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塔看见月塔老兄的更新了,虚怀若谷(比个大拇指),不像某些人哦~
…以下原文…
@月塔 俺答以劣马交易是嘉靖年间的事儿吧~紧接着嘉靖一怒之下直接关闭马市~而俺答封贡是在隆庆之后,那时节是在隆庆军改之后了,情势已经大不一样~至于武功尤盛的洪武及永乐时期的草原情势~你光看“大明”一词在蒙古语里后来已经延伸为了“伟大”“无所不包”之含义就可窥见一二了~
关于隆庆军改这就要提到隆庆朝一个尤值赞许的地方,其时较嘉靖朝授与了武将在其防区范围内决断军务大事的权力,朝廷对他们的牵制也较少。史载王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以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隆庆二年五月,为强化苏镇方面的防御,在浙闽地区抗倭有功的戚继光被调任都督同知,“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自总兵以下悉听节制。”通过整顿,从将领到士兵,整个明军临阵畏缩不前的风气得以大大扭转,入犯的蒙古军队遇到坚决抵抗,损伤颇多。隆庆二年十一月,宣府总兵官马芳袭俺答于塞外,两次打败敌军;三年春,“俺答犯弘赐堡,大同总兵官赵岢击却之”,夏四月,“总兵官雷龙袭套寇于塞外,败之”,虽然说直接像汉唐那样涤荡塞外是不太可能,但有来有往的硬刚依旧大大打击了蒙古的嚣张气焰,再加上明朝出塞烧荒、捣巢的报复行为,这些都为后来的俺答封贡创造了有力的基础。
隆庆和议之后马匹互市的热闹情势与民间反馈也证明以次充好压根不存在~马匹等级和价钱的对应关系也很清楚明白~:
还有虽然的确嘉靖朝就是烂,但我还是想说一个客观原因,明朝的防守线太长,不像草原人迁徙方便,历史上有机可乘则入寇,反之被压制时则溜之大吉,很难打,事实上,漫长的九边区区几十万九边明军,却需要防守一万多里防线,撒到各个卫所镇堡,兵力是非常可怜的,也就是说蒙古人入寇打的是一个“点”,明朝却要防守一大片“面”~这个就难以协调~
还有~:
还有,英宗-铁废物-大弟弟时期倒是存在虚报使团人数的事儿,俺答我还真没见到记载~
至于晚明内部在利益集团压制下的马政故意稀烂还真怪不到蒙古人头上~毕竟马贩都行(估计马贩也买不起膘壮上等或多好的马,就这都行),专业马政能不行?无非有那些靠剥削马户、马头为生的利益集团存在,如养马州县的典胥吏、管马官,京城包揽销售的马贩、太仆寺验马官,乃至兵部官员、京城势要之家等等,他们吃的就是内地“俵解”马的饭~这才是胡马必须不能用必须生疮瘦弱乃至倒死的原因~
因为明朝末年,所谓的要求朝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索要保护费;
来看看,这是嘉靖二十年俺答遣使要求朝贡的说辞,态度还好,但威胁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果许贡,当趣令一人归报,伊即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当饮血为盟誓。否,即徙帐北鄙,而纵精骑南掠去。
这是俺答在嘉靖二十八年要求朝贡的说辞,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否则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这是俺答在嘉靖二十九年的说辞,你能看出半点“臣服”的意思吗?
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虏尔郭;
这些说辞,还是经过使者美化后的,至于蒙古方面自己的说法,那就是把俺答汗把大明打怕了,所以大明给他们交了保护费:
行兵于取城之汉地,残破其国,循行各地时,汉国大惧,遣使来与阿勒坦合罕以顺王之号并金印请和。
还有,由于朝贡和互市都是赔本买卖,明朝并不希望自己的朝贡国越来越多;大明真正占据上风的战争,在和约里甚至会加上不准对方朝贡的条款,比如抗倭援朝之役。
当时,蒙古人向大明朝贡时,经常虚报人数贡品,明明二百人的使团,却非得让大明按照三百人进行回赐;两国贸易时,蒙古人以次充好、强买强卖都是基本操作。虽然叫做马市,但是很长一段里,蒙古人根本不卖马给大明,只弄些牛羊来充数。明朝官员对此叫苦不堪,但又不敢揭穿,因为一但揭穿,蒙古人立刻引兵来犯。
隆庆和议后,蒙古开始大量向明朝输送马匹,但都是不堪作战的劣马,再加上明朝糟糕的马政,这些马非但没有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反而成为了严重的负担。以至于有官员提议,反正是花钱买平安,咱直接给银子得了,别弄那么多劣马回来占地方。朝廷讨论一番,觉着直接给银子怎么都看像赔款,否决了这个提议,然后继续从蒙古买马回来供着。
崇祯年间,察哈尔部西逃、土默特部降金,后金拿着两部的敕书继续向明朝朝贡、要求互市;明朝官员不敢揭穿,允许后金在张家口开市贸易。当然,后金要比蒙古人诚实的多,用的都是从大明抢来的真金白银,一大批明朝商人因此暴富。
ps:明末马市具体的情况,可以看这位答主的回答: