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和90之间的这群人之一,也作为一个主动放弃了国内高等教育的人,教育或许是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从我这样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中国教育很复杂,但是一一分析起来其实并不难。总的说来,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本身,而是看待“教育”的态度。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国教育”和“政府”一样,不是一个个体,不是说“政府”这个东西想干嘛就干嘛的,更不是“教育体制”这个东西想改就可以改的。“教育”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动词,“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人师表,为人父母,为人长辈,都会在“教育”人上面出过一份力。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时候,做学生的时候,做老师的时候。只要你在某方面有跟别人不同的观点,看法,知识,都是为人师表的一种体现。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听众接纳这个观点,并转化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就是教育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教育与被教育着。所以说,如果中国教育有问题,那是所有中国人的问题,不是某一方的人的问题。而基本上所有把所谓的“教育问题”归结于“体制”的人都是推卸责任,就跟凡是出了什么事都归结到“政府”身上一样。
第二,如果有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不会是任何其他人,而是自己。制度的设定者,他们也是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是这样一个制度的受众,简单想想,就知道不会有人故意害自己孩子的,因此,也不会有设定教学制度的人是完全故意害学生的。问题就出在,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惠及所有人群,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社会。设定制度的人必定需要取舍,这就是management的精髓,怎样才能协调各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集体与集体间利益是有冲突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校长”(在这里指不直接接触学生但指挥着老师的教育界专家等,例如出题人等,也可以说是所谓的“制度”决策者),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各自为难的地方。有的人在为明天能不能继续上学而烦恼(九年义务教育并没有完全普及),有的人在为能不能继续高等教育,即考不考得上大学,考不考得上研究生etc.而痛苦,有的人在为学的东西没有“用”而迷茫,有的人在为学校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能力而抱怨。众生百态里,我想,最应该反省的,还是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做这4个角色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时候。除了那些完全没有能力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学生们,凡是不需要为明天能不能继续上学而烦恼的学生自己都应该在想,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有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有没有对自己负责。学习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事情,能力的培养更不是一个别人给你就能得到的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花了时间,花了努力,超越了自己,总能得到回报,也许这个回报不是原来想的那个,但是总能学到东西。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做好准备,抓住机会。
对于家长,也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做到表率,有没有以身作则,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我一直相信学校和家庭加起来才是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态度,一句表扬,都可以让孩子铭记终生,效用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任何知识。我相信,有很多美好的品德,都是不需要质疑的,比如关爱,善良,诚信,谦虚,勇敢,创新,这些由老师来做不过是缘木求鱼,事倍功半,而家长的影响,则很多时候则是一个眼神的事情。
对于老师,作为比家长更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自己对于教导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学生或许在接受知识内容方面才智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老师的态度是一致的敏感的。一个老师尽不尽责,敬不敬业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这门课上的用心程度。因此,所谓抱怨认真而没有成绩的老师,撇开学生基本素质来说,扪心自问,有没有做到一个老师应尽的义务。我是一个学生,上了这么多课,哪些是真心对学生好,哪些是敷衍,我想很多时候都是比老师自己更清楚的。而老师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他的知识是否渊博,而在于他有没有对学生认真。初等教育的老师未必需要知道很多课外的东西,但是他必须懂得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必须懂得怎样获取知识,并把这样的能力教会学生。
排除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以后,再去看所谓的“教育”问题,剩下的都是细节了。
这里想就几个我比较了解的点来谈一谈。
第一,关于出国热潮。
作为出国党之一,尤其是作为年龄比较小就出国的人之一,我没有亲戚在国外,父母没有一起来,我在国内成绩不算是最好,但也一直是省重点高中年级前50(高一的期中期末排名),按照正常的高中生,我如果能够保持,虽然未必能上清北,但是前十的高校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还不算上一直在做的学科竞赛(高一创新大赛一等奖,数理化都已经进了决赛)可能会有的保送机会,当时几个同学一起开玩笑都是说最差最差去中大算了。这不是炫耀,只是想证明,我高一出国的过程是很自主的决定,不是所谓“在国内混不下去”又或是“逃避高考”。关于为什么出国,我在另一个回答里讲得挺多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1994 6804
