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是压力场,声音的输出主要由腔体/泄露孔决定而不是单元。这一点很容易通过电力声模型证明。单元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即可。
如果实在对声学不了解,可以看一下上图中,驱动器(单元)和前腔、后腔的占比,一目了然。
更基础的解释则在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中。
声学系统中各个问题,有些是主观评价的,有些是心理声学的,有些是客观理论的。对于耳机单元与最终输出声音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声学原理问题。其实只要对这些原理稍微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厂商的广告和音频媒体以及发烧圈对此的说法,与声学或者真正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只是纯粹的营销故事。不少人确实从来没看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所以看到一些广告语中也许符合他们直觉的说法便会深信不疑。这些广告的目的一来是想宣传耳机的声音有多好,二来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这样的商品是有意义的理由。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腔体容积没办法卖大价钱,单元“素质”和数量是不懂声学的人也能看得见的“堆料”,能给耳机卖贵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些人之所以对此深信不疑,可能也是由音箱而来的惯性思维。
电力声模型是任何声学原理类书籍都会讲的最基础概念之一。有些人总是把耳机神话,认为是超高端的黑科技,恨不得是量子力学的产物。然而却连最基本的声学概念都完全不了解,但是通常不知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把厂商的广告故事当作真理去反驳南京大学声学基础。
这个问题过于基础,以至于我两年前都是一笔带过。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头戴式耳机也是类似的:
微型扬声器主要指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的嵌入式单元。
这里指的一般尺寸单元大致为像25mm球顶高音、5~8寸HiFi音箱单元、蓝牙音箱智能音箱单元等。
有很多人认为效果好的东西技术含量高。手机音质很差所以手机音频没啥技术含量。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手机、笔记本等扬声器由于尺寸极度有限,想要稍微声音好一点,都会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面临巨大挑战。
进而,设计和制造微型扬声器的企业通常比一般类型的HiFi音箱厂商对扬声器单元的研发能力更强。也就是像苹果、华为以及他们的代工厂对单元的研发能力肯定比ATC、B&W这种常规单元的HiFi音箱厂水平高。不要说钻石单元,钻石单元本质上还是球顶高音,B&W的钻石高音振膜也不是自己做的。从技术角度而言,华为也没必要和帝瓦雷合作,帝瓦雷应该和华为合作,华为贴帝瓦雷logo更多是商业上的行为。当然,这里说的是单元技术,某X的问题并不出在单元上。B&W在车载音频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哈曼的)是华为、苹果不能比拟的。
除了JBL D2双音圈压缩高音、JBL 2216h双音圈低音单元等一些特殊结构设计的单元,常规HiFi单元的技术含量通常不如手机用微型单元。
MEMS硅麦实际上是半导体的加工方式,工艺难度远高于一般电容麦克风。像苹果及其代工厂在MEMS麦克风的投入以及技术含量远在传统电容麦克风之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像苹果之类的高端手机制造商在麦克风的技术实力上远高于舒尔、森海塞尔、AKG、铁三角等传统麦克风厂商。
当然,还是和上面的话题一样。技术含量高不一定代表效果好,不过如果让传统麦克风厂商做一个像苹果手机用麦克风一样大小一样成本的麦克风,他们肯定不如苹果。说的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