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羽北伐时,东吴方的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论蜀迷还是吴迷都爱犯的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太超前了。蜀迷说孙权扰乱了自己的“天下有变,令一上将出宛洛”战略,吴迷说为何要全心全意来帮助你们北伐成功。这样的讨论会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下面这个新闻。

对于吴蜀来说,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大家怎么分赃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也不要认为关羽北伐取得了多大战果。不管宛洛一带发生多少民变,后方又有多少政变,关羽在襄樊战役期间取得的实质性战果只有一个南乡郡,而且基本上可以确定再打下去也不会有别的战果了。

军事方面,蜀军已经粮尽,樊城又被徐晃解围,曹魏的老兵也即将结束修整,最可能攻取襄阳的时机早已过去,襄樊的战况将会对关羽越来越不利。然而孙权的脑回路明显不太对,他居然想的是不能让关羽拿下大战果。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这也太低估魏国的实力了,魏国哪是一个关羽就能摆平的。在关羽北伐的整个过程里,还有一支由夏侯惇、张辽等人率领的大型部队在淮南防备孙权,听说孙权要在荆州搞事后,马上就驰援襄樊。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襄樊方面,曹仁徐晃已经渐渐扭转局势,淮南方面,孙权也不会是这二十六军的对手。也就是说,曹魏是一个吴蜀两家联手拼上老命都难以打败的对手。孙权怎么就考虑起关羽打赢曹魏后的事了?

考虑得比较远我们称之为眼光长远,比这个还远的叫做思维跳脱,更远一点的就叫被害妄想。孙权虽然还没到被害妄想这一步,但说他思维跳脱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了,这样的案例后来又发生过。

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这时孙权刚称帝,要说那时的形式确实看上去还可以。孙权前一年在石亭打了场大胜仗,歼敌过万,诸葛亮前几个月又拿下了魏国两个郡,都是比较喜人的成绩。然后孙权就急着要和蜀国划分魏国的领土了...

实际上孙权也不是第一次体现自己这特点,早在几年前他就在考虑要是吴蜀统一天下之后该咋办的事。

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这好比还没开始动笔写作业就在烦恼写完后该怎么玩的学生党(其实就是当年的我...)。

所以如果要我评价夺荆州这事,我只能说现在是该内讧的时候吗?北边那大家伙你们俩现在打得过吗?

当然实际上孙权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复杂,就像姜维连年出师不利引起国内势力不满一样,孙权也要想该如何满足江东大族等等。但如果孙权真的有心进取天下的话,我还是觉得这种帮曹魏解决燃眉之急的内讧是不应该搞的。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打徐州这个解,有本事先打下合肥再说。

东吴部曲军打徐州?军事上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有啥好讨论的?

非不为,实不能啊。。。。。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认为江东就是坐定的杀胚,只能苟全,不能进取,这属于彻头彻尾的鬼话。

即便刘备集团鼎盛之时,账面实力也不及孙吴,末了认为刘备集团可能夺取天下,而孙吴集团只能割据江东,这真是逻辑崩盘的典范。

其次,孙权本人有夺取天下的雄心。细细梳理史料不难发现,东吴北伐的次数绝不少于蜀汉,甚至都折腾到辽东去了。正如诸葛亮《绝盟好议》的分析,孙权之所以不能取淮,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其三,吕蒙战略的要点在于“竟长江之极”,夺取荆州三郡不过是第一步,占领益州,消灭刘备集团才是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可不可行,史实已然给出答案,无须赘言。

基于以上事实,孙权既有进取天下之心,又有进取天下之力,吕蒙战略又压根不可行,则结论不言而喻。

又,依据史实,曹操慑于关羽的压力,尽调张辽诸军驰援襄樊,【除合肥之守】,也即合肥已成空城,孙权唾手可得。

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之地要不要紧,可不可守,刨去守江必守淮的共识,东吴政权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的事实已然说明一切。

又,关羽北伐仅有三郡为本,军不过三万,纵然奋其将才取胜于一时,断无击垮曹魏之理。以史实论,襄樊之战后期关羽已出现补给问题。易言之,于刘备而言,建安二十四年最乐观的局势,无非关羽夺取襄樊,打通汉水,实现汉中、襄樊一体化。

曹刘本不两立,刘备夺取汉中、襄樊后,兵锋直逼长安、许昌,双方矛盾只可能激化,断无和解可能。曹刘激烈对立,刘备自然不可能东征孙权。因此,至少在曹魏濒临崩溃之前,孙权并无防御需求。

相反,孙权夺取荆州后,三方矛盾的焦点由曹刘转为孙刘。正如刘晔所言,二弱相攻乃自寻死路,若曹魏趁刘备东征攻击孙吴,有无荆州三郡又何济于事?

