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国外待久了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中国了?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为了孩子啊!我来谈谈作为一个“残障儿童”的母亲,为啥回不去国吧。


知乎有个问题,如果产检发现孩子有问题,是否应该打掉类似的,大家几乎清一色表态打掉,害人害己。但是在美国,作为一个“残障儿童”的母亲,我感觉不是这样。【根据评论此段注释:我想表达的是“残疾儿童”不是“害人害己”,而不是说该生下来。至少我没觉得孩子害了我。补充说明我孩子产检一切正常。本答案不讨论产检有问题是否应该生下来。本答案重点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家长回不了中国】


儿子现在在上幼儿园。因为他的病,学区专车接送到家门口,或者到他的治疗点。教室为他专门增加了一个老师助理,因为他需要人帮忙才能上厕所啊,吃饭啊。政府也为他提供一个月20个小时上门免费的保姆服务,让我们父母可以偶尔出去约个会放松放松。他可以选择全时间或者部分时间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在助理帮助下),其他时间治疗。我们学区残障小孩毕业时英语和数学达到优秀标准的超过40%。这个值比加州正常儿童的平均值30%多还高。


当然,也是我所在的学区对他们特别好才这样,而且我们区房子很贵房产税也很贵,所以也不算完全免费福利。房产税贵所以学区资金非常充足,所以有足够的钱支持特殊教育。不是全美国都这样,毕竟美国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靠钱说话。但是,回国的话,这样对特殊儿童的好区,大概一个区都找不到吧?即使有钱也没用吧?在美国,至少拼命挣钱,还是可以让宝宝活得有尊严快乐。


以上的是政府或者学区提供的“免费”服务。收费的私立的服务,或者靠捐赠的非赢利机构的服务也很多。家附近有专门开设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游泳馆和体育馆,健身房。里面的老师都是有特教硕士学位的专业老师。


儿子现在有很好的康复治疗,学校也有好朋友。我虽然不指望他大富大贵,但是觉得他平安快乐地过一辈子,还是有希望的。美国法律保障他21岁以前免费受教育,治疗的权利。21岁后如果不能找到工作也可以拿一辈子的social security。这是全美国范围对特殊儿童的保障。有这些保障,我可以放心生二胎生三胎,完全不用担心老大成为弟弟妹妹的负担。


总之,我感觉,美国把有缺陷的人当人看。中国可能人太多了,很多正常人都得不到正常对待,何况有缺陷的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回不去咯。


—————以上是原答案—————

评论区这么多反对我的甚至批评我骂我的,很形象地说明了回不去了


user avatar   neryspry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尝到了欧美对自我实现以及个性化价值追求的甜头,回头很难再去适应国内那一套以实用主义和现世主义为主流的单一又苍白的主流价值观和集体思维方式。

在国内,这个时代的人们大多在咬定牙根不断攀爬,以期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更上一层楼,极少数派真正在心底安于“修篱种菊”的精神层面的自由风雅。即使当工作已经充斥了你的生活,夜深人静时也总会有种不安包围着焦虑的你。比如亲朋好友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一个好的职业就是一个不会被社会主流所淘汰有竞争力有钱途的职业;比如当下错过一个风口,只需要寥寥几年,本在北上广买房的时候出了国,之后又错过了这两年的区块链,所以当你还在为小康奋斗的时候,你的朋友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看啊,你被外界一次次嵌入条条框框里去judge,明白了国人的幸福感普遍都依附于外界的评判和比较,你耳边萦绕着无数嗡嗡作响的声音,他们试图盘踞着你的头脑,篡夺着你对自身生活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权。

在欧美,一个社会的多元与开阔,不只是追求成功成才,更多的是乐于成人。人们普遍都活得自在、开阔,很多西方人的幸福感来自于自我实现,一切都是围绕“我”发生的,“我”可以自由地思考、决策、行动,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我,享受创造、体验和分享的乐趣。年龄只是数字,不存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的所谓规范,而婚姻亦只是选项,并非人生的“标配”。而且没人会来对你的人生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欧美国家处于高福利且社会阶层流动性低的社会,不说什么社会底层高层,但是的确没国内这么分的清楚。那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内心很敞开的在一起交朋友,圈子里有小职员,有中层,有领导,有从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都能比较容易地聚在一起,因为大家都对其他人正在从事的职业怀着热忱和尊重,认同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非金钱名利类的价值(如审美、情感、体验、意义)。而你回国之后,就会有一种“水土不服”之感,朋友、圈子、工作、收入、社会层级、婚姻等等这些等级分层明确的东西全部都得重新去适应。

于是,在国外留学漂泊几年的你,打算抛弃国内流水线式的“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模式,转头过一种更主动、自由、开阔的生活,纵使后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倒不是说一定对前者抱持偏见,可能也仅仅是不习惯它成为强横的“默认出厂设置”,进一步绑架个体的自主意志,好像特立独行就是该受到大众的唾弃,就是异类、loser。