出国,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会是一个机会。毕竟美国(其他不了解)至少在高等教育上的资源还是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仅图书馆的藏书量和与教授的距离两方面就可以秒杀国内高校了。当然,出国也代表着放弃了一部分的中国交际圈,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的属性,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其中的心理角斗和权衡利弊,我认为家长完全不能代劳,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更不能人云亦云。
第二,关于“禁锢”思想。
对大学里的思修毛概等神课也有所耳闻,但是,我真想说的是,有大把大把的资料可以让你去了解真相。不去独立思考最重要的是谁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你不信我就打死你的年代了,这类课程不过一家之言,考试大可糊弄糊弄,(据我所知没有几所学校是会让学生挂掉这几门的,很多都是开卷的水课)说问题在这些课上不过是笑话。真正禁锢了思想的更多的是自己,没有人可以控制一个人去不去思考,只有自己愿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独立思考,去考证,去归纳,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些人云亦云的人,有几个是愿意这样做了的呢?
第三,所谓“舞弊”。
这个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有的普遍性问题,只能归结于人类的惰性了,不具有讨论价值。
第四,所谓“梦想”
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追逐梦想本身就是很虚幻的一个东西。而追逐安定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梦想。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要是“当科学家”这样的,更不是所有喜欢科学的人都可以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与其说是没有了梦想,不过是变得成熟,变得脚踏实地,了解到自己的位置,有更切实的目标。大部分人都会是平庸的,每个人也都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优秀。与其去抱怨“教育环境”扼杀了自己的“梦想”,倒不如去想想,自己还能在现有的范围内做什么去改善。
第五,所谓“制度”
九年义务教育,本质上是很伟大的一件事情。从古到今,知识的门槛直到这几十年才降了下来,放在古代,90%以上的人都会是目不识丁的“草民”。然而,科普的负面效应就是造就了一群一知半解又认为自己很懂的人。制度最大的失败是没有照顾好处于中层的这群人,没有一个良好的疏导。这个问题不单只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经济上的两极严重分化也导致了教育的两极分化,中间的人群手足无措,茫然若失,恃才傲物偏又无处发泄。然而,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阶层还没有完全定型且经济还在迅猛发展的国家之一了,处处生机,只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已。
欢迎讨论指正。
如果你在准备教师资格考试,可能会碰到这样一个判断题:
教育是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建立起来的教育目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这道题是对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目的和需要。
很多在这个问题下讨论出来的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的答案,如果放在了这个逻辑下,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比如,我们的教育被争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有:
1.
应试教育,填鸭,一切以统一的标准考试为目标,打压学生的个性,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原因:因为统一标准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工业化的社会输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工业社会,劳动工具最重要的素质是:操作的规范性,服从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个庞大的工业社会,我们并不需要大多数人有创意或者个性,这些交给少部分的精英就好了。
2.
中国的教育重理轻文,文科生相对而言,往往处在学科鄙视链的底层,我们对文科生的评价往往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我们仍然会在知乎看到类似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受文科教育,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或者,时常会看到对比如美国以哈佛等为首的顶尖大学输出的:人文教育的价值的质疑和讨论。
天天讨论政治,哲学和人文,这玩意儿有屁用?能当饭吃?这就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工具化教育下的"实用主义"思维的结果。
我并不是在这里否定理工科学的重要性,更不是要来比较它和人文科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而是想讨论,我们普遍感觉的,中国的教育缺乏的"人文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用,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
按照教育服务于政治需要,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的思路来看的话,这个问题也很容易理解了: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无外乎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并不需要受统一教育的广大人民要在政治,哲学,人文等具有深刻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在思想上坚定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在技能上能够用成为我们庞大工业帝国的生产线上优秀的一个零件就好。
3.