综上所述,既然吕蒙计划完全不可行,甚至于防守而言,夺取荆州三郡是代魏受兵,自居炉火之上,且孙权有进图天下之心,进图天下之力,夺取淮南又是其毕生目标,彼时淮南之地唾手可得,则西征北伐之利固不待言。

直截了当,正如伟人所言,敌人支持的便要反对,敌人反对的便要支持。孙权之与曹操,是友是敌?曹操用生命点赞的方案,会对孙权有利么?


user avatar   gu-le-pi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面很多吴粉用吕蒙的打下了荆州东吴还可以守,打下徐州东吴更不守不了,来反驳徐州并不是东吴的最优解。还有什么拿下青徐面对拥有关西季汉还是打不赢来帮孙柯基洗。那我要来打脸了。

先让我们把时间滚轮快进个100多年。同样是老刘家的刘裕击破了燕国占据青徐后,以青徐为前进基地,一度收复黄河以南,要不是刘穆之突然病死,刘裕本人生子生的太晚,自己又早死那第一个从江东北伐统一全国的就不会是一千年后的朱元璋了。即使这样掌握了青徐之地的南朝一直对北朝握有战略主动权。又过了几十年梁武帝时代也有白袍小将陈庆之带领数千人打到洛阳的战绩。

而一千年后朱元璋北伐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和刘裕路线一样的,先占据青徐,然后再向西进攻河南,最后在河南山东一起渡河北上一举收复长城以南。

反而侯景之乱后南朝丢失了青徐,新建立的陈朝不过三十多年就被灭了。


user avatar   hu-liu-8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吴自孙策周瑜鲁肃死后,就变成了一个格调: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天下三分,魏有其二。助强攻弱,基本上是脑袋被驴踢了。蜀汉灭亡的时候,还满脑子着去偷鸡,结果被罗宪打得满地找牙,有这样的猪对手,魏晋统一天下不是明摆的事么……


user avatar   zhibei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守江必守淮,南方的山川形势在哪里?西边在秦岭,东边在淮河,中间在襄阳。结合后来南北朝、南宋、南明甚至我朝渡江战役等史实,我们可以轻易得出结论:在秦岭、襄阳、淮河这三者间,淮河对于定都建康的江东政权来说是第一位的重要,国民党政权和南明,纸面上的实力都比南朝、南宋还要强大得多,但是因为在淮河上被一波捅穿,结果马上崩盘,连割据一时都做不到。但这里是南方政权的统治核心、补给增援都十分方便,加上江淮水网利于南方水战,因而直攻淮河对于北方政权来说也是一步险棋,东晋在失去巴蜀、襄阳这样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居然能硬生生仅凭淮河防线打崩前秦,可见直攻江淮虽然收益大,风险也极高;其次则是襄阳,南宋在江淮防线上屡次击败金军和蒙古军,所以蒙古人才退而求其次猛攻巴蜀、襄阳,然而即使失去了巴蜀,南宋依然凭借着襄阳和淮河扛了蒙古数十年,襄阳当天下之腰,对于南方来说是仅次于淮河的性命攸关的战略支撑,而对于北方来说则是在无法突破淮河、直捣黄龙的情况下打开僵持局面的关键;至于巴蜀,虽然占有上游,也不能说不重要,但是由于三峡易于封堵,因而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巴蜀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已,西晋末年巴蜀独立为成汉,桓温灭蜀再度夺回巴蜀,前秦崛起北方夺取巴蜀,淝水大败南方又重夺巴蜀,巴蜀的得失,看似重要,实则对于建康朝廷并非性命攸关,西晋能靠巴蜀水军灭吴,那是因为东吴就像后来的南陈一样,既没有襄阳又没有淮河,哪怕巴蜀在手上,完蛋也是迟早的。

