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抗击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有时候我觉得,有些问题会给人一种反向炫富的感觉,就是通过批评自己的某些不存在的问题来间接地抬高自己目前的层次。
先说消费主义。这真的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么?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伴随的是一个社会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阶级是天然的消费阶级。判断中产阶级是否崛起了,一要看这个社会当中中产阶级的比例,二要看中产阶级所产生的土壤。而这两点在我们这里都是很可疑的。
首先,想得消费主义病的前提是一个社会的大部分人有消费自由,考虑到房价、教育的压力和投资的脆弱性,即便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也是被严重压缩的(“并夕夕”客户群中很大一部分正是许多人眼中的“中产”)。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媒体和舆论呈现出来的中国式生活看起来似乎还挺体面的:出行坐高铁和飞机,有发达快捷的外卖和快递,可以用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外国的产品。然而,能保持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在这个社会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大多数,如果仅仅因为有少部分人过上这样的生活就认为中产生活已经是普遍的了,把弱势群体的失语当成他们不存在,就会得出抗击消费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头等大事这样的假命题。
至于性自由就更不存在了。性自由需要的可能不只是钱,钱也不是最关键的,我认为一个必要条件是“闲暇”的心态,以此为前提,人们才有可能去关注性别差异、人际沟通技巧、恋爱艺术、性心理、性健康等话题,当人缺少“闲暇感”的时候会过分关注效率(所以才会有各式火爆的“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半小时讲完一本书”等节目,以及无数与“提升效率”有关的畅销书),而“效率”与“自由”必然存在冲突。
被996甚至007压迫着的、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不允许手机静音的人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当然也没有性自由——想象一下二人欲仙欲死之时接到老板电话的场景,很难想象下次约会时人会没有紧张感。
只服务于生育的性肯定是不自由的,在那种“努力攒首付然后结婚生孩子”的氛围之下,人的精神被社会伦理与束缚,“性自由”没有成长的土壤。
只服务于生理冲动的性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人都有追求崇高的内在需求,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物化为五妹、充气娃娃或者按摩棒,同时也就将自己降格为丛林中的一只普通动物,或者说,一只追求内啡肽不要命的老鼠[1]。在那样的性活动中,在销魂感消失的一刹那,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对那个被生理冲动奴役的自己产生强烈的厌恶——人渴望在与受自己尊重与承认的他者的互动中,通过以他人为镜来逐步确立自己的人格统一性、确立自己的价值感,所以即使不是为了爱情,自由的性也需要双向的尊重与承认。
只为了满足夫妻义务的性也是不自由的,对于这点,我想,男人女人大概都有许多话想说。
偷情也是不自由的,因为,被“鸡飞蛋打”的恐惧笼罩着的人很难有“自由感”。
所以怎样才算是实现了性自由呢?
一种可能是类似于Cliton夫妇或是《纸牌屋》中两位主角的关系:二人因为强大的利益共通而结合成为共同体,两人之间有爱情有亲情有战友情谊有安全感,同时又享有各个维度的足够的自由。但即使这样,当知晓自己的伴侣与他人发生什么时,内心还是会有痛苦感。对这种“自由”的追求又一定程度上使二人成为了权力的自我实现的工具,到底对于主人公自己来说,“自由感”到底有几分也是未知。许多人崇拜这样的成功者,但并不愿意真的将自己的人生活成那个样子。
一种存在于故事里:两个人刚好相爱,刚好都喜欢简单的生活,刚好欲望都没有那么强烈,看到其他可爱的人的时候都不会太悸动太痛苦,都一辈子情绪平稳。我祝福有这样的小幸运的人们。
