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有一个好兄弟,他叫大狗哥。
毕业以后,各奔东西,我只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见到过他。
我们已经有三个月没联系了,不管我发什么样的朋友圈,他都不会点赞。
我问别的同学,为什么大狗哥不理我,是我哪里惹他生气了吗?
那位同学告诉我,大狗哥在三个月前,已经因病去世了,享年25岁。
我震惊,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我给大狗哥微信留言,“对不起,兄弟,我到现在才收到你死去的噩耗,很遗憾没能去送你最后一程……”
三分钟后,大狗哥发来信息,“滚!去你妈的!”
原来,那是一个玩笑。
大狗哥说,“我不给你点赞,是怕刺激到你敏感的心。”
原来,大四快毕业时,我早上买油条,带的钱不够,借了他三块二。
大狗哥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怕他的点赞,变成一次次无形的催债,他的情商真的很高。
我赶紧把钱还给了他,说,“以后每一条朋友圈都要给我点赞哦。”
这时,我突然害怕起来,那些朋友不给我点赞的人,是不是都因为我没还钱?
打开微信好友列表,我一个个回忆,有没有借过他们钱。
实在想不起来,我就去问他们本人。
“你不给我朋友圈点赞,是因为我没还你钱,怕刺激到我吗?”
“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果然是这样!我真的太聪明了。
虽然事情我都太不记得了,但听他们说,那些钱,有买牙膏时借的,有买饮料时借的,有坐地铁时借的。
我把钱还给了他们,一共123.45。
他们全都给我朋友圈点了赞,我们的友谊之火,也重新熊熊燃烧了起来。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有人不给你朋友圈点赞,那你一定欠他钱没还。
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
当然,你不会问的,因为你并不打算还钱。
首先,关注一下朋友圈你每发一条都点赞的人,是你的什么人。
如果你的身份是学生,这个逢圈必赞的人,也许是你的死党,也许是你的发小,还有可能是你的舔狗。
甚至男女朋友之间,很熟很了解内种,都做不到条条点赞。
如果你已经走上社会,则逢圈必赞的人,往往是有求于你的乙方,你的直系下属,还有可能是你的仰慕者。
这个仰慕者概念非常广义,也许是你人格魅力吸引来的,或者是技能才华的受众群,还有可能是对方认为你是潜在客户,或者认为他自己是你的潜在受益者。
但你细看会发现:
学生群体,越是同一个圈子里关系坚若磐石的,点赞越多。
社会上恰恰相反,越是同一个圈子里关系铁或者处于同一条利益链上的人,点赞反而不太频繁。
道理很简单:
点赞象征着一定程度的人格站台,学生之间没有太多利益输送,则乐于把关系表露在明面上,而社会上利益关系是主轴,则更偏向于把关系隐藏在桌面下。
因此,从来不给你点赞的人,并非对你视而不见或者满腹非议。
他只是不想把自己和你的关系露出水面而已。
因为一个赞,是一个圈子的人都能看到的。
人多了,眼就乱,嘴也杂。
我不给你点赞,有时候反而是我想保护你,你要是想多了,那你心可真脏啊……
别以为没有人注意这些,如果你在一个群体里,被众多人视为可以输送利益,信息,乃至情绪的源头角色,就一定会有几双眼睛盯着你。而道行浅的往往不自知。
我就曾经是内个道行浅的。
曾经就有人问过我,说我朋友圈留言对某某的称谓和语气都不太一样,回复频度也明显高,是不是跟他比跟我们更铁。
我当时就惊了,心说竟有如此体察入微的人成天盯着朋友圈做统计,大大出乎意料。
而我偶尔跟人家贫几句,只是觉得他是个逗比。至于利益输送,我穷的裤衩都快当了,真的是一条松紧带都输送不能。
就这,都能打翻醋坛子。我佛了。
从那往后,我看见谁朋友圈有意思,琢磨琢磨,我们是同一个圈子的人,好的,我宁愿把想写的评论小窗说给他,也不敢留言在朋友圈里了。
是非,满世界都是是非,遭不住。
至于点赞,我现在只给一种言论点赞:
“他说了我想说但基于种种原因不敢说的话。”
我赞。
掉坑经历越多的人,越是惜赞如金。
反之,点赞狂魔也未必是条条都认可你的观点。朋友圈是熟人圈,赞的意思大概就相当于你推着二八大梁从胡同口出去,准备上班。邻居张二哥正提着棉裤从街角公厕解手回来,你俩走个迎面,他对你点了一下头。
这是熟人之间的一个零成本礼仪,仅此而已,勿做他想。
从来不给我点赞的人,遇上事该支持我的照样支持;每一条都给我点赞的人,遇上事我第一反应出来能助拳的人,肯定不是他。
因为泛泛之交,才需要以赞论交情呢。
比起从不点赞的主儿,我更关注的是另一个人群,他们有如下特点:
1:主动加的你
2:非利益往来人群
3:加你的理由大都是“交个朋友”之流。
4:添加以后基本零沟通,无赞,无评,无会话。
5:他没屏蔽你,但他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
遇上这一路老隐身人儿,我都看他几个月,印证上述几点后,基本就开始拉警报了。
道理明者自明。
我是下手比较利落的脾气,跟这类“朋友”一旦脱离同一个圈子,基本上就是我屏蔽他的时候。
拉黑不至于,没怨没仇的何必显得格局逼仄,但屏蔽或分到一个没人的组里,在所难免。
说真的哪怕加我开口借钱,我都踏实。就怕这种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来了又不说什么事,也不让我看他有什么事。
忒鸡掰渗人了……
其实咱想想日常社交,对照一下朋友圈社交,能大概总计个一二。
线下社交里公开场合不跟你论兄弟,但私下话也多事也能办的人,往往是挚友。
线上也是类似的,朋友圈就是个公开的广场,群也是,在这俩地方对你默然以待的人,真未必是坏人。
关键还得看你俩的小窗内容频不频,分量重不重。
一个赞半句评的事儿,谁要是真往心里去……可能还是太闲。
总之,槽边往事的读者总能相处得特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