的确,当下平等主义已经长在了欧洲社会的骨子里,这多多少少摧残了年轻一代为了物质生活而热血打拼的精神。同时,欧美教育看重独立自主自由、探索创造的精神,刚毕业的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增长社会知识,探索新的世界,开拓视野,而且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自己规划,自己心里门儿清。而国内传统上给教育描摹的目标就是好工作和挣很多钱。国人对人生的成长模式模式化框架化,凡事都要权衡利弊得失。可当孩子们最终发现自己在被教育中被忽视了自己的情怀,那他就很有可能会不惜冒生命风险去找到自己的情怀。他们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不是衡量利弊就能决定一切的,我要弄明白“我到底为何而活” ,而不是规划好的“怎么活”。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现在盛行实用主义也是情有可原。西方人在飞翔,中国人在攀爬,飞累了可以歇脚,攀爬容不得休息,悬崖在身后追,你一个闪失,你脚一滑,就会跌落万丈深渊。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完成部分脱贫,我们还在夯实物质基础的高速发展期,现在驱动很多中国年轻人打拼的主导原因就是害怕变成社会底层或者买不起一套房子这样的恐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你在社会的哪个阶层,谁也不能预知两年以后,是否还能保有现在的稳定生活。因为社会变革疾如旋踵、无常莫测,想想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疾风知劲草,现世生活的压力,使我们无暇顾及诗和远方,只有疲于应对眼前的苟且,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最没有风险的生存方式。因此,在这个阶段当然是根本性的实用主义!诗词歌赋尚在远方,何况国人本来就勤奋踏实爱拼搏。无论日后回看它取得多么惊人的物质成就,除了本能地归罪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差异和体制,我们每个投身其中的人都对时代里价值和意义的缺失负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期望再稍微高一些。

但也正是这种焦虑,才使得我们这几十年突飞猛进,才使得中国新一代创业人能够获得蓬勃的空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没办法要求一个父辈在被践踏与羞辱的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存活下来的一代人,能够拥有欧洲在自由民主环境里成长的、积淀了上百年的自主心态。你既想要有欧洲国家完善的社会体系和那一套价值观,同时你还想要有中国这种人人创业、奋力拼搏、快速发展的社会风气。那就太贪心了,你永远也不会快乐。

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继而被中国目前单一的主流价值观念框住,在前进时摔倒了,你要责怪这条路太坎坷吗?你当初做出回国的决定时不是已经理智分析过了吗?说到底真正框住的你的其实不是环境,而是你对自我价值的定义在动摇。那既然自己选了这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但你若觉得你的回国决定越来越成为你的一种心理负担,那只能说中国的主流市场不适合你,你还没有具备在国内竞争的资格和能力。

最后,不管是读书结婚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还是开阔自由的诗词歌赋人生哲学,没有人可以下判断说主流的就是正确的,在中国你依然可以活成你自己。而且,以任何一种价值观去倾轧主流价值观,不仅仅是螳臂挡车的,多少也会挟带些“偏见”的。我们不能奢望也无法改变当下潮流的方向,但我们可以站稳脚跟,拒绝逐波逐浪、与世浮沉。你要清醒而自知,即使在时代的裹挟中踽踽独行,有一天或许也能寻得小分流小共同体的安慰,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内心,接受多角度人群的价值观。爱自己爱他人,才不用畏惧未来。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你羡慕我无牵无挂,活得潇洒;我羡慕你热菜热饭,家里有她。”


user avatar   yiruo-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吃喝玩乐、职业发展这些,都不是事儿,两边都能适应。

唯一让我觉得无法接受和融入的,还是国内社会单一的价值观


你在国内谈“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收到的回复如下:

“那是因为你有钱”

“你二环有N套房吧”

“失败的人都这么说”


你一个女的30多岁,没结婚:

“老大不小了,别挑了,再过几年嫁不出去了”

“这么大岁数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啊?”

“学历再高有什么用,还是嫁不出去”


你愿意辞职去旅行,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

“不务正业,瞎胡闹”

“那你收入哪里来?有房没房?打算买房吗?”

“你不结婚生子?父母怎么办?”


国内社会有一套标准答案

仿佛人生有一条“正确”的道路,仿佛人生唯一的目的是赚钱、买房、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穷 = 可耻;不喜欢赚钱 = 没出息;选择租房 = 没远见

年过30岁 = 该结婚了 (或者 人 = 该结婚)

跟父母关系不好 = 不孝顺

中产中年 = 焦虑 + 烦恼 + 压力

名校毕业 = 理所应当高薪工作


然鹅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人人对“人生巅峰”的理解和对自身人生的意义理解和态度都不同

我为什么要因为“不同”而被迫承受没来由的审判和歧视?

这样的三观差异不仅来自社会大环境,更令人无法排解的是,

它们亦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


━┉┉┉┉┉┉┉┉┉┉┉┉┉┉∞┉┉┉┉┉┉┉┉┉┉┉┉┉┉┉━


我的美国妹妹,大学毕业以后先去北海道学校教了一年英语,又跑去首尔郊区学校教英语,挣的工资不多,够养活自己。

美国妈的脸书状态,I'm proud of my adventurous daughter!

我闺女勇敢闯荡外面世界,真棒!


我好几个美国朋友,30多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自己的兴趣,决定返回学校读一个与之前经历完全不同的专业。

没有人念叨他们,这个专业能挣多少钱,你怎么还不结婚,打算什么时候买房。


我的女生朋友读博,所有的家人朋友全部真心替她的选择高兴并给予无限支持。

没有人为她操心“女博士嫁不出去怎么办”,“30岁才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我脸书上加入了一个女性影响力的分享小组,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在里面发帖自我介绍。

有单身女性三四十岁,到国家公园保护区从事环境研究;

有单亲妈妈带着几岁的女儿环游世界;

有的人结束了错误婚姻获得重生;

有的人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们说,Life starts at forty.

