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传腾讯科兴大楼一实习生跳楼并留遗书,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身边人面临类似情况时,我们能提供哪些帮助?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年轻人的熟化过程减少了。

人的成长是有环境和内在时标要求的。比如香蕉从采摘,到口感极好吃掉,急不起来。

人需要童年,天真而自由

需要少年活泼而好动

需要青年火热而浪漫

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知道那些固有层面机巧运作的必要性,又积极努力去改变不合理性。

不然,要么四处碰壁,悲恸而绝;要么厚黑油腻市侩无趣。

我们现在的构架与机制都出了不少问题。意外的离开与大面积的积郁太多。教育与现实的认知差异太大。

可惜,死亡已经无法唤醒更多的人了。这是比死亡更绝望的事。


user avatar   min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遗书和老年人不一样。往往与字面意思反着去理解,才能走进作者真实的内心。你看:

今天发生的这件事不怪任何人,只怪我自己 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快乐的实习经历;同事朋友家人都对我很好,只是我感受不到这些事情能为我可以称为空虚的心里带来点什么 甚至想到家人会抱着尸体痛苦这种事我都没法感到悲伤 或许尸体解剖后我的大脑结构能带来点结论吧哈

作者是在说:

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我没错,是这个世界的问题。我的家庭千疮百孔,我的实习糟糕透了;同事、朋友、家人都对我不好,我感受到这些事情,带给我内心巨大的痛苦,我只能躲进虚无里。想到家人会抱着我的尸体痛苦,我感到悲伤,且痛快,他们终于知道(我内心里)发生什么了。


但是她不能直接这么说。

因为这个社会铺天盖地的评论会涌上来:

你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你父母把你养大,没让你饿过肚子,供你上大学。你找到了实习,在腾讯这么优秀的企业里,你的同学、朋友、同事都对你很好,你有光明的前途,你有什么可不开心的?


她会被这样的质疑逼到墙角:

是啊。我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我过得这么好,竟然还如此痛苦。我真是有罪。我罪该万死,我呼吸了地球的氧气,消耗了本该属于你们的资源,我有罪。我还不如死了吧。


这大概是一个会自杀的人,内心会有的想法和体验。

她绝对不会告诉你,让你知道她内心的挣扎。至死都不会让你知道。不过,她又如此希望你知道,所以要挑一个合适的日子去死:

今天是521,就在刚刚过去的520那一天,我做了这个决定。
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大约是在这个大家去表达自己爱的日子,我彻底觉得自己是没救了

你看,这是在告诉你,她渴望得到爱。不过,她感觉不到爱。因为你们总在评判她、要求她,而不会告诉她:做你自己就很好,我喜欢你真实的样子。你可以在别人眼里过得很好,但暗地里默默地痛苦不堪。这就是你,因为你的深邃,你的不一样,所以孤独。

她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大脑被解剖,让你们看到她内心真实的渴望。


你看,真可笑。没有人允许你躺平,允许你真实地“懒惰”那么一下。你得被逼着,不停奔跑。

可是,哪怕跑到了顶尖,进入了腾讯这样的顶级企业,你依然空虚。

我为什么要奔跑?我想躺平。

可是,躺平是有罪的。爸妈这么告诉我,老师这么告诉我,同学、老板这么告诉我,现在连报纸媒体也这么说。你让我接纳我自己的“懒惰”,我不相信你。



我们很难真正帮助到身边这样的人。你能做的是小心去识别这样的人。遇到的时候,跟他说一声,「你是不是想自杀了?我看到你好像很痛苦。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去医院看看吧。」

识别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向观察,就像前面写到的一样:

一个人变得特别勤奋、努力,而不是懒惰、躺平;一个变得特别积极乐观,而不是适当的悲观、痛苦;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特别若无其事,泰然自若,而不是焦虑、紧张,惊慌失措。

