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究竟何为「内卷化」?生活中或者历史上有什么通俗易懂的内卷化的例子?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典型例子就是两场世界大战和冷战,标志着我球的内卷化。

欧洲人用排队枪毙和风帆战舰征服了世界,然后,用各种破坏力空前的武器把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


user avatar   come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blue-goo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的)高赞答案误人子弟,气的我牙痒痒,故在此正本清源。

内卷化就是价值观单一带来的生产方式单一和恶性竞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恶性循环。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个古代王朝,本来是耕地60%,草原20%,森林20%,结果由于人口太多养不起,被迫开辟新的耕地,于是破坏了森林草原,破坏森林又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变差——

这就陷入了“养不起人——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养不起人——砍伐森林”这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最标准的,教科书式的内卷。

还比如一个人,本来可以工作八小时,运动一小时,读书一小时,业余爱好一小时的,由于公司要求加班——

就陷入了“被迫加班——没时间运动——身体变差——状态不好——绩效变差——被迫加班”这一恶性循环,这就是内卷。

由上可见,造成内卷,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价值观单一:以耕地为纲、以工作绩效为纲,其他一切都可以牺牲。
  2. 恶性竞争:永远挣扎在生存线边缘,没有任何时间和资金上的余裕可以调整发展路线。

那么内卷有什么坏处呢?

一是破坏多元环境,导致生存危机。一个砍光了森林草原种庄稼的农田,大概率没有资源养马造船抵御外侮;一个牺牲运动和业余爱好来加班的社畜,大概率身体不好、找不到女朋友。长此以往,内卷的最终归宿就是灭亡。

二是永远没有空闲自愿进行产业升级。全民务农的王朝,不可能有足够的其他产业人口搞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全时间加班的社畜,不可能有时间学新技能、换工作,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水平了。

那么怎样摆脱内卷呢?

  1. 培养多元价值观。这个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人都有路径依赖,正如不能指望僵尸靠注重个人卫生就进化成人。
  2. 彻底推倒重来。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最终就是这个下场。

————————————

这里还要澄清一下,(原)高赞答案说“内卷化”就是“停滞化”,纯属一窍不通。

内卷跟停滞没有必然联系。

内卷的核心是价值观单一和恶性竞争,不但不一定导致停滞,甚至发展可能是很快的。纵观你球,有的经济体发展而不内卷(美国,虽然也在走下坡路),有的经济体发展而内卷(韩国),有的经济体停滞而不内卷(欧洲),有的经济体停滞而内卷(日本)。

什么“停滞化”?完全糟蹋了“内卷”这个词博大精深的含义。

再就是,“内卷”这个英文翻译有问题吗?一点都没问题!Involution这个volution 不是高赞答案所说的什么“陷入漩涡”(尼玛一个1920年代的荷兰农业学论文,哪有你那么多诗意),而是“反噬”的意思,消化自身肌体以苟延残喘。翻译成内卷,妙!

@曹丰泽 @温酒 @么西么西 @neo anderson @弗兰克扬

————————————


user avatar   furin-se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刚刚搬家。从天通苑,搬到了顺义的南法信。

天通苑是亚洲最大的居住区,人口可达70~90万,早高峰的地铁5号线天通苑站是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号线天通苑早高峰是这样进站的


我在天通苑住了两年,深受其害。

搬家后,通勤地铁变成了窗明几净的15号线。新家这里住户远远少于天通苑,在我的想象中,地铁应当是和谐得多的景象。

结果,早高峰期,我发现我很难挤上地铁。地铁开过来永远是满满当当的,往往每次停车也就够强行挤上去两三个人。

我在这里慢慢排队,常常要等三趟以上地铁才能上得去。而且15号线的发车频次明显比5号线低,三趟车过去,黄花菜都凉了。第一天,我迟到了半个小时,因为上不去地铁。

现在来看,这里甚至还不如天通苑。虽然天通苑进站排队久,但是也得益于这种限流,前几站的乘客都能正常上车。而排队的效率比较稳定,我只要提前20分钟出门,总能在我需要的时间坐上地铁。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不知要等几辆车才能有一点点空隙给我。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矛盾来自于地铁资源短缺。乘客数量较大,地铁运力供小于求。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1.增加15号线发车频次,提高地铁运力。需要政府掏出大量的真金白银,但是可以彻底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

