。但是建国之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依托矿产(典型如题主父亲企业)交通等要素,建立和发展了一批工业城市。这些工业城市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或数个工业项目展开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从头开始建设,围绕着核心工业企业服务,因此把直接服务于企业本身人员的医院学校等,都交给了企业管理,这样可以最大效率的满足企业需求。城市管理者主要负责的是围绕企业生活的其他城市居民的生活。企业,相当于是城中之城。
传统城市,如北京上海,因为本身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因此企业办社会的规模还不大,越是小城市新城市,企业办社会的规模越大,越完善。
可能有的90后或者00后的朋友对这种模式比较陌生。这在当时叫做“企业办社会”。
在计划经济年代,并没有私营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是政府管理的,盈利不是重点,完成政府制定的计划才是重点。换言之,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区政府、县政府可以等量齐观,都是上级政令的落实机构。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企业要为自己的职工开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电影院、医院、澡堂、商店等等公共设施/服务。
80、90年代,我国市场化改革以后,国有企业逐渐被要求自负盈亏,这些公共服务就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后来有很多都转给地方政府或者卖掉了,也有的被关闭了。但有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公共服务。
那时候的企业是不需要盈利的,盈利这个词本身就是的贬义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如果盈利属于不劳而获,低买高卖就算投机倒把了。
企业的存在意义是承担社会职能,按计划生成产品,按计划调拨给需要的部门,地区,按计划价格结算。
企业职工也是按国家计划获取劳动报酬,企业的收入,也要按计划回馈社会,像医院学校幼儿园等等,都是回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