所以对于东吴政权来说,战略上最优解首先是夺取合肥,全据淮河,再才是夺取荆州北进襄阳,达到了这两点,东吴政权的山川形势才算完整,然后养精蓄锐,北伐中原或者西取巴蜀都可,从孙权在合肥城下屡败屡战刷出孙十万这个绰号我们也就能看出来,孙权其实也不是不知道淮河的重要性,很可惜,他自己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没有在关羽北伐吸引了曹魏重兵集团的情况下攻打合肥,而是偷袭关羽为曹魏解围。这当然是利令智昏、目光短浅,一个完整的地区远远胜过两个不完整的地区,孙吴夺去了荆州却没有襄阳,在地缘上依然是劣势,反而要分兵防守,远远不如趁机夺取淮河之后全据下游安全。更何况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两弱相拼,本来就是自取灭亡。假如刘备东下伐吴时,曹丕听了刘烨的建议,就派一员偏将直渡长江,那东吴马上就要土崩瓦解,而失去了盟友的刘备政权也会随之完蛋,三国在那时早就结束了,只不过机缘巧合,两国才能苟延残喘。

孙权、刘备争霸天下的希望本来就渺茫,唯一有机会的那一刻就是关羽靠着三个郡打出来威震华夏的局面,那是天上掉下了宝贝,可惜被孙权毁了。一个赤壁之战,让北方统一天下的脚步停止,而吕蒙偷袭荆州,则让南方彻底失去了希望。


公众号:知北游(zhibeiyou94)

微博:知北游很酷(weibo.com/xuweiluwx

会在上面固定写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感悟的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xia-ye-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吴的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暂且不提,起码《三国志》里记载的吕蒙给孙权的战略规划可行性极差。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吕蒙这个战略规划,包含这么几点:第一是要取得南郡和白帝城,第二是吕蒙本人取得襄阳,第三是认为刘备和关羽必定图谋东征伐吴。问题在于这三点没有一条是正确的


先说南郡之战。时值关羽主力尽数用来对抗曹军,后方空虚,吕蒙白衣渡江来争取时间,然后驻守公安的士仁和驻守江陵的糜芳悉数投降——考虑到糜芳当时在刘备政权的地位极高,他和孙权早有勾结的可能性不大,这次投降实际上是个小概率事件,不在吕蒙战前规划之内。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的局面之下,关羽居然还能跑到麦城,假意投降孤身逃走,最后在小路被截获。如果糜芳不那么快投降,关羽得以回到江陵,这场仗恐怕还有得打。


再说白帝城的归属。刘备大军伐吴,在猇亭与吴军相距,意欲等待曹丕南下,迫使孙权放弃荆州。结果被陆议大破,大批将领死于此战,刘备本人都险些遇难。之后刘备逃到白帝城,身患疾病,汉嘉太守黄元造反,蜀汉当时多年积蓄下来的人才非死即逃,只有诸葛亮等人在益州主持政事,最后连李严这种性格缺陷明显的都赶鸭子上阵了。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吴军都没能拿下白帝城,那敢问吕蒙有什么自信能拿得下来白帝……


至于襄阳,吕蒙偷袭南郡得手之后,襄阳的危险还未解除。徐晃的援军虽然有一定战绩,但也仅仅是解了襄阳之围,迫使关羽引军退还,未能伤及关羽军队的根本。当时曹魏内有魏讽之变,外有“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如此窘迫的情况之下吕蒙都没有试图对襄阳发动攻势,这种时候他都不去取襄阳,未来还有什么机会能取下襄阳?


再说吕蒙一再提及的刘备、关羽对东吴的威胁。刘备此前在汉中与曹操相据,已经拼尽全力,乃至于诸葛亮都担心益州空虚;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不断派出援军前往襄阳救援。此时正是曹、刘双方死战的时刻,刘备和关羽还有什么力量再去图谋江东啊?即便刘备真有此心,也要休养生息个几年才可能恢复国力。更何况以蜀汉的国力,勉力维持汉中和襄樊两线战事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何德何能再图谋江东?


吕蒙这个战略规划,说到最后其实只完成了一点,就是夺得南郡。其他都未完成。更有甚者,刘备大军压境之时,东吴几乎身陷绝境,靠着外交手段与曹丕周旋,加上陆议大破刘备,才算是存活下来,这之后没几年又重新和蜀汉结盟。


当然,吕蒙死的确实太早了,也没有机会证明他的战略规划是否能实行成功了。但就目前所见,他的规划实在是错漏百出,毫无可行性。非但没能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意图,反而将孙吴拖入险地。我是不知道孙权评价吕蒙说他“图取关羽,胜於子敬”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如果是的话,那他心也是够大的……


user avatar   lu-han-71-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吃泻药 @天灭大师

关羽北伐时东吴的最优解是取荆州还是取徐州?以现位面的历史看,取徐州的战略根本就未成行过,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验证的基础,以何来评断取徐州的战略要优于取荆州?毕竟取荆州经历史验证是成功了的,而且自此之后东吴始终牢牢掌控消化掉了,这难道不算“最优解”吗?

