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并不是“科”,而是“普”。
我们可以把科普的过程分为四个方面:选题、内容、传播方式、受众。
先说受众:
科普的对象,永远应该是那些在科学层面相对无知的老百姓。因此我相当不赞同陈浩大V写的这个
科普必须放弃 90% 的读者 - 没处答的一些话 - 知乎专栏。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而只针对一小部分高学历精英的知识传播,那叫自嗨。
那么我们国家的知识水平现状是怎样的?温总理的报告是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年,也就是大多是初中毕业的程度。以知乎上精英们的标准,基本可以算是科学文盲。
那么精英阶层是不是就好一点了呢?我念的大学里面,同学们基本都是踩着尸山血海千军万马杀出来的Top 0.1%的佼佼者,我敢打包票95%的人根本不能准确地说出转基因、PX分别是什么东西。学校论坛里也整天就一些看起来很可笑的问题吵得你死我活。
是的,这就是我们科普工作所需要面向的大众。
你说让大众有科学素养,可能吗?
那么是科普者们接受现实转变自己,还是继续清高自傲期待大众转变?
如果觉得是后者,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选题:
这样的大众,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来科普?
我自己的总结就三条:要么有趣,要么有用,要么令人恐慌。
就拿我所在的医学领域举例子,如果我写个科普文章《心脏生成过程中第二发育区的基因影响》,这绝壁是连我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的,这种选题就是失败,非常之失败。
那么,假如题目是《只要有这几种水果,怎么吃都不会发胖!》,这就是典型的兼顾了“有趣”和"有用"的选题,绝对是阅读转发率爆表。
假如你再牛逼一点,针对中老年人怕病怕死,这么写《会导致肝癌的五种不健康做菜方式,为了家人不得不转!》,那就简直画美不看了。
在如今的快餐化时代,尤其是谣言聚集地微信上,标题是否抓人,决定了文章被打开的次数,
关于这一点,纽约时报写过跟详细的7条选题原则,找了找发现没找到,有谁能帮忙找一下不胜感激。
内容
好的,我们既然有了标题党,吸引了人,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广大无知的群众相信你并且帮忙转发扩散?
就八个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做科普全部栽在了这上面。
为什么各种老中医养生如此大行其道?一个固然是其选题精准,更重要的是比起同行们很多充斥着专业名词论文版的科普,人家就是更加接地气!
那么专业的科普好好做内容能不能逆袭?当然没问题!
比如
@初洋他们做的现在微信《丁香医生》公众号
@丁当,配有数个专门医学出身的文字编辑,能够沉下心来做老百姓能看懂且乐意看的科普,这不就很快杀到了医学健康类微信号TOP3!(一元一条,过百赞翻倍,大概11:00发,括号内删除)
传播手段
能让老百姓看得到的才是好科普。
事实上,这也是研究者的科普和媒体人的科普最大的差距所在。不错,我说的就是小崔和柴静。
中国搞气象和环境,专业知识把柴静爆出两条街的科研人员不说上万也有好几千吧?但是《穹顶之下》有上亿的点击观看,哪个科学家能做到这点?
