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底下支持混乱博物馆的好多都在煽情啊……
看不懂不是混乱博物馆的问题... 看不懂你不会查吗……
我以为科普是科学普及 观众都看不懂那他在“普及”什么?
更何况还有大量的事实错误...
夹带一句: 刘大可所表现出来的 对于知识的态度 也实在是让人难以喜欢上
——————三分钟前—
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厉害 每期都介绍了不一样的知识
虽然都听不懂
(能做到都听不懂 我觉得也挺厉害的)
后来翻了翻 居然都是一个人“写”的!
隔几天就更新一次呢!
而且作者还兼解说!
现在看了看 啊!洗稿实锤!
上次看了一期巴赫的,又看了一期有关数学的,心想:这视频做的什么垃圾东西,完全不专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到处抄袭就不说了,明显视频作者对他们介绍的东西基本没有了解
别瞎科普了,所以说有的时候很反感科学界之外的这些作者来做科普。把一堆废话乱讲一遍,而且都是些说过了几十年的大空话,这也叫科普?
何况视频内容也没有什么一贯的主题,看来还真是油管热门的随机搬运呵
谢邀
并不是。
视频的标题很具有噱头,但是内容是在卖弄二手知识。
我为什么说是卖弄,因为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的,无非就是到处搬运一些概念和内容,然后剪在一起,造成一种视频内容很牛逼的感觉,其实一点也不牛逼。
知识创新者和知识鹦鹉有很大区别。知识创新者使知识更简单可靠,知识鹦鹉则希望知识复杂低效,以保持自身的话语权。很遗憾,视频的作者就是后者,看他的微博就知道。
和人辩论的最基本素质,就是能够允许自己被说服,看他微博评论,不到两句就开始人身攻击,并且保持一种自己很牛逼的样子。
学习的三阶段,求知,求思和求辩。在和人辩论之前,你是否真的完全掌握了知识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很遗憾我没有从视频作者身上看到前面两点,我看到的全是他靠二手知识装逼以及靠噱头不顾吃相的样子。
说老实话,我觉得真正的好科普视频要数央视的《走近科学》和《探索发现》的系列节目,虽然走近科学被广大人民戏称为《走近白痴》或者《走近迷信》,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走近科学特别成功,因为小学生都看得懂,还能够教育人抛弃迷信,培养科学思考的角度。
和十万个为什么比起来,现在这些中文科普都是垃圾。本事没多少,脾气都不小。一个个都是借着科学的皮牟利的商人。
前几天看一个评价很好:“一只公鸡他下蛋了,让鸡怎么看他,鸭子怎么看他,大鹅怎么看他”
视频是抄的,图片是盗的,最多就费劲翻译一下可能还是错的
一个北交本科的还想自夸,不行,只有上交的才可以 . .
但凡一个学过普通动物学,对这玩意有点印象,都不会把双壳纲的出水口当成嘴
不一定是,甚至有的内容有误导之嫌。
仅看过一期,就以这一期为例
《怎样补偿胶原蛋白》:
但我偏不说他胶原蛋白方面的问题(皮一下就很开心)
其中2:20s左右提到由于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故适当补充维C可助胶原蛋白的生成。
但是又提示了维生素C摄入过量会导致中毒,此处配图使用了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几种水果:樱桃、猕猴桃、柠檬。
如下图
这里的话原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和图片配合后却容易导致误解:是不是这些维生素C含量极高的水果吃多了也会导致维C中毒呢?
实际接触过医学教育的盆友都清楚,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维生素,这一点决定了它的中毒情况发生几率相比其他脂溶性维生素是少之又少的,维生素C的过量摄入受到排泄的制约,简而言之就是吃多了维生素C会被尿出。
但是也并非维生素C绝对不会发生,比如摄入太多,尿都尿不出去时:
以具体药物为例,某品牌维生素C泡腾片的过量服用不良反应是极为明确的:
该品声称每粒含维生素C 1g ;而临床实际比较常见的维生素C中毒大多是长期的 且 过量的(2-5g/日)服用诸如维生素片和泡腾片等制品。
同样是维生素C为什么水果导致的维生素C过量服用现象就少呢?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食品营养成分表【1】:
可查得:
樱桃:每100g樱桃,可食部占比80%,维生素C含量10mg/100g;
中华猕猴桃:每100g猕猴桃,可食部83%,维生素C含量62mg/100g;
柠檬:每100g柠檬,可食部占比66%,维生素C含量22mg/100g.
而实际食品食用(外暴露)摄取维生素C的含量为
其中C表示每1000g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EP表示可食部占比,
A表示每100g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则欲达到类似泡腾片的维生素C过量(假定单日2g)效果,分别需要食用:
樱桃 25000g,即50斤;
中华猕猴桃3886g,即约8斤;
柠檬13774g,即约28斤。
此外人体吸收营养素是存在损耗的,实际为了吸收达2g每日的维生素C,需要吃下去的水果量可能远超上面的计算,我们很容易看出来,食用水果是很难造成维生素C不良反应的,除非:
1)有人的肚子能装下这么多水果而不吐,胃袋够大;
2)此人觉得买这么多水果一天吃掉不嫌贵;
3)这人不怕长胖、血糖出现问题。
4)这人能忍住柠檬这种变态的酸味
综合以上,这一小段的视频实在是有点误导的可能,故强答一波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不是。
并没有看很多期,大约看过十来期的样子吧,如果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可能只会看一期,因为他没能完成一个留住我的任务,知识本身也没解释清楚,科有余而谱不足,不敢妄意是在卖弄知识,但确实给我一种光顾着自己讲自己知道的东西,但忽略了观者感受的印象。
先说个基本论点,我觉得好的科普的基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发兴趣。
混乱博物馆在引发兴趣上做的并不太好……
但为什么混乱博物馆可以成功呢?