那么,这个人蛮危险的,自杀的想法或计划,或许已经在他内心里酝酿了。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望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初读这篇遗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正面词汇似乎不比负面词汇少。

为了排除个人印象的主观影响,我用cnsenti库做了一个最简单的文本情感分析,结果如下:

{'words': 663, 'sentences': 24, 'pos': 33, 'neg': 43}

{'words': 663, 'sentences': 25, '好': 25, '乐': 6, '哀': 11, '怒': 0, '惧': 1, '恶': 11, '惊': 0}

在计算机逻辑下,这篇文字的正负词汇数量竟然差不多,正面情感词汇33个,负面情感词汇43个。根据大连理工大学情感本体库词典对七种情绪词的统计,这篇遗书中『好』的情绪词竟然有25个,『乐』的情绪词也有6个,加起来的数量(31个)甚至压倒了负面情绪词的总和(23个)。

面对这个结果,我们不禁想追问一句:为什么一个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所留下的遗书中,竟然包含了如此多正面的情绪词?

我个人的一个解释是,这一结果,也许反映出逝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贯表现:她已经习惯了用『虚假』的正面情绪将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成功的隐藏起来,从而在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和在意的情况下,一点点自我沦陷,彻底滑入无可挽回的黑暗。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惜的解释,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解释。这个解释说明,也许对一些人而言,正面情绪根本无法渗透到他们的内心,对他们来说,这类情绪唯一的意义就是伪装。于是,这类『微笑的抑郁者』能令人心疼的熟练利用正面情绪『扮演』一个生活中的正常人,甚至成为别人眼里一个开朗友善积极上进的牛人,一个和自杀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人。

然而对他们来说,一个难过的真相也许是:他们的情绪在无人知晓和注意的情况下,每时每刻都被负面甚至死亡所环绕,甚至已经达到了对死亡麻木的程度。

为什么这么说?回过头再看一下上面的分析结果:在七种情绪中,仅有1个关于恐惧的词,没有一丝愤怒,没有一丝惊讶。

这种面对死亡毫不惊恐的态度,也许反过来说明了一件事:对于死亡的惊恐,也许早就消弭在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扮演』中,并在将自己用正面情绪伪装起来的过程中,渐渐接受自己有一天会自我了断的可能性。

然而,哪怕到这个地步,人还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这最后一步,其实是一个trigger,也是一个扭转命运的机会,我猜测,逝者可能在520那天给了自己一点希望,一点期待,希望能发生什么,让自己得以拯救。

于是就有了这一句:

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大约是在这个大家去表达自己爱的日子,我彻底觉得自己是没救了

爱自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具有无与伦比的分量。但也因它的分量,会不自觉地为自认缺少这一情感的人带来强烈的『失衡』感。

而很不幸的一件事是,『微笑的抑郁者』其实往往是非常敏感且出类拔萃的一群人,他们对这种『失衡』感的敏感性要比一般人强烈很多,而他们消化这种情绪的能力却又没有得到正面情绪的支撑(毕竟是伪装的),反而会被日常所积累的负面情绪削弱不少。最终,这种『失衡』感就很可能打破那最后一丝伪装,和那最后一线平衡。

行文至此,所积累的悲伤已经足够浓厚。也许有人会说,对逝者做过多的揣测是一种不尊重,但其实我自认为正在做的,恰恰实践逝者留给这个世界的那一抹温柔:

如果我这个文章能引起一点点讨论,能帮到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但是却依然对生活保有希望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

『微笑的抑郁者』并不少见,甚至数量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可能如同一个读懂了这个世界『社交攻略』的玩家,只是面目表情地按照攻略要求伪装出各种情绪来迎合父母,迎合朋友,迎合维系生命基本生理活动的社交。他们还可能如同日日走在钢丝上的演员,一旦因为某个原因错失内心那一丝平衡,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更隐蔽的一个事实是,他们很可能也是最积极的自救者。很多时候,这种伪装出的正面情绪是他们努力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而这个求救信号的目的也很简单:希望自己伪装出的正面情绪能够吸引到能够拯救自己的正面情绪。换句话说,很多『微笑的抑郁者』希望通过良好的社交关系来实现某种正面情绪的输入,从而抵消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这种输入不但无助于抵消自己的负面情绪,还会因为『失衡』感和伪装伴随的『罪恶』感的增强,而进一步增加『微笑的抑郁者』内心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