一种可能是类似于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不婚,拒绝婚契对人的束缚,与一位或多位性伴侣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这里说稳定是因为,“回床率低”许多时候是一个人缺乏性魅力的依据,缺少稳定性伴侣的人很难自信地说自己的无数ONS都是为了当下的幸福感而不是出于匮乏导致的冲动),同时不拒绝任何新的可能性。我赞赏这样的活法。但需要承认的是,这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力才有可能对抗社会评价对自己的影响,还需要大量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性魅力(这与性取向无关,任何性取向的人在选取××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是否有趣或是否能在任何维度让自己感受到愉悦),以及,在社会福利完全没有保障的地方,“老了以后怎么办”也是需要慎思的话题(当然,挺多朋友在慎思之后发现自己完全可以为独居的老年生活做好种种准备,我特别欣赏这些既能活在当下又能未雨绸缪的人)。
以上三种可能性都被一些人认同,被一些人不认同。我想,重点大概在于对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因为确认自己此刻是某种类型的人,所以此刻追求那种类型的自由。而未来自己的自由意志是否会引领自己走到其他的道路之上,又完全是未知的。这已经超越“性自由”,上升到了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上——这比曾经与几位美丽可爱的人共度良宵更能体现人的自由。
最后说“成功学”。这个伪概念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成功”的“唯财富论”的一元化的定义。类似于上段所说的“有性生活不等于有性自由”,拥有财富也未必等同于拥有“成功感”。说到底,人是时时活在自己当下的感受中的(黑格尔在描述人的精神的自我发现的过程时,讲到人的感性体验是理性的基础[2],海德格尔则更进一层,认为人的本体是情绪[3]),抛开长篇大论的推理,也不去谈遥不可及的各种明星的出轨、离婚的八卦,只消看看我们的周围,每个人几乎都能举出几个类似这样的例子:“我觉得那哥们儿各方面条件挺好的呀,收入在当地绝对说得过去,但他喜欢的女孩就是无论如何都不喜欢他,那女孩收入连他的一半都不到!”;知乎中类似于“隔壁老王把我绿了,但他收入连我的零头都不到,我该怎样才能找回自尊”的提问也不少;批斗父母的帖子中也常看到“我明明满足了父母对我的一切要求,收入也高出他们十倍,但他们还是对我不满意,还是不爱我,让我很痛苦”这样的控诉。这些都说明,财富带来的成功感只存在于一年一次的老同学聚会中,但现实生活是由个体与重要他人的点滴互动组成的,最终还是要落在“被重要他人承认且喜欢”上面,这是比“挣钱”要复杂得多的功课。
为什么国内女演员都在极力追求「少女感」,国外女演员却可以淡定地面对年龄的增长?
如何评价“如果自由不加以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修福报。
抗击消费主义:居然有人乱花钱,甚至透支消费入不敷出,那就不涨工资、不放贷,让他们没有钱花,或者忙到没时间购物花钱,不就可以了吗?
抗击性自由:居然有人不遵循传统丈夫的责任和女性的美德,那么不给他们社会保障,让他们成为期货孤寡老人,不就可以了吗?
抗击成功学:居然有人以为努努力就能成功?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把阶级的界限固化到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不就可以了吗?
现实中很少有人能真的有资格被“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毒害的,大多数情况,“都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普通人眼中的奢侈消费,很多时候只是富豪生活的日常,穷人的奢侈品富人当日用品用;即便是封建时代的女性,贵族夫人和小姐们的女权仍比大多数同时代的男人的权利要广泛,性自由也基本只是贵族限定的游戏;而成功学的土壤,本质是社会流动性比较高,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阶级跃升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种万象更新的国运上升期都是很短暂的阶段,过了历史风口,普遍意义上的阶级跃升,基本上就是个人传说和末世再次大洗牌时才可能出现的了。
穷
我觉得大家对梗的喜爱没有那么复杂。
这位外国人用标准的粤语劝大家看开一点,不再被钱财和老板,及时享乐,切中了年轻人的小愿望。本就惊异于这熟练的粤语,内容又不是俗套的无脑吹捧和鸡汤说教,这样贴近生活的作品自然能够在短视频中脱颖而出。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更多一些,为打工人辛苦的生活增加一些调味。也希望大家也能看开一点,既然环境依然如此艰辛,又何必去做内卷的那个呢?对于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物,能够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就够了。
不说了,这个月的钱还喝不起奶茶,回去干活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