我觉得是制造了“奇观感”!
有一个回答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给他5岁的女儿看《混乱博物馆》,女儿每期都能看完,很显然5岁的小女孩不太可能理解“rs3827750位点A型个体更容易有游离耳垂”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颜色鲜艳的画面和语速较快的声音,都能吸引孩子继续看下去。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混乱博物馆》里几乎没有镜头会长过5秒钟,他们会以一个2-3秒的固定频率一直更换“美丽”的画面。我猜这是为什么一个5岁的女孩可以坚持看完的原因,在她看来,这和其他动画片的区别并不大。
而对于成年人,其实类似,我真的觉得,能看懂《混乱博物馆》真的在说什么的成年人,应该是万里挑一,除非你刚好受过相关知识的专业训练,否则即使是普通的科学爱好者,都会被视频里频繁出现的专业词语搞得晕头转向,而他的语速又是如此之快,在你还在反应什么是“A型个体”的时候,“游离耳垂”和“附着耳垂”两个“字儿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词已经接踵而至,让你应接不暇,你除了张大嘴继续听下去已经没有了其他选择,看完视频之后你其实和那个5岁的小女孩没任何区别,你也不知道他说了些啥,你也无法对他描述的知识产生任何“兴趣”,因为那实在太深奥了,但看起来真牛逼啊……
当然大多数视频的结论在你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是能看懂的,例如这个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所有永动机的尝试都失败了;人类长头发是因为虽然头发没用但主管头发的基因有其他用所以捎带手的就长了头发;夜空是黑的是因为宇宙大爆炸和红移效应……但这和你看了一个电影之后知道超人比蝙蝠侠厉害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稍微总结一下《混乱博物馆》的几个特点:
这些特点造成的就是一种感官奇观,丰富的知识,画面美,节奏舒缓,但不知道他在说啥,听得懂30%就是胜利,没关系,反正看这个感觉很牛逼的样子,似乎也能学到知识。
所以,就我而言,无意冒犯,《混乱博物馆》是披着科普外衣的科幻大片,目的是引发注意,而不是引发对于科学的兴趣。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出,但我恐怕也不会浪费时间讨论了……谢谢。
不是。
最近准备考试没去了解万精油和刘大可先生的争执,但是我的确看这个栏目不爽很久了。
前两天你们不是十分热衷于谴责《爱情公寓》抄袭美剧吗?
《爱情公寓》就是在互联网没有村村通的那个年代欺负那些没途径看美剧的人的。
我要跟你说《混乱博物馆》跟爱情公寓的做法没区别你信不?
那个刘大可先生就是欺负那些听不懂英语,上不了YouTube的人的。
《混乱博物馆》里的视频绝大部分素材来源都是YouTube上的科普视频或者纪录片的资源。他的工作甚至做的比B站上的YouTube搬运字幕组还糟糕,好好的科普视频被他这么一转录,反而很多信息被省略掉了,导致科普效果严重下降。
举个例子:
这是混乱博物馆的一期关于堵车的视频:
这个视频科普了一种叫做“幽灵堵车”的现象,最终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案引向了这一期的广告主:车轮驾考通App
然而,实际上,这一期视频从文案到大部分素材,都是来源于YouTube上的“The Simple Solution to Traffic”(附38国字幕)
YouTube打不开的可以去B站看搬运的:
原视频给出的“幽灵堵车”解决方案是用自动驾驶、车辆之间信息交流进行行驶的优化。而混乱博物馆为了将话题引向广告,解释说大家只要认真文明驾驶就可以避免幽灵堵车。。。实际上,即便街上全都是遵纪守法版的藤原拓海,宏观的幽灵堵车也无法避免。这个话题没讲透就戛然而止,对于“科普”这个标签来说,是大罪。
打着科普的名号为了盈利而进行误导,这招致了我的愤怒:
说白了,《混乱博物馆》本质与那堆三流洗稿“作者"没区别。我讲的很清楚了,我不是不赞同知识分享,但是坚决反对不劳而获!
将《混乱博物馆》认作是科普,无异于是对“科普”二字的玷污!
利益相关:
以后谁再在我的评论区把我当成混乱博物馆的作者,我就打爆谁的狗头。
有评论指出事发地点是东门外,已查证并进行了修改(楚天都市报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0dv6HqArPIqGR1-LjRRS_w,报道中有事发之前学生围观致狐狸受惊的猜测和事后学生积极努力抢救的细节)。昨天匆忙作答时仅回忆了当时在朋友圈看到的信息,对事发地点的说明确实有误。本答案其他部分不做改动。
————————————————
有一个背景是:为了满足群众心愿,让白狐狸珈珈与此前在山上安居的红狐狸珞珞早日相见,学校保安把白狐狸从出没的狮子山逮到了红狐狸在的珞珈山。学生经营的宣传平台还为此做了特辑,希望看到两只狐狸“谈恋爱”。
白狐狸被撞死事发于东门外的马路上。
校园里被遗弃的宠物狐狸成为网红并不是什么好事,只会鼓励市民将类似的宠物继续遗弃在校园里。此后如果继续出现类似事件,不仅有动物伤人侵权之虞从而成为师生安全的隐患,也有可能挑战目前我国的动物保护监管体系。
愿白狐狸珈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