『微笑的抑郁者』该如何自救?也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最基本的地方入手:诚实。其实『微笑的抑郁者』也是一类自我苛求,甚至自我虐待的高要求者,他们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真正的情绪,但又因为对自身的高要求,逼迫自己伪装出正面情绪来掩盖负面情绪。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虐待内心那个不愿意去表达正面情绪的自己,这种虐待只会进一步加剧自身对正面情绪的抵触。反过来,对自己的诚实,何尝不也是对自己认同,和对自己的温柔?比起拼命伪装正面情绪的自救,这种自我认同和温柔,也许更会缓解一些内心的冲突。

换句话说,倘若人生已注定要走一阵子钢丝,那么何妨就让钢丝更加结实一点,走得更加专注一点,而非在别人面前分心装出一副自己在走康庄大道的模样。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实习生的这一句

我不明白我的未来是要去做些什么 不论是对于美好的生活亦或是幸福的家庭似乎都没法提起我的性质,似乎仅仅21岁我的心就死掉了

我不是心理医生,我无法判断这是否是抑郁症。

但从我的认知来看,用老话说就是:

没了盼头。

人活着是需要有盼头的,

不管你是学生,为了升学为了上大学,

不管你是热恋中的人,为了感情为了对方好,

不管你是初为父母,为了孩子健康长大,

不管你是事业型人士,为了你的事业你的职场。

甚至说,我就是喜欢吃好吃的,我每周都要去探店。

甚至说,我就喜欢去旅游,我要赚多多的钱和用多多的时间去玩儿。

甚至说,我就喜欢玩游戏,我要打的很高分让大家觉得我厉害。

可是,人没了盼头,生命的颜色就开始失去了颜色。

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香港报道的故事,说的是一个80多岁的老爷爷,他的孩子在他60多岁时就去世了,他的老伴失去自理能力而且因为慢性病天天疼的嗷嗷叫。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他觉得自己没有了盼头,亲手解脱了老伴,然后了解了自己。

对啊,人需要有盼头。

或者是周末的好吃的,或者是未来想买新车,或者是和TA结婚过上美好的生活。

一切都没了味道,那是很可怕的。

最后,如果觉得自己心理承受力较差,建议不要到世界宇宙中心--深圳宇宙中心--内卷之王者--科兴科学园上班。

你感受一下这压抑的感觉。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赢学家”爸妈的工具人孩子。

没啥好解决的。全国一成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父母焦虑抑郁,对子女苛求或(和)过度保护,导致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再现。或许将来晚年失独绝嗣的空巢老人多一些,赢学家们才会意识到“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再为了自已晚年能够成为“人上人”老人而push娃。


user avatar   mao-qi-sh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临死都无法大声愤怒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我看到的只有满满的悲凉。

这样的悲剧,本质上都是“弱者挥刀向更弱者”的结果,都是大人没有勇气和责任去面对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压力造成的结果。长期的压抑让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如何平衡心态输出情绪的能力,痛苦在心灵里一直发酵,直到有一天彻底毁了他/她。

合格父母第一课:尊重你的孩子,

首先要尊重他/她理直气壮的表达不满/不开心/愤怒/沮丧/恐惧的权力!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你更要学会引导培养他们他/她理直气壮的表达不满/不开心/愤怒/沮丧/恐惧的习惯!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其实本质上还是和精神满足有关,没有好奇心和期望了。