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一个成年人有权做出选择,并且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工作、婚恋、怎么过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选择。

无论旁人有没有同样的理念,他们可以尊重我、支持我,

但不会以自认为正确的三观企图说服我、干涉我。


━┉┉┉┉┉┉┉┉┉┉┉┉┉┉∞┉┉┉┉┉┉┉┉┉┉┉┉┉┉┉━


回国一个月后,我把一众公众号全部取关了。

选题千篇一律:焦虑,贫穷,买不起房。

我退出了各种群,因为人们总是在谈论:

房价又涨了,怎么办

新发了某个币,买不买

新出了某个项目,投不投资


人生很短,值得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活得开开心心。

人生很长,不必像赶场做任务一样,必须在xx岁之前达成xx成就。

就算40岁开启一个新的领域,也还有至少10年20年30年去探索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


喜欢赚钱不可耻,不喜欢赚钱也不可耻。

想结婚没毛病,不想结婚也没毛病。

但我接受不了,在没吃你家大米的情况下,你跑来肆意评价我的银行账户、职业发展、婚恋、个人选择、兴趣喜好,将你的或者所谓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加在我身上。

千金难买我乐意。


三观无对错,只有不同。

回国两个月,很难与旁人产生共鸣,强烈感到融不入国内社会。


user avatar   ding-xi-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是因为国外好才留下来的,是因为在国内被不公平对待才留在澳洲的。

第一件事小学,家里条件很差,一个班50人两个贫困生,我是其中之一,小学老师直接在课堂上和我们说,他去家访,XX家和宫殿一样,别看我们现在成绩比XX好,以后肯定没别人有出息,毕竟基因不一样(微笑脸)。

第二件事中考,南京江宁区人,当时南京最好的高中是南师附中,我成绩到了分数线,但是由于我是江宁人(南京的偏远地区),所以要比南京市区的孩子高10分才能去,但是我没高这么多,所以去了金陵中学。我非常爱金陵中学,但是我作为一个中国江苏南京人,在中国江苏南京受到歧视,我真的比在国外受到歧视更难受。(微笑脸)

第三件事大学毕业,大四下的三个月,过得生不如死啊,我妈妈的亲戚,八大姑七大姨,天天和我妈说,女孩子高学历不容易嫁出去balabala。。我妈妈被别人逼了,就来逼我,我妈妈是个性格柔弱的人,我不怪她,我就安静的听着她骂我,但是最过分的事,吃饭就骂养了这么多年嫁不出去,睡觉也不让我睡,晚上12点用钥匙开我卧室门掀我被子让我嫁不出去就别睡了。

但是,我留在国外了,家里亲戚就闭嘴了,还说外国人都这样,爱自由,告诉我妈妈要体谅我,在国外的人都这样。瞬间变脸。(微笑脸)

我没有办法回去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一回去就会被逼着跳楼吧,可是我还不想死。

后记:吓死我了,一上来一千多个回答,三千多个赞,我尽量回复每个人啊,需要点时间,谢谢大家!

如果大家想了解澳洲学费,开销什么的,移步另一个回复啊,我一共就两个回复。

后后记:我来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我小学家庭条件很不好是因为爸爸生病,很严重的病,家里只有出项基本没有进项,但是上天怜悯,高中的时候好了很多,基本能正常生活工作了,家里也好了起来。我具体说一下,是肾病,不能吃盐也不能吃蛋白,现在在吃中药。

大学毕业,我妈让我结婚,我不愿意,说要我结婚我就去跳楼,我妈给我了45万人民币,说这是给我准备的嫁妆,拿了就滚吧,再也不管我了,我就拿了来了墨尔本。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我和爸妈现在和解了,我16年一拿了永居就帮他们提交了移民申请,他们最迟后年应该就会过来一家团聚了。

再说一句,他们是爸妈,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内部矛盾,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user avatar   zhen-xie-pen-z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日本5年没有回去了。

简单而言,就是没钱。

一年语言,两年硕士,工作至今快三年了。

读语言的时候想家,想家乡菜,回去过两次,

后来读了硕士还惦记着回国,但因为暑期实习什么的终究还是没能回去。

因为太久没回国,出国前就谈的恋爱也凉了。

工作以后更是没有一个整假,最多就休息三五天,而且自己那份回国的心思也淡了。

家人有自己的生活,平时微信问候一下足矣。

除此以外在国内也没什么牵挂。

朋友圈已经完全在日本,从一开始举目无亲,到现在出门逛街偶然能遇到熟人。

而国内的朋友从偶有联系,到杳无音信,再重逢怕要从头开始互相认识才行。

刚来时吃到日料就恶心,现在好歹习惯了些,但也并不觉得有多好吃。

东京中国人多得是,想吃什么,只要你肯下功夫没有吃不到的。

更好的一点是,东京有各国餐馆可供选择,欧美以外还有韩餐,印度菜,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土耳其菜,etc。。高中低端都有,可以换着吃。

虽然我还是基本都在吃中餐,偶尔吃吃别的换一下口味~hh

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回国以后工资大概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虽然国内物价低。。。但仔细算了算还是在日本能存到比较多的钱。

而且我专业不对口,日本因为少子化缺乏劳动力所以才招我,回国都不一定做得了这份工作。。。

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实现财务自由,可以坐在家里收房租和分红就过上体面的生活

那我应该还是会选择回国的。。。

加油赚钱!


user avatar   cheng-zhi-rong-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已经无法重返社会了,就这么简单。

以我在国外十多年的经验,在国外你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做生意,你的生活本质上与当地的社会是脱节的,这跟你有多少当地朋友,在当地人脉如何没有关系,从内心来说,那只是你的无关紧要的第二故乡,而对当地人来说,你是个一目了然的外来异类,这些都是永远无法克服和改变的

这就是说,很多在国内你会在乎的社会生活问题,在国外你是不会在乎的,因为你的潜意识里会认为那是他们当地人的事情,好赖都是他们活该,跟你没什么关系,你只需要关注治安和经济方面的信息就好。

对当地人来说,你则是个外来者,是个一目了然的异类,关系再好他们也不会当你是自己人,相应的,他们也不会用他们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去要求你,因为你不配。一些出国不久的人,会把这误认为是国外人际关系简单,其实只是你没资格进入人家当地人的心理圈子而已,你作为一个人际边缘人,人家不打算跟你深交,只维持一个最基本的应答模式,当然看起来简单。

