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未来应留在美国还是回国生活?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作几年再回国,拿张绿卡做对冲;

简简单单小问题,纠结几年又何必。


user avatar   zhou-xing-xiao-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您做爱国自媒体 。


user avatar   feel-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生活了11年,15年回国,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生活的感想,几天贴在这儿分享。

从个人观点,我是支持回国的。

--------------

前几天跟朋友吃饭,服务员送上茶水时,我突然无厘头得说了一句话:

“能给我换一杯冰水么?”

看着服务员一脸懵逼的样子,我突然笑了起来:回国两年多,买菜都开始讲价的自己,潜意识里竟还保留着美国的生活的习惯(美国吃饭时服务员都会给你端上一杯加冰的水,春夏秋冬无一例外)。

掐指一算,读书加工作,回国前我在美国生活了有11年之久,其中读书3年,工作8年,期间一次都没有回过国,可以说是切切实实地泡了一阵子大染缸。

8年工作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够在一个人的身体里烙下长久的印记。虽然已经回国,但一些在美国踩过的坑依然历历在目,今天借此总结一下,跟大家分享。


1. 很多时候,不成功并不是因为你没人脉,而是因为你没实力

在美国读商学院时,老师教授无一例外都会说:要记得去networking(交际)啊,networking是王道啊,只有networking才能给你机会啊。


用国内的话来说,应该就是“记得多走动”。


在商学院里,每天总会有数不清的活动去“走动”,有的是酒会,有的是演讲,有的是就是一群学生去酒吧喝个酊酩大醉。每“走动”一个活动, 你也就多认识了一波人。


据说只有这样多走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里获得成功。


毕业后,工作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活动:有些是公司里组织的party,在这些活动上各部门的员工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在互相聊天中也许你就能认识其他部门的大佬;有些是社会上的after work mixer,常常会聚集各个公司的员工,觥筹交错中你也许就多了一些成功的机会。


开始工作后, 我常跑这些活动,每次嘻嘻哈哈,这里留一个号码,那儿要一个名片,倒也认识了一些人。


后来去多了才发觉,这些活动并没有听说的那么有用。


因为所谓的networking活动,说到底就是一个利益的交换场所,如果你自身的实力一般,认识的人再多,也并没有什么用处。可能聊天时你会认识大佬,探听到他们在招募各种高级人才。你听了非常兴奋,但随之你就意识到,就算自己知道了这个消息,你也并没有这个资格去做这份职业。


说白了,就是你没法给大佬提供他需要的价值。


相反,如果遇到的不是大佬,而只是跟自己一样出来的同级人,就更没什么意思了。大家都是在找机会,你想索取我我想索取你,最后除了喝几杯酒谁也得不到什么。


记得有一个朋友刚开始创业时,最喜欢做的就是游走于各大创业论坛、活动以及聚会,每次都会玩得很high,拿到一堆名片和号码。时间久了,他发现自己的项目并没有什么起色。因为归根结底,遇到同是创业的人时大家都在找钱,遇到有钱的又不觉得他的产品有多好。最后哥们儿深思了一晚上,取消掉了自己的所有活动,开始一门心思专心开发产品和跑客户。


与那位哥们儿相比,在公司工作的人大体不需要这么极端,毕竟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是有的,但有时好好思考一下networking的价值也是必要的:参加这个活动真是必须的么?我能获得什么?我又能得到什么?


因此, 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分夸大了“走动”的作用,而忽略了自身实力修炼的重要性。如果你在公司里人缘特别好,但却迟迟不见升迁,只能说明你已经成了一瓶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不是能促进公司进步的助推燃料。


2. 拍桌子的永远是小人物,玻璃天花板也不一定需要你打破


美国呆久了,会发现许多事实和他们的表象正好相反


例如,你会发现那些最会嚷嚷的,永远是小人物。


作为一个崇尚表达的国度,美国永远不缺夸夸其谈的人。


例如现在的美国总统川普,满嘴放炮,语不惊人死不休。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秃头哥们儿很喜欢吹牛。每当跟他上同一门课的时候,他都会跟你说自己同教授多么熟悉,课程多么轻松,自己校外打工应付绰绰有余什么的。


吹嘘之余,他也乐于给你提供各种建议,例如怎么跟教授搞好关系,怎么跟同学打成一片之类。每次传授完之后,仿佛唯恐你不相信,他还会重重地强调一句:“相信我,你看我现在多吃得开。”