所谓最优解,是要通过比较得出来的,而题主的题设就给出了这俩战略,明着说要“最”优解,实际用意不还是要你二选一论证哪个强过哪个引得各路答主摆观点讲立场争执不休么?

按题主的问法,我是不是可以也给出这样的问题让题主回答一下?

刘备求都督荆州的时候,东吴方的最优解是扣押刘备还是联合刘备?

湘水之盟擦枪走火之际,东吴方的最优解是趁人之危还是借坡下驴?

诸葛执政邓芝入吴那会,东吴方的最优解是不死不休还是重归于好?

在那样一个机不可失的历史档口,东吴无论做出哪种决策,相应的另一个被暂时舍弃的决策都会失去验证的基础,就算你给出再多的猜想做出再多的预演,也不过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所做出的纸上谈兵罢了。事实上孙权听取吕蒙的意见最终决定进取荆州并成功得手,就说明这是个可行而成功的绝佳方案,吕蒙交出了一个令孙权满意的答卷,那么这个战略就应该被认可,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可值得否认的。

东吴想取荆州不是一朝一夕临时起意的,追溯这种想法的根源甚至还要早于合肥、徐州方向。在曹操、刘备先后强势介入荆州后,就意味着孙权再想独据荆州已成空话,而如何破局获得生存空间进而图取天下的难度就变得空前加重,东吴先是选择了与刘备合作抗曹,希望先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再图发展,然而几次三番的明月照沟渠并未换来应有的回报,刘备这个盟友竟意料之外的演变为了威胁巨大的隐患和敌人,以及其中过程中的一系列变故和意外的发生,都使得孙吴上下对往日结盟刘备的方针战略进行了反思并一度决定背离,在发生这样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才会理解孙权做出这种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事实上孙权借地给刘备起初是有着想让刘备分担抗曹压力的算盘的,然而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孙权印证了这个如意算盘的落空。

【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

建安十七年年底曹操南征孙权,孙权独自抗曹压力巨大向刘备求救,刘备在益州虚度经年发现无隙可乘,便也借着孙权求救的由头想最后再讹刘璋一笔,虽说如此,刘备虽然明白孙刘联盟互为唇齿,然而在刘备看来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二弟此时正在被乐进血虐,他得回去救二弟,至于这个大舅哥,恐怕只是说说而已。当然,最后我们知道,这终究只是借口而已,刘备接下来的动作是强行攻略西川,早就将二弟大舅哥什么的全都抛诸脑后了,联盟?联盟有我的天府之国重要么?

而孙权这边苦唤刘备不至,只能靠自己绞尽脑汁的应对曹操化解危机。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吴历》曰: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可以说濡须一战孙曹对彼此的印象互相有了一个不小的改观,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而孙刘这边名为盟友,实则貌合神离,甚至龃龉不断。如此一对比,接下来孙权一方发生的战略转向也就顺理成章了。

先是关羽主事荆州之时在边境数生摩擦,而鲁肃出于大局考虑【常以欢好抚之】,若是以此演变为廉蔺之交倒也算圆满,然而孙吴这边看到的是关羽变本加厉的欺侮和藐视自己。

先是孙权遣诸葛瑾要求刘备履约还地,刘备借口拖延不还,孙权不满,自置三郡长官而关羽尽逐之,孙权一怒之下派遣吕蒙率军自取,紧接而来的就是刘备亲率大军赴公安要对孙权大打出手,见此情形的孙权由此对刘备集团大为失望。刘备和关羽的所作所为已令孙权极为不满,孙权自取土地却还引得刘备竟要为此大动干戈,此后虽有曹公攻取汉中令刘备担忧腹背受敌而妥协割地,却已使得孙权清醒的认识到盟友的不可信,孙刘之间的信任危机已经濒临破裂。由此逐渐发生的战略转向也在秘密的调整之中,对于之前方针的反思和背离使得孙吴对于联盟的离心离德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