2.模仿天通苑,在前面的站进行限流,让之后几站的乘客也能正常上车,而不是前两站就把车塞的满满当当。也就是建立规则牺牲一部分受益最大的人,平衡整个体系。

3.交给乘客自己解决。

我只是个普通的乘客,没有能力做选择,所以显然最后扔到我头上的是3。

从第二天开始,我提前出门,坐上了反向的地铁,坐向了始发站。

在那里,我终于能够轻松上车,甚至还可能混到个座儿。

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内卷:

地铁还是那么少,人还是那么多,我终于抢到了地铁资源,坐上了地铁。

这个过程里,我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我其实并不开心。因为我每天要早起半个小时,坐反向车去始发站再坐回来;

南法信的其它乘客也不开心,地铁开过来的时候更满了,他们更加上不去了;

地铁也吃亏,付出了额外的运力送我去始发站,却没有收到相应的费用。

我的努力,没有对这个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做出任何改善,相反加剧了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痛苦程度。

像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早起的努力,只是改变了分配:我们坐上了地铁,另一批人就坐不上地铁,他们可能就要迟到了。

我们这样的人越多,大家就要起得越早。极端来讲,如果只有我们这些去始发站的人才能上车,那就会倒逼越来越多的人去始发站坐车,到最后所有人都要在始发站挤的头破血流,形式更加恶劣。

看吧,如果蛋糕总共只有一丁点大,却有这么多伸长脖子的人等着吃,如果让想吃蛋糕的人互相争抢,结果就是内卷化,所有人都别想好好吃蛋糕。

最好的办法是,把蛋糕做大,并且还要优化分配蛋糕的方式,保证每个人都能轻松吃到合理的大小。

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以耕地、种植等例子解释内卷,对很多朋友仍然感触不深。楼上坐地铁这个比喻很好,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更形象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内卷——高考。

准确的讲,是高考中的衡水模式。

所谓衡水模式,其实就是指只要学不死,就往死了学。衡水模式放在个人奋斗中,的确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方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衡水模式对整个教育生态的打击是巨大的,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它带给广大师生的只有痛苦。

衡水模式的缺陷是,无论衡水的学生有多么努力,哪怕人人都考满分,各大高校给河北省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衡水学生的努力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不过是将河北其他市县的名额抢到了自己手里。

这种不创造价值的努力,是一切内卷化的开始。

之所以说衡水模式不创造价值,是因为高考的分数只是一个人对高考内容掌握的一个测量标准。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直接证明,高考提高20分会对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能力有多么大的改变,580分和600分的学生并没有质的区别。但为了这多出来的二十分,衡水模式下的学生可能会付出极大的努力。

为了提高这二十分,别的学校八点下课,衡中九点下课。继而为了对抗衡水,其他学校改成九点下课,衡中改成十点下课。整个备考过程成为了一种压榨时间的军备竞赛,直到现在压榨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五点钟起床,十二点睡觉。

在这个军备竞赛的过程中,边际效益是持续走低的。从九点到十二点的这三个小时里,由于人的疲劳和烦躁,其学习效率可能还不如七点到八点一个小时中的效率高。但为了战胜其他人,学生们不得不在这种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活动中继续投入资源。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生态——高考生牺牲了所有的时间,只为了投入这场内耗中。蛋糕就这么大,一切的努力只为了把别人的蛋糕放在自己碗里。

在衡水模式出现之前,可能每个高考生每天只需要付出八小时就可以考上本科。但在衡水模式出现之后,每个学生都不得不投入十六个小时才能考上本科。河北省的本科名额并没有随着河北学生的努力而增多,但河北学生却收获了更多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额外的八小时,他们本可以参加体育活动,增长课外知识,但他们却将这些时间也浪费在了高考上。衡水模式最终导致的是河北学生疲惫、痛苦,但除了高考成绩以外的整体素质却在降低。内卷化不仅没有带来增长,反而让整个生态都衰退了。

但破除河北、山东、河南等多个高考大省内卷化的出路又是什么呢?暂时还没有。

教育厅想了很多办法,如禁止上晚自习,禁止课外补课、强制双休日等等,但除了让家长付出了更多的补课费以外没有什么收获。

因为内卷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匮乏导致的生存困局,不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或者说不解决出路的问题,是完全无法克服内卷化的。