然而回了国,你就等于重新回到了社会,你需要操心社会生活问题,你也需要操心别人对你的看法,这些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评论里有人拿在国内异地工作生活来对比,其实这是没有可比性的,你作为外地人在北上广合法落户,对你个人而言,你就是新北上广人,周围是陌生的异乡人,但总归是在人群里。

而在异国,我不太会形容,这么说吧,你周围是“电影里的人”,他们看你也是电影里的人,你和他们彼此都不会把对方当做真正的同类,永远不会成为一群。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我是在国外做房产中介的,每次我向华人顾客介绍本地房产,都会如实告诉对方,有哪几个前任房主死在那房子里,没有任何顾客对此表示介意,大家都表示谁会怕洋鬼啊。但是当我年轻时在国内做房产中介,一个房产的前业主如果是已故的,哪怕不是死在那房子里,顾客也会膈应。

而在中国租房的外国人,我也从未遇见过询问该房产是否发生过不好的事的。但是出国后,我在当地遇到的租户和买主,个个都会盯着公证书里的前任房主信息问个不停,我们这个地方,会把该房产建成以来的所有交易都写在公证书里,其中不乏“某房主某年某月在家中去世,之前不曾立遗嘱,按照法律某某条款规定,本房产由某某某继承”这样的内容,这可怜的前房主怎么死的,死在哪间屋,他们非要问个底朝天不可,除了问我还会向公证员和邻居打听,害怕会住不安稳。

说白了,你和外国人内心里是不把彼此视为人类的,所以也不害怕对方的鬼魂,你吃了这么多年肉,从未担心过什么牲畜半夜显灵找你算账,对不对。

此外,对于后代来说,你的下一代是祖籍某地的北上广土著,北上广会成为他们真正的故乡,他们在社会上会得到与北上广土著完全相同的对待,无论是接纳程度还是社交期待。

在异国这是不可能的,你的后代受到的接纳程度并不会比你高多少,尽管这是他们个人出生的故乡。


user avatar   song-guang-mi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姑姑是省文科状元。她不光文章写得好,也是我们家的颜值担当。90年代,当姑姑决定去美国留学时,爷爷奶奶不舍得,但全家人都支持她。

十年后,我也要出国了。去加拿大。

姑姑带着两个表妹从美国回来为我送行。一行四人去商场买箱子。姑姑就是美国大妈的经典穿着,T恤牛仔裤凉鞋。两个表妹是ABC,还有点儿自来卷。她们常年在圣地亚哥的海滩边玩耍,晒得很黑。对比之下我比表妹白了不止一个色调。选中了箱子,我们去收银台结账。殷勤了一路的导购员如释重负,跟姑姑唠起了家常。她小心问姑姑,我是不是要去北京上学了。姑姑笑着应承着,说这孩子很懂事。接着,导购亲切地问:“你们是山里来的吧?你说说,真是寒门出贵子啊。孩子以后有了出息,别忘了回家乡来,建设家乡!”


姑姑错愕,我也不知该如何应对。我看了看姑姑的穿着,看了看小麦色肤色的表妹俩,再看看镜子里的我……明白了,导购是把我们当从山里流窜下来的超生游击队了。



又过了十年,我回国正好赶上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学毕业五年后,同学们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开。

有人穿着西裤皮鞋,开着宝马赴宴。当然也有人还穿得还跟高中生一样。几个当年的朋友夸我,说我跟高二出去那时候一摸一样,甚至连发型,体重和穿衣风格都没变。

对啊,我看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真的跟十年前差不多。在国外待久了,对自己穿什么逐渐就没那么上心了。

我以前在国内挺虚荣的。不是我认可的牌子,坚决不穿。

出国后,可能是青春期终于过完了吧。也可能是没有了招蜂引蝶的需要。什么牌子的衣服我都能穿,只要面料和剪裁合适。重要场合需要穿西服打领带,但一年也就穿两三次。衣服嘛,自己穿着舒服,尊重dress code就好了。只要不是从事销售工作的,真的没有人在乎你穿的衣服是潮牌还是Costco牌。

这种不在乎的心态外化出来,可能在别人看来就像山里来的人。


开宝马的同学在跟当年的班花合唱了一首今天你要嫁给我后,把单抢了。

几个当年处得很好的朋友,以前真是朝夕相处无话不谈。一起翻墙逃课去网吧,被老师拉出去罚站好像就是前几天的事。

如今,除了举杯寒暄之外,哥几个竟然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我们互相让菜,翻来覆去地说当年的苦闷和狂躁,尴尬极了。

仅仅十年,我们已经成为了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陌生人。勉强连接着我们的,只有当年那些共同的记忆了。





十七岁,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祖国,来到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城市,睡在一张陌生的床上。

当父母那巨大的阴影和光环同时消失后,我才意识到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才能给我如此强大的勇气,独自来到外国闯荡。



Alberta省1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独立在课余时间工作。12岁至14岁也可以工作,但需要家长书面许可。留学生打工也可以打工,但区域被限定在校园附近,一周不能超过20小时。

高中生打工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是零花钱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只不过穷人家的孩子打工选择少,富人家的孩子选择多。

我在中国不仅没打过工,连家务活都很少干。


入乡随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超市里卖水果。一小时12加元,一周20小时。

卖菜挺好玩的,每天都跟各种以前没见过的蔬菜水果在一起。能把它们都卖出去,很有成就感。

新人嘛,总是要干最脏最累的活,印象深刻的是擦地板和倒垃圾。

擦地板是推着擦地机去擦。这里的超市实在是太大了。一眼望不到头,从一头推到另一头要用半个小时。犄角旮旯擦不到的地方还要用墩布去补补妆。

倒垃圾就是把没卖出去的烂水果一箱一箱扔到垃圾回收站里。等被压扁了,就被人收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做成酵素了?