不得不说,就连此前一贯坚持寻求与刘备联盟的鸽派鲁肃,到最后也被迫转为了对刘强硬的鹰派,由此刘备所为对联盟的打击和影响有多大可见一斑。

周瑜生前始终为对刘强硬的鹰派,他一早就认识到了刘备的枭雄之姿,只可惜一开始孙权并未充分听取他的建议,致使国家战略走了一些弯路。

而鲁肃前为亲刘派,后来对于刘备的作为也感到忍无可忍无法接受,于是逐渐转变为了鹰派,还对一直以来对刘备集团抱有敌意的吕蒙颇为赏识,自此有了鲁肃在单刀会上与让关羽无地自容的一番对话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急,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惠,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众弱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鲁肃对刘备的观感已经极为负面了,而关羽虽【无以答】,然而此后仍然是我行我素。自取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不唯周瑜鲁肃,事实上盛传的“江东四大都督”对于刘备关羽这一点上的看法一直都是一脉相承,所见略同的。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驻白帝,蒋钦将游军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由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向东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耶?”权深纳其策。】

其实吕蒙的这段回答已经可以将题主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了。

吕蒙概括的要点如下:

1、关羽骁勇善战,并且想要兼并东吴的决心表露无遗,又居于长江上游,威胁极大。

2、最开始鲁肃的构想是曹操尚在,实力最强,所以才想要拉拢刘备合力应对曹操,然而事情的发展已经失控了,当初想要拉拢的对象如今也要图谋我们,因此吕蒙寻求的破局方法是从曹刘之中打开一个突破口缓解压力。

3、如果让孙皎驻守南郡,潘璋驻守白帝,蒋钦带领水军应敌所在各处支援,而吕蒙本人前据襄阳构成稳固的防线,那么抗击曹操将不用再依赖于刘备这个不靠谱的盟友。

4、还是强调刘备、关羽君臣对东吴所持的狼子野心,终将成为心腹大患。

5、分析了关羽暂时没有向东的原因是因为吕蒙等精英尚在,如果不尽早趁着力量充足的时候先发制人,那么一旦等到力量衰微的时候再想发力抵抗关羽基本就不可能了。

对此,孙权的态度是【深纳其策】,说明孙权已经打算背离这个联盟了。其时应在建安二十二年鲁肃死后,同是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人生中最后一次伐吴无功而返后,孙权一方面难以独自承受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孙曹两家淮南斗法虽各有来回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来看孙权居于劣势),另一方面寻求接触并结好曹操试探曹操态度。于是与这一年派徐详出使通好于曹操。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势重结婚。】

由此孙曹两家进入短暂的合作时期。

而陆逊对于图谋关羽也同样出力颇多。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耶?”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铄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闻相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陆逊的眼光和见识向来一流,以他彼时的“籍籍无名”都能准确的预料到时局并给出对策,可见孙吴内部的战略转向以及精英间对战略定调问题的不谋而合,东吴此时无疑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关羽,谋取荆州之上的,陆逊不光给出了这些建议,而且为吕蒙所看重被举荐给孙权代其之职迷惑关羽,后来的致书麻痹关羽以及率军初露锋芒封锁关羽归路的神来之笔皆出于陆逊之手,可见东吴为了这一场大手笔在底下做过多么细密周到的操盘预演,单看历史记载中的取荆州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吴上下执行力再强也难免会出这样那样的纰漏,然而这一战略计划执行的如此之完美,可见东吴对关羽和荆州的算计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在关羽之后能被孙吴如此费尽心机算计的,还有一个曹魏大司马曹休,可见东吴齐心协力的时候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有多么的恐怖和强大。

尽管如此,孙权对于刘备、关羽仍还抱有一丝希望,也曾给过关羽最后的机会,只可惜,关羽一作再作,最终将自己和刘备集团送入了万丈深渊。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很多人认为孙权此举是不安好心意图离间关羽,其实不然,史书明言孙权为子索羽女,此时孙权诸子中最符合条件的只有孙权最为钟爱的长子孙登,可见孙权对此应该是颇有诚意的,如果关羽只是拒绝,并未有其他不当行为的话,孙权也许不至于大怒。然而关羽的举动是辱骂来使,丝毫不给孙权面子,换句话说,以东吴的视角来看,这也是给你的最后的机会,既然你给脸不要,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耶!”权闻书,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在关羽围攻樊城的时候,孙权曾假意派遣援军帮助关羽,但是又暗地里让派出的援军不要快速到达,却派遣主簿事先告诉关羽派出援军之事,援军到达之时关羽已经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所部三万,但终究由于性格缺陷全然不把来使当人看,第一句就破口大骂【貉子敢尔】,随后便是口不择言的发出战争威胁:你等着!等老子拿下了樊城,你看看我会不会灭了你个狗娘养的!孙权对此估计早就有数了,但是人家不会给你这个社会人兑现你那“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的话的机会,于是也学本督扮猪吃老虎,装怂写信给关羽要亲自去向关羽赔罪道歉。(可美死你二爷算了~)

然后呢,关羽可能更加不把东吴放心上了,又玩了那么一出。

【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直接开抢盟友物资了!有人说这是吕蒙陆逊的钓鱼执法,确实有可能,只是既然明知可能是钓鱼执法,关羽对此还完全不留心眼,浑然不觉,这还看不出孙吴的态度和关羽的强梁么?

