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西部精神、勇敢无畏的开拓者的文化。
二十世纪之初、旧帝国崩塌的余烬、日俄充满野心的身影、帝国和策士们运筹帷幄的步伐、血与火的刀兵纵横、以及那怀揣着希望的开拓者们走出代表着文明与安稳的山海关、浩浩荡荡的向着大雪漫天的处女地而行的不归途: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可以拍出属于本民族的「西部片」呢。那白山黑水之间、人与山野、人与兽、人与人的羁锁、每一个个体为了生存所可以做出的抉择、那无限的可能性、无处不弥漫着朦胧而浪漫的美。
闯关东这般旷袤的题材、只诞生了几部不叫座的泛着地味的剧目、实在是过分可惜。我一直以来都坚信着、或许有一天中国人也能不受限制地拍出属于自己的「西部片」、甚至精彩过美国的那种:这是我们民族的史诗。
半移民文化吧
比较勤劳勇敢,但也具有极强的不安全感,崇尚粗犷的勇者精神和广义的家族式文化,艺术上较为阔绰和寂寥。
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思维和语言比较直接,普遍乐天派。
对外来文化包容性较高,女性权益突出,与生产力有一定的关系。多少有些笑贫的基调,毕竟开垦文化讲究多劳多得么,说白了就是看不起懒人。所以很多东北女性都具有极强的自立能力,让人佩服。
个性都较为独立,同时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其自私的一面就会展现,反之则不畏惧强权,敢于拼搏进取。
归属感低,所以即便背井离乡,也很难对两地产生足够强的羁绊。总是在路上寻找归途的感觉。
我觉得,其实要说文化,应该多说一些好的,毕竟好的地方各不一样,坏,其实全世界都一个德行。
很多人说自己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人。我想说第一不要以偏概全,第二呢也要考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人。
上海金融圈也有东北帮,不过人家更多展现了东北人的优点,尽量克服了缺点。我相信大家彼此包容才能共建伟大的祖国
没熬倒外部势力前,大家保持克制哈~
知乎就有哈尔滨、沈阳相亲;广东、深圳相亲,各好几百楼,分别有人总结过差异。
东北女相亲要求男方,
1、颜值,身高
2、年龄差小(5岁以内)
3、体制内(工作稳定)
东北相亲条件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3672961560256512
~
南方女相亲要求男方
1、有钱
2、无不良嗜好(烟酒不沾)
3、原生家庭(父母未离异)
广东相亲条件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3672803833466880~
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
支持的,请点赞!~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