最重的体力活算是扔苹果。一箱苹果十五公斤,得举过胸口才能倒进去。一车苹果是八十箱,有一人高。我怀疑自己出国后变得虎背熊腰就是扔苹果扔出来的。


来加拿大一个半月后,我通过了高中的五轮笔试三轮面试,直接去当地公立高中入学。在中国的时候我的口语不怎么好,主要是不好意思说。去打工后,天天不得不跟顾客说,跟同事侃,不知不觉就说顺了。口音当然还是能听出来的,但日常交流和上课做演讲是没问题的。

1000人的公立学校,只有十来个说普通话的学生。可就这十个人都要搞圈子,相互瞧不起。家里有钱的瞧不起学习好的,学习好的看不上长得丑的,长得丑的说家里有钱的都是贪污来的。

相比之下,白人对留学生倒都客客气气的,至少我没感觉到过歧视。你跟白人混熟其实不难,难的是融入他们的文化。比如说,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和白人小孩看的动画片不一样。很多他们觉得很好笑的梗,我能听懂,但是找不到笑点在哪。没办法,我是直到上了大学,才能开始get到他们的笑点的。


我下午三点下学了就去打工,晚上九点下班回家累到脚软。苦是苦,可自食其力的感觉很充实。有个跟我同时进来的大叔直到今天还在那里买菜,已转成正式职工。因为有工会,每500小时涨一次工资。他时薪早从12涨到20多了,也过得挺好。


在国内时花的是爸爸的钱,买菜从来不看价钱。自从自己打工才知道钱来之不易。水果蔬菜和肉蛋奶基本都要赶着打折才买。想吃的东西不打折,就尝试些没吃过的打折货。从此养成了不挑食的习惯,还学会了做饭。一开始是在网上查菜谱,照猫画虎。后来天天做,也琢磨出几个拿手菜了。





四年的大学我念了五年。不是留级啊。是因为加了20个月的带薪实习,叫co-op。大学是UofA。

我们当年本科EE学费,本地学生一学期3000刀,留学生7000刀。自从换了几届校长开始大搞基建后,学费涨了很多,快要翻番了。

2010年左右,A省能源行业的薪酬很高。UA的工科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挣得没有在油砂田开铲车的工人多。铲车工一年22万刀,电工一年17万刀。我这个33刀是在办公室里做设计的,属于廉价劳动力。Coop学生如果愿意下现场,时薪轻轻松松40+,加上各种补助,可以攒下一大笔钱。只不过我不想去现场,因为不想和当时的女朋友异地。

毕业后能找到现在这个工作跟两段实习经历有关。

一是在工程公司做项目,设计油田的小变电站,时薪35。

二是在电网公司,负责农村电网的设计和维护,时薪33。

Coop的工作竞争是很激烈的。每学期平均要准备二十多个面试才能拿到两三个offer。这些面试有时会跟大学的课或者期中考试冲突。加上准备面试,非常耗时间。我就是在这时辞掉了一切校外打工,专心争取实习的机会。


UA奖学金分两种,一种是一年5000+的,需要1000词的文章说服评审为什么你值得这份奖学金。还有一种是直接看成绩申请的,学校2000,工程系再加2000。我大一大二GPA 4.0/4.0。大三大四开始实习后 3.8/4.0。5000刀的那个只大四拿过一次。剩下这个一年4000刀的每年都能拿一次。


加拿大工程师收入当然不能和国内那些同年龄的精英相比了。说实话,当初留在国内我也算不上精英,学习人脉眼界都不行。最要命的是,我这个人不太会跟人打交道。情商不够高。

我怀疑自己是从小被爸爸惯的,心里藏不住事。尤其掩饰不住自己对别人的不满,也可能是自以为不需要去掩饰。以我这样的性格,在中国迟早要待不下去,来加拿大是最不坏的选择了。


国内现在发展得很快,我真心为祖国高兴,但是我真心没有回国发展的打算。


我喜欢干净的空气和水,周末和喜欢的人去国家森林里浪游。

我可以不应酬,可以不加班,可以远离事儿妈的亲戚朋友。

我不想混圈子,就真可以不混圈子,而不怕得罪了领导,也不用担心站错了队。

去银行,去医院,去政府办事,不会因为没有关系而被有关部门推来推去。

作为一名工程师,只要把自己份内之事做好了,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没人告诉我们,需要怎么领会中央的新政策,也没人组织我们学习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



每次回国探亲时,都会有一种魔幻的感觉。

这里明明是我长大的地方,这里的地名和菜名我都熟悉。可我却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陌生感。熟悉的朋友都在北上广深,只有留学党才在家乡小聚;家人的唠叨能听进去了,可家里饭菜的味道却不一样了。上下学走过无数次的街道被挖开了,到处都在修立交和地铁;常去的饭店被迁到了南城,街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

如此住上两周,我就迫不及待想要回加拿大了。




故乡和初恋情人一样,总是想象中的样子更美。

在外面受了点儿委屈,就要怀念下故乡,就要盘点一下国内那些自己错失的机会,其实是挺没出息的。

城里套路深,俺要回农村。回去了才发现,自古穷山恶水出刁民,无理都要搅三分。

其实外国穷人的素质也低,外国富人也只是表面上和善。但至少,我们可以相安无事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规矩和界限是清清楚楚的,道理是可以讲明白的。

要是中国能提供我现在的工资待遇和生活品质,我也愿意回国。但这仅仅是一句漂亮的空话。中国不缺我这样的人,而我也看不到在国内我能做些什么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去过吧。真没必要把孝顺父母或报效祖国当成号召留学生回国的理由。回了国不见得会更爱国,回了家也不一定会更挂念父母。

喜欢待在中国的就待在中国,国内待不惯了就再出来看看。留学只是让你认识另外一个国家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去是留的选择权还在你自己手里。十八岁之后,我们应当习惯为自己做出的一切选择负责,而不是把锅都甩到留学和出国身上。





第二天回来的更新:

回答第一次过千赞了。评论里的鼓励我很受用,谢谢大家!