至于拒婚辱使之后的叫嚣灭吴和擅取湘关米的操作,前者可能直接导致了孙权下定决心背刺关羽,至于后者这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在孙权已经决定背刺的当下已经无所谓了,唯一的作用便是关羽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东吴出兵的绝佳口实,最终关羽咎由自取,万劫不复,神仙难救,已成定局。

再看曹操那边给东吴的反馈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在曹操最后一次亲征孙吴的时候,就已经加强了合肥的军事力量,张辽本身在此前一年就重挫了孙权锐气,成为了横亘在孙权心目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要张辽还在,那就是个梦魇般的存在,以至于曹丕三路伐吴之时张辽拖着病体参战孙权仍对其心有余悸【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孙权此后若想强行突破合肥进取徐州,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孙权既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关羽之上,那么自然再难抽调出足够对付张辽的力量算计张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存一就得废一,从来都是自然之理。

再者,孙权遣使向曹操称臣,后又以讨羽自效,若是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曹操又怎么会轻易撤防?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诸军悉还救仁】

很明显,曹操召张辽救援樊城是在孙权称藩之后。都是经乱世历练出来的老江湖,曹操的政治手腕很明显更胜一筹。由此既然孙权已经决意图谋关羽,那么只需要看结果是否成功便可。

对此 @张a费t 的一篇回答阐述的十分准确细致

而吕蒙对于徐州方向的见解也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权)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孙权只是“聊”与吕蒙谈及取徐州的方案,吕蒙也阐述了徐州的地形以及取徐州后的情势不利于后续的防守和消化,仍以侧重取荆州获得完整的长江防线劝说孙权,孙权听了表示还是你说得对。

而曹操方面对此则心知肚明,甚至还有借孙刘军争之势将计就计的打算。

【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城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除此之外,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早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就有增兵给张辽重点防备孙权的举措了,而孙权若想北图难度巨大,面对有备而来的曹操,想趁关羽的声势进据徐州依旧不太现实。相比而言,荆州则完全不一样,南郡太守糜芳与关羽矛盾深重,且孙权一早就跟糜芳达成约定,荆州内部有内应,外部军事准备业已完成,只待一个空虚之机里应外合就可以大功告成。这两个副本的难度是不可以等同视之的。

【《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甚至于在取得荆州之后,孙权还有一鼓作气进一步攻取益州的想法:封拜周泰为汉中太守,【欲进图蜀】,不过由于准备不足,终未成行,计划搁浅了罢了。

而曹操放关羽回去与孙权火拼削弱两方的隔岸观火的计策也被东吴上下极高的执行力所化解。

以此推之,最优解之说探讨起来毫无意义,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和背景来研究这个问题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答案。与其比较最优解,不如探讨孙权为何会在徐州和荆州两大战略方向中最终敲定荆州方向,而当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你真正想要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

综上,东吴为何会选择袭取荆州呢?

1、孙刘联盟已然名存实亡,濒临破裂,尤其是关羽作为荆州主事官完全背离了隆中对中的结好孙权的具体方针,不断激怒孙权又不能团结内部再加上疏于应对,最终人地皆失,成为荆州乱局的最大输家。

2、东吴上下基于现实考虑,通过对于两个主要战略方向的判断和预演最终敲定进取荆州保证自身安全,这一方案既获得孙权首肯,也涵盖了鲁肃、吕蒙、陆逊等一众精英的意愿,再加上秘而不宣,为期不短的周密布置,最终大获成功,兵不血刃的成功夺取了荆州,可见这是经得起时间验证的绝佳方案。

3、从外交层面看,一方面是不断与自己交恶甚至于有着灭亡自身的强烈意愿的盟友,另一方面是互相认可,后来眉来眼去却默契十足的敌人,但盟友所带来的生存威胁已经远远大于敌人所造成的发展压力,对此东吴选择顺其自然与敌人暂时合作共同拔除双方共同面临的巨大威胁也就无可非议了。


user avatar   trinity-98-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荆州是战术达到最优条件,但最终来说打徐州其实才是战略最优解