之后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我去助教那儿查分数。当助教在成绩单上找寻我的成绩时,我看到秃头哥们儿的名字被用红笔画了好几个圈,旁边写着一个大大的”Fail“。


后来见的人多了,发现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其实都是秃头哥们儿的翻版。在公司里,喜欢拍桌子吼你的老板,一般都是不怎么懂业务的纸老虎;同事间最喜欢“谈”自己的成果的人,一般也都是做的最不好的;而那些在社会上兜售成功学,大肆散播自己的经历的人,100%都是在撒谎。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永远不会去吹嘘自己的成功,而总会在别人面前保留一份谦逊。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炫耀只会让你暴露无疑。


因此不论是吹牛还是吹胡子瞪眼,只能说明这个人除了凭借面儿上的表演来来撑撑场面,内里已经空了。


例如凭借天花乱坠的谎言上台的川普,上了台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继续吹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结果上任至今除了把自己的内阁全部开掉,没有做成一项政绩。


当然,小人物固然可笑,但工作久了,也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都想当大人物。


在美国,华人想当大人物极为困难,因为头顶上始终有打不破的glass ceiling。所以大家呼喊改变,呼喊回国。


但事实是: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固然存在,但你可能并不会想去碰它。


在美国,很多人一辈子其实就是在基层和中层之间徘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层面的工作环境其实是很平等的:大家都是论实力排辈分,做出了什么成绩就升到什么位置,有时候公司为了政治正确甚至会偏袒少数族裔。


真正的玻璃天花板,很多时候出现在高层,出现在能撬动巨大资源的那些位置上。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不论自己多么努力,有些资源并不是我们能碰的。


但我们真需要爬到那个位置么?


我曾参与过一个采访职场人士的项目,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给你一个亿,你会怎么花?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设想过种种答案:也许有的人会说开一家大公司,或者买遍世界所有豪华汽车啦,或者投资拍电影...等等等等。


但实际是,我发现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被问的人都会在沉默半分钟之后,小声说:“先买房子,另外足够生活的就够了。“


如果去掉房子,被问到的人机会都会说:“那我真用不了那么多钱,够生活的就可以啦。”


一亿元,代表掌控一份不小的社会资源的权力,看上去是极有吸引力的。


但扪心自问后,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一个体面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家,一个惬意的生活,其实就是我们需要的。乔布斯的人生,马斯克的身价,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偶尔的鸡血还可以,却不是我们真想要的生活。与其说打破天花板,更让我们关心的其实是脚下的地板是不是足够厚实。


那为什么又有人天天嚷嚷着要打破天花板呢? 这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想历尽艰险爬上山顶去一览众山小。他们想要的,只是想确认山那边的草是不是更绿一些。


3. “安逸”是一种代价,苦守你的工作只会让你越来越痛苦。


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找工作各有各的路。


学校好成绩好的,走精英路线,去高大上的投行咨询500强公司找工作;


学校没那么硬的, 草根一些,去找各大本地公司,探寻看有没有机会。


虽然方法各不不同,但有一点却异常相同:找到sponsor H1B的公司,然后长久工作下去,谋求一份稳定收入,然后谋求一个合法的长久居留身份。


因此,在最崇尚自由和表达的美国,你却会发现大家在谈论工作时都异常的实际,互相关心最多的是”工作好找不好找“,”有没有身份“拿。那些找到工作的,不论是什么工作,都是“成功”的。


但时间久了之后,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们看到工作就痛苦,每天上班之后盼着的就是5点能够下班。


于是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态度有问题。而看到别人每天心情亢奋,工作上高歌猛进,这些人更加认为自己应该更努力的工作。


于是这些人开始逼迫自己去好好工作,并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再也找不到其他这么好的工作了“,”做了这么久了,别的也都忘记了“,”别忘了你是怎么努力拿到这份工作的“......


