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 第1页

  

user avatar   ncc213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火星大气稀薄、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性磁场。常见的透明大穹顶无论是对高能粒子辐射还是流星体撞击都防护不足,火星的沙尘暴意味着自然采光部分需要频繁的清洁,否则会很不堪,需要额外的自动清洁系统。

我始终认为未来火星殖民地的建筑不会像科幻里那么光怪陆离、轻盈、充满科技感。相反现实的火星殖民地很可能看起来是低调、朴素、厚重的。火星人居建筑不是地下化(类似地铁站、地下商业街)或者半地下化(类似碉堡掩体)就是非常硬朗,有厚重的混凝土墙保护。用来阻隔来自太阳和宇宙射线的粒子辐射,外部防护水平可能是每平米超过5吨的材料,确保辐射屏蔽到完全安全的水平,长期居住也不会增加癌症风险或者后代先天疾病等健康问题。

内部照明会以人工照明为主,自然采光为辅。自然采光井外罩会有静电防尘系统,同时造型会比较尖锐或者坡度大,尽可能的避免积累沙尘问题,采集的自然光通过反射镜或者光纤引入建筑内部。所以火星本身对于地球而言是不折不扣的三防堡垒水平了,可以说火星建筑是现实的避难所

未来火星殖民地需要修建移动式机库,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和维护降落在火星上的飞船,这也是效果图里忽视的。否则想想如果飞船的热防护系统被飞砂走石或者流星打伤,那再次降落时可能导致哥伦比亚号解体悲剧的重演。如果沙尘等杂物跑进引擎内部,堵塞某些管路或者阀门的话那搞不好再次起飞时会炸。所以防沙尘、防流星体的机库非常重要。机库内部还必须有升降机、搬运机械等服务设施,方便人员、货物装卸。

发电方面,太阳能的确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考虑到火星阳光强度约为地球的1/3,所以需要聚光镜来提升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静电+公交车雨刷那样的除尘系统也很重要,避免沙尘暴带来的麻烦。

对了火星上氘的含量比例比地球高2-3倍(具体我忘记了),这意味着以后核聚变成熟后火星有足够的聚变燃料,当然氘-氘聚变大约需要200千电子伏的温度(可能记忆有误欢迎指正)才能点燃,这要求不但比氘-氚聚变难,甚至比氘-氦3还高,所以可能第一、第二代火星人享受不到。由于夜晚没有阳光,可以用裂变堆进行辅助。燃料电池也会很重要作为电力储备、调峰用,可能不会直接用氢,因为液氢密度低、容易气化和分子小容易渗透泄漏以及带来氢脆问题。氨可能更适合做燃料,因为沸点的关系,氨-液氧燃料在火星的环境下比较容易储存,同体积下液氨的氢含量高于液氢。还因为氨不含碳,燃烧没积炭,有助于提高引擎寿命、降低维护需求所以氨可能还会成为火星车的重要动力

对了,老马还忽视了火卫一、火卫二的开发,登陆火星前先在火卫一、火卫二打洞建前哨基地可能更好。因为不需要面对危险的火星再入着陆,同时火卫一、火卫二的物质能用来屏蔽辐射和流星体撞击。在火卫一、火卫二上建中转站、航天器维护、补给设施会是火星殖民难以跳过的关键一环。BFR之类的发射系统直接跑地球-火星航线好比是长途汽车,铁路、海运无疑比公路运输更经济,在未来巨型太阳能电推进飞船就起到铁路、海运的作用。内部空间大、运力也更大,就是无法直接在火星地表起降,如同火车、船舶不能送人送货到家门口一样。火卫一、火卫二就起到火车站、港口的作用。这样下来,未来的行星际交通会更加高效、经济、便捷。


下面有人为什么要离开地球移民去火星等环境恶劣的其他世界?发源于炎热的非洲,在非洲不穿衣服也不会冻死、在丛林里遍地是热带瓜果,不种粮食也饿不死。可以说非洲丛林不愁吃穿,然而先人们为啥要走出非洲,去气候相对寒冷、食物没那么充足的其他地方,全球化扩张?如今条件得天独厚的非洲过得好还是寒冷的北欧、加拿大过得好?

目光要长远,走出地球不是为了急着追求更舒适安逸的生活,而寻找新机会、新生活、建立新文明。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比太阳系其他地方好,然而地球上有太阳系其他地方所不存在的可怕灾难——人祸,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强调过“苛政猛于虎”。到地球以外其他区域建自给自足的新文明能躲避野心家、疯子、极端主义者、地缘和民族以及宗教历史冲突争端问题等的麻烦。

注意历史上没有一场天灾的死亡人数和毁灭性比得上二战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之间互相残害,人祸最恐怖。地外新文明能躲地球上的人祸,闷声发大展,如同避难所、诺亚方舟。也许有一天地球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文明大倒退。在地球之外的新文明能传承火种,成为人类的灯塔,避免宝贵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失传,帮忙重建地球。

再强调一下,对于未来不能停留在地球上大国博弈、五常游戏的旧思维里,必须考虑地外新世界崛起的人类新文明。如同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国家无法被忽视一样


怎么定居开发火星?下面说说我个人看法

无人探测器、火星车充分踩点就不说了。火星表面、特别地下土壤、水冰的取样返回研究是重中之重,需要在4级生化危险防护标准的实验室研究确认火星地下不存在危险的能感染地球生命的危险土著微生物后才能着手载人计划。不然谁也不想摊上埃博拉、超级流感之类的超级新病毒。

在确认火星安全、决定选址后,第一批非科考性的火星航班自然是送机器人和设备上去。其中有一种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设备——可展开太阳能充电站,展开铺平后有几百甚至上千平米的太阳能电池,带静电除尘装置,功率几十千瓦以上。配有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定期为无人施工机械充电,如同加油站,本身带通信中继功能。可以带上多个,部署在不同区域,方便其他载具就近充电。比核反应堆廉价、安全。当然如果条件上许可,最好还是捎上核反应堆,这样夜间也能正常供电,不必依靠蓄电池

接着是无人施工机械例如挖掘机、推土机、建筑机器人、搬运/起重机器人等,这些自动化机械自身有太阳能电池,也配备大容量锂电池和充电线圈。一旦机器人的锂电池没电了,就依靠自身太阳能电池的动力开到充电站快速充电。这样能实现高强度施工,避免自身太阳能电池发电功率低、充电慢耽误施工进度。

挥发物资源利用设备,这包括水处理系统(融化冰然后蒸馏、部分电解)、甲烷制取装置、低温流体(液氧、液氢、甲烷、液氮等)管理储存系统等等。通过那些无人机械的施工使火星本土初步具备水、氧气、推进剂等流体的生产补给能力,为迎接后续飞船到来做好准备

第一批人类可能不会直接登陆火星,而是在火卫一上掘洞,把模块化太空舱和其他组建埋入火卫一的岩石和土壤里,建立火卫一基地。然后在火卫一基地上遥控火星表面的机器人进行科考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降低人类的风险——再入火星大气层降落是危险的,很多火星探测器在着陆阶段出事,同时也节省交通成本(可以使用经济、运力大的太阳能电推进飞船),从火星表面起飞也比从火卫一起飞困难、昂贵多火星逃逸速度5,027米/秒,火卫一才1.39米/秒),简化任务。火卫一基地初期人口可能是12-36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驻守火卫一基地的人员可能会不定期的访问火星表面进行考察乃至应急维修设备。为什么在火卫一上遥控而不是地球上遥控?因为光速的限制以及地球-火星之间的距离有严重的通信延迟。只能发电子邮件,根本无法实时通信,火卫一距离很近就不会有通信延迟带来的麻烦。

随着后续货运航班的抵达,火星上无人机械建造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例如像火卫一基地一样。挖掘机挖沟,在沟里架好预制件地基,然后把一系列模块化火星生活设施包括居住舱、火星农业舱等放进去,然后推土机用火星土壤填埋,形成厚达数米的保护层。在地表上有出入气闸、电源、通信、热控制等的接口。跟其他已建成火星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这样在火星表面有能安全保障人类生活的条件后人类再正式开始迁居。

刚开始迁居的人很可能会是技师、工程师、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刚开始人自然不多,会一批批增长。工作是尽快完善、扩充火星基础设施,尽快的自给自足。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发展提供基础。在火星混凝土、火星玻璃、火星金属(特别是铁、镍、铝、镁)以及乙烯(聚合物生产的前置条件)等产业初步成型。以使用火星本土材料建造增压舱、太阳能电池、机械为里程碑。从燃料、食物自给自足到建材、机械都自给自足,依靠火星本地资源建设发展,不再完全依赖地球,火星才算开始成为真正的殖民地,而不是前哨。设立了实质意义上的议会等行政机构,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开始接纳工程师、技师、科学家以外的移民,发展第三产业甚至文化、创意产业。人口规模可能很快突破万人,发展成一个繁荣、充满生气的小城镇。

当然一些高技术产品,例如计算机芯片等火星本土一时难以自造,还得从地球进口。还得和地球保持良好关系。同时火卫一、火卫二上可能会伸出多条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长的桁架,上面是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散热器、通讯中继天线,以及对接口、增压隧道、机械臂、轨道运输系统、甚至是船坞,而基地主体特别是居住区还是在这两颗卫星的地下以阻隔辐射。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这两颗卫星本身乃至小行星的冰经过处理变为推进剂,用来补给停泊的飞船。

往返于地球-火星甚至是火星跟灶神星、谷神星之间的巨型太阳能电推进飞船在这两颗卫星上装卸物资和人员、维护、补充推进剂。未来的巨型太阳能电推进行星际飞船功率可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兆瓦,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田野一样宽广,这样的飞船一次可以携带成千甚至超过万吨的载荷。BFR之类的天地运输系统也频繁停靠这两港口,起到接驳运输的作用,也可能在火卫一港的船坞而不是火星地表维护、改装。

如果后来火星发展足够繁荣,火星人口超过百万后,火星轨道上甚至可能出现小型太空城市。能容纳上万人口,通过旋转模拟人工重力。除了作为港口、太空工厂、观测和通信平台外也是火星人度假目的地,毕竟火星表面重力低,太空城市能提供和地球表面相同程度的模拟重力,还能俯瞰火星。

一旦火星人口超过百万大关,并且在计算机芯片、精密仪器、药品等高技术产品上也能一定自给自足,那可以独立建国了。我觉得火星上各定居点可能会组成一个联邦,各定居点或者城市高度自治,有特色分工,互相贸易。火星中央政府职权有限,主要负责外交、国防、协调问题以及超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火星独立可能会类似英国脱欧,也需要复杂的公投、谈判等。

那火星在独立前和地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联合国外空条约等相关法规,任何国家不得占有地外天体、宣称主权。所以火星的定居开发会是国际性的自主性的,情况地位会很特殊,到时候很可能会制定火星公约(ji ben fa)、修改国际法、甚至联合国宪章。确定火星定居点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合法权益

火星真正宣布建国独立,可能在地球上掀起一阵嘴炮大战,媒体煽风点火、联合国等吵的不可开交大国之间会拿火星政权做互相博弈的棋子、筹码搞不好也许会巴结送援助扩大在火星的影响力。新生的火星共和国还可能会遇到刁难、威胁,但实际上雷声大、雨滴小,因为火星本身经济价值不大。在火星共和国跟联合国、地球上各国签订有关协定后,地球方面很可能承认火星独立是既成事实了,不太可能有地球武统火星的情况,因为吃力不讨好,各国之间内斗都来不及呢毫无疑问联合国宪章、LOGO(把地球改成太阳系)、国际法甚至世贸组织、世卫组织等又要修改法规了,教科书出版商也得急忙修订了。各国也会去设立使馆、领馆。火星可能成为安理会第六大常任理事国(别的不说,往地球上扔小行星,威力不亚于核武)。