偷袭荆州的最优解不在于战略而是战术,具体的表现为关羽主力讨伐襄樊,后方糜芳与士仁通敌愿意献城,主张平衡政策的鲁肃病死,转而由主张针对关羽的吕蒙接班。

所以可以说打荆州的所有战术条件都达到了最优情况,是众多战术上的好处促成了对荆州最终的战略行动,也就是进攻关羽的选择。

孙权选择进攻关羽,一方面是跟刘备分赃不均的结果,二是东吴战略需求上的一定索要,我另一个回答大致描述过孙刘二人在荆州分赃的过程和事后不平衡的心理带来的矛盾冲突,有兴趣可以看看。

大抵上,孙权认为刘备对自己有依附事实,有将他当客将索取荆州分红的要求,这一点在刘备进入益州后更为明显,刘备方则认为孙权索要过多,所以才有湘水划界,双方算解决之前的争议,因此孙权背盟这件事属于超出刘备预料的意外。

之所以索要荆州,有两个出发点,荆州是保证东吴安全的一个关键,东部也是合理入蜀的唯一渠道,更是各系水域的上游。

关羽本身善水军,在刘备南逃到江陵时作为先锋水军先行一步,之后竟然大转弯抢在刘备前面不到一个月又先到了夏口,可见速度之快,所以上游交给关羽的话,随时随地可能就突击过来,这对东吴西线布防需要的投入军力压力很大。

吕蒙作为旗鼓相当的对手,一直都看在眼里,吴蜀爆发战争可能是迟早的事情,吕蒙或许有预见过这种可能,所以认为要先解决关羽,类似于苏德战争时期德军的闪电战一样,双方的根本利益冲突没有解决,尤其是东吴对刘备集团的利益需求。

更长远的战略上来说,我到不认为打荆州是一种战略最优解,因为东吴占据的荆州部分,有大量的沼泽与浅水湖泊,江汉平原的战略缓冲对双方都是一种互相攻伐的阻力,江夏有翼际山和南北山脉的天然优势,可以有效缩短防线,战略纵深越向东,东吴越有地利,兵力布防越集中在群山间。

同时,吕蒙个人认为打下荆州能守,这是事实,打下徐州一带则不能守,哪怕守也要投入许多人和资源,这也是事实。

但如果从全局来看,刘备集团的进攻能力与日俱增,并且主要针对曹操,关羽方面在湘水划界后甚至主力出动北伐,这才给了东吴偷袭的机会,能反应出刘备在湘水划界后对东吴的防备心理大大减少,在汉中一带的布防也能看出他的进攻策略,开始规划凉州与雍州的进攻计划。

比如由魏延担当汉中太守,而最精锐的张飞万人部队则在阆中,这里可能有两个可能,一是打算让张飞往东入上庸联合关羽包抄南阳盆地,二是随时北上支援汉中北伐,毕竟当时汉中屯田还没规划起来,大量兵力放在前线又不打是很浪费口粮的。

基本上能判定刘备当时仍旧想办法寻找机会撕开雍州的防线缺口,诸葛亮在兴势骆谷的烽火台,以及刘备让人在白水兴建的馆舍,都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做准备,尤其是当时曹操快病死的情况下,曹魏被动摇的很深,腹地多次连续叛乱,还有多次有重要人员被杀伤。

而地理角度上来讲,刘备进攻凉州雍州再到并州的路线远比孙权拿下合肥后安全进入青徐中原腹地的成本要高,一方面祁连山还有西北山地阻碍,另一方面刘备进攻的地区,包括许南平原还有长安一带连接许都的山地,都是直接威胁到曹魏政治核心地带的路线。

许都、洛阳、长安,三处形成了一个横向的防御体系。曹操时期的防御路线是,西线以长安为核心,连接雍凉,并且有入蜀打算,但最后被刘备反扑拿下了汉中。南线的防御则是以南阳盆地为主,依靠宛城襄樊为中心,占据前线天险缓和许南没有防御手段的尴尬局面。

刘备对南阳盆地的进攻方针,就是通过关羽北伐与上庸一带C字形包抄,让南阳盆地依靠汉水防御的单线策略失效,一旦张飞精锐部队能通过上庸进入南阳盆地,曹魏防御就必须放弃汉水南岸的襄阳,樊城要面对的也是两侧受敌,而且南阳盆地西侧基本没有太多天险,守不住山口水口就必须后撤,否则有可能被人堵死在盆地的入口,无法撤退回许南布防。

