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邀请。
振动本身并不会因为口径受到限制。这个问题别人其实早就总结过了。
耳机的振动部件, 例如振膜(的音圈)在激励源的驱动下如果没有阻碍肯定就能产生振动。
问题在于, 开放或者高泄露的耳机会产生“声短路”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振膜激励起来的前方的空气振动和后方的空气振动中和,在波长比较长的时候, 也就是低频率的时候。这样在远场就检测不到声音了。 换言之人就听不到。
但是入耳式耳机、封闭式或者本封闭式耳机可以阻断或者减少 “声短路”, 因此振膜前方的空气振动就可以被感知为“声音”, 并且维持一腚的声压。
声短路本质上是波相位相反,叠加后,振幅减小。(“波的独立性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
振膜向前或向后运动时声波是反相的。当声波的频率较低时,声波的传播有很强的绕射能力,几乎无方向性。因此振膜的后声波可以绕射到振膜(纸盆)前面,而在振膜前方的某点听到的声音应是前声波与后声波的合成。这两声波相位相反,则该点的合成声压减小,甚至为零而听不到声音,这时的现象类似于电路短路而导致用电器的电压跌落的现象,称之为声短路。
Modeling of Acoustic Short Circuits
实际上现在的主动降噪就是利用反相的声音来中和外耳道里面的“噪音”, 这可能算是声短路的合理应用吧。
大家都知道,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理解。 如果理解不了, 那就上维基百科找找答案。
另外还可以看看书:
Loudspeaker and Headphone Handbook Hardcover – Mar 12 2001
by John Borwick
Product details
Hardcover: 736 pages
Publisher: Routledge; 3 edition (March 12 2001)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240515781
ISBN-13: 978-0240515786
Product Dimensions: 24.1 x 16.2 x 4.4 cm
Shipping Weight: 1.2 Kg
。
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槽点了,我给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你们就知道槽点在哪了。
假如你用朱温代唐来作为五代起点的话,那么后梁开国是907年,北宋开国是960年,北宋灭北汉是979年。
然后曹魏篡汉是220年,司马篡魏是266年,西晋灭国是316年,然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一百多年,再然后才是南北朝。
发现问题在哪了么?
问题就在于“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在时间长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好吗?你认为五代十国碎片化,那么请问难道早期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不碎片化了?你不能从一个几百年的时间长度里拎出来相对比较完整的时期,然后跟只有几十年长度的五代做比较,问为什么五代更碎片,这是没道理的。假如你非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你首先应该问的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分裂这么久”(实际上,这确实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好了,槽我吐完了,下面讲点干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看上去更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分裂。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基本上一直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等到了五代这,南方裂成好几块看着就比较诡异。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开发度不同啊亲!
汉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为孙策据有江东是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孙吴政权的精华就在长江沿线,当时南方大片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岭南地区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根本没法分裂成那么些个小国……你看看南汉的地盘,在魏晋时期那有几个人?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灭北齐时大概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近千万;北齐有户三百零三万,口近两千万。那么南陈呢?
户五十万。
所以传统概念中的“江南富庶”不是整个长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等几个地区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属于被代表、被平均的那个。刘宋大明8年时扬州有24万户,人口总数接近当时刘宋总人口数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几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在开天时期,天下还是这个样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这个人口密度
然后到了北宋时期,这个人口密度终于算是上来了
所以说五代给人一种“更加分裂”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南方的开发度高了,住的人更多了,经济也更发达了,所以就能够同时出现好几个小国了。三国时期孙吴还在卖力地开荒拓地,甚至从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这些野人的后代终于成为了农民(当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换了一波人),能够愉快地建个小国了!
相比之下北方的兄弟们就比较悲惨一些,一千多年了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怎么互殴还怎么互殴。
啊,果然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当时人们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