做科普必须要记住的是,你要说服的是80%的大众,而大众只会在意你的第一印象,对后续的来回撕扯没兴趣。
而这种时候,往往更加低门槛的煽情+人文路线,才是最合适的。冷冰冰的科学,没有多少人会愿意看,很容易就陷入一群Geek的自嗨中,比如现在有点走火入魔的果壳,以及各种所谓的“鹰派科普”。
同样,如果不像小崔柴静这种自带百万粉的超级大V,就要学习好如何借助强大影响力的平台。不要觉得知乎果壳很好,这是真正的小众,电视、报纸、微信朋友圈、微博、各种口水论坛才是主战场。
在国内网上的各类科普中,能同时兼顾两点的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能做到三点的都是各个平台的佼佼者,能全部做到的,真的几乎都是以小崔柴静为首的媒体人,包括央视各种纪录片。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我虽然不喜欢,但是必须承认抓眼球能力极强的方舟子。
这也许就是我说的,科普科普,“普及”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不要觉得科普是一件随手可以做好的工作。
我每次写科普文章,无不是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在保证科学正确的基础上,殚精竭虑地构思怎么样才能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表述出来。
写一篇好的科普,一点不比写Paper轻松。
科学家想做好科普,要么彻底转行科普作家,要么就需要像《丁香医生》这种的专业团队化作战,才有和漫天谣言抗衡的可能性,不然,也就是小打小闹罢了。(一元一条,过百赞翻倍,大概11:00发,括号内删除)
参照外国的话,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科学美国人》、BBC各类纪录片这种水准级别的科普后,再来讨论民众素养不迟。
谢绝转载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还能为什么啊,都被全国宅家里无聊到开始折腾面食的人儿们嚯嚯完了呗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有好几个晒自己做的面包,馒头,包子的
这是在我朋友圈,搜索关键词包子/馒头/面包,就有这么多条,我还没全部截图呢,还有很多做蛋糕披萨各种西点的,还有一些人发图不带关键词的
居家这么多天了,家里的饭都吃腻了,厨艺只有那么点厨艺,食材只有那么多种食材,当常规菜品都做完了,而你又拥有大把的时间,大量的人就开始尝试一种打发时间的好办法——制作各类发酵面食
就连很多一年只吃一次饺子的南方人,都学会做包子了!
许多人家里尘封一年的烤箱,又复活了!
发酵面食,是真正的居家打发时间必备——
揉个面,1小时过去了……
发酵,2小时/4小时/6小时过去了……
包成包子/烤成面包,又1小时过去了……
既可以打发时间,又能发朋友圈,有的还要发抖音。
还可以全家一起合作,其乐融融
所以,酵母啊,泡打粉啊,就都没有了
另外评论有人提到酵母生产的主要厂商安琪酵母是湖北产的,我查了一下,还真是,安琪集团是湖北宜昌的,不过人家在海内外有12个工厂,不全在湖北(我猜主要产能还是在湖北)
官方网站上2月4号就发了通知说为了保证供应宜昌工厂已经恢复了90%产能,但也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比如口罩买不到,运不过来的问题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口罩是保证生产的重要防护物资,疫情的突然出现,工厂库存吃紧。工厂采购部采取“地毯式”联系工作,最终通过本地某知名连锁药店,了解到经销商库存及供应情况,通过积极争取,枝江某供应商答应供货2万个口罩。然而,在全城戒严封路的情况下,将口罩运回宜昌又成了一个难题。经多个方案对比之后,家住枝江的四部员工黄某“见机行事”通过小路,分2趟将2万只口罩从供应商处运到顺丰快递站点,保证口罩顺利到厂。
疫情还在继续,宜昌工厂将继续全力保障一部、三部主导产品酵母产品生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努力克服困难,全力保障当前生产经营工作,确保酵母产品的市场供应。
——安琪集团官方网站2月4日文章,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有可能恢复正常生产了但是运不过来,也有可能彻底停工了。。。
希望安琪集团加油,湖北人民加油吧
最后,酵母紧缺怎么自救?
如果你遇到酵母紧缺,但是手里还有一些酵母的话,建议可以自己培养酵母,保存老面。
酵母也就是酵母菌,是活的,你把面发起来之后酵母菌会在面团里繁殖,变多,只要不把面团蒸熟杀死酵母菌,那么你的面团里的酵母菌是可以不断繁殖,反复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老面”
也可以用一个容器自己培养酵母菌,放一点干酵母,放面粉和水调和成糊糊,让酵母菌在里面生长,每次取出一团来使用后,再在剩余糊糊里加入新的面粉和水,保证酵母菌有足够的食物和水分,就可以生生不息
补充说明:自己养的酵母面团要放在干净容器中密封保存,以免滋生杂菌。短期内使用的可以放冰箱冷藏,用不完的话也可以把发好的面团冷冻。
这问题竟然上热搜了,48 49两个问题连起来看真是interesting
而且,不仅是线下,我刚刚想在京东买酵母,一搜发现,京东超市显示缺货中↓
我又搜了天猫超市,和成都本地的家乐福沃尔玛,也全部无货。。。
我知道事情严重,没有想到这么严重。。。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
你首先要有条件改户口,跟前清统治阶级挂上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