大家的批评我也看了。我删掉了很多跟主题无关的细节,换成了一些关于实习和找工作的干货。


另外,关于这200多条评论再说三点吧。


一,看到评论里各位,能揪着我随口一说上985/211要交十万八万这个梗吵起来,也是被吓到了。传说知乎多杠精,今天竟然见到活的了,而且一来就是一大串!

我需要交十万还是交一千万上985/211,跟理解主题有关系吗?脱离分数谈赞助费有意义吗?

我不愿再让我的家人因为我的分数再交一分钱的赞助费。与其那样,不如趁早去国外读书。这种带羞辱性质的钱别说十万了,一分钱我都不会给。

杠精若真是爱智求真,怎么不去问问知乎985/211差一分要交多少钱?你觉得一个压根儿没参加过高考的外国居民在不在乎这个问题?

你觉得来看“为什么在国外待久了发现已经回不去了”的人,会不会因为看了我的回答就拿着十万块钱去985/211报到?

我靠自己的TOEFL/SAT/Diploma Exam成绩,进了全球top100的大学,拿着奖学金以全专业前10%的成绩毕业。如果这个能力的学生,交上钱都上不了985/211,那……

那为什么不出国上大学?是不是洒?


二,那些仅凭只言片语,就对我和我的家人做价值判断的人,也谢谢你们。

看到国内还有如此多你们这样的人,我很欣慰。

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喜欢仅凭一句话或一件事就把一个人分析得头头是道。我觉得这样显得我看人看得很透,很有阅历。直到我看了一部叫Good Will Hunting的电影,我才知道。很多我自以为是机锋的灵光一闪,在当事人看来,不管我猜得对不对,那都是自以为是,是没有教养的。

我把自己的故事跟你们分享。掰开了,揉碎了,说得我都嫌自己唠叨了。可你们听不进去,或者觉得我在编故事,那我可以接受。

说我在这瞎扯淡,说我装13犯,甚至嫌太长看不下去的,我也接受。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还理直气壮地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草率地做出价值判断……说实话,看到这种评论我很失望。这感觉就像幼儿园老师苦口婆心教了半天该怎么齐步走,可回头一看,全班的小朋友都TM让领头那个傻大个儿给带跑偏了。



三,那些看到这里都还没弄明白我要说什么的,你们有福了。作者亲自告诉你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我们在国外待久了,回国遇到种种的不适应,不是我们在国外待傻了,而是伴随了我们多年的许多怪毛病,不知不觉在国外被治好了。


user avatar   qing-lan-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光题主有这种困惑,也不光是中国新移民移民到国外有这种困惑,任何一个新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呆久之后,在不排斥当地文化的前提下都有这种“回不去的感觉”(排斥的话,自然就不会在当地呆下去)。

而且,所谓的这种“回不去”,一般意义是说的是回到母国工作,长期生活,加入到母国社会运转的一个大系统中去,回母国旅游不算

毕竟每个国家的运转模式都不是完全一样的,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北美,语言一样,但是文化,社会运转模式差异也很大,所以一个人在熟悉,习惯了一个国家的运转模式之后,再去另一个国家加入另一种运转模式,不适应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各方面都完全一摸一样的两个国家,都存在差异。

理解以上的概念,这个题就好答了。

我在休斯顿的时候,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长居韩国的本地老美a,a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认识的韩国留学生女友,女友在美国毕业后由于不适应美国的环境决定回韩国,a为了爱情,跟着女友回了韩国,找工作,结婚,生子,在韩国已经生活了10年了,习惯了吃辣的韩餐,习惯了夜间12点之后出去嗨,习惯了首尔的热闹,习惯了密集的商业区和便利店,习惯了韩国相对美国便宜,放心的医疗,习惯了韩国服务业高质量的服务,最喜欢的就是韩国便利的公共交通(他不喜欢开车,感觉不环保,但是在美国除了几个大城市,自己不开车就等于没有腿,出去买个菜都不方便,这点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我之前一直认为大多人还是喜欢自己开车,而不是搭乘公共交通,看来人和人在意的点还真不一样),当时他就跟我感叹,每次回美国都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还是在韩国有家的感觉,这次再回韩国,就考虑入韩国籍了,当时我大惊,因为思维的定势都是世界各国人往美国跑,怎么一个土生的美国白人想入籍发达国家垫底的韩国?得到的回答是他太爱韩国了,他觉得自己在韩国生活比美国更舒服,当然,韩国的缺点就是收入还是比美国低点,但是好在物价比美国低,倒也可以接受。

所以你看,人家考虑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居家过日子的事情优点缺点人家自己心理很明白,只不过在享受优点的时候,能忍受缺点而已

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任何事必然有两面性,人不能太自私,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占了(这是我的口头禅),相应的缺点你也要能承受才能达成这个deal,都是优点的,这个世界并不存在

我在美国认识了很多人,虽然很多人都只是一面之缘,这里有:

移民美国的挪威姑娘(为了去好莱坞圆自己的明星梦)。

移民加拿大的美国男孩(对美国的医疗体系深恶痛绝)。

移民美国的加拿大姑娘(冲着比加拿大多的多的商业机会)。

长期在澳洲打体力工的低学历的美国,加拿大男孩(他说澳洲的低端工作比美国和加拿大工资高很多,干几个月就可以出去旅游了,而且他们的这个在澳洲打工的美国,加拿大人圈子,人数并不少)。