而最神奇的是,洛阳位于许都西北,假设陇右或凉州失守,长安就要在群山包围间被围,失守可能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曹魏坚决把战争堵在有效地形内,避免长安失守后蜀军可能通过三门峡进攻洛阳的可能。

不过比长安,许都的危险更大,因为许都和中原腹地是没天险的,突破许南以后就是轻松拿下许都,跟着就可以从东与东南封死洛阳。

同时,从雍凉跟北荆州达到这一战略目的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正因长安、洛阳与许都这种特殊性,所以曹魏肯定是拼命死守关卡险要,绝对不会在还有能力的情况下放任刘备控制天险,自己却退到平原去防守,没人会做这种傻事。

这就是孙权比刘备的最大优势,孙权有的是合肥与青徐富裕的土地,并且可以将所有兵力倾注于一线,而曹魏防御因为政治中心集中在西侧并且互相连接,无可避免必须不断加强应对刘备更猛烈的进攻,也既是说刘备进攻到一定程度,孙权就会有北上的机会。

吕蒙认为打下来要七八万人防守的前提,是孙权先刘备一步主动进攻吸引火力,而事实情况根据鲁肃的构思,与刘备的平衡关系更可能是让刘备担当啃硬骨头的狗,东吴可以趁着曹魏主力防守政治要地与天险时,趁机拿下最富裕的腹地。

这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吕蒙或许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过于苛求战略主动性,转而将这种需求输出到眼下最能拿到的土地上。

目前来说还是没有迹象显示刘备有计划在汉中后进攻东吴的,反而有直接证据证明刘备仍旧打算进攻曹魏,而湘水划界到击退张郃后,刘备是有多余时间和部队可以抽调到荆州重新夺回三郡,没有这样做选择了汉中,我觉得可以反映出刘备仍然严格按照隆中对执行战略计划。

双方如果翻脸,根据隆中对与鲁肃的榻上策和事因应现实的修改,最早也是等刘备获得了南阳盆地,开始威胁许都,西北方向拿下凉州,同时又对长安产生威胁,开始C字包饺子以后。

那么曹魏军队必然集中在西线,而又因为许南被断绝,曹魏军队会被迫分成两路,西侧防御刘备,中原腹地要防御孙权,而许南和合肥之间的大量城池,就要考虑被人夹击的可能。

无论什么情况发生,曹魏军队必然被捆绑在太行山一侧资源政治中心,而从东吴角度来讲。

因为曹魏会投入大量资源保护西侧与许都,就跟苏德战争包围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一样,刘备跟曹魏互相损耗,谁都不可能放手,哪怕刘备胜利,最终也是东吴得到最富裕的土地,刘备拿到一片经过高烈度战争后的残土,再想跟东吴对抗获胜可能性很低。

我到不认为孙权打不下来合肥,而是投入的资源力度不足,多次都是以掠夺为主,只有较少几次是认真打,当然内部制度和势力牵制他能投入的资源上限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孙权减少对合肥的进攻,以配合刘备骚扰曹操为主,让曹操把注意力转移到刘备身上,自己再一次性投入极大量资源迅速进攻合肥,也不要犯下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张辽那次,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合肥很大几率被拿下来,最后旧城不就被抛弃了么,当然这个时候孙权意识到问题太晚了,人家已经有足够资源和时间来重新应付东吴的新策略,蜀汉那面诸葛亮都快歇气了。

孙权方面主要抓不住什么时候该是配合刘备骚扰,什么时候又该是为自己利益战斗。


user avatar   sai-bei-hai-do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郭艾伦实名谴责某大学教授,表示「你不配做中国人」,究竟是发生什么事? 
  唐叔虞封晋,是因为史官说君无戏言。既然西周初年已有史官记事,那么为什么到公元前841年才有确切纪年? 
  如何评价从唐肃宗到唐宪宗这五位大唐皇帝?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可能的发展会是怎样? 
  为什么诸葛亮远征魏国、劳师远征,对阵国力兵力都占优的司马懿等人,并能把他们逼得当缩头乌龟?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么样概念? 
  历史上有没有拥有类似霸王色霸气的人?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古代有在海岛上设县的例子吗? 
  为什么清朝侵略明朝打下中国,当代国人却不以之为耻辱? 

前一个讨论
古代有没有篡位后不改国号,依然以原先国号,然后当上皇帝的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欧洲国家的现代文化输出较弱?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