被缺失的体育和艺术的教育,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会资源不够的时候,在这些并不构成统治阶级的重要需求的时候,这些自然要让位于更高效的“工业化教育”。
而,我们的体育教育在什么时候做到了以最大限度的优先于其他科目?
在进入大学进行"军训"的时候。
这些刚刚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进入了大学,将来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的孩子们,在大学里学的第一堂课便是“军训”,个人的身体素质唯有在和国家利益捆绑的时候,其重要性得意被前所未有地重视。
但是,我写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愤青,也不是指责。
“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这句话是写在考纲上,让每个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人诵读的,在我国,国家统一提供的教育,其主要作用就是解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发展矛盾。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目标,过去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就是其证明。
而我们,比如说我自己,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所提供的统一教育的产物。
是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但是同时反过来,随着教育的进步,民智的开启也会反过来推动社会体制的发展,这也是写在教科书里的规律和结论。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们从这样的教育走出来,身上带着这样的教育刻下的印记。我们开始觉得不舒服,于是去反思身上的这些印记,它曝露于这个时代,部分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会思考,离开了政治社会提供的统一规划的教育和路径,我们将要何去何从?唯有不断思考,永远反思,坚持求解。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中国的教育失败在哪里,那么唯一遗憾的是,可能它并没有教育出那么多能够自我反思和进化的人。
但是,还好我们生在信息时代。
— END —
相关阅读:
公民教育、逻辑训练、基本统计学常识、学术伦理的缺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坨权力自上而下的学生机构
这个回答有8K赞,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的失败。
因为:
梁再冰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冯钟璞1946年清华落榜后考入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一说以同等学历考入)
梅祖芬1946年落榜后入清华先修班学习一年,1947年考入清华外语系。
顺便: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女儿梁再冰咱们说过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
冯友兰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
长子冯钟辽:西南联大肄业。
次女冯钟璞: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
次子冯钟越: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
梅贻琦的儿子也是西南联大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这些资料就在网上,搜一下花不了两分钟的时间,竟然有8K人给这种答案点赞,中国这教育果然失败。
顺便一提,梅祖芬女士1946年落榜后进入先修班——你以为是复读去了?
根据《国立大学暨独立学院附设先修班办法》规定,各国立大学暨独立学院均得设立先修班,它是大学的正式组成部分,在整个学制中享有法定地位;取消先修班入学资格中有关“高中毕业”的要求,先修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国文、外国语及数学三门为共同必修课,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及中外地理等课程被分为文、理两组选修。先修班修业年限为一学年,分两期教学,每期以18至24学分为限。先修班修业期满,各科考试均及格者,得免试升入该院校一年级。
请注意这个“免试升入”,在当时这个先修班你不托托人找找关系,一般是进不去的。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坦言
1948年,20岁的我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父亲写信给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福建同乡林徽因,托请她帮助我进清华大学先修班学习。
不过你以为,堂堂校长之女,说先修就老老实实的先修去了?图样,46级的校友是这么回忆当年往事的:
人家落榜的先修生给没落榜的新生上课,我就问你怕不怕。
说她父亲梅老先生在这事上没起到任何作用,嗯,我信了。
PS.那位大记者被打脸之后迅速改了回答,改了名字,估计是舍不得那8K的赞吧(笑
大多数人在高考时,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偏偏中国的大学招生还要求学生定好专业,并且以后几乎不能改。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在就业的时候都没有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学了四年的东西之后再也没用上过,中国本来就不多的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游戏产业。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公司每年招收的游戏策划几乎没有游戏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学校开设这个专业),反而是偏好985大学中其他专业的高材生,有不少还是研究生。这些学生本来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本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然而却跑来做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游戏策划,只能说是整个教育产业的一种悲哀。
其实这个现象的产生和中国高等教育的福利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每年只要几千块钱的学费,多数人就不会那么在乎自己究竟学了什么知识,而更在乎自己所在大学的光环,宁愿进好大学的差专业,也不愿意进一个一般大学的顶尖专业。如果每年的学费要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和毕业准备就业方向的时候就会更加慎重,逃课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国内就业专业最对口的可能是艺术方向,因为艺术的学费是最贵的,不光是大学的学费,还有从小到大各种培训的费用,如果工作再不对口就真的是白学了。
如果专业的设置与市场产生不对等,导致有些专业毕业生大量找不到工作,有些专业供不应求,大学应当有根据市场发展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由于需要教育部审批,许多大学在这一点上长期落后于市场,加剧了专业人才就业不对口的状况。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学的东西太“有用”。
过年去表哥家,侄女上二年级了,和表哥聊起侄女叹了一口气,说侄女现在每天晚上作业要写到10点多,这还是早的呢,她的有些同学作业会写到11 12点;每次成绩出来的时候老师就直接公布在微信群里,考得不好的同学的家长就会被点名.....
