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类是极为复杂的存在,但是现代心理学还太年轻,所以关于人类心智、行为和关系的研究在现阶段并没有办法总结出所谓的原理性的理论。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极为年轻的学科,只有一百来年历史,现代科学相对于人类发展史也是极为年轻的。但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数百万年来积累和塑造形成的。科学只能够研究可以被衡量的东西,但是我们对于如何衡量人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努力要做。所以这个阶段心理学对很多问题的探讨显得很捉襟见肘非常正常。
大家会预期心理学可以解答所有关于人和生活的现象,这当中可能也是对心理学抱有了太高期望。但事实是人类和人类社会都在飞速变化,而研究和理论的建构总是滞后的。比如00后一代人玩着iPad长大,这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影响?显然在生活中我们已经体验到了一些差异,然而在心理学研究上面还并没有办法对这个问题在做出严谨系统的回答。
第二,人类进化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更善于从故事和经验而非理论来讨论问题。站在历史的角度,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建立非常非常晚,而在这套世界观建立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我们的进化绝大部分是在群体中完成的,所以我们会倾向于将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探讨人格化。比如说到潜意识或者热认知,我们会用内在智慧,内心声音这样的方式去描述它。这样的描述方式会让强调现代科学世界观的人感到困惑,因为这不是一种客观可靠的描述方式。
另一个特征是我们更习惯通过叙事和故事来认识世界。从古至今所有的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和寓言都承载了人类文明和个体社会化的核心作用。人类通过故事来描述和理解关于自己的很多现象,这样的描述方式在现代科学看来不一定严谨,但是却足以让我们理解许多问题。
举个例子,许多宗教都要求人们对神明贡献祭品,这看上去好像很蠢,因为并不会真的有神明来享用你的祭品,但是放在现代心理学里,这实质上是在教会人们延迟满足的问题。你需要牺牲一些当下的利益,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从实践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于是构建出了关于这条规律的人格化的,故事化的理解。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解读方式虽然在现代科学的对比之下显得越来越站不住脚,但却依然是我们习惯甚至偏好的选择。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人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的调动程度是更高的。讲故事不一定科学,但是的确对人有更大影响,也就能够获得更多关注。
第三,心理学领域的提问,往往有较强的情绪属性,所以在回答上难以保持完全科学理性。人们如何决定关注哪些问题,不关注哪些问题,在客观世界和人类心智这两个领域里,选择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客观世界里关注的问题通常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甚至是商业价值。但是关于人的问题,我们通常关注的问题则更具有情感价值。
换句话说,提出心理学相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也会使得我们在提问和思考的时候更加偏离科学性思维。举个例子,一个人从来不在知乎上提问,但是有一天她分手了,这令她非常痛苦,所以她最终决定提出一个关于分手的问题。想象如果知乎上关于心理学的问题,相当大比例都是这样产生的,那么心理学问题总体来说就不仅仅是对问题的好奇探讨了,而是在有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情感表达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属性。
人们会通过提问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者痛苦。虽然我们强调科学性,但是当你面对一个痛苦和渴望支持的人时,或许是不太愿意讲述的冷冰冰的研究和理论的。
由于提问者带有强烈情绪,比如分手之痛,所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也会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比如她关于分手的提问可能会是“分手了走不出来,我该怎么办?”如果是让专业人士来提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是“哪些因素有助于分手后情绪处理和整合的进行?”。后面一种提问方式显然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加专业的回答,但是前面一类问题更常见,所以回答者在回应的时候,说话的方式和想象出来的读者形象就更像是在安慰支持一个情绪低落的朋友,而不是给一个求教心理学知识的学生讲课。
所以总结一下, 就是心理学当前确实没有办法很好地回答有些问题,人本来也更喜欢听故事,而且提问者往往都带着情绪提问,所以回答者在写答案的时候不光是在讲理也是在给情感支持。因此心理学相关的答案,相比于其他领域可能会有较高比例的回答是“非专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