我是中年人,我们这一代人认识这个世界是随着成长层层打开的:先是家,然后家乡,然后本省,然后全国,然后外国,最后全世界。这个过程伴随着个人的精神成长。我年轻时候有很多因为见识不足带来的莫名其妙的幻想,然后不断修正,这让我在30多岁之前一直保持一种好奇心。这个就像打游戏一样,不断探索地图和升级。而等到我认识到世界和人生就这么回事的年龄,躺平下来恰好到了家庭责任感这些东西来填补精神需要的时候。

而现在新一代小朋友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地球online一开始就等于开了世界地图。你们几乎一上来(最迟18岁大一)就知道世界大概是什么样,人民币玩家和职业玩家的生活和“奋斗”是什么样。而等度过这个阶段,大多数人在20多岁甚至更早对自己的账号上限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而这个自我认识与更早年龄认识世界形成的期望造成的落差,非常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遗书中关于学习的那一段,其实我当年我在中学的时候也只知道学习。只是那个时候我们受到的干扰更少,对世界更没有认识,只停留在班级和年度的层次,反而没关系。今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对比着头条抖音里的世界和身边的世界,是很难处理差异的。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好,求仁得仁。

关注这种人也没啥用,救不回来。

还有,这种文风恐怕真的指向字面意思,非要给当事者强加什么痛苦或投射到什么结构性问题上去不啻侮辱。

是否自杀也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靠情感糊过去至少在我这里是个很不好的回应方式。好不容易有个把它当哲学问题选择的人出来了,再把这种事降格到情感层面,这不太好吧 。


user avatar   bai-shi-teng-jiao-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起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大学有时候更多的不在于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段时间是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给我们四年的时间去成长,去有一个缓冲的余地面临社会生活。

但大学有时候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读本科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最后课也不去上。

后来一堂课上,有一个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电话给这个同学的家长,还开的免提。

老师说他是有顾虑的,他这样解释:20xx年,有一个学生在上我课的时间没有来,最后出了事故了,那你说这个责任怪谁?家长来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时间有没有课?有课的话学生在哪里?

对,我们都理解!但是同样的,作为学生的时候我们也想被理解。

我的想法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也没有打算过告诉任何人,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光是想到之后会发生的事就觉得太麻烦了,不论是对于谁来说 既然都决定好了,何必麻烦任何人呢,少一事省一事

想法不被重视,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我们被推着往前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们也都明白,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

但是也希望能多给身边的朋友一些理解和宽容。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一直在读《毛选》,为了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就跑去查党的发展史,很难想象在那个令人绝望的年代,还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去革命,为旧中国找出路。

在那个年代,饿死的人不少,革命失败失去生命的人也不少,被欺压致死的人也不少,被日军杀害的人也不少,唯独因绝望而自杀的人的新闻极少。

现在是和平年代了,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很难经历饿死,被欺压致死,被侵略者残害的情况了,按说环境会更好了,反而会时不时的出现自杀的新闻。

是环境好了,人反而容易体会到绝望吗?明显不对,在日军侵华的时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国人的绝望应该更多。

所以应该是环境好了,人更脆弱吧。

不过没有经历过逝者的痛苦,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份脆弱,只能说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能足够坚强。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我的前半生》中贺涵「在职场中交不到朋友才是正常的」的言论? 
  大学生怎么学会自律? 
  在大学里怎样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如何评价最近媒体关于「阴柔」现象的讨论?如何看待「阴柔美」审美文化的流行? 
  战斗机飞行员坐过山车是什么感觉? 
  砍价的时候,假装走开有用么? 
  为什么我不懦弱却得不到尊重? 
  「脑回路」是什么生理结构? 
  INTP 型的人的拖延症为什么那么严重? 
  大刘在书里说社会会越来越女性化,但是现在赛博朋克风兴起了,崇尚力量美,书里预测还准嘛,究竟会怎样变? 

前一个讨论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在加剧还是在减缓?
下一个讨论
甘肃越野跑事件中放羊大叔连救6人,是不是更加衬托出主办单位失职?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