相比于河北山东等高考大省,北京上海的孩子要幸福的多。因为京沪的学生并不将高考视为唯一出路,选择留学、艺术的大有人在,大量的精英学生出国加上本来就非常宽松的大学入口,让京沪的孩子们有很多种选择。当高考这条路不那么拥挤时,内卷化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没有一个江南的农民享受精耕细作,正如没有一个高考生享受晚自习,如果大家都有出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

无论是衡水模式还是996,本质上都是中国当下资源匮乏的表现。欧洲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内卷,没有我们这样的奋斗文化,是因为他们人口稀少的同时又掌握着大量的高端产业,能够让社会中每个人都轻松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并非他们天然不内卷。如果明天瑞士没有了精密加工、制药和金融产业,看看他们还能不能现世美好?

总之,克服内卷化是需要增长的,是需要创造新的价值的。对于现有财富的分配,无论怎么分都是内卷的,这就是一百个李嘉诚也比不上一个乔布斯的道理。


user avatar   li-shuo-7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样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卷化”(involution)是著名的学术概念,也是网络中的流行概念。

我尝试分两个层面回答。

一、网络中的指涉

现在网络对该概念的使用,主要指“靠极端剥削、压榨自己,从而在社会获得少量的竞争优势“明明可以有更加轻松,效果还更好的选择,却仍旧在旧有的选择中不断投入各类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

如果这个概念放在国际领域,则指“不改变生产方式,不提高技术水平,而是靠极端剥削、压榨本国的劳动力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尽管这种用法很有趣,但并非原本学术意义的概念。

二、学术上的指涉

从词源来看,“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 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 原意是“转或卷起来”。

从起源看,“内卷化”(involution)滥觞于顶顶大名的大哲学家康德,他初步区分了内卷化(involution)和“演化”(evolution),随后学者Alexander Goldenweiser借用该概念描述“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

真正把“内卷化”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和经济史学家黄宗智

1963 年,Clifford Geertz出版了一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他在研究中发现,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

针对这一现象,Clifford Geertz借用了“内卷化”的概念,即“一个既有的形态, 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得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 以刻画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 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 。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黄宗智教授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借用了Clifford Geertz的概念。

他在考察明清以降,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时指出,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农民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是边际效益递减的,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按照黄教授的说法,“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黄教授认为“内卷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家庭农场因为耕地面积过于狭小,为了维持生活而不得不在劳动力边际回报已经降到极低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劳力,以期增加小农农场总的产出;

二是发展不足的经营式农场和小农经济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特别顽固、难以发生质变的小农经济体系。

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黄教授指出,即使在长三角当时这样商品经济其实很发达的的地区,商品经济反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内卷化发展,而非像英国那样“向资本主义过渡”。

实际上,黄教授使用这一概念,描绘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始终没有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即使有,也始终是“资本主义萌芽”?

进而,这一概念要回答的是:

为什么中国与西方在近代走上了不同的路,即中国继续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固守,而欧洲则通过工业革命提高了单位劳动生产率,最终走上了以机器大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

如今,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了政治学等领域。例如,学者杜赞奇在其著作《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中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概念。

该书以微观视角对清末新政到日本控制华北这一时间段的华北农村社会进行分析。他阐述了国家政权现代化与乡村社会文化网络互动的议题。

具言之,清末新政后,在国家内卷化的冲击下,国家政权通过融入乡村文化网络与乡村社会良性互动的控制模式遭到破坏,这种依赖传统文化网络的良性互动遭到破坏后,对乡村造成巨大冲击,国家政权再也无法像20世纪之前一样对乡村进行有效控制。

他实际证明了20世纪前期的中国国家政权,如果离开或破坏文化网络以控制乡村社会的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杜赞奇利用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表达: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此处指人际或其他行政资源)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中国旧有的赢利型经纪体制——来扩大其行政职能。

总体来说,“内卷化”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并非成熟的理论,“内卷化”出现的原因并未得到进一步解答。


由于网络和学术对“内卷化”的使用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它在什么语境下被使用。

如果题主希望对学术意义上的“内卷化”有更多理解,请阅读黄宗智教授的书。

如果题主指的是网络使用的“内卷化”,那我给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假定某省考生数量,录取名额不变,即录取率不变。

