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不考虑外部摩擦的话,决定物体振动时间长短的,是物体的内耗 (internal friction)。
内耗是物体在振动中所引起的能量损耗。物体在发生振动后,如果这振动很快就衰减下来,我们就说这材料的内耗很大。反过来,如果振动衰减的很慢,我们就说这材料的内耗很小。
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一个理想弹性材料的振动是不会衰减的,因为它的应力应变曲线是一个严格的单值函数:
应力相当于受力,应变就相当于变形量,应力对应变积分(即线下面积)就是能量。
由于这是一条单值线,加载跟卸载的数值是完全一样的。加载时施加了多少能量,卸载弹回时就会放出多少能量,因此整个过程能量是守恒的,不存在能量衰减。
但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绝对理想的弹性材料,很多材料在弹性区间内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际上长这样(略有夸大):
也就是说,加载/卸载时的曲线并不重合,存在一定的迟滞(因此也称滞弹性)。所以卸载弹回时释放的能量,往往低于加载时施加的能量。有了能量损耗,振动自然就越来越弱。
衡量这个能量损耗速度的物理量就是内耗,假设振动的机械能为W,并且在一个振动周期内,衰减了为ΔW,那么我们就把内耗记为:
当内耗是一个固定值时,振动机械能是随时间指数式衰减的:
振波大概长这样[1]:
不同材料的内耗当然是不一样的,钢的内耗通常要比木材低,所以钢尺的振动会比木尺的振动更持久一些。
对金属材料来说,内耗往往来自于晶体缺陷在外力下产生运动,从而带来的能量损耗,。
例如,钢材中除了Fe元素之外,往往含有少量的C元素。而这些C原子会被挤在两个Fe原子中间[2]:
注意上面三个C原子受到的挤压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施加外力时,他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以1号C原子为例,它受到的挤压主要来自x方向。此时如果我们在x方向上额外再施加一个压力,那么这个C原子就会被挤得更难受,跑到2号或3号位置去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在x方向上加一个拉力,那么2号或3号位置的C就会被吸引到1号位置去。
当钢尺振动时,其内部的受力是周期性变化的,因此C原子会上面说的一样,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反复横跳,而这样的移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就带来了内耗。
当钢尺的宏观振动频率,跟C原子来回跳动的频率接近时,C原子带来的内耗就会特别明显。而不同温度相C原子的跳动频率是不一样的,温度低就跳不动,温度高就跳的快。
因此,在外界频率固定时,C原子带来的内耗会在某个温度呈现出峰值[2]:
除了C原子之外,固体中还存在非常多的其他缺陷(位错、晶界、相界等),它们都会带来内耗。不同缺陷内耗峰的温度不同,因此实际情况下,固体的内耗曲线往往是比较复杂的[3](见下图),限于篇幅我就不展开讲了。
不同应用场景下,我们对材料内耗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用来当乐器的铜锣就是一种低内耗材料(否则就敲不出绵长的声音了)。而工业机器底座中经常用的铸铁就是一种高内耗材料,可以很大程度上吸收机器运转带来的振动,从而减轻噪音以及危险的金属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