我过去看侄女的书桌,发现无一例外都是辅导书,我便问她,之前买的《格林童话》哪里去了?
侄女一边继续写作业,一边说:老师说那种书没有什么太大的用,提高成绩最重要,这才是有用的。
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当初二年级的我,每晚9点就已经睡觉不说,每天最喜欢的就是看童话书和小伙伴们在外面野了。不曾想,现在二年级的小朋友已经认为课外书“没用”了。
无用的东西真的“无用”吗?
看童话书没有用,做试题有用;上课外辅导班有用,学习游泳、积木这种没有办法考级的是没有用的。所有无法考级、无法提高成绩、无法帮助升学的,在家长眼里都是无用的。
于是,这种“有用”论造就了一批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好学生”进入社会,会面临什么呢?是一板一眼无法变通的“榆木”,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是没有生活的“生活白痴”,是接受不了工作打击的“小公主”。
人生是立体的,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你今天读的童话书、科幻书也许有一天你会把他变成事实;你今天搭的积木有可能是你成为建筑设计师的第一步,是你未来设计的源泉;
永远不要用“有用”“无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他一把。
焦虑感来自哪里?是父母给的
现在大家都很“焦虑”,不算是学习还是生活,并且把这种 “焦虑”不断传达给孩子,表现出来就是要求结果立竿见影,不管是成绩还是升学还是兴趣补习班,都是以分数、升学和考级作为标准,如果与之相关就是有用的,可以学习的,如果没有关系,那就是没有用的,不应该学习的。
总结下来,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父母要不断考虑的是:你是想培养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一直做“有用”的事情,到社会上再被虐;还是想培养一个看似做无用的事情,培养孩子自主性,不循规蹈矩,有独立想法的人呢?
而且,我们的公众号【云朵在线】最近开了很多教育、微信营销相关的免费课程,有请到鉴锋、朱兆伟、jack ma、wade.gao等行业大牛进行讲课额,有关于销售、招生、营销一系列的课程,关注【云朵在线】后台回复【回放】就可以免费观看哦。
回复【截图】即可获得99G营销大礼包。
除了身份攀比就是應付考試,極少有學生能夠不care別人的眼光去選擇自己真心喜歡的知識和技能而去學習的——隨便考個學校,隨便選個專業,隨便找個工作,隨便過個人生,這就是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一群從來不關心自己是否快樂也沒有絲毫覺悟和信仰的人~~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或许更多地是在于整个教育体制,整个社会价值导向。
体制下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上了一条以分数代表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以分数评判教育成绩的长跑之路;更糟的是,整个教育体制也单纯的以这作为硬指标来评价学校、老师的教育效果,虽保证了公平,但却倡导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向,而且还是被过分强调了。于是,从小学开始,成绩好的学生额外地受到老师关照,成绩差的学生千方百计地上各种班,老师授课很大地力气来讲解考试重点。这才是教育中的悲哀。
整个社会价值导向下,让我们真正有多少人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正如一篇文章所讲:
总有这么一批人
小时候,他们问你
“在哪儿上学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是普通校还是名校
“考了第几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成绩是好还是不好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学习吗?”