现在有一所学校,甲校要求高中生每天学习14个小时,寒暑假和双休日补课。这一操作的效果是在短期内提高了甲校的录取率。

这种录取率提升的甜头让乙、丙、丁校羡慕,于是均决定向甲校学习,推行甲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担心甲、乙、丙、丁校录取率的上升导致某省其余中学的录取率相对下降,于是该省其余学校也不得不采取跟进策略,学习和推广甲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最终,某省所有中学都开始强迫学生一天学习14个小时,取消寒暑假和双休日。

于是,由于全省均采用甲校的模式,各个学校的考分尽管普遍上涨,在高考录取率不变的前提下,各个学校的录取率与推广甲学校模式之前相差无几(比如,原来一本线是550分,由于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一本线上调至590分,导致各个学校录取率与推广甲校之前无异)。

在这一过程中,为提高分数,中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资源。由于该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提高,单个学生的分数看似提高,但从录取结果看,这种投入没有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分数增长,但学生考取好大学的几率没有实质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


参考文献:

刘世定, & 邱泽奇. (2004). “内卷化” 概念辨析. 社会学研究, 5, 96-110.

郭继强. (2007). “内卷化” 概念新理解. 社会学研究, 3, 199-200.

贺雪峰. (2011). 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 K 镇调查为例. 开放时代, 2, 86-101.

陈锋. (2015). 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 社会, 35(3), 95-120.

Geertz, C. (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Vol. 11).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Huang, P. C. (1986).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Huang, P. C. (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杜赞奇P. (1994). 文化, 权力与国家: 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 江苏人民出版社.


附上著作链接:

ps:黄宗智教授的著作没有找到链接。


user avatar   zhang-xu-gua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加班文化(例如996,例如“狼性”文化)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化过程。

例如某个企业,最早的时候,大家都不加班。在8个小时工作时间里,谁想脱颖而出,竞争的方式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创意。

也就是说,在加班没有成风的时候,职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智力,而不是体力。

假设这个企业有10个工程师,老板每月的工资支出为10万。老板在分配这10万工资的时候,此时参考的主要标准是员工的效率和创意。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个工程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开始主动加班。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首先加班的工程师就会暂时表现出更好的业绩(或者说态度)。此时,老板在分配这10万块工资的时候,就会向这个首先加班的员工倾斜。

但是,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对老板来说,他的支出还是10万块钱,只是在内部调整了分配方式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员工如果想要增加收入,也只能跟进加班。但是,当所有的人都开始加班后,加班本身就不再是一个脱颖而出的手段。

最后,大家的竞争还是回到了效率和创意上。老板在发工资的时候还是这10万块钱,还是在这个10个人之间,谁的收入也没有增加。

整个过程中,真正的赢家只有老板,因为他付出同样的钱,却买来了更多的劳动。输家是劳动者,因为大家的收入没有变化,但却付出了更多的劳动。

在这个企业中,加班文化产生的过程,对员工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化竞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放大到整个社会依然成立。

最早的时候,整个社会上,所有的企业都不加班,大家展开良性的,基于科技和创意的有序竞争。同时,社会上的所有劳动者都能兼顾家庭和工作,整个社会充满了温和幸福的氛围。

但是,有一天某个企业突然开始提倡所谓的“狼性文化”,首先开始加班。那么,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业竞争中,这个企业就会赢得暂时的竞争的优势。

但很快,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开始学习“狼性文化”,也开始加班。这样,整个行业的竞争又回到了之前。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得靠科技和创意。

也就说,转了一大圈,企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变,却整蛊出了一个变态的“狼性文化”和996“福报”。

整个过程中,资本家该赚多少钱还是多少钱,苦的却是失去自由和生活的普通员工们。


user avatar   V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觉得中国制造可以把很多发达国家垄断的东西做成白菜价,然后中国就可以碾压他们成为发达国家了。

但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就是因为他们能把成本白菜价的东西卖出钻石价。如果所有东西都是白菜价,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发达国家了,大家一起完蛋。

A股第一牛股茅台,一瓶成本200,能卖1500。如果茅台一瓶只卖300,它就不是茅台了。茅台都不需要打广告,堪称国内不内卷的典范,而同样是白酒,江小白的低价走量轰炸营销就是典型的内卷。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卷”是一个非常玄学的概念,而在知乎的语境中,这个概念不仅玄学并且扯淡。原因很简单,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中,资源永远是有限的,竞争永远是存在的,而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是平凡无奇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价值,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扣上一顶“内卷”的帽子。比如好几个高票答案把“高考”说成“内卷”,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在1978年是1.55%,1988年3.7%,1998年升至9.76%,2002年达到15%,2010年26.5%,2018年48.1%。这种程度的高等教育增长速度都叫“内卷”,几位高票答主告诉我,还有啥不“内卷”?一人送一张北大入学通知才不算“内卷”?