准备入韩国籍的美国男孩a。

长期在日本工作的美国男孩(未来有入日本籍的打算,喜欢日本的不麻烦别人的习惯,喜欢日本的干净,他说比美国还干净,喜欢日本的小而细致,喜欢日本良好的治安,感觉很安全,喜欢日本料理,喜欢日本的便利,喜欢日本种类丰富的动漫,最喜欢的就是温柔的日本女孩,觉得美国女孩还是太独立,强势了,缺少女人味)。

长期在香港工作的美国姑娘(喜欢香港的便利,良好的治安,而且公司内也说英语,没有语言障碍)。

长期在中国某北方小城工作的美国男孩(他说太爱中国了,喜欢中国人的热情,而且什么都便宜,最喜欢的就是出租车很便宜,可以一辈子打的不用自己买车了,不排除一辈子在中国生活)。

他们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在意的需求,而且很务实;

这个需求,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比在母国更容易实现,即使母国更发达,但是发达归发达,确不能满足所有人,各阶层在意的需求:

(1)一个美国人,加拿大人喜欢日本,韩国,香港的便利,热闹,24小时营业的店铺,这个需求注定在北美就实现不了;相反,一个日本,韩国,香港人喜欢美国的大house,喜欢人少安静不拥挤,喜欢到哪都开车,喜欢开阔的环境,喜欢玩枪,显然去美国更容易实现这个需求。

(2)一个没有职业技能,只有体力的美国,加拿大人,在不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下,想多赚钱怎么办?只能去给低端工作工资更高的澳洲去刷盘子;但是,相反的澳洲的高技术白领在澳洲的工资却没有美国高,每年澳洲的高技术人才申请e3签证去美国工作的人大把,因为啥?因为美国提供的高级职位的工资比澳洲更高而已,这当中的逻辑在哪?因为各个国家的运转模式不同,商业文化不同,导致分配制度自然就不一样,你如果很幸运属于这个国家在分配制度上优待的群体,你自然就觉得生活体验还可以,否则,或许去另一个适合你的社会系统,生活会更舒心一点。

(3)这个世界越来越象一个村庄,可能咱们中国人这个感觉还不强(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概念会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很多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是盯着全球的招聘市场的,一个美国人去北欧求职,一个德国人,去英国,法国,瑞士求职,一个芬兰人去澳洲求职,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别的不说,很有可能你所从事的职业在你的母国并没有形成气候,那怎么办?自然是去这个职业有上游领先优势的国家去找工作是上上策;
而且,国家与国家的运转模式不同,北欧,日本是强行的拉低高收入职业的薪资,让整个社会各个阶层,职业之间人的薪资差距不大,如果你是一个在意公平,并且不想很拼事业的人,你自然愿意在这样的国家生活;
但是如果你是能力很强的高智商精英,并且有极强的拼搏精神,你自然不会甘于在这个平均社会里拿着平均工资,自然会去美国,中国这种完全竞争社会拿着比普通人高数十倍的精英工资,相应的也会得到平均社会提供不了的荣誉感。

人是趋利避害的,人会自动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地方,嗯,就是这个逻辑。

咱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经常说一些冠冕堂皇的高大上的东西没用,口号喊的再响,日子还得过,买个大件还得攒攒钱,是不是?

所以你看看,我认识的这些人可都是发达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发达国家(甚至还有移民到不如自己本国的),并不是咱们发展中国家到了发达国家的人才有这种感觉,而是任何一个在外国呆久了,并不排斥当地文化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爱好也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在意的需求也不一样

一个人选择不了他出生的地方,但是他却可以选择他喜欢,呆的舒服的地方生活啊。

冷暖自知,不是么。

---------------------------------------------------------------------------------------------------------------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qinglanus(有的文章独家更新在公众号),以下为二维码,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user avatar   liy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日本,瞎谈。

---------------------------------------------

非本人经历,更非个人心路历程。只是听过 见过 想过 经历过的东西的总结而已。本人不寂寞,谢大家关心。

----------------------------------------------

很多人在国外漂的久了,就不想回去了;很多人在国外漂的久了,即使想回去,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

不想回去的也好,回不去的也罢,他们大多有些这样的体验和感触:


初始:社会 、物质文明的对比和冲击。

相信很多刚到国外(大部分发达国家)旅居的朋友,都会由衷地感叹为什么人家的“国”,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层面上都能发展地那么好,那么完善。


去政府、银行、邮局等公共机关办理各种手续,人家的工作人员那么热心、那么体贴地提供服务。鞠躬微笑,一颦一蹙,都能让你感受到何为“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感受到身为“公民“、“纳税人”而应该受到的尊重。万事皆有条可循,有律可依,法制是天,人治滚蛋。


而在我们的故乡,我们要当奴才,看着各位官大爷的B脸,还要被各种训斥,各种踢皮球,各种罚跑腿。有法不依,用法不严,你说依法治国,我说人法胜天。。。


我们只是想活得更有尊严。


终于不用再为买个破iphone卖肾存钱,也不会为身为超市收银员而自卑满满。即使打零工也会活得很好,再也不会感觉自己喜欢的包包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收入差距真的不太大,只要努力,生活都得为我唱赞歌。生活总是那么便捷,设施总是那么完善。景点的门票总是那么便宜,沉浸于美术馆,博物馆再也不会被人说逼格满满。