“对哪方面感兴趣?”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后来,还是这批人
碰见了你,还是问你
“在哪儿读大学(研究生)呢?”
“学什么专业呢?”
你说
清华北大,常春藤
学管理,学金融
他们便啧啧称赞
你说:“一个三本学校。”
他们就立刻换了一种眼光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自己的专业么?”
“你在那里都收获了什么?”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再后来,又是这批人
遇到了你,接着问你
“在哪儿工作呢?”
他们想听听是不是体面
“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什么编制?”
他们常会在心里跟自己的孩子比一比
然后选择是炫耀、羡慕或是沉默
可他们去不会问你
“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你觉得自我实现吗?”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过不了多久
再碰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又会继续问你
“结婚了吗?找对象了吗?”
“他家里是干什么的?”
“他哪儿毕业的?”
“他什么学历?”
“他在哪儿工作?”
“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他家里有房子吗?”
……
而不会问你
“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对你好不好?”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总之,他们好像总有的问
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在这里
他们需要依照这样的标准去攀比
社会影响了人
人又反作用于社会
只是对于这些事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有时
你行为背后的原因
是否是真心的为了自己呢
是否真的因为想这样做才这样做的呢
为了面子,为了自尊?
还是为了爸妈的面子?
或者他们的自尊?
人要做自己才是最难的
优越的外在条件都是表面
有很多为了虚荣
打肿脸充胖子
心里不快乐
也许累了一辈子
灵魂却是匮乏的
我想
这一辈子能让我真正敬佩的人
只有
自我实现的人
这也许是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相融合的自我实现
但更加难能可贵的
或许是那些抵住甚至是抛开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压力
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
让人误以为学习和开心是互相抵触的。
你寒窗苦读,从小学开始学习数理化英。
从小就被周围不断灌输,知识就是力量。
经年努力做题,高考考了全班前三名,终于进入了一所211大学。
你发现同学们都踌躇满志。
第一次听专业课,发现老师用的PPT貌似是2005年的。
第N次听专业课,老师刷着手机让同学自己上去讲,“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学到大二,你发现天天不上课,四处带着学妹去优惠整容交往高人的,四处帮助学弟申请网贷的同学换了新苹果手机。你对专业课倒背如流,每门课都99分,但发现社会实践的时候用不上。
选修的计算机设计课,机房还在10年的硬件标准配置,软件都是当前版本的曾爷爷。
有问题问老师,居然经常把老师问住了,时间长了,老师意味深长的给你推荐了青猪培训,让你去那边进行深度学习。
你看了一下培训的5位数学费和学费后面标识的(可以贷款)的细节,犹豫了一下没敢参加。
你变得越来越迷茫,有天你看了一个姓曹的高人的文章,突然意识到做题家是个骗局,应该躺平。
于是你的大三在躺平中度过。
到了大四,你出去投简历,由于之前不知道怎么准备,所以花了几百元买了公众号的面试教程。
公众号里的教程你都照做了,结果考官来了一句,今年怎么都是这种套路,一点都不真诚。
最后你去了一个不是那么满意的公司,面对不是那么满意的领导,从事不是那么满意的工作内容。
你表面996,实际上每天划水,上午打完卡吃早饭聊天八卦抽烟,下午看会知乎起点抖音快手,晚上混完加班餐补助,混到10点报销打车费回家。
然后每天义愤填膺的在朋友圈抱怨太累了,社畜太难了,没时间找对象了。
如此以往,在35岁的时候,你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得到万众响应的问题,【这个社会为啥对努力的人视而不见?】
——————
实际上,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工业化培养了一些这样的人。
因为教育工业化,所以被忽悠也是工业化自适应的。
忽悠们很省力气。
因为教育工业化,所以伪装奋斗也是工业化自形成的。
伪装奋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