还有个高票答案说北京地铁的。按照新京报今天的报道,“北京地铁从2000年到2019年,北京地铁共开通运营新线21条,增加运营里程645公里,年客运量从4.35亿人次增加到38.48亿人次,2000年以来,北京地铁累计完成1343项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投资高达270亿元。先后118次缩小行车间隔,中心城区骨干线路最小行车间隔缩至2分钟”。答主结论说“最好的办法是,把蛋糕做大,并且还要优化分配蛋糕的方式,保证每个人都能轻松吃到合理的大小。”问题在于,北京地铁明明在过去十几年不间断的做大蛋糕,怎么就被扣上一顶“内卷”的帽子了呢?

问题的要害其实就在高票答案的结论中:“最好的办法是,把蛋糕做大,并且还要优化分配蛋糕的方式,保证每个人都能轻松吃到合理的大小”。这个说法前半句是对的,大家都同意既要扩大产能,又要搞好分配,但是后半句就很坑了。因为“轻松吃到合理大小”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而且还是个主观标准。既能够高速发展,又能够合理分配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存在过。按照“轻松吃到合理大小”这个主观标准来衡量,那当然一切不顺心的事都是“内卷”。

之前两个例子其实还没有说明“内卷”概念的根本缺陷。“内卷”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这个概念是一个事后评价概念。当时代的人无从判断劳动生产率长期而言是提高还是停滞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9世纪的英国工人苦不苦?比现在的996的码农是不是痛苦多了?为什么不说19世纪的英国“内卷”?因为我们以后见之明认为工业发展这条路是正确的,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确得到了提高。那么19世纪工人遭受的苦难,也就不值一提了。但1845年的英国人可不知道未来发展。再换个例子,13世纪英国人口达到高峰,各种草场山地全部被开垦用于口粮种植;到14世纪英国受黑死病袭击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导致劳动力工资大涨,农民的封建束缚减少。所以想要不内卷也很容易啊,要是乾隆朝来一场40%死亡率的瘟疫,保证长江中下游不会“过密化”,搞不好还可以跑步进入资本主义。再过二十年看现在,如果中国的GDP增长还是每年6%,自然不会有人说“内卷”;反过来如果发现中国的GDP不再高速增长,那肯定可以分析出无数的“内卷”。

讲白了,有没有“发展”纯粹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决定最终成败的因素又数不胜数。干得不好叫“内卷”,干好了就叫“清教革命”“勤勉革命”;干得不好叫“穷兵黩武”,干得好叫“军事战争产生竞争”;干得不好叫“缺乏秩序”,干得好叫“地方分权的约束力”,又有多少差别呢?在20世纪之前,“发展”这个概念甚至都不存在,任何国家政权也无法有意识的“发展”。所以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各种机缘巧合、内因外因的组合。对于任何无法实现的“发展”的社会,总能找到“内卷”的地方。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要举一个“内卷”的例子,那我觉得最生动的例子是“马里奥赛车”。问题是,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确定的游戏规则和游戏目标。




        

相关话题

  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抗战时期的故事?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印加向大明朝贡,他会朝贡些啥? 
  最近一次因为什么熬夜或失眠? 
  如何看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过的这句话? 
  中华文明有什么古朴,神秘的文物文献吗? 
  改土归流和清末边疆建省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为何太平天国这种残暴冷血近似邪教的政权在官方宣传口径中仍被赞扬? 
  各位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美国的处境和二战前的德国是如出一辙? 
  为什么人类现在已经不再创造神话(或有神话性质的故事)和足以作为象征的英雄了? 

前一个讨论
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我们该如何应对和反击?
下一个讨论
假如国外真有战略忽悠局,那么他们是如何忽悠我们的呢?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