至于更未来,火星随着人口的增长、闷声发大展,也许可能成为新的美国。在科技水平等上超越尔虞我诈内斗不停的地球。成为令地球刮目相看的新强国。

当然在开发火星的同时,主带小行星乃至身处主带里的矮行星——谷神星也会被开发、殖民,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长远看,可能那些小天体的开发、建立的新文明更像是一系列城邦、岛国的联盟。可能会有太阳系最大的太空运输能力、最强的太空舰队实力,但是陆军糟糕。因为小天体逃逸速度低、容易开采资源,太空交通比地球、火星、甚至月球都方便。资源也非常丰富,就是重力更低,可能会有很多旋转产生模拟重力的太空城市


有人问为什么地球上不用液氨当燃料?著名的X-15火箭动力试验飞机的引擎就是烧液氨的。那为什么没普遍使用?因为因为液氨泄漏的话又臭又毒,还易燃易爆。在我国液氨泄漏就引发过重大伤亡事故,这些麻烦抵消了液氨的优点。而液氨在火星上就不同了,在火星户外都穿太空服,就不可能吸入泄漏的氨中毒,而且火星大气不含氧,氨泄漏了没氧化剂也无法燃烧炸不了。


还有我觉得未来火星开发移民可能会有类似当年东印度公司的超级企业,但又有很大差别。可能会是SpaceX、蓝色起源、毕格罗太空、波音、空客、诺斯罗普-格鲁曼甚至可能还有IBM、微软、Google等科技巨头合资,还有一系列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基金会的加入或者协助。共同开发火星,寻找商机,同时也抢占热点(最好的公关、广告)扩大影响力。使得人类继跨国企业后第一次出现跨星企业。重点会是建设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和生命支持方面,可以共享。

有人可能问这些企业中不少是竞争对手、死敌,怎么可能合作?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存在什么不共戴天、水火不容。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有助于长远发展、获取更大利益(包括影响力)。注意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军用飞机等产品上是死敌,然而他们也合资建立了联合发射联盟(ULA)。因此我觉得开发火星很可能会有一家科技巨头们合资创立的超级企业,提供技术和财力、物力、人力。扩大各自影响力的同时,让火星定居点尽快发展,培养用户习惯,养肥了后就是新市场可以赚钱开分公司。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这个角度说,马斯克比整天给第三世界注射绝育疫苗、天天搞人口零增长运动的比尔盖茨伟大1000倍。

我们先不谈什么时候能实现,

马斯克带给了我们一样东西,就是:梦想和希望

这是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大之后,世界所失去的东西

只要有梦想和希望,我们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就有实现火星殖民、飞向太空的那一天

有些人天天不上劲,天天搞内卷,这个是要批判的




  

相关话题

  未来的星际人类会与地球人有代沟吗? 
  假如人类适应不了太空的环境,世界会怎么发展? 
  请问:从奇点大爆炸开始所发出的光,目前的“光球”直径应该是多少光年? 
  人站在10个大气压的星球表面,和站在10倍重力的星球表面,感觉上有什么异同? 
  元宇宙很火想知道元宇宙和虚拟货币的区别,他是不是过度娱乐化的产物,能否带来实际经济价值,还是娱乐价值? 
  如何看待韦伯望远镜发射成功?该项目对人类探索太空有何重大意义? 
  这几个人放到同一时代谁能统一中国? 
  中国下一代的空间站将会是怎么样的? 
  你怎么看待NASA发现平行宇宙的证据? 
  既然战锤40k的太空战舰威力如此强大(爆星),那为什么人类帝国还要频繁的使用地面部队作战?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神秘博士》2017圣诞特辑 Twice Upon A Time?
下一个讨论
「胖五」长征五号 12 月底即将复飞,你有哪些期待?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