去美国的中国人,因为客观现实,找工作的领域非常狭窄。找到工作后又会因为客观现实而极少改换。时间久了,一些人虽然发觉自己并不喜欢手上的工作,但为了身份,为了绿卡,也就硬着头做下去。后来发现自己渐渐也熟能生巧,虽然不喜欢,但能习惯。


但是心里还是会越来越不安分。于是每天会垫着脚尖观望着大洋彼岸的祖国,说着那句美国华人常会说的话


”如果当年我回去了,肯定能做得更好。“


但你我都知道,你已经回不去了,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惯性,习惯了安逸。


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不要锁死自己的前途,在聆听老板和同事的建议时,记得也要听听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在工作上,如果工作的理由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需求而不是内心的冲动,那么这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过得很痛苦。


中国有句古话:树挪死,人挪活。在事事都在变化的现代,一辈子只守着一个工作的人注定不会享受到时代的红利。


当然也不是说每天都要换工作。工作的转换,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因此工作的时机和内容都很重要。


对于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一定不要把薪资看得太重。最重要的,是看这份工作有没有一个能帮你培养出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的环境。


因为钱终究会被花完,而习惯和态度却是决定你今后能走多远的第一要素。


如果前几年的工作你能做得很好,那么第五年一般是一个好的跳槽时机。按照8小时工作日来算,第五年差不多是一个人在一份工作上做到一万小时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于工作本身,你的业务能力已经得到了充足的锻炼,达到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此时,一些以前你无法触及的平台就会向你开放。这个时候,就应该抓住眼前的机遇,去能让你继续前进的地方。


因为如果人生不是在一直前进,就等于已经到了终点。


(美国的生活是平静的,但对于习惯来事儿的中国年轻人来说,那份平静是一种折磨,于是在种种假装的安宁下,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作”的机会。倒是回国之后,反而常在吵吵闹闹之中翻看当时寂寞空虚冷的照片)


4. “Hustle hard”


在讲了11年英语后,有一个单词我一直不明白。


这个词是hustle。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来自一个卖软件的哥们儿。我们在一个聚会上认识。谈起自己的工作,哥们儿说自己每天都要拜访大大小小几十个公司,推销自己的产品,介绍自己的服务。久而久之,哥们儿说每天不被拒绝个二三十次都会觉得自己今天没过好。


我于是很感叹也很同情他的不容易。


没想到哥们儿很自豪得对我说:“It's ok man, I like it. You need to hustle hard in order to succeed.”


听到他的话我愣神了半天,hustle是什么意思?


后来查了资料,才明白过来:hustle源自美国街头文化。原意是指在美国街头做些灰色生意的人。他们每天需要躲避警察,又需要找到稍纵即逝的客人,同时又要躲开恶意同行的敲诈勒索,所以每天都要拼劲全力才能生存下来。


慢慢的,这个街头词语就被美国人说成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为了梦想,每天想尽一切办法,耗尽1000%的力气去奋斗的精神


那些工作到凌晨三点,力求把项目做到超出客户要求的上班族,在hustle。


那些敲遍每一家投资机构,找每一个可以融资机会的创业者,在hustle。


那些放弃节假日,努力学习新技能充电的人,在hustle。


那些为了梦想毅然放下国外工作,回国寻求机遇的人,在hustle。


那些所有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愿意燃尽每一分气力去拼搏今天、拼搏明天、拼搏每一天的人,都在hustle hard。


And only by hustling hard can you enjoy a fulfilled life.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合格的生活条件呢?

月收入1000的农村家庭里,能保证孩子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算合格了

但是在月收入10000的打工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在城里上菜小,以后能读个中专甚至大专才算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6000的城市小市民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报个补习班考上本科才是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20000的白领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有学区房,或者上私立小学国际双语学校考上211或者出国留学才是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20万的家庭里,我不知道,我没见过人家的生活

所以什么才是合格呢?

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超越自己的出身,比自己的爹爹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吗?

话说回来

什么都给你准备好了,我他妈的生你干什么?养个干女儿不好吗?比你便宜多了,还能干!


user avatar   onelittletig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校长那还不叫造假我真是不知道什么才叫假了。

国内学术圈一直就这个__样。

靠着各位学阀做出这样的research,写出这样的paper,我相信五年内超越美国不是问题。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山东大学为每位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行为? 
  毕业三年,一事无成,被迫回老家,26岁却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晚了,我该怎么走出来?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吃了那么多苦,也没变优秀? 
  职场女性35岁后何去何从? 
  如何看待一些年轻人选择辞职回老家创业的现象?离开大城市回老家有哪些出路? 
  各位知乎大佬,有没有2,3w前期适合一个人干的创业项目? 
  你怎么看《万众创业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这篇文章? 
  为什么一旦自己创业了,很难再回到公司去坐班? 
  一个人如何开发一款 App? 
  如何看待留学生回国避险?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一晚内速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下一个讨论
迷恋纳粹和希特勒怎么办?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