而在我们的故乡,大家都拼命向前,向钱。我靠着双手劳动,他们却笑我只是收银员。省吃俭用只为做梦都想要的包包,到头来,却因为生病住院,离包包越来越远。熬夜去抢性价比超赞的X米手机,拿到手里的喜悦却敌不过看到朋友手中大苹果的自卑感。为什么我那样努力,还是这么苦逼,而岛国的朋友,手里的iphone,却换了又换。



我只是问路,人家却把我送到车站,我丢的钱包,每次都会遇到好心人奉还。大家见面会点头微笑,预约、承诺,再也不会用钱当做杠杆。老奶奶摔倒,大家都搀,遇到困难,谁也不会坐视不管。人跟人之间看起来那么信任,连空气都是外国的新鲜。不用害怕PM2.5伤害身体,更不担心毒食品祸害人间。。


而在我们的故乡,刚想问路,人家却连连摆手,丢的钱包,还回身份证,银行卡已经是谢地谢天。老奶奶摔倒,谁人敢搀,遇到问题,大家都是哑巴聋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骑到我头上,我才不管。。。


满眼都是国外的好,国外的月亮,圆的逆天。。有些人就沉浸在此阶段,不再想回国,有些人,还得继续往下发展。。



进而:精神上无法回归故土,却又不能融进新乡,精神上两端缺失。



在国外呆得越久,越发现自己刚开始的认知好像有点牵强,甚至有些愚蠢。

物质上富足,却发现自己心里多少缺点营养;跟外国人喝酒,吹牛逼,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却害怕孤独的冷场。拼尽全力想融进他们的社会,却到处碰壁。吃过亏后才发现:原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披着羊皮的狼崽。

好像他们的政府、银行效率有点低额,好像他们的民主选举,好多人都懒得投票哦。他们表面对别人友善,却总感觉离你疏远。原来,他们经济刚刚起步那会,素质也不怎么样。。。

原来中国也没有那么不好,原来中国一直在飞速发展,好像上海跟东京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好像故乡的人更重情感,更让人温暖。。


罢了罢了,既然不好融进,我再回头看看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发展,在进步,也没有我想的那么不堪。我想回去看看,那里有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想回故乡。。


买好机票,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却发现各种的不习惯。过红绿灯还是要左顾右看,心惊胆战;坐公交车还是争先恐后,你推我赶;商业街上还是遍地垃圾,空气还是那么污浊,让人连呼吸都感觉困难。。。怎么办,怎么办,原来已经不能适应自己曾经熟悉的故乡,原来还是国外,过得舒坦。。


不怕不怕,物质上总归会进步,故乡有亲人,朋友,同学,我去看看他们,重拾温暖!!


可是,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话题我根本插不进去,我说的话,他们也没什么共鸣。甚至我连他们嘴里蹦出的各种新词都不挑明白,什么是“圣人婊”,什么又是“千斤顶”,等等,等等,那个女孩是“公共汽车”又是什么意思??怎么办怎么办,国外没完全融进,回到故乡,连很多语言,都不太明白!!


怕!怕!怕!

七大姑八大姨见面还是 “找女朋友没”,“怎么不带个外国男朋友回来?”,爸妈还是絮叨让我赶紧成家立业,不要再漂,看看人家隔壁王小二,跟你一个年纪,都有了二胎哦。。。


罢了,罢了,看来我已经与故乡脱节,很多事情反倒是我越来越不明白。我说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却说我还是幼稚,年轻。可他们天天嘴里的车啊,房啊,孩子啊,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得,我还是先在外国呆着,再好好规划未来。。。


彷徨:回与不回的挣扎中,却发现,回去这件事情,越来越难。。。



又在外国呆了几年,感觉对中国和现在所在国家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每个国家都有长处和缺点;中国,也不是那么没有可取之处,中国,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留恋。

可是却越来越发现离中国的世界越来越远,朋友圈里上映着的电影,我几乎都没看过;那些微商,又是怎么一回事。朋友的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高中同桌的二婚生活,好像也满惬意。。。

那些各种与我无关的话题,他们那边下大雨,我这却是晴天;他们晒压岁钱的时候,我还在苦逼地加班。。。


好像那个世界离我越来越远,想回去,却没有那个勇气;不回去,为什么心里还有一些牵挂和不甘。

好吧,那就先保持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再过几年。。


国外的生活还是那样,跟native的关系还是不疼不痒,物质上足够享受,精神上,却总感欠缺;

与国内的世界隔阂越来越严重,与国内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国内新闻越来越懒得看。。。甚至说话,都感觉好多词语的汉语说法已经很难想起,还是外语说得上口。。


但看着父母慢慢老去,心里总会升起几丝内疚感。。



可是那个曾经那么熟悉的故乡,那个令我牵挂的地方,我却没有勇气回去,我在害怕什么?


罢了,那就先这样,先继续现在的生活,再看看吧。。


。。。。。。。。。。。


这一看,就到了终老。


一直想找首好诗来配上面写的那种心情,却苦苦没有找到。原来配的余光中的《乡愁》好像不太应景。今天翻看答案,看到 @清徽 答案里的诗,感觉甚好,在此借用,以飨大家。

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一说“无端更渡桑干水” 译文: 在客舍并州已经过了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度过桑乾,可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家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话题

  为什么黄磊的女儿黄多多这么优秀? 
  你认为人类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如何看待赵南溪给女生下药? 
  在读大学生有意投身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该如何规划? 
  如何看待南师大校园活动悬挂「旭日旗」,校方回应称「学生以为是日本国旗,挂错了」? 
  如何评价 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 一文? 
  如何摆脱自己复读机的状态? 
  怎样教育孩子正确理解死亡呢? 
  《三国演义》应不应该为历史的真实性负责?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前一个讨论
漂亮妹子会看上普通男生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全面战争三国的最新预告片孙坚篇?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